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期《人世间》闻思正见&透视执著
发布日期: 2019-05-26 浏览量: 4,725 次浏览
执著,是佛教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真正困住你,让人不得解脱和自由的,其实就是执著。到底什么是执著?执著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执著又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放下执著?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对于为人处世和学佛修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执著的内涵以及相关心理
所谓执著,就是对特定事物和对象的固著不舍,也就是一种紧抓不放的心态。执著的对象是非常广大的。执著的基本心理特征是“耽染”,就是一种沉溺、迷恋、挂碍的心理,是一种杂染、不清净的心态。执著让我们的心与所执著的对象紧紧捆绑在一起,让我们无法获得解脱与自由。
执著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心理,而是非常复杂的,与执著有关的心理很多。这些心理主要包括:需要、欲望、期待;依赖、依附、依恋、牵挂;攀缘、攀比、抓取、占有、控制;沉溺、沉迷;在乎、计较、较真;嫉妒、颠倒、妄想、投射等等。这些心理可以说都是执著的具体表现形式,现简要解释说明如下。
需要,与需求和期待有关,执著意味着你有某种需求与期待,而需求与期待又跟欲望有着紧密的关系。依赖、依附、依恋、牵挂,这些心理也是执著的表现,当执著的心生起时,我们往往就会向外寻找相应的依赖和依附,以便获得安全感,进一步就会产生依恋和牵挂。显然,执著也跟攀缘、攀比有关,执著的时候,我们的心总是向外面去攀缘, 或者跟人比较、竞争。执著也表现为抓取、占有与控制,当执著很强的时候,你就想紧紧抓住不放,有很强的占有欲与控制欲。执著与沉溺、沉迷有关,只要有执著,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沉溺在相应的境界中而不能自拔。还有,计较与较真, 也是执著的表现。执著生起时,你就会斤斤计较, 特别较真,喜欢钻牛角尖,缺乏灵活性和幽默感。执著也是一种错误和颠倒的心态,执著使人看不到事实的真相,因为它与妄想和投射密切相关。
二、执著的过患与危害
- 执著严重损害心理健康
执著会引发各种负面情绪和不良心理,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当一个人执著的时候,他就特别敏感而多疑。执著会让人变得很偏执,甚至很怪异。如偏执性人格障碍所表现出来的:非常固执、敏感猜疑、过分警觉、心胸狭隘、嫉妒心强、自我评价过高、拒绝接受批评。执著也会引发强迫,严重的话就导致强迫症。执著会引发紧张、焦虑。执著的时候,心会绷得很紧,烦躁不安。执著还会带来担忧、恐惧。执著让人忧心忡忡,内心不踏实,没有安全感。执著也会让人感到很脆弱、很无助,甚至很抑郁。总之,执著会让人活得很累、很辛苦、很紧张,让我们身心疲惫,苦不堪言。执著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和压力, 大大消耗心理能量,严重损害心理健康。
- 执著导致错误的想法和观念
当一个人执著的时候,目光是短浅的,心胸是狭隘的。因为执著让人局限在某一点上,他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执著的人,往往充满偏见和成见,会夸大事件和问题的严重性或重要性, 会扭曲事实真相。还有,执著必然产生各种分别与妄想,让人失去正念和觉知,无法活在当下, 总是对过去纠结不放,对未来充满着期待与恐惧, 结果就会产生更多的执著与妄想。从更深层次上来说,任何一种执著都是愚痴与无知的表现,因为我们不了解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 不了解它们是空无自性的,因此就产生实有的执著,这必然会导致各种烦恼和痛苦。总之,执著必然失去正见,让我们无法正确、客观地认识事物,无法看到事物的真相。因为执著,我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这个世界,我们的观念是错误的, 我们的想法是颠倒的。
- 执著障碍解脱与证悟
对于学佛修行者来说,执著最大的危害是障碍真正的解脱,障碍究竟的证悟与觉醒。执著, 不但导致烦恼障,也导致所知障。有执著,就会有没完没了的牵挂与挂碍;有执著,就会有永不止境的纠结与纠缠。为什么我们一直在生死轮回中流转受苦,不得解脱?根本原因就是这个执著。因为执著会不断地制造烦恼和痛苦,让人无法从轮回里解脱出来。为什么我们无法证悟心的本性, 无法彻底从无明中觉醒?还是因为执著。因为执著就像是很厚的乌云一样,它把我们心的本性给遮蔽了。心的本性其实就像是万里晴空,但是却被执著所制造的烦恼和迷惑给遮蔽了,因此无法见到心的本来面目。
