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人世间杂志 > 佛眼看情感

佛眼看情感

发布日期: 2019-09-20 浏览量: 3,219 次浏览

界文

在这样一个清晨,我们又开始了一天的修学。昨天晚上,大家学习了慈心禅的修习方法,把我们的爱心散布给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包括我们自己,我们喜爱的朋友们、家人,还有一切苦难的众生。今天早晨的皈依共修,我们讨论的话题就叫《佛眼看情感》。

谈到人际关系和情感,想到了这种所谓的“爱”,我们有时候会有一种困惑,它既是人际关系中人们非常重视的,但另一方面,佛教又常常说,爱为苦本,苦从爱生。

大家可能有看过一部电影,叫《一轮明月》,它是讲弘一法师一生的传记。弘一法师出家以后写了一封信,安排人通知了他的妻子雪子。雪子是日本的一个女孩子,十七岁时遇到弘一法师,跟他来到中国一起生活了十二年。法师出家的时候告诉她,我已经皈依佛门了,派人送她回到日本的家乡。雪子临走前要求见最后一面。在那个电影里就有这样的一个场景:两艘小船,从湖面上静静地划来,擦肩而过。在这个时候,雪子突然就忍不住了,她就问了弘一法师一句话,“法师,什么是爱?”

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个情感,我们该如何来看待它?它好像会带给我们快乐,但也系缚了我们。作为一个学佛者,好像也要摒弃这样一种爱执。那我们该怎么来看这样的一个情感呢?事实上,说到这样的一个“爱”,它的巴利文的原文,或者说是它的梵文,可能是有很多完全不同的单词,但是翻译成中文之后,都用了一个“爱”字来表达,其实它们是不一样的,甚至可能有本质的差别。

事实上,佛典里边跟爱相关的巴利文词或者梵文词有很多。我在这里简单地举了几种例子。比如说“爱好”,或者说一种崇高理想,其实也都是一种爱,也翻译成了爱。如:“我热爱我的信仰”,“我爱佛法”。还有一种是友爱,朋友之间的友情。母亲对子女,她有一种母爱,也是一种爱。兄弟姐妹之间也有一种亲情、手足之爱。还有两性之间的性爱。所以不同的词都翻译成了同样一个词,而我们在谈论和理解的时候,事实上差别是非常大的。所以,要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就必须要对我们所谈论的概念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知。

在论典中间,把一切爱简单地大概划分为两大类型。《大毗婆沙论》二十九卷,说到爱有两种:染污为贪,不染污为信。所以在这里就非常明确地把一切爱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染污爱,另一类是非染污爱。染污爱的本质属于根本烦恼,就是烦恼心所里边的贪烦恼,它跟我们的无明相应,是带着执着和占有欲的,须要拥有、抓取、得到。非染污爱的实质属于善心所里边的信心所,它来自于对美德与真理的认同、尊重和好乐。在《大般涅槃经》里边,也非常形象地把这两种爱概括命名为饿鬼爱和法爱:“真解脱者离恶鬼爱,怜悯众生故有法爱,如是法爱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所以在这里明确地说到,成佛以后有没有爱?有的,他有这个法爱。

“恶鬼爱”这个词本身非常形象地表达了那样一种匮乏感,它的本质。为什么我们会有贪婪?那就是来自于我们生命的一种匮乏感、不安全感,表现出来就是渴望、抓取、粘着、占有欲。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有过这样的一些体验和感觉。当你被一个内在的匮乏感跟渴望所控制的时候,心会变得非常焦躁,生命受到系缚,失去了自主的能力。而法爱,它来自于对真理、美德的体认,对生命痛苦的洞察。因此就会表现出对善法,对圣贤有一种敬重之心,爱戴之心——“我爱佛法”;对众生产生一种悲悯和关怀的情怀。这样的一种法爱,大家有没有体验过呢?可能也有体验,昨天晚上大家修慈心禅的时候就在体验,是不是?愿一切众生平安,愿他们平静喜悦的时候,那个时候你的心里没有匮乏感。内心愿意去祝福,看到他们的可爱面,看到他们的痛苦,产生了慈和悲。当一个人安住于法爱的时候,他的内心变得非常的开阔、宁静,而且充满了信心,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生命。我们如果分辨清了这两种爱,就可以知道怎么来看待情感。

