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弘法活动 > 义工家园 > 佛教对负面情绪的认识与处理

佛教对负面情绪的认识与处理

发布日期: 2018-12-04 浏览量: 32,416 次浏览

--廖乐根

负面情绪,也称为负性情绪或不良情绪。一个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它对人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生命品质都会产生种种不良影响。

正确认识和处理负面情绪,对于促进身心健康乃至获得究竟解脱与觉醒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负面情绪,不仅为现代心理学所重视,也是古老的佛教关注的重要课题。那么,佛教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负面情绪的呢?

一、从烦恼看负面情绪

在佛教中,与负面情绪密切相关的概念应该是“烦恼”。负面情绪,在佛教中可以统称为烦恼。因此,透过对烦恼的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佛教对负面情绪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佛教中所说的烦恼并不完全等同于负面情绪,烦恼的范畴比一般所说的负面情绪更大、更广。也就是说,有些心理虽然属于佛教所说的烦恼,但并不是心理学所说的负面情绪,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

烦恼的基本内涵

到底什么是烦恼呢?在佛教中,烦恼具有“扰乱”的意思。《成唯识论述记》明确指出:“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可见,烦恼会扰乱有情众生,使之身心不得安宁。烦恼虽然很多,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寂静性”。

《瑜伽师地论》指出:“烦恼自性者,谓若法生時,其相自然不寂静起。由彼起故,不寂静行相续而转,是名略说烦恼自性。”也就是说,当烦恼生起时,就自然产生一种不寂静、不平静、不安稳的心理作用,让人躁动不安、心神不定。总之,凡是具有扰乱作用,让人不得安宁、烦躁不安的心理因素都是烦恼。

烦恼的异名及其内涵

在佛法中,烦恼有种种不同的名称,常见的烦恼异名有:惑、缚、缠、结、盖、垢、使、瀑流、客尘。

惑,就是迷惑、愚痴,当烦恼生起时,我们的心就被迷惑了,看不清事实的真相。缚、缠、结,这三个名称大体相似,主要是说明烦恼具有束缚、纠缠、纠结的心理作用,让人不得解脱与自由。

盖,就是覆盖,这是指烦恼能够覆盖、遮蔽本来清净的心性,使之无法显现,就像乌云遮蔽了天空一样。

垢,就是污垢、垢染,这是说明烦恼本身是杂染的、不清净的,因此需要通过修行不断的对治和清洗。

使,有役使、被迫、不自在的意思,也就是说,烦恼生起时,我们往往被它控制,失去了自主的能力,身不由己,就像着了魔一样。

瀑流,是比喻烦恼的力量很强大,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和伤害性,因此不可掉以轻心。

烦恼也称为客尘,顾名思义,烦恼是“客”而不是“主”,言下之意是告诉我们:烦恼虽然很强大、很顽固,但它终究不是生命的真正主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修行战胜并清除它,所谓“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因此我们要有信心。

烦恼的分类与根源

在佛教中,烦恼有很多不同的分类,如根本烦恼与随烦恼、分别烦恼与俱生烦恼等等。其实,烦恼本身是无量无边,但佛教认为最根本的烦恼有三种——贪、嗔、痴,通常称为“三毒”烦恼。其它的烦恼都是由于这三种根本烦恼而产生的。

佛教认为,烦恼产生的根源是无明和我执。无明,就是看不清事实的真相,我执,就是执著认为有一个真实独立的自我。我执由无明而生,也可以说我执本身就是无明。所有的烦恼,都是在无明和我执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烦恼的过患与危害

烦恼的过患与危害非常大。烦恼会推动我们造作种种恶业,既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和其他的众生,而且这种伤害是漫长的、生生世世的。烦恼是产生痛苦的根源,是获得解脱与生命觉醒的严重障碍。

