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烦恼
发布日期: 2018-12-26 浏览量: 7,217 次浏览
认识烦恼
净智法师
今天讲座的主题是“认识烦恼”,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谈。
一、烦恼的分类
烦恼可分为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顾名思义,是烦恼当中最根本的。而随烦恼,或是由根本烦恼等流而来,或即是根本烦恼于不同分位上的别名。若断除了根本烦恼,随烦恼也就跟着断了。根本烦恼有六个,贪婪,嗔恨,傲慢,无明,怀疑和不正见。
第一个,贪婪。不用多说,大家都有切身体会。就是我们执着于某物,粘着不舍的状态。有人会问,我希望成佛,这叫不叫贪?这个不是贪。因为贪的后果,是会导致你继续轮回。如果你希望脱离轮回,那这就不叫贪,叫善法欲,即对善法的欲望。比如我希望修禅定,我希望内心清净,这些都不叫贪。
第二个,嗔恨。就是心对境生起强烈的憎恶,它也会导致你轮回生死。嗔是贪的反面,有贪才有嗔,没有贪就没有嗔。
第三个,傲慢。通常的说法,就是自己觉得比别人要高,看不起对方。我个头比你高,我长得比你帅,我的钱比你多,这些都可以产生傲慢。但并不仅仅是这样子,有时你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也可能是一种傲慢,为什么?因为你内心可能在想,我不就比他差一点点嘛,对不对?所以它还是一种傲慢。佛经中有句非常经典的话,就是说不要去跟别人比较,不要觉得你比别人高,也不要觉得你比别人低,也不要觉得我跟你平等,它依然可能是一种傲慢。有人会说,我一米八,他一米七,我就是比他高,事实如此,为什么是傲慢呢?虽然你说的是一个事实,但它依然是一个能导致你内心杂染的烦恼。
第四个,无明。这是根本中的根本,一切烦恼都跟它有关。什么是无明?通俗地说,就是“不知”,这个“不知”是最难对治的。比如你生气了,你知道这是嗔,你知道它是什么,哦!这是嗔,我不要嗔恨。但若你的问题就是“不知”,那你怎么对治“不知”呢?
第五个,怀疑。这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疑惑。比如,钥匙不知放哪了,是丢在家里,还是丢在路上了,不是这种犹豫不决,而是指对三宝,对四谛,对因果的怀疑。不过,怀疑虽是一种烦恼,但有时也不一定是坏事。比如说,某人本来不信佛,后来有一天,他突然内心动摇了,佛教说的这个因果报应到底有没有啊?这个怀疑就是件好事,至少比“不信”要好,它能推动着你去发现真相。
第六个,不正见。就是错误的见地,共有五种,后面会专门讲到。
根本烦恼以外的染污心所,都是随烦恼,一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小随烦恼,有忿、恨等十个,它们的特征是单独生起,只与第六意识相应。第二类是中随烦恼,即凡是不善心中都有的两个心所,无惭、无愧。第三类是大随烦恼,共有八个,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只要是烦恼,一定伴随这八个心所。比如,染污的心一定不澄净,不寂静,缺乏正念正知的防护,处于懈怠、放逸、散乱的状态中,对修善止恶无堪任性。
二、烦恼的特征
烦恼的第一个特征,是它的俱生性。任何烦恼生起来的时候,都不是孤零零的一个,而是有一群帮凶。你要战胜它,也必须培养足够的善心所,比如,信心、精进、轻安、正念、正定、正慧等等。你要检查自己的内心,已经有多少善法功德,切忌孤兵深入,否则你不是消灭烦恼贼,而是被贼人消灭。古德说得好:戒如防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假设没有戒,没有定,你说我有智慧,这就如同上战场不穿铠甲,在没有援军,且贼势强大仍未降伏的情况下,拿把名曰智慧的宝剑去跟一群贼搏斗,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被烦恼打败了。
烦恼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相应随增性。什么叫相应随增性?就是当一个烦恼生起的时候,它会导致其他的烦恼也跟着增长。古德说,烦恼的增长如同顺流而下,善法的增长如同逆水行舟。为什么?因为烦恼具有随增性,比如说,贪婪生起的时候,无明等其他烦恼也跟着增长。一个强,所有的都强。善法就不行,你说你很有信心,但是你不一定有智慧啊。善法它往往是独立的,你要一个一个去培养,生起来很费力,但是烦恼不一样,不用特别的培养,就会不知不觉变得很强大。
