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戒幢讲堂 | 界文法师谈佛心大爱(全文)

戒幢讲堂 | 界文法师谈佛心大爱(全文)

发布日期: 2020-10-27 浏览量: 10,055 次浏览

界文法师《佛心大爱》MP3

各位营员们,各位义工们,大家晚上好。
秋季是苏州最好的季节,天气不冷不热,今天也是下起了清凉的阵雨,下午我们已经一起修习了慈心禅,下面我会继续为大家分享关于佛教慈悲的一个话题——佛心大爱。
我们知道,当今这个时代是一个压力非常高、节奏非常快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出现了各种各样新的社会问题,出现了种种新的社会现象。前几年有一位日本的管理学家叫大前研一,他出版了一本书《低欲望社会》,是一本社会观察类的畅销作品。书里面针对当代日本国家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人口减少,整个社会出现超高龄化,年轻人失去了上进心和欲望,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子。餐厅、卡拉OK厅都出现了专门的单人座位。而且还出现了所谓的叫“五公里人”,就是说他全部的生活内容都在五公里之内;还有的人自称“某某购物广场人”,他这一辈子只局限在这一个购物广场里面活动。他认为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实际上,不光是日本,包括像瑞典他们也把这个新的一代叫做“冰壶一代”,在德国叫“也许一代”,西班牙把这样的年轻人叫做“末末一代”。我们中国前几年也出现了关于佛系青年的热门话题。那从佛法如何来看待这个社会现象呢?
事实上,低欲望本身不是问题,但问题是有的人,他已经失去了一种爱的能力,失去了对智慧、对生命提升的追求。那这个就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北京大学的徐凯文教授曾经发表了一篇文章,他研究发现,现在的一些大学有很多的大学生患了所谓的叫“空心病”,缺乏了一种价值观,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活,哪怕他考上了第一流的大学,哪怕他获得了很高的学位,生活中也没有明显的创伤或者挫折,但是他们却失去了活着的热情,有些人甚至屡次的自杀。他觉得不是说因为什么事情必须要死,他只是觉得,没有活着的原因和理由。所以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些人,实际上他已经严重的缺失了爱的能力,缺少了一种对智慧、对生命提升的追求。这种所谓的“低欲望”,实际上是不健康的。当我们觉得没意思,不想活等等。它的一个底色,实际上还是“嗔心”,有一种厌倦感,有一种痛苦的感觉、了无生趣的感觉。而佛法断除了贪欲和欲望之后,它不是一种了无生机状态。我们看佛陀树下成道后,他49年的时间都在人间游行,从一个城市到达另一个城市,一直到他入涅槃的最后时段,他还在度化远道而来的婆罗门。我们看到佛陀不是那种“都可以”、“没意思”的那种非常消极空洞的状态,他实际上是一种清凉、喜悦和积极的生命态度。所以今天我想用这样一个时段来讨论关于佛法中的爱心的层面。
谈到爱的话题,作为佛教徒,可能首先是感到一种抗拒和排斥,会联想到佛陀所呵斥的贪爱,觉得“有爱就有苦”,也确实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因爱生恨,被爱束缚所折磨的这样的先例。包括在座的诸位,感觉来到寺院,很开心很清凉,一想到回家,心里就有点重重的感觉。有时候会觉得爱这个词还是蛮沉重的,但是有时候又觉得爱是美好的,有着各种各样的憧憬,各种各样的幻想。因此,内心里会有些纠结,不知道到底该怎么看待。有些人想通过修行让自己心如止水,“无爱亦无嗔”,但是又会害怕,这样修下去会不会修成孤家寡人,与世隔绝?因此挺迷茫的。那我们怎么来看待“爱”这样一个话题呢?
