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设计“十二字箴言”之二——无相
发布日期: 2019-11-05 浏览量: 4,469 次浏览
设计是有相的,不可能说我们设计了一个建筑或产品,大家看不到。既然有相,为什么又讲无相?《金刚经》的讲座中说到,佛法所说的空,并不是否定现象的存在,而是引导我们以缘起的智慧看世界。一切的存在,从设计到实物,都是作者的想法,加上各种外在条件构成的。离开这些由内而外的条件,有没有作品的存在?
经典物理学认为有不可分割的基本物质元素,并由这些元素造就世间万物。但现代量子力学认为,基本元素的存在是不确定的,可能显现为粒子,也可能显现为波。它以什么方式存在,和我们对它的认识有关。所以说,一切现象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特质——你的认识,决定了世界的存在。
这也告诉我们,每个现象都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是带着自己的习惯、经验和设定,去除这些附加条件,每个有限的当下,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佛教所说的空和无相,正是去除我们对世界的设定和执著,还事物以本来面目。
对存在现象的认识,会对我们产生两种影响。正确认识,可以导向真理,导向智慧;错误认识,则会导向烦恼,导向轮回。何去何从?关键在于怎么看。每个人都执著自己的所见并信以为真,却不知道自己正戴着有色眼镜,不知道所见一切其实是被自己加工的。佛教所说的空,并不是否定事物的存在,而是要空掉我们对世界的错误设定。只有认识无相,才能摆脱有限的束缚,在每个有限的当下体认空性,体认无限。
《六祖坛经》的修行纲领,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让我们体认虚空般无念的心体。我们现在的心像云彩一样变化不定,且念念无常,处处住相。但在云彩背后,还有如如不动的虚空,是超越一切相的。
无相为体则是告诉我们,心不以任何相的方式存在。禅宗会采用追问的方式认识自己:我们每天忙这忙那,忙得天昏地暗,是谁在指挥这一切?我们常常陷入情绪,时而心花怒放,时而痛不欲生,是谁在制造这一切?我们想尽办法摆脱痛苦,却力不从心,难以改变这种喜怒无常的癫狂状态。
现代人最大的困扰是心静不下来,做着这个想着那个,被手机控制,被游戏控制,被购物控制……甚至失去了休息能力。问题在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所有这一切似乎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就要学会观察自己的心。佛教中,这种训练包括止禅和观禅。止禅是培养心的专注力,通过呼吸、佛像等所缘,让心系念于此,逐步稳定。当心得以安住,就会开始明晰,使本具的自性光明产生作用,照见妄念的来去和生灭。就像水,从动荡变得宁静时,就能恢复照物功能。《心经》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正是说明这种观照的智慧。
我们要审视自己,看看心在哪里,在身体以内,还是身体以外?心到底什么样?其中有些什么?当观照力生起,我们就能看到,心像虚空般无形无相,不在内也不在外,也就是祖师所说的“觅心了不可得”。虽然不可得,同时又了了明知,不仅能照见五蕴身心,还能照见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这个无相、无限、无所不知的心体,正是心的本来。
佛教认为,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和心有关,也和认识世界的六个渠道有关。这些渠道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体和思维,正是它们,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世界,而不是世界决定了我们有什么认识。六根面对的世界,佛教称为六尘,分别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根认识六尘的过程,会产生六种认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这些影像会留在内心,成为影响我们认识世界的心理力量,《楞严经》称之为“前尘影事”。学佛,就是要通过智慧审视,把这些念头和情绪一一空掉。否则就会掉进去,成为心念牢笼的囚犯,被烦恼和负面情绪所折磨。当心回归虚空般的状态,什么念头都奈何你不得了,因为虚空是无法装入牢笼,也无法被束缚的。体会到无相的心体,我们才能超然物外,自在无碍。在禅意设计中,空和无相对我们有三点启发。
第一,无相可以打破有限的设定和执著。多年来,我们接受了相关的教育和文化传承,并在从业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经验和能力。这些既是吃饭本钱,也是某种局限。因为一旦贴上“我”的标签,我们就会执著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觉得这些特别重要,特别优越,特别胜人一筹。如果停留于此,就会形成条条框框,逐步失去创造力。无相的智慧,不是要把经验和能力空掉,而是把我执空掉。当我们有了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作中就不会受限于自己的习惯和设定,还能进一步打破行业乃至文化传承中的习惯、设定和局限。现在有句话叫“脑洞大开”,其实无相才是彻底打开,不拘一格,不为任何成见所缚。
第二,无相有助于打破二元对立,构建和谐关系。比如在建筑设计中,要处理好人的关系、建筑的关系、环境的关系。如果不在三者间取得平衡,而是过度张扬自我,只关注建筑本身的呈现,就可能破坏和谐。因为建筑不是孤立的,而是众多缘起中的一部分,需要从整体看待建筑、环境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现代商业重视生态构建,做设计也是同样,要重视环境和社会的生态,处理好彼此依存的关系。这么做的前提,就是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由无相而能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第三,无相可以打破固有设定,开启生命的无限性。如果生命始终停留在有限的层面,由此产生的灵感也是有限的。当我们在念头的当下,体会到念头背后虚空般的心,创作灵感才会源源不断。因为这样的心是没有滞碍的,可以有无穷妙用。
未完待续
.....
排版|智畅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