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第26期 菩萨六度
发布日期: 2019-09-26 浏览量: 4,752 次浏览
界文法师
菩萨道的修行内容可以用一个非常完整而又简洁的框架来统摄,那就是六波罗蜜。“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超越轮回、痛苦、烦恼、迷惑的此岸,到达大自在、大圆满、大威力的佛的彼岸。
一、布施波罗蜜
(一)布施的概念和意义
布施的本质,就是“舍”的心理活动、身业和语业。佛法常说:人天路上,布施为先。认为布施是达成健康、安乐的生命品质的先决条件。它的意义大概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在客观上来讲,布施是获得世间生存的一个重要前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安身立命。在世间生活中,在一个团体中,一个人能不能站得住脚,往往决定于他对于团体的价值。如果说,在和别人相处中,你能呈现出应有的价值来,那往往已经决定了你能在这个团队中生存和立足。乃至于家庭生活都是这样。所以阿德勒写的《自卑与超越》里边讲:对别人有利,能赢得感情和尊敬。在佛教里边也认为,若想获得圆满、觉悟的生命,就必须要积极地自利利他,发挥生命的价值,让生命燃烧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佛陀本人,也从未停止过布施的行为。从他出家修行,菩提树下觉悟以后,一直到八十岁入灭,整整四十五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脚步。他云游印度各个地方,为机缘成熟的众生开示真理,引导他们的心灵得到解脱,让他们闻到智慧的法音。甚至于在他即将入涅槃的前刻,还度化最后一位弟子证到阿罗汉。他用自己的行持,为我们展现这样一个伟大生命的光彩。布施也是所有大乘佛弟子都在身体力行的,所谓“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如果人人都能具有奉献爱心的主动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这个世界自然会变得非常安乐和美好。
第二,从心灵提升的角度来说,布施也可以改善和提升我们的心理状态。就是说它对修行也有特殊的价值。《南传菩萨道》里面说到:“布施,有令人心柔软的素质,当某个人在布施的时候,这个布施行动即成为亲依止缘,令心更柔软,更易于持戒、修定及修习观禅来培育观智。”戒定慧三学,如果想有增上的话,需要一颗柔软的心,而通过修习布施可以帮助我们来完成。
在佛教里面,会把布施的随念作为一种禅修。六种随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其中念施就是对布施的忆念,回忆自己曾经的布施行为。当这些回忆现起的时候,会一再的感觉到内心安定、喜悦和柔软。一个布施行为发生后,实际上是可以终生使用它的。不仅是在布施的当下很快乐,而且后来每一次忆念的时候都会带来喜悦。佛教的这种禅修,就叫做施的随念。随念我们曾经的布施行为,比如公交车上让座,做义工护持法会,照顾小动物……任何一个曾经发生过的场景,都可以成为随身携带、取之不尽的心灵财富。
外在的东西我们未必都能够随身携带,而且有的东西在使用之后就消失了。但是心灵层面的修行,会成为可以终身携带的财富,甚至会带到下一世、尽未来际,直到成佛为止。成佛之后,它还会成为度化众生的因缘,所以是很不可思议的。有的人花很多钱去买健身产品、保健食物;花很多的钱,想去如何开发一个更有价值的娱乐游戏,让自己更开心,更快乐。其实,快乐的奥秘可以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来开发的。掌握了修行的窍门,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心灵的滋养和喜悦,从内在里绽放出来。
实际上,任何人都可以去做布施的行为,因为我们这个世间从来就不缺少机会,关键要有一颗知道修行的心。
第三个方面,从对治烦恼的角度来讲,布施可以对治我们的悭心和贪著,解放这些悭贪心对生命的束缚。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拥有的多,牵挂也多。有些东西把它放下的时候,也会油然而生一种释然的感觉,得到一种放下执著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对断舍离,甚至于会上瘾了,那是因为他体验到放下所带来的快乐。