我们讨论任何一个话题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一个工作是什么?那就是首先要厘清概念,它的概念是什么?它的内涵是什么?汉字里“爱”这个词,在巴利文和梵文里边,它可能完全不是一个单词,完全不是同一个东西。爱,它可能是爱好(chanda),也可能是对崇高理想的爱(preman),比如说爱自由这是一种爱,爱唱歌也是一种爱,它是完全是不同的单词,不同的概念。父母对子女的爱(sneha),亲情之间的爱(peya),兄弟姐妹之间和朋友之间的爱(pema)也不一样,两性之间还有一种性爱(ka^ma),当我们渴望一样东西的时候还有一种渴爱( taN!ha^),对人充满一种祝福,叫慈爱( maitreya)。所以我们中文是比较简略的,他用一个爱字概括所有的,但我们看巴利文和梵文的时候,它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在他们的语系中,他们没有这样的困惑,他们用不同的单词,但我们用中文,所有的东西用一个字代替的时候,就会造成困扰。所以有时候我们的困扰是来自于概念的困扰,一旦厘清了概念,就一目了然。
谈到这么多种爱,我们可能会觉得挺复杂的,这一大堆爱里边,如何来取舍,如何来看待,如何来分别呢?实际上,在佛法里边把它分成两大类。
在《大毗婆沙论》第二十九卷,说到爱有两种:染污为贪,不染污为信。所以在这里就非常明确地把一切爱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染污爱,另一类是非染污爱。那这样我们就能看清楚了。染污爱属于根本烦恼里的贪,它跟无明和烦恼是相应的,他具有执着和占有欲的特点。第二种属于非染污的爱,它的实质来自于善心所里边的这个信心所,他来自对美德、对真理的认同和尊重。所以他们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大般涅槃经》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说:“爱有二种:一者饿鬼爱,二者法爱。真解脱者,离饿鬼爱,怜悯众生,故有法爱。如是法爱,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这样,经过了概念的厘清,就不至于使我们在生活中被这个混淆和困扰了。恶鬼爱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染污爱,它来源于内在的一种匮乏感,表现出来就是渴望、抓取、黏着、占有,它非常的形象,就是一种饥渴的,紧抓的感觉。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热点事件,一位藏族的年轻女子被她的前夫烧伤致死。因为前夫有这种家暴的问题,她实在忍受不了就离婚,离婚了之后她这个前夫怎么都放不下,又回过来苦苦哀求,要求复婚。后来她经不住对方的请求,同意了。复婚之后发现还是受不了,她就再次的就从家里逃出来。可是第二次她离开之后,她这个前夫就产生了一种极度的愤怒感,觉得如果不能拥有,那就毁灭你,于是就往她身上泼汽油,最后导致了她的死亡。所以我们会看到,那前夫是不是爱她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能认为这是一种爱,甚至是爱得很悲壮、很炽烈。但是从佛法来看呢,这种爱实际上来自于内在的匮乏感,表现出来的,就是渴望抓取、黏着、占有。它本质上是一种烦恼。
那法爱是什么?它来自于对真理、美德的一种信解,对生命痛苦的一种洞察。所以他就表现为对善法、对贤圣敬重和爱戴之心,还有对众生的悲悯和关怀之情,这是一种大爱,这种爱是善法,它是清凉的。
就像我们今天下午大家在观想一只可怜的小动物,它在瑟瑟发抖的时候,大家在相像中关怀它,在那个刹那,当去关爱那个受苦难的小动物的时候,当时问我们很多的同学有什么感觉?很多人就感觉到自己的心松开了,身体在放松开,心有一种柔软的感觉。这样的一种爱,实际上就是一种法爱,因为看到它的痛苦,对它产生出一种清净的悲悯。你的内心它实际上是清凉的。