关于染污爱的特征,经典中说:“设习爱欲事,恩爱转增长,譬如饮咸水,终不能止渴”。它的特征有六种。一是有待。就是它依赖于因缘的条件才能满足。如果说你对某个人产生了贪爱,但是对方对你没有感觉,那么你就会觉得失落,觉得痛苦,会变得很焦躁。那如果说对方也爱你,那你就会感觉快乐。所以染污爱它需要对方的回应,须要得到回报。二是无常。情感它是变化的,否则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离婚这件事情。三是增长。就是串习得越多,它会变得越强烈,而不是变少。四是生苦。相思之苦或者其他的欲望,对金钱、对享受、对名望……所有这些爱都会带来痛苦。五是生嗔。表面上看是种爱,却常常能让我们生起愤怒。所以当真正热恋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或者夫妻之间,父母跟孩子之间,往往是又爱又恨。爱得越深,我们的愤怒好像也来得越猛烈而深刻。在陌生人面前,我们彬彬有礼,但在家人面前我们就完全变成了阿修罗。所以这个爱也会变成生气、愤怒。六是非自在。它会系缚我们的身心,令人热恼不安,蒙蔽智慧。因为这种贪爱,造作种种的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障碍禅定。当贪爱升起来的时候,我们就没法静心打坐,神通也会退失,令人常陷轮回,无法解脱。

佛经里边有这样一个记载,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佛陀的座下,有一位持戒第一的比丘尼。这位比丘尼曾经是出生在富贵人家的一个少女,她喜欢上了家里的一个仆人,一个男孩子,但是,因为印度的种姓制度,她无法跟他正常地结婚,于是两个人就私奔了。后来生了孩子,过着比较简单幸福的生活。但是后来,她非常思念她的父母。她怀孕的时候,按照印度的风俗,必须要回到娘家去生产。于是,她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就不顾丈夫的劝阻,从家里逃出来,想回娘家去生孩子。走到半路的时候遇到了暴风雨,在那个风雨之夜,她的丈夫为了帮她去找柴火,被毒蛇咬死了。两个孩子也夭折在路上。当她想回家的时候却又得到一个噩耗——她的娘家也被这场暴风雨摧毁了,她的父母跟弟弟也已经死在昨晚的灾难中。当她听到消息的时候,再也经受不住这个打击,她的衣服就全部脱落到地上,赤身裸体,发疯了。每天见到人就哭喊:“我的丈夫死了,孩子死了,爸妈都死了!”

后来,在因缘的推动下,她来到佛陀讲法的地方,当见到佛陀的时候,因为佛陀的威力,她恢复了神智。她在这个时候就问佛陀:“还有比我更惨的吗?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我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这时候,佛陀就告诉她说:“姐妹,你这一生流的眼泪其实并不算多。在轮回中,无始生死以来,你因为跟亲人的别离所流过的眼泪,其实已经超过了四大海的海水。”当佛陀告诉她这一句话的时候,她被深深地震撼了,于是就发心跟随佛陀来修行,走上这样一条追求解脱的道路,后来证得了这个阿罗汉,成为持戒第一的比丘尼。她的这个传记,在好几部论典里都被记载。所以,无论亲情也好,爱情也好,虽然会带给我们快乐,但是也可能会让我们深陷轮回。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都是染污爱,有相当大的部分是非染污爱,在这里边有两大成分。第一种就是见到对方的可爱面而生起尊重、认可。我们爱任何一个人都是因为见到对方的美德、优点,这时候你会对他升起一种信心,升起尊重和认可。有人说,与人相遇,首先是被他的颜值、外表所吸引;然后进一步就是他的才华;最后真正认可的就是他的人品。这个认可,实际上就是来自于见到对方的美德,见到他的优点。第二种爱,是因为理解到对方的痛苦而升起悲悯和关怀。所以说,爱是一个复合体,正是因为有这些美好的部分,所以才会让这个世间歌颂它,称赞它。因为彼此之间有这两种爱,所以我们会为对方奉献和付出,互相携手走过苦难的人间。