三、执著的对象与类别
对于还没有彻底解脱和证悟的人来说,执著是不可避免的,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首先,人的执著点是不一样的,由于人的兴趣、个性、习气及职业等方面的差异,每个人执著的对象和重点显然是不一样的。其次,人的执著还有程度上的不同,即使是对同一个对象,但执著的大小、强弱、轻重和深浅也有很大差异。
- 外在的执著
外在的执著可以归纳为四点。
一是对五欲的执著。五欲就是色、声、香、味、触,也就是对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境界的执著。这是一般人最明显的执著,尤其在现代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对五欲的执著是非常强烈的。二是对身体的执著。众生对身体的执著是根深蒂固的。我们对身体的健康、长相、容貌等等都非常在乎和重视。三是对名利的执著。财富、地位、事业等等都与名利密切相关。“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基本上就是对名和利的执著。与此相关,我们对于顺境和逆境也都很执著、很在乎。四是对情感与家庭的执著。多数人这方面的执著都是非常强烈的。亲情、爱情、友情,这些都很容易引发人的执著与烦恼。
- 内在的执著
内在的执著主要是对我们心念或念头的执著,所谓执念、执心,包括对自己的观念、想法与见解的执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佛的人对各自的宗派和修行的法门往往很执著。心念的执著,也包括对各种感受、情感和情绪的执著。人往往非常执著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内心的情绪和情感,把它们看得非常真实。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我们对概念、对名言,也就是对语言、文字也非常执著。形成一种概念是很容易的,但是你要放下它就非常难。
- 对“我”的执著与对“法”的执著
对“我”的执著与对“法”的执著,其实就是佛教所说的我执和法执。所谓“我执”,就是将由物质的身体和精神的心理组合而成的生命体错误地执著为真实、永恒独立存在的“我”。我执产生烦恼障,对自我的执著,是一切烦恼产生的根本。对“法”的执著,就是法执。法,泛指是一切现象,范围很广。由于我们不了解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误认为它们具有真实不变的实体,进而就会产生执著。对法的执著,障碍我们正确认识一切现象的究竟实相。
- 学佛者的执著
一般来说,学佛者与不学佛者相比,执著要少一些,但这并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学佛只是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就会产生因为学佛而带来的执著。执著很多不必要的或自己设置的条条框框, 把自己和家人都弄得很苦恼。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学佛者很容易将文化跟佛法混为一谈。其实, 他学的并不是真正的佛法,而只是某种文化层面的东西,他并没有掌握佛法的精髓,而只是对那些表面的或似是而非的东西特别执著。
四、执著的基本心理反应模式
执著的基本心理反应模式其实就是两种最基本的烦恼——贪和嗔。我们通常会认为执著主要是与贪心有关,其实嗔心也是执著的表现。有执著,一定会有贪和嗔,也一定会有期待与恐惧这两种基本的心理。
- 贪
执著最基本、最直接的表现和反应就是贪。你觉得某个对象(包括人、事、物)对自己很重要,进一步就想得到它,这就是贪。贪心有一个发展和强化的过程,开始并不是很强烈,只是觉得不错,很可爱,很喜欢,然后慢慢发展,就想拥有和占有,心想:要是能得到该有多好啊?如果真的得到了,就不舍得放下,紧抓不放,想控制它,想永远拥有它。这样,贪心就进一步加强了, 执著也就越来越强烈。
- 嗔
执著的第二个基本心理表现就是“嗔”。嗔心与贪心相反,你觉得某个对象对我不利,对我没有帮助,或者说对我有威胁,因此就会排斥它、抗拒它。嗔心也有一个发展和强化的过程。从不喜欢、讨厌,进一步发展到抗拒和排斥,乃至强烈的怨恨、愤怒与攻击,这些都是嗔心的表现。这种嗔心的反应模式会让执著进一步强化。
- 贪与嗔的关系及其根源
贪与嗔并不是两种彼此孤立的、不相关的心理。贪和嗔其实是密切相关的,很多时候嗔心的生起都是由于贪心,它的源头是贪。比如, 你想得到一件东西,这是贪,如果得不到,你就不高兴,这就是嗔。所以,贪和嗔虽然表面上是两种相反的心理,但是它们又密不可分。总之,贪和嗔都是执著的表现,都是在乎的表现, 并且都跟“我执”有关,也就是跟“痴”有关。有痴,就免不了贪和嗔。所以,贪和嗔也是来源于痴,没有痴,没有无明,就不会有贪和嗔, 也就不会有执著。