第四,大乘菩萨通过广大的布施波罗蜜,能够培育殊胜的福德和智慧,使之成为佛果之因。经论中说到,一个圆满的生命会获得八种福德。第一是寿命。有长久的寿命,这样才能有充分的时间来修行善法。第二是形色。有一个端庄的外在形象,会比较容易来摄受别人,在佛教中认为这也是一种福报。第三种族。出生在高贵的种姓,家庭出生更优良一些。第四就是自在圆满。在财富上、人际关系上获得大自在,不会因为缺钱、缺少人脉,而限制了弘法利生的事业。第五个是信言。语言会带有威信,因为有信用,别人愿意信任。第六是大势名称。指的是威势,有社会影响力。第七男性具足。一方面指性别,另一方面也指具有一种大丈夫的气概。第八大力具足——身心健康有力。
所有的这些都可以通过布施波罗蜜来达成。在《大智度论》里,也把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各种方面的布施行为一一对应起来。从财布施、法布施到无畏布施,圆满打造出一个完美的佛陀,也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二)布施波罗蜜的修习
如何来增进波罗蜜的修行,在修行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呢?这需要在慈悲和智慧两方面来下功夫。慈心强的人,容易看到别人的可爱面和美德,从而激发布施的行为。而智慧,能够看到别人的苦难,这时候的同理心,也会使布施变得自然和主动。在实际做的时候,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布施的行为需要适合自己的具体状况。修行就像锻炼身体,适当的锻炼可以让你强壮,但超过你的能力,就会受到运动伤害。同样,修布施时,也要根据实际的能力和体力,否则的话,也可能因此受到伤害。有人问:“法师,我到底该不该去做义工,做利他行呢?”答:“利他绝对是需要的,这是你成佛和圆满自己生命必须的修行。但是做到什么程度,自己要把握好。就像锻炼身体,也像做饭做菜,恰当的盐,恰当的火候,味道最美。”所以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现实去布施。
第二,布施的行为最好符合对方的实际需要,而且是对他有益的。佛教认为及时和恰当的布施是最好的。比如生病的时候,赞助医药;饥饿的时候提供食粮;精神上匮乏,给予法的引导。对于病人、流浪者、僧团结夏安居等等特殊的时候,给予特殊的布施,都是非常殊胜的布施行为。
第三,与智慧相应。就是布施的时候要能辨识出来这是布施,并且了解布施是有利自他的善法,这就是与智相应的布施。阿毗达磨里说到,同样的行为,善根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有差别呢?主要看第一是不是与智相应;第二是不是主动的;第三,过程中是不是有欢喜心。一个比较完美的布施行为,包括三种心态:施前明了,施时欢喜,施后无悔。掌握了这三大要领,每一个布施行为都能够深深地带给我们永久性的法喜,它是不会过时的。
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会有一种无意义感,觉得虚幻,生命乏味。实际上若是善巧地掌握了佛法,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够在心灵的内部开启无量的宝藏,这就是法的喜悦。佛陀入涅槃之前关照弟子: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说,我们所学的佛法,是我们生命中最好的依止,是我们生命最好的朋友,是永不失散的财富。
二、戒波罗蜜
(一)戒的概念和意义
戒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不伤害”。虽然我们能够修布施,但是会发现,我们一方面在付出,但另外一方面可能也在伤害着别人和自己。有时候,父母会因为性格、脾气、缺少智慧,伤害到自己最爱的孩子;伴侣之间虽然感情很深,但也经常会发生互相的伤害;甚至于我们还会伤害自己——放纵自己熬夜、一些损害身心的不良习惯等等。我们在建设幸福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幸福,这是每个人都要警惕的。戒波罗蜜的修习,就是以不伤害自他作为我们生命的保护。它是非常重要的。