所以当我们去考察一段感情的时候,考察一种体会、一种心境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去观察它的本质。我们常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那这个颜值它是哪一个层面的爱呢?可能它是有染着的,有抓取感;那么到了这个才华,才华实际上就比颜值要深刻一点。但是有才华不一定有品格,也可能他很能干,但是他的价值观是扭曲的,他的心是黑暗的,也有可能。当见到了人品的这个阶段,这实际上就是你开始看到了对方的一种内在的美德。一个人如果拥有一个比较完善、成熟的内在美德,你跟这样一个人相处的时候,如果你看重的不是他的颜值,不是他的才华,而是洞见了美德的时候,这时你的心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很可能你会觉得,对自己有很多的激励,让自己有很多心灵的提升。那这样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就会进化到一种不一样的层面上来,至少要比那种“始于颜值”要深刻的多,而且可能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觉得佛法的学习,实际上是可以很深刻的,重新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中来的。如果我们扪心自问,生活中跟朋友、道友的相处中,在我们工作单位的人际互动中,我们有多少的成分是因为看到了别人的美德呢?可能家人之间有的时候会特别容易看到美德,比如自家的孩子是最好的,又聪明又会做事,又爱学习等等,父母一想到这样的孩子的时候,心里特别的甜,再苦再累都可以。但是有一些人际关系中,甚至是在一些亲人之间,我们也容易看到对方的缺点,但是又需要对方,觉得没有他,自己一个人过不来、不能忍受,但是真正相处中可能看对方的都是缺点。甚至父母对孩子也是这样,看到孩子还是不够努力,还是没有别的孩子那么优秀,邋遢、没有情商、不会生活等等。于是做父母的会不断的焦躁起来,每天都想着怎么去对付这个孩子,那么大家知道,往往想要改变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跟你对抗,父母这个时候就会变得暴躁易怒。所以,要想升起来善法善心所,其实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在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里边,有一个“需要层次”的理论,他认为人类有五大类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还有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里面,生理需要,比如说穿衣吃饭,两性关系;安全的需要,就是我们必须能够感觉到安全、不受危险;归属感,包括对家庭、单位、团体;还有爱的需要,受人尊重。但是,他把这四种都列为缺失性的需要,有点像前面佛教讲的恶鬼爱,只有第五种——自我实现,他才认为是一个成长型的需要。它不是你的必需品,你离了它你也能活,但是有了它,你会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更有光彩,所以他把最后一种列为成长性的需要。
实际上,在佛法看来,爱不一定都是缺失性的。法爱这个部分实际上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成长性的需要。像我们刚才说到的慈悲喜舍,我可以不对你慈悲,也没问题,是吧?但是如果我的生命中拥有慈悲,我的生命就变得更有意义、有光彩。
染污爱有六个特点。第一是有待,就是说它需要回报的。当我们付出的时候必须要得到回应,我们才会快乐,否则的话我们就会痛苦。就像这个年轻的藏族女子一样,他前夫渴望她,要抓取她的时候,因为家庭暴力的原因,她害怕对方,想逃离,没有给予他想要的回应的时候,对方就从苦苦哀求变成了暴怒。所以这种染污爱它是需要回报的,当你付出爱的时候,如果对方对你没有回馈,那你就会陷入一种痛苦之中,就变成一种折磨。