烦恼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染污性。染污性有两种,一种是不善的,会感得将来不可爱的果报;一种是无记的,不能判别其善恶性,或不定感果的,比如说“我见”。因为执著自我的人,既可以为恶,也可以为善。比如,有人希望下辈子能够过得更好一点,所以这辈子就多去积累功德,这说明我执也不妨碍行善。但是呢,有我执绝对不能解脱,所以把它称为有覆无记性。
三、烦恼的利钝
六根本烦恼中,贪嗔痴慢疑,被称为五钝使,因为它们常常显现出暗钝的特质。比如说,一个人喜欢抽烟,你告诉他抽烟有害健康,他也知道你说的道理很对,但是看到烟,还是忍不住想去吸两口,这说明什么?说明贪这个烦恼,它比较钝,虽然道理上明白,但事情上还是过不去。所以断除它们也就会很慢,需要数数地观修。
与五钝使相对的是五利使,即五种错误的知见,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些烦恼清晰、锐利、坚固,已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身见,是执著有我,以及有属于我的种种。边见,是觉得我死了之后还有个灵魂不灭,这是常见;或觉得我死了之后灰飞烟灭,这是断见,这两种见都是错误的边见。邪见,是拨无善恶、因果、解脱之类的。见取见,是把不好的东西当成好的,比如说生死本是苦海,但凡夫却觉得住在里面很快乐。戒禁取见,是把不是因的当成因,把不是道的当成是道,比如说相信通过祭祀牛羊,就可以获得福报等等。
四、烦恼的见修所断
五钝使和五利使,说明我们的烦恼有两种类型,一种跟思想认知有关,一种跟情绪意志有关。跟认知有关的,因为是由错误的分别产生的,所以只要彻底地认识到这种思想是错误的,那么它就会被断除,故又称为见道所断的烦恼。我们通常说圣者开悟了,就是指断除了这些认知上的烦恼。见道的圣者,虽然还会生起贪欲、嗔恚,但是当你去问他,你真的觉得有一个“我”吗?他会告诉你没有,在见地上,他彻底的扭转了。当然,这种扭转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它是一种彻底的扭转!比如,你下辈子不小心生在了没有佛法的地方,但还是会自然地觉得诸法无我,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是圣者,因为他们获得了一种坚不可摧,连死生也不能移转的正见,故最多轮回七次就能获得解脱。见道所断的烦恼,主要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五个利使,还有对三宝、四谛、因果的怀疑,共六个。而修道所断的,主要就是剩下的贪嗔痴慢。虽然道理上你也明白无我,你也相信因果,但碰到具体事情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会生起贪嗔,这些烦恼须要你不断地修行才能断除,所以叫做修道所断的烦恼。
见道所断的烦恼,若再细分,又可以依所见的四谛分为四部,即见苦谛所断,见集谛所断,见灭谛所断,见道谛所断的烦恼。因为见道是见什么呢?就是见四圣谛,佛陀最初讲法,讲的是四圣谛,最初的阿罗汉,也是由通达四圣谛而觉悟。
以上将烦恼依所见四谛及修道的不同,分成五部的方式,是佛陀入灭后四百年顷,小乘说一切有部的伟大论师迦旃延尼子最先提出的,相较于过去唯从烦恼的性质与俱生状况所作的分类,五部分类法更好地将烦恼的理论与断烦恼的实践结合起来,让行者可以根据修行的进度,对已断烦恼和剩余烦恼进行精确的评估。
见苦,是认识到色受想行识五取蕴皆是无常、苦、空、非我,而不再无常计常,以苦为乐,无我计我等。见集,是认识到痛苦真正的原因是烦恼和业,而不是其他外在的原因。见灭,是认识到涅槃才是真正的安隐幸福之处,而非外道所说的天堂等。见道,是认识到八正道是通向解脱的唯一途径,而非无益的自虐苦行或放逸的感官享乐。
由于通达了四圣谛,过去那些因无明所生的谬见、怀疑、贪嗔慢等也都不会再生起。
在禅修的过程中,你可以默念“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让其中蕴含的微言大义在心中如实显现。这便是佛陀最初向㤭陈如开示的解脱之道。
五、烦恼的缘生缘灭
烦恼的生起需要四个缘: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烦恼的亲因缘,即烦恼的种子。虽然你现在可能没有烦恼,但是将来烦恼肯定会生起,这就是因为烦恼的种子未断。烦恼的所缘缘,即烦恼的对境,比如说我们一般人,对于可意境会生起贪爱,对不可意境会产生嗔恨,而若没有任何对境的时候,烦恼就不会生起。烦恼的增上缘,即烦恼的其他助缘,比如说恶友、恶知识等。烦恼的等无间缘,即烦恼生起前的心理活动,对后面烦恼的生起,有开避引导的作用。
