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弘法活动 > 西园法讯 > 戒幢讲堂 | 《梵动经》导读 下

戒幢讲堂 | 《梵动经》导读 下

发布日期: 2021-05-05 浏览量: 3,172 次浏览

2021年3月初,西园戒幢律寺开始了新一年的弘法讲座,这一次,界文法师为大家带来了《梵动经》的导读,希望通过这样的因缘,和大家重新回到佛陀当年在人间游行教化、带领弟子们修学的氛围里。

(续前)

佛陀否定了外道所有六十二种观念。那么佛教到底是什么观念呢?我们来看看佛陀怎么说。

“若比丘于六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而知,则为最胜,出彼诸见。”

佛教并不倾向于讨论那些所谓的永恒的自我和世界。在佛法看来,所有这些都是缘起的,众缘和合,缘起性空的显现。那么佛法关注的是什么?关注的是六触,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鼻子闻到、舌头尝到、身体感受到,还有心知道。

佛法认为我们真正的修行是在哪里落脚?是在于我们的六根门头。我们的眼睛看到东西了,耳朵听到东西了,嘴巴尝到了等等,在这个时候触就会生起感受,比如好吃不好吃,好听不好听,好看不好看。那么从这个感受就会生起喜爱和不喜爱。从喜爱和不喜爱就会生起烦恼、执著,从这里就会造业产生业力,业力就会产生轮回。

所以佛教是缘起论,而这个缘起最终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落实到什么地方呢?就是我们的六根门头。所以这跟外道执著在种种观念的辩论中,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他关注的是什么?就是要知道,六根接触境界产生了感受,感受产生了爱,因为爱、取产生种种的造作,带来了轮回。

所以一个真正的修行者,首先,他要知道触、受、爱、取是怎么生起来的?第二要知道生起的因缘是什么?又是怎么灭去的?第三,还要知道,有没有味著——味就是贪着、味著的意思。比如今天鲜花盛开,你看到了,有美好的感觉,这是乐受。乐受之后,可能你会贪着,也可能不贪着。当你贪着的时候,就会目不转睛的一直看,一直看。心里有抓取感,接着就想怎样把它买回去,然后会想赚钱买个大花园,种满重瓣杜鹃花,等待春暖花开,山花烂漫……然后就想着怎么赚钱,该怎么干,一系列计划接连不绝。一个轮回又开始了。

但是另外一个人,同样也看到杜鹃花很美,颜色很鲜艳,让人愉悦,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乐受,同时他的内心是安宁的。知道这只是一个显现!就不会有后面那么多的抓取和执著。心是清凉的,身心轻松,很灵动,不像之前看到一朵花就被吸住了,就动不了。就是说要观察到我们的味著。

第四要知道过患。有的人说:我喜爱美好的事物,不喜欢不好的东西,不是人之常情吗?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在六根门头用功的话,就会有过患。什么过患?就是会带来痛苦和系缚。也可能一朵花就会把我们系缚住。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家庭里边父母带孩子,做饭做菜的时候,我们想的是什么?肯定都想做好吃一点,是不是?可能我们跟孩子也灌输这个观点,这个菜好吃,多吃点。可是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把“味著”——就是执著于好吃跟不好吃的观念灌输给孩子了,你自己亲自灌输给了他。你这几天做菜都很好吃,但是如果哪一天你做的不好吃了,怎么样?

你自己首先就吃苦头了,孩子也不吃饭,丈夫也给你脸色看。然后,你觉得特别委屈、愤怒、悲伤。觉得真没意思,做家务太累了,每天做饭做好了,还要看别人的脸色,还要看别人爱吃不爱吃。我们就会发现过患已经来了,是不是?孩子也很痛苦,他没吃到他要的好吃的东西;你也很痛苦,因为你拼尽了全身的力气,也很难取悦他们。同样一个菜,今天好吃,连续吃了三天之后,变得不好吃了,变腻味了,是吧?你会发现一切的痛苦源源不断的从中间产生出来。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你在做食物的时候,你在带孩子吃饭的时候,可能就要在这个地方有觉照。食物是做什么的?其实食物本身是为了滋养这个身体,让我们能够安住。可是如果我们过度执著于食物的味道,在这上面产生乐受、苦受的时候,我们已经偏离了我们吃食物的本来目的,我们已经迷失了。

