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佛学指导 > 人心、人性与人生(二)

人心、人性与人生(二)

发布日期: 2019-11-27 浏览量: 5,493 次浏览

1.认识能力决定认识

怎么认识世界?早期的西方哲学重视本体论,想要探寻世界的本体,十六世纪后开始重视认识论。因为哲学家们意识到,我们能认识什么样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识能力,包括感觉、经验、理性等。可以说,认识的高度、角度、广度,都会影响人类的所知所见。

怎么提高认识能力?我们知道,人的感觉其实很迟钝,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观性,甚至错乱性,而经验更是因人而异。相对来说,理性强调的是客观,是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结果。佛法认为真理和智慧属于人间,正是因为人有理性,能通过闻思修探寻人生意义和世界真相,由此导向觉醒。“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就是佛教对理性的高度赞叹。

但理性是双刃剑,很多时候还受到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客观。比如东西方哲学对世界有种种不同解读,但都是理性的结果,所以才会“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再如我们对事物的好恶,也会影响自己的判断,而且能找到很多理由来证明这个判断。如果我们接受不良文化,或是非理思维,就会形成错误观念,带来一系列问题。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给地球带来了种种灾难,绝不是动物可以做到的。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人有理性,会想方设法地制造工具,利用资源,这就使得人类的破坏性与日俱增,甚至强大到可以毁灭地球。所以佛教也说”知之一字,众祸之根”。

西方哲学在重视理性的同时,同样看到它的局限,开始重视直觉,认为直觉是一种未经知性或理性介入的自发性认知,是直接感知世界的认知方法。我们所说的灵感、第六感,就和直觉有关。事实上,所谓直接感知也是相对的。如果说理性会受到文化、观念的影响,那么直觉也会受到经验、情绪的干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为这种直觉来自妄心,所以人们在接收信息、作出反应的过程中,势必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染污。想拥有纯净的直觉,必须通过修行去妄存真,才能彻底排除干扰。

在认识世界的问题上,佛教首先肯定了感官的作用。就像电脑硬件决定了它能运行什么软件,同样,感官决定了我们能感知什么样的世界。六根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六个窗口,有眼睛,才能看到颜色的世界;有耳朵,才能听到音声的世界。其中,眼耳鼻舌身前五根的认识为现量,属于直觉。当感官出现问题,认识会随之受限。

此外,佛教也很看重理性,即意识的作用。八正道的正思维,就是让我们在正见指导下正确思考。而“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四法行中,“如理作意”正是强调理性的重要性。亲近善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听闻正法,然后要通过思维,用这种智慧重新思考人生,才能理解、接受、运用,进而法随法行。忽略理性思考,导致不少学佛者或是盲修瞎练,或是停留在礼佛敬香等表面形式,或是不能把所学法义落实到心行,这样的话,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因为我们对人生、社会、艺术等种种理性思考,才形成了人类文化。反过来,这些文化又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所以佛教强调理性,更强调智慧的文化,健康的理性。这就像给生命安装软件,决定了我们的认识能力,也决定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2. 由止观成就正遍知

但仅仅理性是不够的,因为凡夫都是活在妄心系统中,活在意识、潜意识的作用中,活在欲望、情绪、观念中。活在欲望时,就卡在欲望中;活在情绪时,就卡在情绪中。因为被卡,视野自然受限,就像坐井观天那样,所见所思所想都被禁锢在井内。所谓的区别,不过在于井的大小而已,再大也是有限的。

如何突破困境,成就佛陀那样的“正遍知”?关键是开发心的潜能,这就离不开禅修。如果说理性可以扩大我们的认知范围,那么禅修就是通过止观训练,得定发慧,使心不再被任何念头或执著卡住,彻底摆脱束缚。就像跳出井口之后,才能放眼十方,看见天地万物。

生命有两个层面,除了来自经验、知识的有限层面,还有内心本具的无限层面。在这个层面,心和宇宙是相通的。印度各宗教普遍重视四禅八定,就是看到心的潜能,希望由禅定成就神通,了知一切。

佛教也有五眼六通。五眼,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为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这些都远远超出普通的感官认知。天眼通,能看到遥远的世界;天耳通,能听到遥远的音声;宿命通,能了知往昔发生的一切。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由甚深禅定开发智慧,证悟诸法实相,同时还成就五眼六通,对于大千世界的一切,乃至微尘,“悉得了知,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当然神通不是佛法修行的重点,禅修的真正作用是由定发慧,开发本自具足的无限智慧。正是有了这样的“正遍知”,佛陀在两千多年前就对世界作出了令人惊叹的描述。

3. 宏观和微观都来自内观

佛陀对宇宙万物的认识,经中有很多记载。如果不是陆续被科学发现所证实,这些内容对今天的人依然像个神话。从宏观世界来说,哈勃望远镜出现后,科学家们才发现宇宙中确实有恒河沙那么多的星球。而在《般若经》《阿弥陀经》等大乘经典中,对十方恒河沙数世界的描述比比皆是。所谓恒河沙,是说明世界之多。因为这种沙又白又细,多得不可胜数。佛陀常在恒河两岸说法,故以此为喻。如果说庄子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想象,那么佛经对世界的描述可以说是超乎想象的。这种无限的视野,只有觉者才能具备。

近年有报道说,科学家发现了直径约两百万光年的星系,距地球十亿光年之遥。要知道,阳光照到地球不过八分钟,那么两百万光年和十亿光年是什么概念?面对如此浩瀚的宇宙,如果不知道生命有无限的层面,仅仅看到眼前有限、短暂的层面,是不是有种要发狂的感觉?因为身处其中的人实在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如果把生命完全投注在这个层面,活得和蝼蚁有什么区别?

对于微观世界,佛陀同样有不同寻常的认识。如“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是让比丘在饮水时心怀慈悲,诵咒加持,否则就“如食众生肉”。以前我们可能觉得这种说法未免夸张,将信将疑。现在只要用显微镜看一下,就知道水中确实有无数生命。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佛陀异乎寻常的认知力。

而佛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也在被最新的科学发现所证实。经典物理学认为,原子是恒常、客观的存在,有自身的存在规律。但量子力学发现,物质到底以粒子还是波的方式构成,其实是不确定的,是人的观察决定它以什么方式存在。换言之,物质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而我们在观察世界时也不是单纯的客体,心的参与,会影响到物质的呈现。这就印证了佛法所说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科学家的认知是借助仪器得来的,通过望远镜看到宏观世界,通过显微镜看到微观世界,而佛陀的所知所见是来自心,来自大圆镜智。这种智慧也是每个众生本来具备的,关键是开发这种潜能。否则,以我们有限的认知去认识世界,是无法穷尽的。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对于认识来说,则是“吾知也有涯,而世界无涯”,同样不能以有涯随无涯。所以要把向外的目光收回,转而向内观照。当我们张开眼睛时,可以看到天地山河,看到目光所及的一切;而当我们有能力打开心眼时,就能像佛陀那样,对宇宙万有了了分明,“于一毛孔中悉分别知一切世界,于一切世界中悉分别知一毛孔性”。因为心和宇宙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只有认识心性,才能如实了知世界。

未完待续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