第二个特点就是无常。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情感的时候,他们认为爱情是人类极为强烈的一种情感。因为它里面有依恋的部分——就是离开了对方,你会很思念对方;第二有利他的部分,就是你想为对方付出,想为对方奉献,想要去照顾对方,为他做一点事情;第三它还有亲密的部分,就是有一种亲密感,身体的接触、拥抱等等,会有一个追求亲密的部分。但是,心理学家同时也指出,研究发现这样的一种激情的爱情,一般来说在婚后的五年之内就会消失,转化成另外一种感情了,已经不再有之前那种激情。有的可能转化成另外一种深刻的亲情稳定下来。但有的,当这个激情消失的时候,他们的婚姻也就走到了尽头。可能男的又看到了另外一个女孩子,对她又产生了激情;有的也很可能觉得自己的先生已经不再像当初那么可爱,她也失去了很多热情,觉得婚姻走到一个尽头。所以这就是无常,染污爱的这个特点。
第三个就是增长。佛言:“设习爱欲事,恩爱转增长,譬如饮咸水,终不能止渴”。就是说,如果去放纵感官欲望的话,你会发现它会变得越来越强烈,需要的更多。所以它有一个不能被满足的特点,就像喝盐水,越喝越渴。
第四是生苦。因爱生苦,这个可能我们很多人都有这个体会。特别是有家庭的人,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爱孩子带来的快乐,也会有因为爱孩子而体验到的痛苦。爱家人也是一样有爱家人的痛苦。
第五是生憎。爱不仅能生苦,还会因爱生恨,引发愤怒。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个例子,最终导致用残忍的方式夺去了对方的生命。
第六就是非自在。染污爱给我们带来一种被束缚的感觉,令人失去了生命的自在。
在这样一个红尘滚滚的现实生活中,我相信上面这些感觉可能在座的很多人都有。有些人可能会想:“这是不是我修的不好,我是不是太糟糕了啊?”因为这个染污爱作为我们凡夫是很难避免的。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都是染污,其中也有相当一大部分,它是非染污的,正是因为非染污的这个部分,所以这个世界有它的美好。
我们说到非染污爱有两大成分,第一种是对美德和优点,生起了信心、认可和尊重的感觉。比如说你看到了你的一位同参,一起修行的师兄,发现对方非常慈悲,非常擅长照顾别人。当你体验到他这个美德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呢?可能你会觉得心里暖暖的,然后自己突然就获得一种动力,觉得对修行也更有信心了,对世界、对未来获得一种力量的感觉,内心有一种清凉的感觉。这是第一种。那第二种呢?就是因为理解到对方的痛苦,我们生起了悲悯和关怀之心。我们今天下午做的和可怜的小动物的这个体验中,当你关心这个动物的时候,你就会体验到身心有宁静,放松、温暖,有一种深刻或者博大的这种情怀生出来。那在这个时候也会觉得更有力量。它对身心是有影响的。
佛教里面最经典的四种非染污爱,就是慈悲喜舍。
什么是“慈心”?它的特征,就是希望有情获得利益和安乐;慈心的作用,就是能对治嗔心,当你希望一个人快乐的时候,你就会宽容对方,你的心是柔软的,嗔心就会灭去。慈心产生的原因,就是看到对方的可爱面。有的时候比如说长得可爱也会让我们生起慈心,一个小宠物,如果说它长得很萌,很干净,我们也会对它生起这个慈心,不一定都会起贪心,不过最纯净的还是因为看到美德而生起的,质量是最高的。慈心的失败,就是变成了爱着。
第二种就是“悲心”。悲心的特征,就是希望有情脱离痛苦,希望他不要受苦难;它的作用,就是对治害心。什么是害心呢?就是希望他受苦,这是非常扭曲的一种心理。但是如果你的悲心生起来,就不会再有那种心了。悲心生起的原因,是看到有情被苦所逼迫;它的失败,就是产生了忧愁。
有位居士问我:“法师啊,我最近悲心特别强烈,看到别人受苦,看到别人生病我都受不了,觉得心很痛,回来就一直哭”。我就告诉对方说:“那你要注意了啊。真正的悲心是博大的,会让你感觉到有力量和清凉,不会让你觉得痛苦。如果你感觉到你自己的心也变得消沉、黑暗了起来,你也变得很痛苦了。那实际上这是悲心的失败,它已经变味了,因为有执着而产生了忧愁”。
第三个是“喜心”。它的特征,是见有情快乐而喜悦;它可以对治我们的忌妒心。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特别容易生起这种喜心,因为每个父母都希望看到孩子成功。假如有一天你的孩子拿着试卷说:妈妈!我今天考得特别好,老师夸我了!他高兴的手舞足蹈。这个时候作为妈妈,是什么感觉呢?你可能就会觉得心里也充满了一种幸福感,很喜悦。有的时候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做好了一桌美味的饭菜端上来,丈夫、孩子吃得非常开心的时候,这时作为妈妈在旁边微笑的看着,心里也是非常欢喜的。有喜心生起,是因为看到别人快乐。