《瑜伽师地论》对此有充分的说明:“烦恼过患者,当知诸烦恼有无量过患:谓烦恼起时,先恼乱其心;次于所缘,发起颠倒,令诸随眠、皆得坚固;令等流行、相续而转;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俱法罪;令受彼生身心忧苦能引生等种种大苦;能令相续远涅槃乐;能令退失诸胜善法;能令资财衰损散失;能令入众不得无畏,悚惧无威;能令鄙恶名称流布十方;常为智者之所诃毁;令临终时,生大忧悔;令身坏已,堕诸恶趣,生那落迦中;令不证得自胜义利。如是等过,无量无边。”

二、负面情绪生起的三要素

负面情绪生起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其中有三个因素是最关键的。正确认识这三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三个要素是什么呢?《俱舍论》是这样解说的:“诸烦恼起,由几因缘?颂曰:由未断随眠、及随应境现,非理作意起,说或具因缘。论曰:由三因缘,诸烦恼起。且如将起欲贪缠时,未断未遍知欲贪随眠故;顺欲贪境现在前故;缘彼非理作意起故;由此力故,便起欲贪。此三因缘,如其次第,即因、境界、加行三力。余烦恼起,类此应知。”

论典明确告诉我们,负面情绪生起的三要素分别是:未断随眠、随应境现、非理作意。只要这三个条件具足了,负面情绪就一定会生起。以贪心为例:首先,必须要具足贪心的烦恼种子;其次,要有引发贪心的境界出现;此外,还要有对此境界所生起的非理作意,即错误的认知。这三个因缘也称为烦恼与负面情绪生起的三种力,即因力、境界力、加行力。

未断随眠

未断随眠,也就是没有断除的烦恼种子,这是负面情绪生起的前提条件和深层原因。这些烦恼种子就是我们无始以来形成的各种负面情绪的潜在力量,在负面情绪还没有生起时,它们是以类似种子的状态潜伏在内心的深处,一旦遇到相应的境界就会产生现行。

随应境现

随应境现,就是境界现前,这是指引发负面情绪生起的相应境界已经出现,也就是指引发负面情绪产生的各种诱发因素或刺激事件。负面情绪的生起,离不开相关的境界刺激,面对不同的境界,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从而引发不同的情绪,所谓“触境生情”就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的。对于悦意的境界,自然产生快乐的感受,进而生起贪欲之心;对于不悦意的境界,自然产生痛苦的感受,进而生起嗔恨之心。贪欲与嗔恨,其实就是两种最基本的负面情绪。

非理作意

非理作意,也称为非理思维,也就是对现前境界或事件的错误认知,包括各种错误的看法与观念、错误的解释与评价等等。负面情绪的产生,虽然离不开内在的烦恼种子和诱发境界,也与我们对这个境界或事件的错误认知和态度密切相关。这个非理作意,也就是虚妄分别心,包括各种妄想、执著与投射,它会歪曲事实、颠倒真相,从而激发和强化各种负面情绪。

只要具足这三个要素——境界现前、非理作意、烦恼种子,负面情绪就会生起。当烦恼的种子遇到外境的刺激,再经过非理作意,负面情绪就会不由自主的生起。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在这三个要素中,非理作意又是最关键的。因为境界现前是很难避免的,而烦恼种子在修行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也是无法根除的,所以修行的关键就是要在对治和处理非理作意上下功夫。

三、负面情绪的五大共同特性

为了深入了解负面情绪,还必须对负面情绪的共同特性或本质特征做进一步的分析说明。佛教认为,负面情绪虽然很多,并具有各自的特定内涵,但是,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具有如下五大共同特性。深刻认识这五大共同特性,对于身心健康和佛法修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1、任何一种负面情绪都是缘起的

所谓缘起,简单的说,就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存在,都是众多因缘和条件和合而起的,绝对没有不依赖因缘和条件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身体还是心灵,都是缘起的存在。负面情绪当然也是缘起的,是由各种因缘和条件所决定的,绝对并没有离开因缘与条件而独自生起、独立存在的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的缘起性,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负面情绪只是一种条件的存在,并不具有本质的实在性。