- 期待与恐惧
期待与恐惧也是两种最常见的心理反应,一旦你有执著,就会有期待,进而就会有恐惧。我们内心总是充满了种种期待,因而恐惧就不可避免。有期待,就会因为期待得不到满足而带来担忧和恐惧,因此你就会感觉很受伤。期待与恐惧, 是凡夫内心两种非常顽固的心理,它们会进一步引发其他各种烦恼和不良情绪。只要你还有执著, 就会有期待和恐惧;有执著,就会有焦虑不安;
有执著,就会有不安全感。比如说,当你执著于一个人的时候,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深深影响到你。你执著的对象不管是人还是物,只要你有执著,那么一旦失去了就会很痛苦,而且你的执著越强痛苦就会越大,事实就是如此。不执著就不会有贪爱,也不会有嗔恨;不执著,你就不会有期待与恐惧,这样你就能获得真正的解脱与自由。所以,没有什么能够真正伤害你,只要你不执著。
五、执著的深层原因分析
产生执著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这不止是理论问题,还跟修行与解脱密切相关。我将其归纳为两点:一是内在的不安全感,二是对象的实体化。
(一)内在不安全感
- 深层的不安全感
不安全感是凡夫生命的一个主要特征,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安全感的表现很多, 有物质层面的,有精神层面的,有表面的,也有深层的。有些不安全感是很容易发现的,有些不安全感是不易被觉察到的。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不管现实生活多么优越,人的内心深处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不安与忧虑,可以说这就是一种原始的或基本的深层不安全感。佛教的修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安心的法门。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深层的不安全感,是通往觉醒之道的必经途径。
- 不安全感的五个心理特征
第一,匮乏感。当你内心有不安全感时,就会感觉莫名的匮乏。即使你丰衣足食,事事如意, 但你还是感觉自己少了点什么,有种缺失感、不满足感。这种匮乏感会驱使你身不由己地不断向外追逐,寻找依赖。
第二,恐惧感。当内心有不安全感的时候, 你总是感到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内心充满了担忧和焦虑。即使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发生什么令人恐惧的事,但你还是觉得心不安。在所有的恐惧当中,有一种基本和常见的恐惧,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对死亡的焦虑。很多心理问题都跟死亡恐惧与死亡焦虑有关。
第三,孤独感。孤独感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一定是因为没有朋友和亲人才感到孤独。即使你人际关系很好,家庭也很幸福,但是你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
第四,脆弱感。当我们内心没有安全感的时候,通常就会感到很脆弱、很无力。在心理咨询中,很多来访者都说感觉自己没有力量,很脆弱, 很无助。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表面看起来很坚强、很强大,但是内心其实很脆弱。所以,不能仅仅从外表看一个人,有时候人的坚强是勉强硬撑着的。
第五,迷失感。如果你观察一下自己和周围的人就会发现,很多人都是在迷茫和失落中生活, 没有明确的目标,对生活缺乏信心和勇气,找不到真正的自己。这种迷失感也是不安全感的重要心理特征。
(二)对象的实体化
导致执著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将一个并不真实存在的对象真实化、实在化、固化,从而产生坚固的执著。只有你认为对象是真实存在的, 你才会执著,如果没有实体化就不会有执著。为什么会产生实体化呢?根源就是无明,不了解生命和世界的真相,也就是不了解一切存在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相对存在,并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本质。一旦实体化之后,你就会对一切现象产生一种真实感,进一步就产生执著,抓住不放。你应该知道,你执著的对象并没有你想象的或者你认为的那么真实、那么重要。如果你真的认识到一切都只是因缘和合的假象,就像是梦境一样, 你还会执著吗?
