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涅槃日 | 世尊涅槃的启示
发布日期: 2020-03-08 浏览量: 8,730 次浏览
今天农历二月十五,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入大涅槃的纪念日。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的菩提树下成就无上正觉。佛陀为了帮助芸芸众生解决生老病死的生命困境,而出家求道并觉悟成佛的,可是“如来亦当有此生老病死”[1],在他说法四十九年之后,在八十岁这年二月十五日这一月圆之夜,入般涅槃,离开了人间。那么他有没有解决老病死的问题?为何他又没有长久住世,继续度化众生呢?这不免让初学佛者感到困惑。要理解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何为涅槃。
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
涅槃是指熄灭的意思,意即烦恼彻底熄灭,不再生起任何的贪嗔痴,因此,整个生命处于欢喜、清凉的静妙境界。通常而言,涅槃分为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两种,是修行者以定慧之力断尽一切烦恼后的境界,为阿罗汉、辟支佛和佛陀等三乘圣者所共有。声闻行者成就阿罗汉后,即是有余依涅槃的状态,此时还有先前业力引生的所依色身继续生活,教化众生;而寿尽后不再需要所依之身,亦不再参与六道轮回,而是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境,即为无余依涅槃。辟支佛和佛陀亦然。
因此,佛陀在菩提树下成就无上佛果,其实即已彻底断除烦恼,证得涅槃。我们现在所说的佛陀涅槃日,实际是指无余依涅槃。所以,佛陀是当然是真正地解决了生老病死的问题。根据佛法,“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上足弟子先取般涅槃,然后佛取般涅槃;又最后弟子亦先取般涅槃,然后世尊不久当取灭度”,[2]在释迦摩尼佛入般涅槃的前夕,其上首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两位尊者先后灭度;又在世尊入灭的当夜,其最后度化的弟子须跋陀罗先行入灭。
今天我们纪念佛陀的涅槃,有些人不免会想到,佛陀为什么没有长久住世这一问题。“若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欲住寿经劫者,亦可得耳!”既然佛陀已经得大自在,当然是有能力长久住世的。但是,三世诸佛的住世长短是与众生的寿命密切相关的,众生的寿命短,则如来的寿命亦短。同时,如来的寿命是不可思议的,作为普通人,思议此事,并不能对我们修行善法有所帮助,还可能会令人狂惑,心神错乱[2]。
释迦牟尼佛在《遗教经》中说:“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在其一代时教中,佛陀已经全部完成了他该做的事,尔后,历代高僧又把佛法传承到今天,使得我们今天能够承接佛陀的智慧。
大乘菩萨的无住涅盘
从汉魏直到隋唐的数百年间,大小乘的佛教经典一并传入了汉地,但是,对于素有着“内圣外王”理想的中国民众而言,那种小乘的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显然难以成为汉地行者的终极追求。可以说,中国固有文化的深厚底蕴决定了汉传佛教倾向于大乘的基调。千百年来,《金刚经》、《心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的广泛流传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从大乘佛法的角度而言,除了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之外,佛教中还讲到两种涅槃,即自性清净涅槃和无住涅槃。其中,自性清净涅槃,是指众生本来心性清净,因此这种涅槃为一切众生所具备,包括凡人和圣者。至于无住涅槃,则是指大乘菩萨在转染成净后的自在境界。在声闻行者那里,生死与涅槃是对立的,其修行的目的是厌离生死而证入涅槃。大乘菩萨虽断除杂染而又悲愿自在,于生死轮回中广度有情。因此,相比于声闻行者而言,大乘菩萨的修行不仅需要积累深广的福德资粮,更需要证得万法皆空的深湛智慧。而这种无住涅槃,又随菩萨所证阶位高低而有其深浅之别,至成就佛果则达到圆满究竟。
大乘佛法中讲到,佛陀具有法、报、化三身。法身常住不灭,报、化身皆依法身存在,则有生灭。如來法身,是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具备十力、四无畏、大悲、一切相妙智等种种功德。报身又称由受用身,受用种种清净佛土和大乘法乐,一向自在安乐,只为听受其教化的大乘菩萨所能见到。化身,即变化身,多为教化声闻众而应现于世。
人间的释迦牟尼佛,“从覩史多天宫现没、受生、受欲、踰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诸苦行、证大菩提、转大法轮、入大涅槃”,即是化身佛。“由六因故,诸佛世尊所现化身非毕竟住: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脱故;二、为令舍离不乐涅盘,为求如来常住身故;三、为令舍离轻毁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四、为令于佛深生渴仰,恐数见者生厌怠故;五、令于自身发勤精进,知正说者难可得故;六、为诸有情极速成熟,令自精进不舍轭故。”[4]
今天,我们学佛修行,依然向往的是大乘菩萨的无住涅槃。世尊示现成道、转法轮、入涅槃,皆为引导迷惘的众生,走向生命的光明之道。在此,世尊的涅槃纪念日,想到近十年来蒙受世尊的言教,我由衷地感念世尊。生活丰富多彩,而生命则深奥无穷,正是世尊开启的智慧之门,才使得我得以明白如何开展生活,如何对待生命。(作者为戒幢佛学研究所学僧)
[1]见《增壹阿含经·二三〇经》
[2]见《增壹阿含经·二三三经》
[3]见奘译《摄大乘论》卷3
撰稿 | 峰远 排版 | 智畅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