戒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导向的含义,第二是支持的含义。导向,就是把身语意三业导向健康的方向,以免它们不受控制。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会放逸,每个人内心里有贪嗔痴,有黑暗面,所以会由于各种原因来破坏自己和他人的幸福。所以,戒的修行会让我们导向正确的方向上来。再就是支持。戒是一切善业的基础。它可以促成我们所有的善业,帮助我们投生到人天、净土,支持我们的生命免于掉入到痛苦和罪恶之中。没有戒,不能成就任何的善行。
戒,为我们的生活设置了安全的底限,有所为,有所不为。每个人在持戒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现实来确定持守怎样的戒律。如果超越了你的现实情况,有可能会带来困扰。但是如果恰当地持戒,就会获得健康和高品质的生命状态。
广义的戒律包括了四种,概括了我们生活的所有层面。波罗提木叉:不杀生、不偷盗这些戒条;根律仪:指守护六根门;资具依止:就是建立正确的消费观;活命遍净:就是健康的职业和谋生方式。
(二)戒波罗蜜的修习
怎么来进行戒的修行呢?戒的圆满需要精进力,但是光有精进和意志力是不够的。佛教运用四种力量来增进我们的戒波罗蜜。
第一是信的力量。通过庄严、如法的受戒仪式和誓言来对治不善法。比如说大家今天受了三皈五戒,戒师在台上问到:“不杀生,能持否?”你可能就会响亮地回答“能持”!那么,当以后在生活中遇到了杀生的情境时候,你就会想到当初的誓言,从而选择放它一条生路。为什么?这就是信的力量,因为你的信仰,你在戒师前面的誓言,你是真心的,它就会在这个时候产生出守护的力量。事后想到自己守护了不杀生戒,也会觉得内心喜悦、无悔。
第二就是惭愧的力量。惭愧是我们一种向上向善的道德自觉性。内在的自尊向上之心,再加上面向社会大众的道德感,可以促进我们提升。
第三,正念的力量。就是养成一种觉照的习惯,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了了分明。不善法升起来的时候,它首先是个念头,最后才发展成行为。如果在念头和情绪生起的时候,我们能及时辨别出来,就更容易管理我们的行为造作。
第四就是智慧的力量。就是要建立正确的见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观照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了解烦恼和不善法生起的因缘。在吵架的时候,如果只是觉察到愤怒情绪的生起,这是正念。有的时候,有正念就已经够了,随着你的觉照,愤怒就会灭去。但有的时候还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看到愤怒背后的本质,如果它没有被照破,没有被疗愈,就会不断的升起来。一个愤怒刹那消失后,又再生起一个愤怒。这就需要用智慧的力量来照破它。如果你能看到愤怒感背后的委曲和创伤,乃至于看到深藏其中的对自我深深的执著,对它们有足够的洞察和理解,心就会真正平复下来。通过智慧,看到了本质,才能够彻底的解决问题。
三、安忍波罗蜜
(一)安忍的概念和意义
什么是安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它是面对外境,内心安宁,如如不动。《瑜伽师地论》里面,用三种相状来概括安忍:不愤怒,不报怨,不怀恶——不爆发负面情绪,没有攻击行为,内心里不留存任何怨恨。所以真正的安忍波罗蜜是不痛苦的。内心清凉、安宁,就像清澈的蓝天、静静的湖水,没有那么多的痛苦。如果说忍得难受,有压抑感,那并不是真正的安忍波罗蜜,不过是把外在的愤怒转化为内在的愤怒。
组成安忍波罗蜜的心理要素有四个:
第一,无嗔。就是不愤怒。
第二,精进。是一种勇悍坚强的特性,克服面对挑战的脆弱感。
第三,信。有的时候,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事物,很多人第一念就是否定,抗拒。为什么抗拒呢?因为没有见过。但是没有见过,不能成为我们否定的原因,因为世界上没有见过的东西是很多的。所在这个时候,这种信,它是让你的心像白纸一样的,既不逼着你接受,但是也不马上否定,可以用一种中立的态度,保持开放性。这个问题我先搁置它,等到将来拥有足够的智慧的时候,我才看它到底有没有。可以先不讨论,但是不马上否定。这个时候的心境,就像一个空的杯子,一张没有写字的白纸。这就是第三个忍许,它的这样的一个特质。
第四,慧。以拣择为性,通过思维辨别和洞察,达成认识和了解。
安忍波罗蜜,包括了对人际关系中顺境逆境的安忍;对生存、工作、修行中的艰辛痛苦的安忍;对信仰、甚深的宇宙人生奥秘,以及智慧和真理的安忍。所有的这些,都是通过无嗔、精进、信心和智慧来获得。在这些时候,我们的内心是开放的,具有足够的力量和理性,能够心平气和的面对。那些因为不愿面对,不能接受而带来的愤怒和躁动就会灭去,这就是安忍波罗蜜的品质。