最后是“舍心”。舍心可以对治我们的贪和嗔,它的来源是因为见到有情为他自身的业为其所有。当我们意识到每个众生是自己业力的主人,每个众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人生旅途都是自己独自走完的。当你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就会生起这个舍心。我们看到老母鸡刚孵出小鸡的时候,会把它护在翅膀下面;找到吃的了,就咕咕咕咕的喊那个小鸡过来吃;其他的动物来了,它就很凶猛的,为了保护它的孩子。但是当小鸡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老母鸡会干什么呢?老母鸡这个时候会把它们从身边赶开,不让它们跟着自己,让它独立。那这样一种舍心,其实也是一种爱,它是一种更深刻的一种爱。舍心的失败,就是产生了没有智慧的冷漠。有的时候看到别人受苦难,我们会表现出无视。但实际上,尊重别人的独立性,你的心对对方是开放的;但是当你冷漠的时候,你的心门是关闭的,只要扪心自问,我们就能够感觉到这二者的差异。
如果心中有了这四种爱的话,你的生命实际上是非常阳光的,充满了正能量。
我们厘清了概念了之后,有的人可能会问说:法师啊,我现在感觉我的染污爱太多,非染污爱太少,我该怎么办?我该如何修习?
第一,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染污爱?
面对这种染污爱,如果认同和沉溺其中,我们就会被它系缚和困扰。但是如果过于指责和批判,我们的心会更加匮乏。所以如何处理,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识别和接纳的阶段。首先你要意识到自己匮乏的需求感,承认它存在的事实,尝试着去看清楚,而不是简单的贴一个标签,譬如说“爱情”,给它贴上了一个爱情的标签,就会觉得自己的这些需求是正当的、合理的。
记得以前遇到一位热线的来访者,一个小伙子谈了一个女朋友,他的这个女朋友因为一些童年的创伤而造成了人格的缺失,对他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随时打电话,需要他立刻出现。而男孩子毕竟有事业,有时候在办公室正在开会,女友打电话来说要马上见到他。男孩子解释自己正在开会,是很重要的会议,女友就会说:要么你马上出现,要么我永远不会再出现!然后这个男孩就不得不请假,跟同事做解释,然后放下手上很多的工作开车过去。但是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内心其实很崩溃的。见到了女友之后,发现其实没多大的事情,男孩子就会有抱怨。女孩子就说:我重要,还是开会重要?然后这个时候男孩的内心就更奔溃了,他明明觉得自己挺在意对方的,但为什么这段感情让他这么累,这么沉重。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以为这就是爱情,而其实这仅仅只是一种需求。这个女孩认为:我需要你。她承认自己对对方的需求感,认为对方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对方对你这么重要,你就会不忍心去伤害他,不忍心让对方为自己付出过多的痛苦和辛劳。如果这么想,这个女孩子内心会柔软下来,承认自己的需求的同时,也能意识到别人的需求,并出于理解和爱心开启自我关怀关怀他人的心灵之旅。但是如果我们为它贴上了一个爱的标签,觉得为我吃苦,就是对我爱的表达。实际上这是自欺欺人的,有的时候反而会破坏双方的感情。
很多女孩子还喜欢问男友另外一个问题,“我跟你妈同时掉到水里,你先救谁?”有的时候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就一定要把对方逼到,好像是连他的母亲都要考虑救还是不救的这个程度上吗?我相信很多男孩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都是有点愤怒和崩溃的。
