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幢讲堂 | 照亮生命至深处 (上)
发布日期: 2021-03-05 浏览量: 5,244 次浏览
西园戒幢律寺于戒幢讲堂举行的每周皈依共修活动中,界文法师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句经》选读。让我们跟随法师的法语,踏入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为我们的生命增添吉祥。
参加本次皈依共修的各界朋友们,所有的义工菩萨们,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我们在这炎炎夏日又相聚在清凉的戒幢讲堂,一起参加皈依共修,也是一个非常殊胜、非常吉祥的缘起。
继续跟大家一起分享《法句经》选读。我们看一下屏幕,这是《法句经·老品》里的一首偈颂:
犹如葫芦瓜,弃撒在秋季;
见灰色骸骨,谁还有欲望。
佛陀在这个偈颂里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呢?就象秋季来临,万物凋落,干瘪的果实被主人采摘后抛弃丢撒在园子里一样,地上枯骨支离凌乱。这个画面让看到的人有一种恐惧感,心里也会觉得想远离,不会对这些产生任何的贪执。
这首偈颂实际上有它的背景,是佛陀给一群特殊的修行者讲的。那是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弘法的时候,有一次来了一群比丘,他们修行水平都是相当之高,他们也非常的自信,见面之后,佛陀为他们开示了禅修的方法,叫他们按照这个去用功。这群比丘,得到了佛陀所教导的禅法之后,来到了僻静处开始精进用功。因为他们都是非常聪慧有能力的人,很快他们就证得了甚深的禅定,得到各种各样美好、殊胜、神奇的境界。
在这个时候,这群非常自信的比丘,他们就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已经证到了阿罗汉。但实际上他们没有,他们只是证得了甚深的禅定,却以为自己证悟了。他们就很开心,觉得我们这么短的时间内,已经取得了殊胜成果,原来佛法也没那么难。然后他们就启程去拜见佛陀,准备向他报告这个好消息。
当然,佛陀以他的神通力,已经了解了一切。当他们来到佛陀住所外面的时候,佛陀就让阿难在门口等他们,告诉这群比丘说:佛陀说了,今天先不接见你们,让你们去这个园子旁边的一个尸陀林里面住一个晚上,第二天过来。
这一群比丘,他们就觉得很诧异!本来他们以为,佛陀肯定会很开心,这么多人很短的时间内证悟了。结果突然佛陀说要他们去尸陀林住一个晚上,第二天才能觐见。他们心里“咯噔”一下,就觉得怎么回事?佛陀有什么想法吗?是不是我们某些地方做的不对?
但是,他们对佛的信心还是有的,于是,就遵从了佛陀的指示,去了这个尸陀林道场。当时正好是下午到黄昏的时节,因为旁边是一个大城,城市里的这些去世的人的尸体纷纷地运送过来,很多的工人堆起了柴火,准备开始焚烧。
这群比丘住在这个尸陀林里面的时候,他们当然是按照佛教的传统要修“不净观”了,就开始去观察这些各种各样的尸体。当他们看到那些腐烂、丑陋的尸体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的内心非常宁静,完全没有欲望,感觉很好。
可是有一些尸体是新鲜的,刚刚运送过来,有一些甚至于还年轻美貌,当这些比丘们看到了这些新鲜的尸体的时候,他们突然非常惊讶地发现自己仍然还是会有欲望生起来,仍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邪思。他们就有一点惊恐了,觉得怎么回事?突然发现自己本来已经明净的心又动荡了起来。
在这个时候,佛陀化身在他们的面前,放出一道光明示现在比丘们的面前,给了他们一个指示说:比丘们,现在你们应该把心转向地面,不要再去观察这些新鲜的尸体,你要朝这个地面上看,观察那些散落的白骨。
比丘们这个时候,就注意到周围地上零零散散的那些灰白色的、破碎散落的枯骨,他们在这个时候就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再次意识到,所有这些美好的身体、所有美好的容颜,最后都会化为散落一地的白骨。
当比丘们这样去观察,按照佛陀指导的方式去思维的时候,他们的内心突然得到了一种突破,终于战胜了欲望和执著。在这个时候,他们才真正证到了阿罗汉。
第二天一早,黎明到来的时候,比丘们重新整理好他们的袈裟,列队来到佛陀的住所。佛陀,还有阿难,带着弟子们迎接这一群阿罗汉,随喜他们的证悟。所以,这个偈颂就是佛陀在这个尸陀林里面的时候,为比丘们所讲的:
“犹如葫芦瓜,弃撒在秋季,
见灰色骸骨,谁还有欲望。”
那么这个公案故事告诉我们了一个什么道理?实际上就是说,在修行的道路上,其实没那么容易,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对自己诚实,要有一种面对和承认自己黑暗面的勇气,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
这群比丘,他们开始因为自身条件的优越,过于自信,结果就是没有深入的去观察潜藏在最深处的烦恼。这就叫做“增上慢”。他们认为自己开悟了,也不是说存心要欺骗,只是太自信,或者说冲的太快,实际上还有地方没有真正看清楚。
所以作为一个佛教的初学者,我们经常出现的问题可能会有两个方面:一种就是过于自负;第二种就是有时候我们还会有完美主义。
什么是过于自负?