《南传菩萨道》里说:“忍辱可以去除对抗所有美德的嗔恨心,也是善者培育种种美德的万灵工具。它是领导众生的菩萨之服饰;是沙门婆罗门的力量;是一道扑灭怒火的流水;是中和恶人无礼之毒的神咒”。有时候我们被人伤害了,这种伤害很痛苦,就像别人在我们心里扎了一刀一样。在这个时候,疗愈自己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安忍波罗蜜。它是“已成功摄受五根的非常者的自然本性和态度”。“忍辱的素质,犹如深海;犹如海洋的大浪停止之地——海岸;直透天界与梵天界的云梯;也有如一切美德皆聚在一起的圣殿。它是身、语、意的至高清净。”
(二)安忍波罗蜜的修习
如何在充满了内外挑战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如如不动的安忍之心呢?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建立起强大的内心世界。我们的信、精进、正念、禅定和智慧如果得到了充分的培育,精神力量强大了,就不会被波动,这是最根本的法门。大家在学佛之后,或多或少会发现,过去发火,可能会生气好几天或几个月。现在呢,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快就能让心境平复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就是通过修行,心灵品质得到了提升,就可以更快的让内心恢复安宁。所以,从广义的角度说,所有的法门都有帮助我们安忍的能力。礼佛、诵经、布施、皈依三宝、持守戒律,都有效。
在处理具体处理嗔心的实战中,我们可以依据缘起法则,运用慈悲和智慧两大法宝,帮助我们找回心灵的清凉和安宁。
有的时候,愤怒升起了,使用正念觉照的方式它就会灭去。但有时候只是觉照它,不容易除根,它会不断的重新升起来。那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使用对治法。要看到,每一种愤怒的背后,都潜藏着一种渴望。越强烈的愤怒,背后的渴望就越深刻。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展开梳理情绪的下手处。一般来说,首先是辨识出自己的嗔心,然后查找它的原因,最后,疗愈它。
生气的时候,首先要意识到你生气了。在这个时候可以把它标明出来,“愤怒、愤怒……伤心、伤心……不舒服、不舒服”。把它具体是什么样的情绪感受辨识出来。辨识出来之后,尝试着去理解它的背后是什么,它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愤怒是果,我们必须要解决它的因,才能够让愤怒灭去。因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渴望。因为不符合内心的要求,愤怒就会一再生起。
安忍波罗蜜的修行,它必须要往深处去走,当我们内心强大了之后,所有的大风都无法摧动我们,智慧也更容易生起。但如果我们内心很弱小,充满了创伤,经常有匮乏感,那么一个眼神,一句无心的话语,一件非常微小的事情,都能带来很大的痛苦,让人烦燥、爆发。
心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它的容量有时候几乎小到没有容量;有时候也可以在一瞬间打开,大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能够容纳一切众生,所有的情境。心的世界跟物质的世界不同,物质的世界相对稳定,而心的世界变化相当迅速。把握了心灵的奥秘,这颗心就可以创造出不可思议的生命品质和精神境界来。西园寺的北门上写有四个字——“莫向外求”,我们的幸福,要从哪里找到呢?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就可以找到。了解这颗心、关怀它、训练它、培育它,我们就能得到所渴望的最圆满的生命。
四、精进波罗蜜
当一个人已经具备了布施、持戒、又能安忍,这个心灵状态已经非常好了。但是佛法说还不够,离成佛还远。接下来还应该发起精进,令善法不断增长,不善法不断消减,生命不断的圆满。
(一)精进的概念和意义
精进是什么?概括的说,可以用自强不息四个字来表达它。《大智度论》说精进是一切诸善法的根本,能出生一切诸道法。它能促成过去所种的福德种子发芽,成长,成熟,乃至可以引领我们成佛。没有精进,我们的生命不能进步。
(二)精进的修习