2、任何一种负面情绪都是无常的

正因为负面情绪是缘起的,是由因缘和条件所决定的,所以,它必然是无常的,是变化不定乃至刹那生灭的。负面情绪爆发时看起来强烈而真实,其实它一直都在变动与变化之中。没有任何一种负面情绪会一直不变的持续下去,即使是一念之间,情绪也是变化莫测的。

真正认识到负面情绪的无常性,就不会对它产生强烈的执著,也不会轻易被它干扰和控制,从而增强我们对战胜负面情绪的信心和勇气。

3、任何一种负面情绪都是痛苦的

苦,是逼迫、逼恼的意思。任何一种负面情绪生起时都会有某种逼迫感、不自在感,这是每一个人都能亲身感受到的。负面情绪所导致的痛苦不仅指向自己,也指向他人。

我们之所以不断的陷入到负面情绪中而不能自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负面情绪所带来的痛苦认识不足,当然,这也跟负面情绪强大的惯性力量有关。只有深刻认识到负面情绪的痛苦本质,才会有强烈的愿望从中解脱出来。

4、任何一种负面情绪都是无我的

所谓“我”,在佛教中是指真实、独立、永恒不变的自体或实体。佛教认为,这样的“我”只是一厢情愿的自我设定,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情绪只是一种念头,并不是“我”,千万不要将情绪认为是“我”。

然而,凡夫对自我却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执著,可以说,每一种负面情绪和烦恼的背后都能找到强大而顽固的我执。一旦在某种情绪上贴上“我”的标签,必然会产生更多的烦恼和痛苦。深入认识无我的道理,就会大大减少负面情绪对我们的伤害。

5、负面情绪的究竟本质是空性

空性,就是说一切的存在,都没有独立、永恒、绝对真实的体性。空性,是一切现象的究竟本质。空性与缘起的现象并不是对立的,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空性不是绝对的虚无,空性并不否认现象的相对存在,它只是告诉我们:现象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真实。

既然负面情绪是缘起的现象,是因缘和条件的相对存在,当然就没有绝对的真实性,其本质是如梦如幻的。空性的智慧,是烦恼和负面情绪最有力、最彻底的对治。

四、负面情绪的应对策略——正念觉知

在佛教中,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关键、最有效的应对策略就是——正念觉知。所谓正念觉知,简单的说,就是时时刻刻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对自己的起心动念,保持清晰的觉察了知。正念觉知,可以帮助你与负面情绪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避免自己不由自主的陷入其中;正念觉知,可以有效切断内心的妄念之流,让你有更多的机会看清事件的真相;正念觉知,能够帮助你将情绪、想法和事实分开,因为情绪和想法并不等于事实。

如果你不断地训练正念觉知,就能够更真切的体验到情绪的缘起性、无常性和无我性。要对负面情绪保持正念觉知,需要训练和培养以下五种重要能力:

1、全然接受

全然接受,是一种正确的接纳与面对现实的能力。全然接受提醒我们:当某种负面情绪生起时,首先要勇敢的面对它、接受它。全然接受,意味着不回避问题,也不与之对抗,而是接纳已经发生的事实。回避与抗拒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更复杂,从而引发更多、更强烈的负面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全然接受并不是对负面情绪的认同,更不是纵容,而是真诚的面对现实,不回避、不逃避、不抗拒。学会接纳,能够让心变得更包容、更柔软、更有弹性。

2、安住当下

安住当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所谓安住当下,就是活在当下、此时此刻,这就需要不断训练心的专注力和觉察力,不要让心沉溺于过去与未来。当负面情绪生起时,如果能安住在当下,并保持清晰的觉察,情绪就会很快平息。

相反,如果不能安住在当下,就会陷入到过去和未来的种种妄想之中,负面情绪就会不断蔓延,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强烈。要做到时刻安住当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凡夫心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散乱、涣散,非常容易分心。

