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设计“十二字箴言”之一——无我
发布日期: 2019-11-05 浏览量: 9,828 次浏览
缘起
什么是觉醒艺术?什么是禅意设计?我们知道,佛法的意义在于引导众生从迷惑走向觉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智慧本身就是觉醒的艺术。也可以说,是艺术工作者在佛法智慧启迪下创作的作品,以此承载自己对法的理解和实践。
艺术门类众多,风格万千,简单划分的话,可分为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在我看来,传统艺术更重视美,重视意境;而当代艺术更追求真,追求个性。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特别强调“意”,有“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品格之高下,不在迹在乎意”之说。这个“意”就是思想高度,包括作者的立意、作品的题材和呈现。在这些方面,佛法阐述的空性智慧,传递的出世超然,都能给创作者带来全新的视野和启发。
在当代艺术中,重在表达作者对人性、生命意义和世界真相的探究,并带着思考提出问题。法国画家高更的名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就是典型代表。这三问之所以引起那么多共鸣,是因为他直面了人类生而有之的永恒问题。只要不解决,这些问题始终存在,始终令人不安,让人如无根浮萍一般,被轮回裹挟着,不知去向何方。
虽然艺术家们意识到了问题,但如果缺少大智慧,是无法认识人性,无法找到生命意义、透彻世界真相的。因为看不清,不仅找不到艺术的出路,也找不到生命的出路,最终落入虚无。事实上,这正是很多艺术家的困境所在。尤其因为艺术家特有的敏感,使他们更容易陷入其中,怀疑一切,痛苦挣扎。所以,与其说是艺术家们提出了问题,不如说是表达了自己的迷惑和无奈。
如何找到方向,走出困境?离不开佛法。这一智慧不仅引导我们看清生命真相,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改造生命的方法。关于这个问题,上午《金刚经》的讲座已经说得很清楚,现在侧重从创作角度和大家聊一聊。
艺术工作者都很关注自己的作品,视之为思想、情感、艺术追求的外化,殚精竭虑,不断创新。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生命也是一个作品,而且要用整个一生乃至生生世世去创作。这个作品是无意识的信手涂鸦,处处败笔,还是经过缜密设计、倾心打造的精品?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后者。怎样才能提升生命品质,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样离不开佛法智慧。这也是本次论坛探讨“觉醒艺术与禅意设计”的意义所在。只有把创作主体搞定,才能像改良土壤那样,为作物生长源源不断地提供养分。
那么,觉醒艺术与禅意设计有哪些特点?关于这个问题,我曾提出十二字方针,即无我、无相、无限、出世、寂静、超然。以下将围绕这几点,谈谈我的思考。
说到无我,有人会担心:这是否定我的存在吗?我该何以自处?凡夫最大的特点是在乎自我,除了生存,基本都在为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活着。但要追求并维护这三种感觉,何其辛苦!从自身来说,会因三种感觉得不到满足而受挫;从人际关系来说,则会因“谁最重要,谁更优越,谁能主宰”引发是非和纷争。我们想一想,人生的种种烦恼,从名利到地位,从家庭到事业,哪一样不是因为和这些感觉挂钩,才给我们带来压力和痛苦?
文艺复兴后,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盛行,崇尚个性解放,追求个人价值。到近现代,对自我的张扬更达到极致,“唯我至上”大行其道,但人们反而越来越茫然,越来越找不到自己。为什么我们会在崇尚自我的过程中迷失?这就需要看清,我们所追求的,到底能不能代表“我”?
佛法告诉我们,人有两种障碍:一是所知障,即认识存在的障碍,使人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世界;一是烦恼障,是由错误认识而导致的。因为看不清,就会本能地向外抓取,把种种不是我的东西当作是“我”,从而带来烦恼。我们想要认识自己,找回自己,就必须放下我执。所以无我不是否定色身的存在,而是否定对自我和世界的误解。只有去除这些不是“我”的部分,才能破迷开悟,去伪存真。
如何通达无我?禅宗修行中,是让学人参话头,参“我是谁”,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在我们通常认定的对象中:名字是不是我?身体、想法、身份……是不是我?通过分析可以认识到:这一切都是会败坏的,和我们只有暂时的关系。《楞严经》中,是通过“七处征心、八还辩见”来认识自我。相关内容不在此一一展开,但最后有一句非常关键:“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告诉我们:凡是可以被解构的,只是存在的假相,是一种假我。只有最后那个没什么可解构的、不生不灭的存在,才是真正的“本来面目”。
我们要经常问问自己:我是谁?究竟什么代表着我?问一问,想一想,就会发现,很多貌似理所当然的追求,其实很无谓;很多拼命想要抓取的东西,其实抓错了。既然很无谓,既然抓错了,自然不必为此患得患失,耗费一生光阴。
我们的很多痛苦都来自期待,希望家庭永远美满,希望事业长盛不衰,希望身体青春常在……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和我们只是短暂的一期一会。只有看清真相,才不会建立期待,由此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所以说,无我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找回自己。在禅意设计中,无我对我们有三种意义:
第一,无我有助于践行深层环保。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重点,是人类中心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为人服务的。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人类为了获取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是导致生态破坏的根源。而佛法认为人类和世界是一体的,即依正不二。此外,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印度梵我一如的思想,都是把人和世界当作整体来认识,对自然心存敬畏和感恩。所幸的是,西方有识之士也已认识到这一问题,提出生态中心主义,把人作为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因素,而不是一切。但如果认识不到无我,这种转变可能只是流于形式,是以一种温和、可持续的方式,让万物更长久地为“我”所用。在本质上,仍是对自然的掠夺而不是和平共处。只有放下对“我”的执著,认识到众生的平等,万物的相生,才能真正建立生态中心主义的观念。具备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设计出更环保的建筑和产品,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无我有助于转换设计理念。因为以自我为中心,很多设计师的作品并不是从利他出发,而是要彰显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标榜自我的特立独行,与众不同。这样的作品或许能取得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但也使得今天的世界光怪陆离。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见,结果汇聚成巨大的噪音。这就必须在定位上加以调整。比如从建筑来说,本身也是一个用品,是生活、工作的场所。所以在设计时,应该从生态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与环境友好相处,让用户身心安乐。身安是处理好空间关系,心安则是要营造文化氛围。只有放下自我的表现欲,立足于同理心和利他心,才能让作品与众多缘起和谐相生,用自己的专业能力造福社会。
第三,无我有助于各方面的沟通。很多设计师和客户沟通时感觉很痛苦,原因是什么?除了文化、审美、立场等方面差异,关键还在于我执。因为活在自我感觉中,以各自的经验、立场、利益为中心,难以理解彼此,从而造成甲乙双方的交流障碍。认识无我,是让我们走出自我的感觉,学会倾听并换位思考。只有真正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想法,在尊重的基础上,带着利他心去做,同时善巧地帮助他提升品味,才能使沟通变得顺畅,同时也为自己带来创作空间。
未完待续
.....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