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因果观
发布日期: 2018-10-23 浏览量: 6,179 次浏览
——廖乐根居士
今天我要给大家报告的主题是《浅谈佛教的因果观》。这是一个很大、很重要却不好讲的主题。我想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想与大家做一个分享。
首先我要问大家两个问题:第一,你真的了解因果吗?第二,你真的相信因果吗?其实,要准确而深刻理解因果并不容易,要对因果产生坚定的信心也很难。今天,我想从八个方面对佛教的因果观做一些探讨:第一,因果及其相关概念;第二,佛教因果观的基本法则;第三,邪因论和错误的因果观; 第四,从佛教因果观看命运;第五,佛教因果观的重要价值;第六,正确认识因果与空性的关系;第七,学佛者在因果观上存在的误区;第八,佛教因果观在心理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因果及其相关概念
到底什么是因果呢?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因果其实是因缘果报的简称。因和缘都是指原因及因素, 或者说是条件和关系。因和缘在一般可以通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指主要的、内在的因素, “缘”指次要的、外在的因素,“果”比较好理解, 就是结果或者果报。
在佛教中,与因果密切相关的就是“业”,讲 因果就不能不讲业。业的原意是造作或者行为。这个行为不但指身体的行为,也包含思想及语言的造 作,所以业包含了身、语、意的一切造作行为。业, 既可以是因也可以是缘,还可以是果,所以在佛教 中经常会用业因、业缘、业果、业报这些概念。有了业,就会产生“业力”。任何身、语、意的造作 都会形成一种力量,这是一种潜在的、在条件成熟 时能引发未来果报的力量,这就是业力。业力是推动我们生命轮回的内在动力。
佛教因果观的基本法则
要正确理解佛教因果观,必须要把握佛教因果观的基本原理和法则。佛教因果观的基本原理和法则,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因果不虚 所谓因果不虚就是指因果的规律是真实存在的,这并不是佛陀发明出来的,只能说是佛陀发现的一个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这个法则告诉我们:有果必有因,绝对没有无缘无故的结果; 有因就有果,任何业因造作后都不会自然消耗,只要条件成熟就会产生相应的果报。
2.因果不乱 因果的规律是不会错乱的,同类的因产生同类的果。也就是说善的因一定是招感快乐的果报,恶的因一定会招感痛苦的果报,善因绝对不会导致苦果,恶因绝对不会带来乐果,所谓“善 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另一方面,因果也是自作自受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因微果著 这是指因果的增殖性。不管是善因还是恶因,其果报都是会不断增长的,就像一粒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微小的善因或恶因,都会产生很大的果报。因此要尽力止恶修善,不要轻视任何一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行为,所谓“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4.众缘和合 因果规律不是单一性和机械性的,而是错综复杂的,任何一种果报的形成都是各种因缘和合的结果。比如大家现在能坐在这里听讲座就 需要很多的因缘来共同促成,因此我们要珍惜感恩 一切善的因缘,同时也要尽力化解不好的因缘。了解到佛教的因果观是众缘和合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在因果认识上的困惑。
邪因论和错误的因果观
要正确认识佛教的因果观,还要了解邪因论和错误的因果观。常见的邪因论和错误的因果观主要有:宿命论、神佑论和无因论等,这些都是与佛教的因果观背道而驰的。
1.宿命论 也叫做命定论、宿因论。宿命论的主要论点是,今生的遭遇完全取决于前世或过去的业因,并且是无法改变的。这种观点完全否定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只能听天由命,让人变得悲观消极, 无所作为。佛教是否定宿命论的。
2.神佑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我们遭遇的一切都是由某种至高无上的神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来决定的,要改变命运,我们就要祈求神灵的护佑。显然,神佑论是佛教所不能认同的。
3.无因论 也称为自然论或偶然论。认为一切的存在都是无缘无故的,一切的结果都是偶然的,是自然发生的。这些观点都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自由意志,是佛教所反对的。
此外,还有一些错误的或似是而非的因果思想 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有时会与佛教的因果观掺杂在一起,如机械性、庸俗化乃至迷信化的因果观,也是要引起注意和认真鉴别的。
从佛教因果观看命运
如何正确看待命运,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明了佛教的因果观,就能正确看待命运。佛教并不否认命运作为一种现象的相对存在,但通常说到命运还是带有一定的宿命论或命定论的色彩,显然这 是佛教所不能认同的。命运虽然有一定的轨迹或规律,但我们绝不能只是听天由命,说到底命运还是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佛陀告诉我们:“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我们现在遭遇的一切 虽然是过去造作业因的结果,但现在也是未来的因,未来的结果如何与我们现在的行为密切相关。因此,关键是要把握现在,活在当下。所以,佛教并不消极悲观,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
