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净智法师 一堂与众不同的“幸福课”
净智法师 一堂与众不同的“幸福课”
发布日期:
2019-04-23 浏览量:
4,296 次浏览
——净智法师于西园拈花堂开讲“宁静的幸福”
仲春时节,西园古刹繁花满园,鸟鸣啁啾。水边林下随处驻足,便可欣赏到一幅明媚惬意的春景图。然而,很多人并未在这良辰美景中流连忘返,而是早早来到位于西南角的拈花堂,席地而坐,静候一位智者。
时间终于到了,庄严的《三宝歌》响起。净智法师行步如风,在众人期盼的注目礼中升座。
放下 · 提起
没有讲稿,没有投影演示,只有一个耐人寻味的题目——“宁静的幸福”;没有自我介绍,没有寒暄客套,只是一个幽默的提示——“大家不用看我,可以闭上眼睛”。
众人会心,闭目聆听。“语言可以对我们的内心形成直接的冲击,变成内在思维,而见到佛陀拈花微笑,却不是人人都能领悟的。”所以,通过倾听来引发思维,效果会更好。
时间有限,法师选用禅宗直指人心的教授方式,与大家进行“内心的交流”。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能否“放下”,将头脑中的过去、未来、工作、家庭等种种,暂时放到一边。否则,只是一场没有交流的自说自话。两个精神病患者对话的诙谐小故事,令全场爆发一阵大笑,明白“交流”的准确内涵。
除了放下,还需提起。法师一针见血指出大多数学佛者的通病:“我们并没有真正准备好,在当下这一刻解脱觉悟,总是将希望寄托于别的什么时候。”虽然每天都在进行各种修行项目,但从未真正专注,听再多也只是“毛毛细雨”,对内心没有引发触动,对人生也无甚影响。
修行成就,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自身的觉性和机缘。法师用一则公案来解释:一个未开悟的老和尚懊恼自己讲不出开示,感叹“苦啊,苦啊”,恭敬在旁的居士当下领悟,证得初果。“可能一个没有开悟的人,能够让你开悟。这是很有可能的。”话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我虽然没有开悟......”全场又是一片爽朗笑声。
深沉平和的语调,不紧不慢的讲述,短短十几分钟,大家的心渐渐打开,思维活跃而专注。
讲座步入正题,法师先是通过一种“智慧的切割”,引导大家向内看。唯有看清身体和心灵的真实状态,才能认识到生命要解决的问题不在外面,而是内在的烦恼。只有当我们不再将幸福归结于外在种种,才可能找对方向,不再越努力越痛苦。
法师形象地分析道,世人所追求的幸福就像一座由很多柱子支撑起的房子。健康、财富、家庭、事业......每个被认为是幸福的要素,都是其中一根柱子。一旦某根“柱子”出问题,“房子”就会塌陷。事实上,外在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无法保证任何一根“柱子”不出问题。所以,将幸福依附于不可靠、不可控的外在,必然招致痛苦。佛法帮助我们认识到,内在烦恼是痛苦的根源,而烦恼的本质是我们对外在的执著。
有的人以登上珠峰为人生理想,并为此付出极大代价。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座“珠峰”,达不到,人生就不幸福;达到了,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因为内心会设定另一座“等待被攀登的山峰”。这,就是荒谬的人生现实,但为什么我们不能察觉?法师指出,因为这是我们从小就形成的一种惯性,我们被教导,并习惯于将幸福建立在外在条件上,通过实现它去获得满足。
那么,现在我们反思到这一点,应当怎么办呢?很多人都会说“放下”“知足常乐”,但真正能领悟并实践,由此得到究竟解脱的人,寥寥无几。净智法师用另一种表述启发大家,“真正的满足,是一种放下。”其实,目标实现时,给我们带来那短暂的满足感,不是别的,就是一种放下。因为已经实现,不用再想,也不用为此烦恼、焦虑。“从一开始就放下,难道不好吗?何必给自己创造一个所谓的需要去征服的东西呢?”法师一语唤醒梦中人。
佛陀所证得的解脱,不依赖于外在目标的达成,而是内心的直接体验。但,这种“寂静之乐”难以被世人理解,甚至被认为是一种痛苦。只有当我们隐约意识到世间并不圆满,并追求一种更圆满的状态,才会将目光转向宗教。所以,佛法必定是从苦进入的,它真正要达成的,是一种纯净、不依靠任何外在、超越世间一切乃至生死的永恒的快乐。相比佛陀当时面对的困难,我们已经可以放下最大的心理负担,因为他已经成功找到了这条路。我们应当对这样一种终极快乐的存在,生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