六、如何放下执著
到底怎样才是不执著?如何才能放下执著? 不执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从减少执著、淡化执著开始,最后才能做到彻底放下所有的执著。要做到不执著,要从一点一滴做起,需要精进不懈的努力,需要终身乃至生生世世的修炼。
(一)加深认识,消除误解
1.深刻认识执著的过患与不执著的重要性
首先,要深刻认识到执著的危害与过患。这样你才会想要放下它,否则,你是不会放下的。我们一定要深刻而清楚地知道,执著一定会导致痛苦。你执著什么,就会被什么东西所困住。其次,你还要深刻认识到,不执著,可以让你活得更轻松、更自在,能让你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最终能够让我们从生死轮回中获得彻底解脱, 走向生命的觉醒。
2.正确认识“不执著”
对于不执著,有很多的误解需要澄清。不执著,不是不进取,不努力,不认真,不负责任, 随随便便与随心所欲;不执著,不是什么都无所谓,或者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麻木冷漠。不执著, 是一种看破与放下的智慧,是放下内心种种的妄想与投射,放下沉重的心理负担。需要注意的是, 放下并不是放弃。你可以拥有,但是不要执著。不执著,是不会将一切现象看做绝对真实的存在而紧抓不放,因为一切都是因缘的假象,是如梦如幻的。执著是没有用的,它只会让你痛苦。
3.既要提得起也要放得下
为人处世,学佛修行,既要提得起,也要放得下。如果你只是提得起,却放不下,这肯定是执著了。但是,如果你只是放得下,但提不起来, 也是有问题的,是执著的另一种表现。其实,你只有不执著,才能更好地去爱,去生活,去帮助他人。只有不执著,你才能够更懂得珍惜和感恩, 珍惜和感恩当下拥有的一切;只有不执着,你才能够更好地享受工作和生活,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4.学佛是什么都不执著吗
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放下所有的执著,包括对佛法本身的执著。但是学佛有一个从执著到不执著的过程,不能一步登天。我们还是凡夫, 肯定有执著。你没有办法做到一开始就完全不执著,好在我们执著的对象本身有善恶对错之分。所以学佛首先要有“善法欲”,对善法要有欢喜、向往、追求之心,从而断除对恶法、不善法的执著。到最后,连对善法的执著也要放下。因为, 即使是善法,只要你还有执著,最终也会成为解脱和证悟的障碍。
(二)少欲知足,正确选择
一个人的欲望越强烈,需求越多,执著就会越多、越大。尤其是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我们面对的诱惑和刺激也越来越多,因此欲望与需求也就越来越大。但是,仔细观察一下就会明白:我们真正需要的其实并不多。
这个世界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抵抗力。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大概不太执著,其实是相应的境界还没有来,真正境界现前时,你看执著还是不执著?这才是真正考验自己的时候。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太多的执著、太多的放不下,不妨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我生命当中最重要的?我觉得这样的提问和反思很有必要,它可以让你在关键时候做出正确而有意义的选择。这既可以是人生的重大决策,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决定。
(三)了解痛苦、接受无常
深入了解痛苦,体验悲伤,可以有效化解执著。我们执著、放不下的原因,其实就是没有真正苦够。正确认识并真正接受无常,也是放下执著的重要手段。谈论无常很容易,真正接受无常
是很难的,特别是在生离死别的时候。执著和无常,是矛盾和对立的。对无常的抗拒,是导致执著和痛苦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接纳无常,接纳生命中发生的一切,执著就会大大减少。
(四)扩大心量,弱化我执
如果心量太小,就很容易产生执著。因此, 扩大心量也是放下执著的有效途径。扩大心量, 就要学习谦卑、将自己尽量放低一些,多替他人着想,学会听取不同的意见,包容接纳他人。
扩大心量与弱化我执密切相关。一个心量大的人,我执也是比较弱的。同样,我执比较弱的人,心量也就大了。在所有的执著中,对自我的执著是最根本的,也是危害最大的。
不妨经常问问自己:究竟什么东西代表“我” 呢?如果你仔细思维观察,就会发现根本找不到所谓的“我”。随着你对无我的了解不断深入, 我执也就慢慢弱化,心胸也越来越开阔,与此相关的执著也就自然会减少了。
(五)深观缘起、体认空性
在这个世界,除了因缘因果还有什么呢?一切的存在都是缘起。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世界并没有你想像的那么真实,所有这些都不必太执著。如果你不断思维因缘因果的道理,执著和痛苦就会大大减少。所以,要学会用缘起的智慧看世界与生命。
要想彻底做到不执著,就要体认空性。空性的智慧是化解和对治执著的无上妙药与良方。那么,如何在生活中体认空性呢?一是梦幻观,一是无相观。梦幻观,就是要认识到你所执著的对象,本质上都是如梦如幻的。无相观,简单来说, 就是无论你看到什么,感知到什么,都要提醒自己,这些都是虚幻不实的。你可以拥有,可以欣赏, 但不要执著,这样你就能生活得很潇洒、很自在。
(六)关于不执著的几点建议
1.不要好高骛远。放下执著不是件容易的事, 要慢慢来,不要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尽量提醒自己:每天放下一点点,每天解脱一点点。因为执著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非常顽固。爱(执著)上一个人很容易,但你要忘掉(放下)他却是很难的,大家有这个经验吧?