需要说明和提醒的是,命运虽然可以改变,但是改变需要条件,需要努力。佛教虽然不消极悲观,但也不是盲目乐观,因为业力和惯性的力量非常强 大,如果我们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往往都会被自己 的业力习气所控制。当业习非常强大的时候,其实我们是没有自由的。可能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自由、自主的,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自由往往是在随顺自己的烦恼和习气,甚至是一种自我放纵,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佛教因果观的重要价值
准确理解并深信因果,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对于佛法修学意义重大,而 且对于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真诚接纳,停止抱怨。一个真正相信因果的人能够真诚接纳生命中所遇到的一切。接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生态度。接纳意味着我们不回避现实,有勇气面对问题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接纳能够有 效化解我们内心的不满与抱怨。抱怨与嗔恨心有关,有很多表现形式,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把问题和责任推给他人或外界,向外寻找理由。习惯抱怨的人是很痛苦的。真正明了因果,你就能学会向内观照,真诚接纳,不再抱怨。
2.心存敬畏,止恶行善。一个明了因果的人一定会心存敬畏。敬畏之心,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非常重要。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敬畏心那是很可怕 的。可以说,现实社会中出现很多问题,与敬畏心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能真正明了因果、敬畏因果,自然就能激发我们随时保持觉知,止恶行善, 因为你必须对自己身语意的一切行为负责。
3.知足感恩,慈悲为怀。真正明了因果就会懂得知足感恩,懂得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知足是一种内在的富有,知足的人不会和别人攀比,也不会羡慕嫉妒恨。明了因果还能激发我们的慈悲心,因为你认识到众生之所以痛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因果的无知,不懂得止恶行善。虽然每个生命都希望离苦得乐,但是他们往往不断地制造痛苦之因。
4.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因上努力,就是强调人要充分发挥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对任何有意义的 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果上随缘,是提醒我们凡事不要不太在乎结果,不要患得患失,太看重结果,人会活得很累。明了因果,你就会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坦然面对一切,用平常心来看待人生,不悲不喜, 苦乐一如,面对顺境不会得意忘形,面对逆境也不 会自暴自弃。真正做到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你就 会生活得洒脱自在。
因果与空性的关系
我们知道,佛教既讲因果,也讲空性。那么因果与空性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简单来说,因果与空性是不矛盾的,我们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因果,是指一切缘起的现象,因果在现象层面当然是真实不虚的,是存在的,但如果从究竟层面来说,因果的存在并没有绝对的本质,它们是“无自性”的,是空性的。因此,因果虽然是有, 但不是真实不变的有,它是相对的有,是缘起有,其本质是空性。就像我们在梦中会经历各种痛苦与快乐的梦境,但当人醒过来以后,才发现原来是一 场梦,什么都不存在。因果与空性的关系就是如此, 两者相辅相成,互不排斥,空性不会妨碍因果的显现,但因果的究竟本质是空性。
由此可知,一个真正了解空性的人一定会了解因果、相信因果;相反,如果一个人自认为明了空性却否 定因果的存在,这就说明他根本就没有真正通达空性。
须要特别注意的是,对“空”(空性本质)的 执著比对“有”(因果现象)的执著更可怕,因为 如果执著空,就会完全否定因果业报的存在。龙树菩萨在《中论》中告诉我们:“大圣说空法,为离 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佛陀说空法 是为了让我们离开对实有的执著,但是如果我们执著空的话就会落入断见,否定一切因果现象,那谁也没有办法了,这是非常可怕的。
学佛者在因果问题上存在的误区
即使是学佛者,在因果问题上也常常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是须要特别注意的。导致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主要还是对佛教的因果业力思想认识不准确、理解不透彻。归纳起来,常见的误区大体有以下五种表现。