所以首先第一个部分我们就要看清楚和识别,并承认它的存在。看清自己的内心后,这个时候也不要批判自己,而是要承认自己的需求,承认自己内心有一个脆弱的部分,有个渴望的部分,接受它存在的事实。就像我刚讲的那个前夫把妻子烧死了,这个前夫跪在地上去求妻子跟他复婚的时候,我相信他心里有很多的需求,他心里有很大的匮乏感,如果他能够真正的从自己内心里去看,看到自己心里很需要对方,也许他就能重新认识对方对他的意义。
第二步,就是要开启一种自我关怀。有的时候靠别人来疗愈自己,总归是很困难的,因为对方是独立的个体,他可能很忙、很累、不在状态,有他自己的内外困扰,甚至当你渴望他的时候,他恰恰就不在你身边。所以最究竟的一个办法是什么?还是要自己疗愈自己。我们不能把这样一种精神痛苦,非要让别人来为我们承担,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这会让我们的亲人,最爱的人感到非常沉重。所以,如果你想拥有真正的爱,就应该开启一段非常勇敢的、有自我关怀的自我疗愈之路。而很多人他不愿意自我疗愈,他更愿意认为:我只要拥有一段关系,只要找到一个人来爱我,我就没问题了。所以他一生都在寻找那样一个人,但是实际上佛法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缘起”的,当你要求别人无条件爱你的时候,你是否也能给对方无条件的爱,对方的需求你都能满足吗?所以你会发现找一个无条件爱自己的人,这个难度是太大太大了。更多的时候,人际关系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大家互相关怀,互相增上,在得到的同时付出,在付出的同时得到。是一个平等的,共同前进的这样一个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够要求别人无条件为我们付出,让别人去担负我们内在的一种创伤,这可能是来自非常沉重的童年创伤,不管把它交给先生来治疗,或者孩子、父母,或者任何一个人,这都是沉重的。和对方相处的过程中,当你匮乏的时候你会需要他,而他不能给予满足,你就会生起愤怒、失望,就会攻击对方让对方也痛苦,跟你一起沉沦到黑暗的深渊。
第二个阶段,觉察和整合。这个时候你不要急着去批判,而是用一种自我理解、自我关怀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的脆弱跟我们的需求,同时也要用一种理解和关怀的态度看待对方。譬如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孩子,甚至我们修学的同参道友,每个人内在都有匮乏感和需求,所以理解了自己的匮乏感、需求感,我们才能够理解对方的匮乏和需求感,才能够产生出一种疗愈心,让我们感受到完整和自由。
一般来说,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贪著和抓取有两类来源,第一类的本质是贪,譬如你已经拥有了很多了,还想要更多,这是一种不知足的状态。举个例子,比如说你感觉今天已经吃得过量了,但是看到行堂的师兄们端了一勺烧菜过来,看到这个菜从来没吃过,这个时候你忍不住把碗伸出去:好,再来一碗吧,再来加一点!吃完之后肚子很胀,很痛苦。那这就是一种贪。你一旦把它识别出来了之后,你要从自我关怀的角度呢去觉察和对治,必要的时候可以棒喝。那怎么来对治呢?佛陀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观修它的不净的一面。如果只是看到净的一面(可爱面),——这道菜香气扑鼻,色香味都很不错!看到这一面的时候你的贪欲就会起来,控制不住。那如果你想到了另外一面,比如说:热量很大,卡路里太高了!每一种食物嚼烂了,那个色香味都不存在了,变得有点恶心;当它变成大便的时候,就更糟糕了。这样出于自我关怀的角度,而做适当的观修,就会很容易克制自己的贪欲。呢当贪欲得到了对治,你就不会再有痛苦的感觉,会获得一种自由的感觉。当你能自由的选择吃还是不吃,心里没有逼迫的时候,你可以很理性的去处理的时候,这个感觉就非常好。那么你有这样的体验,你就会对法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你的力量感就会出来。