那么怎样来修精进呢?首先是要辨识出来自己的懈怠。懈怠有三种:第一种是懒散,第二就是怯弱,第三种是被庸杂事所困扰。
辨识出三种懈怠之因,并加以对治之后,还需要进一步修习促成精进的四种助缘。
第一种是胜解力,它是一种理性的力量。就是认识到不做不得,了解断恶修善的意义和价值。不学习就不能成长智慧;不禅修,就不能增长禅定和正念;不努力,就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所以胜解力能引发我们生起精进的动力。
第二种是坚毅力。指一种要将所修善法坚持完成的决心和毅力。修习任何一种善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到各种困难与阻力。如果缺少了坚定和坚持的精神,就很容易中途放弃,令精进的修行无法完成。当看到别人都很懒散、懈怠、颓废的时候,有的人就会动摇,会质疑自己的坚守。而具有坚毅力的人就会告诉自己:哪怕全世界的人都在颓废,但是我一定要自强不息,因为我的生命属于我自己,觉得有意义,我就要去前进。这就获得第二种坚毅力。
第三种就是欢喜力。欢喜投入,觉得开心,就会不辞劳苦,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欢喜力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学佛要注意培育修行过程里的喜悦心。所以我们说打坐,不要坐到痛苦不堪了才下座,应该坐到尝到了一些法味,心里还有一些余味,在这个时候下座,心里比较舒服,还想着下次再来一座。这样的话,就具有了欢喜力,能有助于精进。
第四是止息力。有的时候我们很疲劳了还拼命撑着,懈怠就出来了,那还不如去睡觉,休息好了会更容易提起勇猛心。这是“暂时舍”。那么“次第舍”呢,就是当一件事情完成了,就彻底的放下它,然后再开始另外一件事情。每一件都全力投入,不要在心里放太多的东西挂着。当事情很多的时候,可以列出来,一二三四五,哪一些先干,哪一些后干,然后就集中精力把手下的做好。解决一件,就放下一件。这时候就会体验到止息力带给你的干劲。
掌握了这四种力量,我们的精进就更容易升起来。
五、禅波罗蜜
禅的原意是“静虑”。是心的统一和宁静。普通人的心灵,动荡、昏昧、散乱,常处于无意识,不断生起烦恼。而禅者的心灵宁静、清明、统一,具有觉察力,能够生起智慧。
禅的培育过程,就是四个字,欲、勤、心、观。首先是“欲”,对禅波罗蜜感兴趣,有修行的善法欲。第二,“勤”,是精进力,不断用功。就像我们学习了正念,但只有精进的同学,才会不断的去实践。懈怠的同学,就是只是听到一句话而已,然后这句话也灭去了。第三,就是“心”。随着我们的用功,带来心的调伏。心变得安定、纯净和清澈。第四是“观”。获得稳定清澈的心灵状态之后,去觉照进入我们世界的身心现象,就会不断的生起智慧,在生活中处处见到法。而这些智慧,又可以更进一步的促发你的兴趣、精进力、正念和定。所以,欲、勤、心、观这四法,互相增上,互相促进,引导我们的禅波罗蜜走向成熟。
六、般若波罗蜜
般若的定义——明了万法的智慧。在佛典中关于智慧的用词有:眼、智、明、觉。远离迷惑蒙昧的状态,真正的明了。
般若的意义:是解脱的根本,能出生一切圣者;帮助所有的善法得以圆满和清净;令看起来相违的法圆融无碍。虽观有情的可爱悦意之相,升起强烈的慈爱,却不夹杂少分的贪欲。虽观有情的苦难,生起猛烈的大悲心,却不变得忧伤和烦恼。欢喜无量,内心却不散乱、动摇。具有平等舍心,却刹那不舍弃有情、不会变得冷漠。有最完美的自我关怀,也能最大程度的利乐世间。在智慧的摄持下,我们的自利利他圆融无碍、出世入世圆融无碍、慈悲智慧圆融无碍。佛陀和外道最本质的差别,就在于智慧。
如何来修习智慧呢?首先要远离造成愚痴的九个因素:亲近恶友、懈怠懒惰、极重睡眠、不乐观择、不解方广、未知谓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见、心生怯弱念我不能,不乐亲近诸有智者。
然后修习产生智慧的四因: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开启智慧之路,要从听闻正法开始。“是故圣道最胜命根,谓择法慧。慧无上因,谓于无垢经论勤求多闻,以诸教理善为成立。”
六种波罗蜜,是佛陀所开示的成佛之道,它们是高品质心灵不可缺少的元素,是一条不断自我完善的成长之路,令我们超越世间的困顿和烦恼,到达智慧通达的彼岸。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圆满的拥有它们!
摘自|《人世间》杂志第26期
排版|马莉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