就是我们很多人一开始学佛就直奔着开悟、成佛作祖而来。实际上学佛学的时间并不长,自己对佛法的了解也并不多,只是有一些法喜,有一点领悟和收获,就觉得已经很好,急着要去度化众生了。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开悟、不想解脱的修行者肯定不是一个很有力量的修行者,但是,我们也不能过于自负,不要把修行的道路想得过于简单。
实际上贪、嗔、痴的力量要比我们想象的更为顽固更为幽深。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的沉下心来,非常诚实的去面对自己,去看到、去照亮我们内心最黑暗的那些部分,就像我们在战争中,轻敌是战争中的大忌,那肯定会遇到苦头。修行的道路没那么容易。
甚至于像佛陀亲自指导的这一群比丘,他们本身都拥有非常好的素养,加上他们都具有很好的精进力跟信心,遇到的是最好的老师佛陀。但是过于轻敌,仍然可能会走弯路,好在有佛陀及时的引导,好在他们的烦恼还不是特别的厚重,他们觉察到了之后,非常勇猛地去破除,就获得了真正的开悟。
所以修行的道路没那么容易,只有通达教理,具备智慧、直心和正念的行者才有能力对它们加以最细致、到位的觉照。很多人不愿意参加教理的学习,得少为足,凭着自己的想象稍微了解了一点点,就觉得我就可以了,就这样子修就很厉害了。
但实际上,我们说的“法”是什么?法是镜子,可以照亮我们的烦恼,照出我们的不正思维,照见我们身、语、意不如法的这些方面,一个人只有通达了教理,他才能够识别出来。这是修行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过于自信。
修行中的另外一个问题呢?就是我们的完美主义。我们一开始就会用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跟别人,一旦发现差距还很大,就特别容易退失信心。不光是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会有完美主义的一些问题,甚至包括社会上的人,包括我们的家人都可能会有这个问题。
我们学佛可能都会遇到过一些尴尬,什么尴尬呢?有时可能你在家里,突然控制不住了,大发雷霆。我们的家人很可能突然会说:你不是在学佛吗?你怎么还生气?你不是学佛吗?你怎么还不愿意干活?一般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特别尴尬,而且还很无语、无言以对。
其实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家人实际上不知不觉中也在用一个很高的标准,甚至是用佛的标准在要求我们,而不是从我们的脾气暴发中看到佛法所说的缘起。如果,一次、两次、三次,你发现自己做不到,一再地发现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开始,可能还比较挣扎一点,还在给自己打劲,说:“下次我坚决不发火了”。但是,下次你还是在发火,屡战屡败,那么渐渐地就会有点动摇。
如果这时候我们再看到我们周围的人,看到别人好像学得也一般般,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烦恼。那我们在这个时候,就特别容易退失我们信心。所以,修行的道路上其实陷阱很多,不管你是太自负,或者说是太完美主义,都有可能带来种种困扰。
所以说,不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所处的现实,就会造成不必要的纠结。
实际上,凡夫的特征是什么?就是有贪、嗔、痴,有我执的。这是我们的现实。如果说真的一点烦恼都没有了,一点我执都不出来,那恐怕还是有点不正常,有点奇怪。在这个时候,会发现烦恼一定是有的。
首先,你要这样来界定自己,自己不是佛;但是,同时正是因为我们不是佛,所以我们才要学佛,是不是?所以我们才要努力,才要去对治。正是因为意识到自己在凡夫的这个地位,如果我们能够如理思维的话,就会变得非常谦卑,非常有正念,非常警觉。
我们看到,不光是我们,一些祖师们他们也都是这样来修行的,不会自满自大,不会轻易放弃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以前,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晚年的时候,经常去那些花街柳巷走来走去。然后别人就会说:老和尚啊,这里不是你来的地方,你跑到这里来干什么?祖师就说:“吾自调心,与汝何干”。我们有一些最深的烦恼,就是在一些最严厉的对境前面才能够被显现出来。
就像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偈颂一样,那些比丘们以为自己已经没有烦恼了,但他们的烦恼要到了什么时候才出来?佛陀安排他们进入了尸陀林,看到那些年轻的新鲜的尸体,他们的烦恼才被真正的调动出来。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有时候我们也不要害怕一些境界,也不要害怕遇到一些事情,因为什么呢?在这些境界的面前,恰恰是让我们显现烦恼,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过程。很多人说,学佛了以后,特别害怕去做义工,害怕接触别人,为什么?一接触我就起烦恼。
但是我觉得有的时候,我们恰恰需要去进入到集体里边,去跟人接触。虽然说这些烦恼暴露出来的时候,我们挺不舒服,甚至自己都接受不了自己,觉得之前的那些美好的自我感觉全部都破坏了,让自己原形毕露,不愿意接受。但实际上,它也是一个诚实的过程,我们出现了问题,正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非常美好的开端。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抱着这样的态度,那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就是一个精进的人,是一个勇猛者。当然,遇到这个境界,叫“历境练心”,那也要在你的能承受的范围内。如果这个境界太严厉了,冲击力太大,超过你能承受的范围,那恐怕也会带来伤害。但是,一些恰到好处的、对我们有考验和挑战的境界,就像一块好的磨刀石,可以磨砺出最锋利的宝剑,恰恰是好的。
未完待续……
图片 | 菩提摄影之家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