那还有一种,表面上看是贪爱,但是它的背后实际上是“嗔”, 是一种恐惧、害怕、不安全感。有时候我们为什么非要去抓住一个人不放,不能够从一个关系中放下?很多是因为我们内在的空虚,我们害怕孤单,害怕一个人生活,或者因为有不安全感。所以我们才拼命地执着和抓取。如果这个时候再去否定自己、打压自己、批判自己,可能会感觉更痛苦,有一种雪上加霜的感觉。那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那就应该要用慈悲来疗愈自己,不要去抓取外境,因为外境是抓不住的,填不满的。我们要用慈悲关怀,从抓取外境转化为关怀自己。试着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口,看着自己的那种孤独感、那种脆弱和匮乏,轻轻的对自己说:“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此刻我看见了那种深深的脆弱和孤单,我愿意来理解,愿意来陪伴”。轻轻地把慈悲和爱传递给自己内心里最黑暗的这个部分,在想象中拥抱着它,给它关怀,那么慢慢你就会感觉到这个部分在渐渐松开,你的内心就会重新恢复了平静和力量。这就是运用自我关怀来疗愈我们内在的脆弱和需求感。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下午的慈心禅,首先是发送爱心给自己。当你一直对自己修慈心的时候,当你的内心法喜充满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还要去抓什么吗?可能你会觉得没有什么要抓取的,你觉得此刻海阔天空。此刻天是蓝的,树是绿的,走路是轻快的,内心是从容的,你感受到了生命的自由,感受到了喜悦,充满活力、充满信心。它来自于什么?实际上是来自于自我关怀的法的力量。所以如果我们擅长于修行,真正对佛法、对“爱”这个字有深刻的理解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在生活中体会到法的力量。
那接下来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开发和增长我们的成长性的爱。慈悲喜舍,我们每个人内心里都会有,但是,就像我下午问到:“你觉得自己慈悲吗?”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可能还不够慈悲。所以我们需要去培育和增长它们,这样的话,我们的身心就可以更加的健康、充实,生命也更加的具有活力和意义,更幸福。
第一、辨识自己所生起的这四种爱心。
当这四种爱生起的时候,你要能识别出来,而且还要觉察到它们对我们身心的影响。那么染污爱和非染污爱的区别是什么呢?如果是善法,你会体验内心变得安宁,或是变得清凉,变得博大。如果是不善法生起来,你的身心就会收紧,心有一种动荡的感觉,无法宁静的感觉。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我们心的变化情况来辨识。
第二、通过有意识的禅修训练来强化。
具体禅修的方法,比如说你要让慈心生起来,你就可以观想对方的美德,他微笑的样子,通过默念带有真诚祝福的词语,来让慈心源源不断地发出来,比如说“愿你平安……愿你平安……愿你平安”,这个时候你的慈心就会增长。但是这个祝福词不能过于功利,以免生起贪心或是执着。如果你默念“愿我的孩子赶快找到一个好伴侣”,会有什么感觉呢?内心是越来越平静,还是开始有点紧绷啊?如果对内心变化比较敏感的话,你可能就会感觉到有点不对劲了。所以说慈心它必须是无贪的。
然后是悲心,它的特点是希望有情离苦。如果你用这样的祝福词:“愿我的父母亲没有心灵的痛苦,愿他们没有心灵的痛苦,愿他们没有身体的痛苦”,这个时候悲心就会得到训练和增长。
喜心是因看到有情的成功而心生喜悦。我们就可以观想对方成功的样子,心里默念:“愿他不失去以正当途径所获取的一切”,这其实就是喜心的修习。当我们在朋友圈里看到朋友们分享自己的法喜和进步的时候,过去可能我们会觉得“他又在拉仇恨了”,心里有点嫉妒。但是现在我们就可以把它转化为喜心。看到道友在群里分享自己的喜悦的时候,你就马上在心里默念:“愿他不失去所拥有的一切,愿他保持快乐”。这个时候你自己的感觉是什么呢?可能会觉得内心突然变得很博大,也有一种喜悦生起来。