1.把现在所有的问题和困境,都归结于前世的业因。这种思想观念带有明显的宿命论或命定论色彩,认为一切都是前世安排好的,现实无法改变,因此往往只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这种人表面上 很相信因果,但是误解了佛教的因果观,因为他们 过分“认命”,不重视当下的努力,错误的将因果 业报作为自己不作为的理由。
2.面对因果业力,信心不足,悲观消极。这种人虽然相信因果业报,面对困难也会主动努力解决,但是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或者对自己要求过高、并急于求成。面对自己的业力习气,感到没有信心, 看不到希望,尤其是当自己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之后如果还是看不到明显的进步,就对自己非常失望,觉得找不到出路,乃至自暴自弃。
3.对因果业报过分恐惧,过分自责。有些学佛者一谈到因果业报就非常紧张害怕,对于自己过去的一些错误行为总是念念不忘、耿耿于怀,总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不可饶恕。他们过分夸大因果业报的严重性,往往沉溺于种种担忧与恐惧之中,并伴随着强烈的内疚感与负罪感,乃至出现各种负 面情绪与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强迫等等。
4.以因果业报为由忽视他人的痛苦。如果我们对佛教因果观缺乏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很可能对他人和众生的痛苦视而不见,缺乏慈悲心,面对众生的种种痛苦,显得很冷漠、很无情,尤其是对那些你看不顺眼、讨厌的人。因为我们为自己的冷漠找到一个自以为是的理由:你觉得他人的痛苦,是他 们过去恶业的果报,是自作自受。作为学佛者,这一点是要特别注意,我们应该对众生的痛苦生起慈 悲之心。
5.过分执著善业的果报,没有照顾到他人的感受。虽然我们要深信因果,尽力止恶行善,但需要特别 注意的是,如果我们对善业的果报过于执著也会出问题。在行持善法时,我们要考虑他人的实际需要,并具足善巧方便,不能只是一厢情愿。因此,我们要随时提醒自己:我行善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是真正为他人着想,还是为了自己获得福报与功德?
佛教因果观在心理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前面已经谈到正确认识并真心接受佛教的因果观,对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实践证明,如果一个人能正确认识并发自内心真正相信佛教的因果观,很多心理问题都可以有效解决。但是作为 心理咨询师,在将佛教因果观应用到实际的心理治疗中,有一些问题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1.首先,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谈到佛教因果 观时,心理咨询师一定要向来访者准确解释佛教因 果思想的内涵,对一些错误的观点要进行说明和澄清,尽量让来访者不要产生误解或曲解。
2.对于有创伤经历的来访者,说因果业报的道 理要很小心。首先要学会接纳与共情,不要用因果 观念随意给人“道德评判”,不要站在道德的至高 点来指责他人。同时,要尊重来访者的个人信仰, 不要将佛教思想强加给他人。
3.对于那些思想比较极端和偏执的来访者,例 如有的人过于“迷信”因果业力,甚至有病也不看医 生,作为心理治疗师要指出问题并给予正确引导。4.心理治疗师在心理咨询中不能用业果来“恐 吓”他人,要尽量避免引发来访者强烈的负罪感、恐惧感,避免来访者产生强烈的自责与内疚等负面 心理,要让来访者认识到任何一种结果的产生都是众缘和合、错综复杂的。
5.要正确引导并让来访者明白:不能将因果业报作为自己不作为或回避问题的理由,不要“利 用”因果业力为自己错误行为与惯性模式寻找借 口;也不要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前世与过去,要学会面对现实、解决当下的问题,并让来访者 懂得接受因果业报,不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不是听天由命。
最后,我想引用宗萨钦哲仁波切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讲座:
“信心有很多不同的意涵,如果你所指的信心,是把佛陀视作某个神或者救世主,那很多时候我也没 有这样的信心。缺乏这种信心,我不认为有什么问题。在刚开始学习佛法的阶段,能基于逻辑分析及推理 生起理性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所谓的理智的心、所谓的推断与逻辑,与我们自身的情感和所处的种种不同状况深深地混杂在一起,今天我们认定为理性的决定,到了明天可能 就显得不那么理性了,就像是这样。但我会建议你,不管遇到什么事,你真的应当检视、学习和思维因 果的效应。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偶然或随意发生的,每件事都有其自身的因和果。但很多时候,我们对 这些因果却毫无察觉。这是我们应当去思维的真理, 并且要将这样的思维形成于习惯。一旦你坚信没有 什么是偶然的、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因果,那在我看来,你已经对佛陀的教法有了相当的信心。”
摘自|《人世间》杂志第22期
排版|觉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