2.不要自暴自弃。很多人总觉得自己烦恼太重、执著很重,认为自己无法放下。怎么办呢? 要自己给自己打打气,要学会自我关怀、自我鼓励。执著虽然很顽固,但任何一种执著都是因缘所生的,它本身也是无常的,是可以改变的。对治执著,信心很重要,不要自暴自弃,不要自卑怯懦。
3.不要追求完美。很多执著和痛苦都跟追求完美有关。追求完美,也是很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你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轮回的世间本来就不完美,要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追求完美,注定是让人失望的。所以,不要追求完美,尽心尽力就可以了。
4.不要太在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们很在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这些想法和感受往往是靠不住的,不要总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你的想法和感受通常都是自以为是,与事实并不一致。所以要勇于放下自己的成见和偏见,也不要执著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这一点很难,但是很重要。
5.不要太在乎他人的话语。语言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我们太执著于他人所说的话, 尤其是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的话。这给我们带来很多烦恼和痛苦。因此,请不要太在乎别人所说的话,包括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等等。怎么办呢?就是不要把他人的语言看得太实在。对于他人的话,别太较真。有时候,你放过了自己, 也就放过了他人。
6.不要试图改变他人。试图改变他人也是执著的表现,很多烦恼都是因此而产生的。请你不要试图或者刻意去改变别人,因为很多时候试图改变他人的目的并不一定是真正为对方好, 很可能是希望对方符合或满足你自己的愿望。其实,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所以,不要一厢情愿,不要自以为是,别试图改变别人,要学会尊重他人,和而不同。
7.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执著与期待密切相关,有期待就有执著,而执著又会引发更多的期待,期待与执著会制造无穷的烦恼和痛苦,而我们的期待又是根深蒂固的。要想减轻执著带来的烦恼与痛苦,就要尽量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 不要期待任何回报。记住:有求皆苦。
8.不要把“我”看得太重要。你所执著的, 一定跟“我”有关。如果我执淡一点,心量大了, 你就有更多包容和接纳的能力。这样,你看什么都觉得正常,都看着顺眼,执著自然就会减少。相反,如果你把“我”看得太重要,就烦恼重重, 自找苦吃,痛苦不堪。
9.不要追随自己的念头。这一点特别重要, 就是不要被自己的念头控制了,不要被自己的念头纠缠,要时刻保持正念觉知。越执著自己的念头,你的妄想就会越多。念头与妄想其实就是执著产生的土壤。所以,千万不要随着自己的念头跑,因为你一追随念头,你就被它纠缠住了, 然后就会产生更多的念头,这样你就又产生了更多的执著。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执著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和强化起来的,因此,一定要保持正知正念,不要随心所欲,不要被自己的念头和妄想忽悠了。
10.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向外追逐上。学佛修行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莫向外求。可惜的是,凡夫心最大的特点就是习惯性地向外求, 向外追逐。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自具足不生不灭的佛性,生命本来就是圆满的。因此,请不要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向外追逐上,要回归自心的本性,找回迷失的自己。
----廖乐根
整期杂志内容下载,请点击下方链接
链接:《人世间》杂志第25期
返回25期目录请点击:这里
排版|宝元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