如果你想生起舍心,你就可以默念:“每个人是自己业力的主人……每个人是自己业力的主人”,想到了每个众生都要依自己的业力而存在,这个时候你就会生起舍心。我们还可以在什么时候做呢?比如说有的时候晚上了,孩子们都在安静的写作业,先生可能在做他的这个工作,各忙各的,家里一片安静,在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默默地看着每个人都在走在自己的轨道上,在心里开始修习舍心:“每个人是自己业力的主人……每个人是自己业力的主人”,意识到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要为自己负责的,我们的心就会放下,尊重每个人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放下过度的执着和抓取。
第三、我们在人际互动中,还要让自己也成为别人生起慈悲喜舍的因缘。
你要是想让你周围的道友们,让看到你的人,让你的家人,都对你生起慈心,那你应该怎么做?那你就要不断地培育自己美好的品德,细处用心。因为见到他人的美德,是生起慈心之因。孩子们看到父母都在努力,他也受到了激励,他会觉得:“我的父母非常优秀,他们是我的这个榜样”,这样他对人生更坚定了信念,对父母的爱也更深刻了。所以有时候,因为对孩子的爱,所以我们有了动力,要做更好的自己。因为对众生的爱,所以诸佛菩萨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他们的精进。那么,作为孩子也需要优秀一点,努力一点,这样作为父母看到孩子的时候也会对孩子生起更多的慈心。从过去大家谁都看不惯,互相生起嗔心,到互相生起慈心。但这也不是贪婪地执着,而是因为内在具有的美德,让他认可的东西,我们互相变成对方的增上缘。
如何让对方生起悲心呢?那就意味着,在恰当的时候,也可以跟自己的亲人或者自己作的道友们,分享自己所经历的艰难。有的时候,父母往往习惯于在孩子面前报喜不报忧。我觉得在一些恰当的时候,也可以跟孩子分享一些自己的人生艰难。当然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一定要用一种平静的方式,视之为一种人生体验的方式。如果你带着很强的情绪痛苦,那孩子可能会有不适感,甚至可能会逃避,或是他的心也会痛苦起来,掉落到惊慌、害怕、愤怒的情绪里,那就不是生起的悲心了。但是如果作为父母,用非常平静的方式告诉他你所经历的艰辛,跟他分享你的心路的时候,孩子对你产生理解和悲悯时,他的心也会有一种深刻和博大的情怀生起来。他们意识到人生是艰难的,对父母的理解也更深刻,更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同时也更理解别人。而不是总是没有情商,自私自利的样子。
所以要让悲心生起的话,我们就要用恰当的方式跟别人分享我们的艰难,而不是用指责的方式,不是发泄痛苦的方式,或者对别人索取关怀的方式。如果你哭着跟孩子说你的痛苦,孩子也哭了,他也变得很难过,很痛苦,甚至会想逃避,或者变成了他的童年创伤。又如果说你用愤怒的方式给先生抱怨,说你是如何如何的不容易,先生们就会觉得很烦,觉得你是在索取或是指责。但是如果你们在心平气和的时候,以分享的方式,以告诉他你的一些压力和你的心路历程,可能对方就会默默的握住你的手,知道你承受了这么多,真的不容易,这个时候他生起的就是悲心,升起了善法。
第三,如何让我们周围人也拥有喜心呢?那我们自己就要变得阳光、喜悦,要充满正能量。别人看到你的阳光、喜悦,他们他的心情也变化了,也会有一种欢喜,生起信心来。
最后,如何让舍心也生起来呢?那么我们要意识到每个人的独立性,注重边界。这样的话,我们的态度和言行也会让对方要觉察到”每个人是自己业力的主人,每个个体其实都是自己面对自己的人生”这样一个实相,慢慢的学会放下贪嗔。
所以慈悲喜舍是佛法在世间上非常重要的情感,它可以让生命变得光彩,充满能量,让这个世间获得和谐、安宁和美好。在慈悲喜舍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观修空性,去认识到诸法因缘和合的这样一个真理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得到了解脱。这样一个解脱的心,它不是干枯的,它充满了智慧,充满爱,这就是“佛心大爱”。也愿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够圆满这样的佛心大爱!

2020.10.3讲于西园寺

整理:法屿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