如何来转化和提升我们人际关系中的情感,让那种带来痛苦的染污爱少一点,让带来尊重与友善的非染污爱多一点,少一些系缚,多一些关怀呢?那我们就须要防止两种错误的态度。第一种,是放任自己沉溺其中。就是觉得爱就要有贪著,就是应该独占的。所以当你嫉妒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是爱的表达。其实这不是爱的表达。嫉妒是基于匮乏感、贪著和自我的需求。另外一种,就是过于的批判。当我们有情感,有贪爱,有执着的时候,我们会批判自己,同时也会批判别人。当别人有一些情爱,结婚了,我们就会觉得他是搞轮回去了,没有修行。事实上,任何一个凡夫,他的这种匮乏感和自我的需求感是一直存在的,直到他能够破除我执,证到阿罗汉。就算证到初果、二果的圣者,仍然可能会被这种染污爱所困扰,仍然会因为情感而产生痛苦。

在佛陀入涅槃的前夜,当时他躺在娑罗双树下,树上开满了洁白的花朵,花瓣随风纷纷飘落在佛陀的身上。弟子们和信众们都围绕着他,等待佛陀最后时刻的到来。在这时,阿难照顾好了佛陀所有的事情之后,却没有跟大家在一起。他独自一个人走到屋里,把门关上,插上房拴,在屋里开始流泪。他心里想到:“我还是一个有学,还没有证到阿罗汉,可是我的老师就要离开我了,他就要进入涅槃!”所以阿难他也流泪了,感到痛苦。佛陀观察到了阿难的心,他就让弟子去找阿难过来,对阿难说:“我不是告诉过你吗?一切法都是无常,有为的一切世间必然是有生有灭,这是自然的法则”。然后佛陀就宣告说:“阿难,你已经做到你最完美的一切努力,在过去诸佛都有像阿难这样一位侍者,未来的每一尊佛也会有一位侍者像阿难。”他说:“此时此刻,我的这位侍者已经尽他最大的努力做到了最好。所以,阿难!你有大功德,你应该为自己的付出感到欣慰”。当佛陀用他的慈悲心这样来开导和安慰阿难的时候,他所有的痛苦就都消失了。

所以说我们要接受自己,要有这样一种接纳但不放任的态度,运用自我关怀、自我理解来面对和觉照。你要看到那样一种匮乏感的本质,看到那样一种贪爱的背后是一个脆弱的自己,充满不安全,害怕孤单,希望被认可。那样一个脆弱的自己,我们不忍心去批判它,我们会用一颗慈悲、理解的心去拥抱和关怀他,不断地发送爱心给他。这样的话,我们的那种不安的、抓取的感觉就会慢慢松开。所以说,对自己的脆弱面与阴暗面,须要用慈悲和智慧之光去照亮这个部分,当它被照亮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彻底地疗愈自己。与此同时,要不断地开发和提升我们的法爱。

昨天我们已经带大家修习了慈心。事实上,完整说来有四种——慈悲喜舍。不断地观察他人的美德,可以开发我们的祝福和慈爱;了解到生命的痛苦,能够激活我们的悲心;见到他人的幸福,我们会产生喜悦;理解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成长的过程,我们就产生了平等的舍心,可以放下,因为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规律和成长道路。

看到别人痛苦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时候,父母对孩子很有爱,但是如果父母没有看到孩子的痛苦,那么孩子是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的。心理学里面常常举一个例子:一个小孩在公园里走失了,父母找了半天,天快黑了才最终找到他。作为母亲,看到孩子的时候,她的第一句话会说什么呢?可能很多母亲都会说:“跑到哪里去了,你不知道妈妈有多着急吗?你把妈妈都吓死了!”是吧?如果这样说的话,其实你只是向孩子发泄自己的痛苦情绪。事实上,孩子找不到爸妈的时候,他是更害怕、更无助的,因为他更脆弱。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苦痛,就会陷入自己的情绪里边。这样责骂孩子的时候,孩子感觉到的其实是孤独,他会觉得自己跟父母离得很远,甚至于他还要反过来向妈妈赔礼道歉:我不敢了,下次再也不了!这样来安抚情绪。所以说,真正能够看到生命的痛苦其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它须要我们有很强的觉照力。

在人际关系中间,我们的法爱给这个世间带来安乐,让个体得到提升和解放。真正的爱是从智慧中升起来。当一个人成佛的时候,他对众生有最通彻的了达,他对自我有最完整的放下。在这个时候,佛陀的爱达到完美,那就是所谓的大慈大悲。

最后,也祝愿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够不断地疗愈我们内在的阴影和脆弱,都能够不断地开发我们生命中的光明和力量,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美满,愿我们都能成就大慈大悲!

返回23期目录请点击:这里

排版|叶萍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