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胜妙独处(一)
发布日期:
2019-05-21 浏览量:
7,879 次浏览
有一个偈颂,叫《跋地罗帝偈》,翻译成中文叫《胜妙独处经》。这是佛教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偈颂,《阿含经》等好几部经典都记载着这个偈颂: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
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当下于此时,如实行谛观,
行者住于斯,安稳无障碍。
今日当精进,勿待明日迟,
死亡不可期,吾当如何置?
若有如是人,安住于正念,
昼夜无间断,圣者遂称彼,
了知圣独处!
偈颂一开始说了三件:第一“慎莫念过去”,第二“亦勿愿未来”,第三“当下于此时,如实行谛观”,只有这样安住于正念的行者,才是真正的胜妙独处者。
反观我们的生活,我们常常都是顾恋着过去,有很多的回忆,很多的记载,成为我们生命中非常大的一个部分,常常萦绕在我们的心间,压在我们的肩头,带着这样一个沉甸甸的过去在行走。
同样,我们的内心也常常在思考未来,为未来操心,为未来焦虑,为未来担忧,这样又背了另外一个包袱“未来”。同时,我们还执着于现在,这是第三个包袱。对当下发生的东西,要么生起贪心,要么生起嗔恨,要么被无明所覆盖所笼罩。
有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一个人独处,好像喜欢安静,喜欢自己住着,但是内心从未真正地独处过,充满了束缚,没有真正得到人生的自由、生命的解脱。佛陀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为我们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胜妙独处,什么才是到达真正的解脱和自由。
所以,在这里,对每一个修学者提出了挑战:怎么看待过去?怎么处理未来?怎么把握当下?如果,一个修行者完美地解决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那也就解决了我们的生命问题。
有的时候,过去已经过去了,但在我们的心里它并没有过去。它会一次又一次地浮动起来,要么增长我们的贪欲,要么增长我们的嗔恨;要么让我们自我批判......当过去不能成为过去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成为现在的自己,我们的生命就不能起航,它变得停顿,变得举步维艰,变得步履蹒跚。
如果,我们在见地上、在内心里,能够坚定地生起这样一个信念:过去的已永远过去,过去的事物、过去的感受、过去的记忆、过去的情绪、过去的情感,甚至包括过去的自己,都已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坚定地提醒自己,你就能够感觉到当下,从当下起步了。但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就会常常被过去法所系缚。
当然,不顾恋过去并不是不允许自己回忆,或者说过去的一切都没有意义,而是不为过去所系缚。不执着于过去的色法、感受、念头、情绪,包括心识。如何不执着?当回忆现起时,你必须要知道它只是一个回忆,知道它是在你当下生起的一个现象,像旁观者一样看待自己过去的人生故事,要有跳出来看待的觉悟。
如果说我们能够假设自己不是当事人,像旁观者一样,带着理解的心,带着慈悲和智慧,去透视和理解过去的那个自己,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流泪,可能会会心一笑,有时候可能会说:“看,你这个傻子!怎么这样不善待自己,不善待别人。”如果能这样来看的话,关于过去的一切都会让我们有所领悟。佛陀说:“过去事已灭”。过去者已经成为过去,让我们走向未来。
——未完待续
美编| 慧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