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禅意设计“十二字箴言”之三——无限

禅意设计“十二字箴言”之三——无限

发布日期: 2019-11-05 浏览量: 4,388 次浏览

世界包括有限和无限两个层面。我们多半活在有限的层面,追求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而哲学、宗教是探讨无限的层面。

有限的层面包括时间和空间。从时间来说,体现在有始有终。比如人今生的几十年,包括一切生命的存在,都有开始有结束。短的朝生暮死,长的百千万年,相比地球的存在,实在微不足道。但即使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的存在,乃至再漫长的天文数字,也不过是无限中的一个过程。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在有限的生命之外,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那些巨大的未知是什么?如果生命没有无限性,只是从生到死的片段,哪怕能活亿万年,在究竟意义上,也是没有价值的。虽然当下的存在有其价值,但从结果回望的话,如果宇宙都要毁灭,现前这一点价值,能否和终将毁灭的虚无相抗衡?如果不探讨生命的无限性,不找到答案,我们是无法安然活着的。

从空间来说,人的存在同样微不足道。在浩瀚宇宙中,银河系是微不足道的;在银河系中,太阳系是微不足道的;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微不足道的……更何况,每个人只是地球七十多亿人口之一。面对动辄几十亿、乃至百千万亿光年的时空,不知大家会不会有发狂的感觉?因为宇宙实在太大了,作为蝼蚁般渺小的个体,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但佛法告诉我们,心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生命中除了有限的层面,还有无限的层面。如果没有这样的答案,我觉得人是很难自处的。所以对无限性的追问,可以开阔视野,让我们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怎么认识无限的心?我们生活在城市,在家面对的是柴米油盐,生活压力;出门面对的是车水马龙,水泥森林。头顶那片天空也被高楼切割,被雾霾遮蔽。在这样的环境中,心很容易被封闭。视野有多大,决定了我们的心量有多大。包括环境的视野,也包括知识的视野,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的眼界拓宽了,胸怀乃至生命也会被拓宽。更重要的,则是通过修行得来的对真理的体认,这是世间任何知识不能比拟的。

佛教中,普贤菩萨被称为“大行”,在他所发的十大愿王中,每个行为都建立于无限的所缘,每一愿的对象都是“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及无量众生。虚空是无限的,菩萨的大愿和广行也是无限的。佛教关于无限的另一个表达是十方三世。十方代表空间,为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方、下方;三世代表时间,为过去、现在、未来。庄子说的“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为宙”,也是以空间和时间来说明宇宙。

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要以无限的空间和时间为对象,建立这样的视野,才能和佛菩萨的心行相应。事实上,心本来就像虚空一样,但因为我执,因为认知的局限,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很狭隘。小到只有一个人,一个家庭;或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最多就是民族、国家、世界。即使心怀世界,在宇宙中也是微不足道的。

如何认识无限?佛法为我们提供了两种修行方式。一是以无限的时空和众生为所缘,这样的观修,有助于撤除狭隘的设定,使心回归本来状态。二是由观照力加以审视,超越有限、对待的心,直接认识无限。所以,佛教所说的无限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可以通过禅修抵达的。在禅意设计中,无限对我们有两点启发。

第一,通过对无限的认识,打开心量,理解空的美。心和境是相互影响的,尤其是对凡夫来说,很容易心随境转。当我们只见眼前种种时,内心会有太多东西想要表达,表现在设计上,往往夸张、繁杂、一味堆砌。在这样的环境中,心会更加紧绷、拥挤而狭隘。而禅意作品多半采用减法,以简约干净的空间,帮助我们领略空的内涵。进而由境的空,导向心的空。

第二,把有限和无限统一起来。作品本身是有限的,如果心局限于此,往往使作品成为孤立的存在。只有去除设定和边界,才能向外延伸。从建筑来说,中国古人很善于借景,把建筑作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来营造。让人在有限的空间,感受无限的世界;同时又在无限的视野中,体现创作的巧思。这种有限和无限的融合,能够以小见大,内外融通,对开拓设计思路有很大启发。
未完待续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