我们要对治烦恼,应该通过这四个缘去观察。比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这是避开烦恼的所缘缘。亲近善友,听闻正法,这是破坏烦恼的增上缘。思惟善法,一心不乱,这是改善烦恼的等无间缘。但是无论是改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都是在间接地对治烦恼,只有断除了烦恼的因缘种子,才能说在根本上断除了烦恼。
就像一个凳子有四个脚,当一个脚断了,凳子就会倒;烦恼也是这样,少了一个缘,它就不会生起。不过这并不代表烦恼已经断了,断和不生是两回事。前者必须修对治,后者可能只是缺缘。有的时候,我们来到寺庙觉得很清净,或者加入学佛的善友圈,觉得烦恼比原来少了,这是烦恼缺缘不生的缘故,并不是已断了烦恼。要断除烦恼的种子,必须如前所说的观修四谛。
又比如一个外道,他长期住在森林或山洞里修行,除了托钵乞食外,其他时间都在打坐,中间也没碰到什么逆缘,一辈子都这样度过,自我感觉没有烦恼生起,然后就说自己是阿罗汉。虽然他的烦恼长时没有现起,但并不代表其烦恼已断。有时候某人一辈子也碰不到那个让你生起强烈嗔恨的对境,但并不代表你的嗔恨已经断除了,这需要另外的智慧观察。
六、烦恼的对治与断除
烦恼的对治有四种,厌、断、持、远。厌,是对烦恼,乃至一切有漏法厌嫌,难忍,希望出离,但这个时候观智的力量还不足以断除烦恼。断,是无间道正在断烦恼,此时的观智已培育至相当成熟的地步。持,是解脱道对烦恼已断这一成果的确认和保持。远,是修行更殊胜的道,于已断的烦恼更加远离。
我们一开始修行,虽然还不能断烦恼,但至少要对烦恼生起强烈的厌离心,不愿与烦恼共处,如同误吞了恶心的食物,急切地想要吐出,而不应随顺贪瞋,被其驱使,此阶段慈悲观、不净观、数息观都是极好的压伏粗重烦恼的方式。当烦恼被调伏到一定程度后,接着就可以培养正念,观察身受心法,不净、无常、苦、无我的真相,这就是苦谛的入门。然后可再依次审观四谛十六行相,步入加行道的四善根位。久习成熟,任运现观,就步入了超凡入圣的见道位,此时方能永断三界所有的不正见和疑惑。后修道位中,数数依前修习,进断余贪嗔痴慢等事惑。是为对治和断除烦恼的大致途径。
上面说加行道修习四谛十六行相,是说对每一谛都应圆满具足四种观察。比如说观苦谛,不是只了解一个苦字,而是要对有漏法的无常、苦、空、非我性全面地进行认知,乃至最后能够在一刹那间,不用思考就能任运显现。比如说,这个桌子在凡夫面前,会显现出很稳固的样子,虽然通过逻辑推理,我们可以得出桌子迟早会无常的,但没有直观的体证,而圣者亲证无常的时候就不一样,看到桌子的第一眼,桌子就显现出刹那灭的实相。
烦恼虽然是在心法上安立的,但断除烦恼却不应直接在心上用功,而应从境上入手。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说:比如屋里有蛇,你不敢睡觉,那么去除恐惧的正确方法,当然是将蛇驱逐出屋。但若此时有人告诉你,不要去想那条蛇,看住自己的心,不要分别就行了。这岂能去除恐惧?
如果对外境的实相不了解,那么将无法真正地改变内心。只有你认识到这个东西是苦的,你才可能不贪,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东西是苦的,那么即使有人费尽口舌地跟你说,不要贪它,你还是放不下。做个假设,有一天,你走在路上,远远看到地上似乎有叠100块钱的钞票,你想走过去捡,结果旁边的朋友劝你不要捡,走了,走了!你嘴里肯定嘟囔着,好多钱不捡可惜了,还是捡回来吧?你朋友很难劝你真正的放弃,是不是?结果两人跑去一看,上面印着阎罗王,冥币啊!晦气,晦气,赶紧走了。
所以说,学佛修行不是自我催眠,你必须睁大眼睛看清诸法实相。《大宝积经》云:“不以空故空,法性自空。”佛法不是强迫你,把你觉得不空的东西故意看空,而是要你认识到诸法本来就是空的,于是你才能发自内心的放下执着。如果你觉得它是真实的,然后又说这个是空的,明明觉得这个东西很好吃,然后又劝说自己不要贪吃。哇!那这样学佛就真的太困难了,因为你学佛的方式是错误的,你想走一条捷径,其实却走上了一条似近实远的路,因为把果与因颠倒了。“烦恼不生”是修行的结果,你不应在初学位就压制烦恼令不生起。因为烦恼的生起,是由众多的因缘造成的。只有将烦恼的因缘断掉,烦恼之果才不会生起。否则就是倒果为因,欲速而不达!
好,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发表于第23期《人世间》杂志
《人世间》杂志23期电子版全本下载请点击:这里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