所以我们在禅修中心,吃饭的时候,要求你吃得特别慢、特别慢,每吃一种食物的时候,都要觉察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的心是抓取还是不抓取的?它对你身体的影响是什么?你会发现有的食物吃下去,身体放松舒适;有的食物吃下去,嘴巴很喜欢,但是身体发紧。如果你足够敏锐的话,你会发现这一点。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把觉察带入其中,才能够真正拥有智慧的生活。在吃饭这个问题上就不会受苦,也不会让别人受苦,也不会受别人的苦。所以说这是非常微细的。

有一些咸的食物,让你的嘴巴特别舒服,但是你吃下去的时候,你会发现身体是紧的。像稀粥,很健康的普通米饭,平淡的食物,嘴巴吃进去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吃与不好吃之分,但是你会发现身体一下子放松了,身体有一种很接受很适合的感觉出来。

所以吃合适的食物才有利于我们的修行,才有利于我们身心的安住和健康。吃了不合适的食物,你的身心就会动荡,产生障碍。所以修行中,对于饮食、睡眠和六根门头的守护,能够安住正念,一直保持觉照,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这里他就谈到了“味著”。这是第四个要说的知过患。

第五,还要知道怎么超越或出离。

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世间,不可能说眼睛不看,耳朵不听,不可能的。而且即使是盲人,他眼睛看不见了,耳朵还是能听到;就算又聋又盲,但是他心里还在不断地产生念头。在六根门接触对境的时候,会给我们造成困扰或制造陷阱,所以你还要懂得超越和出离,那就必须学习佛法,深入地了解佛法的每一个部分。

所以佛弟子跟外道的不同,就在于不执著这些观念,不去喋喋不休地讨论那些东西,而是关注我们的六根门头,触、感受、爱、取,它们的生起,它们的灭去,它们的味著和过患,还有它们的超越和出离,这才是佛法的核心。正是因为佛陀和阿罗汉能够在这一点上真正的去用功,真正的超越和出离,所以佛陀才能够向全世界宣布:

“如来自知,生死已尽。所以有身,为欲福度诸天、人故。”

佛陀才能够有把握说,我已经彻超越了生死轮回。为什么?实际上他已经从六根门头的这个部分彻底获得了自在和自由。

这时佛陀并不是要马上离开这个世界。有的人说:你已经了了生死,干嘛还要四十九年间从一个城市走到另外一个城市,一个地方走到另外一个地方不停说法?他说,那是为了“福度诸天、人故”。那是因为大慈悲,为了让众生有得度的因缘。接触到了佛陀的教法,他就能离苦,就可以超越生死。所以佛陀证悟了涅槃,而不执著于涅槃。所以佛陀被称作“无住涅槃”。

“犹如多罗树,断其头者,则不复生。佛亦如是,已断生死,永不复生。”

那种以烦恼和业力造成的轮回生死,佛陀已经彻底超越了。

这部经典让我们理解到,佛陀的教法不是建立在虚妄的猜测和推理中,而是直接贴近我们当下的身心,看到在六根门头处我们的认知和感受如何依众缘而生起,又如何灭去。看到众生如何对此生起味著,看到味著的过患,看到如何从味著中超越和出离。正是因为佛陀真正把握了生死轮回的原因和灭除生死轮回的方法,他才可以毫无畏惧地宣布,自己已经彻底了断了生死,不再堕入轮回。

一个人如果能够从这个层面来赞叹佛陀,才是殊胜的赞叹。被称作“甚深微妙,大法光明”。如果你只是赞叹说佛陀不杀生,佛陀不偷盗,佛陀不邪淫,佛陀很慈悲,那都还是“小缘”。虽然这种赞叹也有功德,只要你觉得真实,有欢喜心,那也不错,但那不是最殊胜的。

有些人不了解佛教,会认为佛法跟其它宗教都差不多,都是教人做好事的,都是教人吃素的,都是教人不干坏事的。这样的一种赞叹,实际上不需要太执著,不必太开心。因为他今天能赞叹你,明天他也能赞叹别人。他们并不了解佛法真正的核心是什么。所以在这一点上来讲,智者的赞叹才是真实的赞叹,智者的批评才是真实的批评。

这就是今天关于《梵动经》的分享。我们大家一起回到了佛陀的时代,跟佛陀一起讨论了这样的话题。这部经典要具体地深入修学,还是很细致的。修学之后能慢慢把它纳入到生活中去践行,是更加不容易的。这可能要我们尽一生的时间去实践它,甚至尽未来际去践行佛法,我们才能够到达大自在、大光明的圆满境界。

最后,也祝愿我们每一位都能够得到这种殊胜光明的成就。阿弥陀佛。(心利据录音整理)


图片 | 道强

阅读更多:

戒幢讲堂 | 《梵动经》导读 中

戒幢讲堂 | 《梵动经》导读 上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