3、如是觉知

如是觉知,就是正念正知,这是应对负面情绪的关键要素。如是觉知的心与思维分别的心是不同的。如是觉知不是思考与评判,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如是觉知的重点是:面对问题不要急于用逻辑去分析、判断,不要轻易贴上对与错、好与坏等各种标签,而只是对事件本身保持清晰的觉察和了知。如是觉知也提醒我们,看待问题和事件,尽量不要带着成见或偏见,要尽量保持一种客观与空灵的心态。

如是觉知,能让我们的心变得更开放、更清明、更敏锐。显然,要做到如是觉知很不容易,因为我们太习惯于分析与判断,习惯于给事物贴标签,我们的成见与偏见也是根深蒂固的。

4、不迎不拒

不迎不拒,就是面对负面情绪,既不纵容,也不抗拒,只是保持如是的觉察和了知,这是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技术。所谓“不迎”,就是面对负面情绪,不迎合、不纵容,这样就不会不陷入、沉溺其中;所谓“不拒”,就是当负面情绪已经生起时,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不抵触、不排斥、不抗拒。

“迎”和“拒”,都不能正确应对负面情绪,而且还会进一步强化负面情绪,只有不迎不拒才能有效化解负面情绪。不迎不拒的应对策略,尤其对于具有强迫思维的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5、警觉放松

要保持对情绪的正念觉知,还要学会警觉放松。面对各种负面情绪,警觉是必需的,只有警觉的心,才能够及时发现并清楚了知心念和负面情绪生起与发展的过程。

警觉,能够让注意力保持集中,有利于培养心的稳定性与专注力,但警觉不是心的紧张状态,心不能绷得紧紧的,如果绷得太紧,就会产生恐惧与焦虑,这样就无法做到正念觉知。只有在保持警觉的同时学会放松,不紧不松,才能更好的看清事实的真相,从而更有效的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五、结语

从佛教的角度看,负面情绪大体相当于佛教所说的烦恼,但烦恼的范畴要比负面情绪大得多。透过佛教对烦恼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负面情绪。凡是扰乱身心,让人不得安宁、烦躁不安的心理因素都是烦恼。烦恼的危害与过患非常大,烦恼的根源的是无明与我执。贪和嗔是两种最常见的烦恼,也是两种最基本的负面情绪,其它的烦恼和负面情绪都与此密切相关。

负面情绪的生起有三个重要因素,一是未断随眠,也就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烦恼种子;二是随应境现,也就是引发烦恼生起的境界或事件;三是非理作意,是指对现前境界(人或事)的错误态度、想法与评判,包括各种错误的观念与思维模式。只要这三个要素具备了,负面情绪就一定会不由自主的生起。由于烦恼种子和境界现前是我们暂时无法控制和把握的,因此,用功的关键之处,就是要改变自己的非理作意、错误观念与不良的惯性模式。

负面情绪虽然很多,但从整体角度看,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具有一些共同或本质的特性。佛教认为,任何一种负面情绪都具有以下五大共同特性:缘起性、无常性、痛苦性、无我性、空性。深刻认识这五大同体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正确面对和有效处理负面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些共同特性的认识,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和理论层面上,而是应该将这些思想理论与现实生活和实际修行结合起来,深入思维、真实验证。

佛教修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断除各种烦恼和负面情绪,因为它们是走向生命解脱与觉醒的严重障碍。佛教对于烦恼与负面情绪的处理方法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应对策略就是正念觉知,它适合于任何一种烦恼与负面情绪。要保持正念觉知,需要训练和培养以下五种重要能力——全然接受、安住当下、如是觉知、不迎不拒、警觉放松。当然,这五种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要真正做到正念觉知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要保持耐心与信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反复训练。愿我们都能把握并运用佛法的智慧,正确认识和有效处理负面情绪,早日从各种负面情绪和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