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人世间杂志 > 廖乐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

廖乐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

发布日期: 2018-09-04 浏览量: 36,352 次浏览


今天我要给大家报告的主题是《浅谈佛教的因果观》。这是一个很大、很重要却不好讲的主题。 我想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想与大家做一个分享。 首先我要问大家两个问题:第一,你真的了解因果吗?第二,你真的相信因果吗?其实,要准确 而深刻理解因果并不容易,要对因果产生坚定的信心也很难。今天,我想从八个方面对佛教的因果观做一些探讨:第一,因果及其相关概念;第二,佛教因果观的基本法则;第三,邪因论和错误的因果观; 第四,从佛教因果观看命运;第五,佛教因果观的重要价值;第六,正确认识因果与空性的关系;第七, 学佛者在因果观上存在的误区;第八,佛教因果观在心理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因果及其相关概念

到底什么是因果呢?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因果 其实是因缘果报的简称。因和缘都是指原因及因素, 或者说是条件和关系。因和缘在一般可以通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指主要的、内在的因素,“缘”指次要的、外在的因素,“果”比较好理解, 就是结果或者果报。 在佛教中,与因果密切相关的就是“业”,讲 因果就不能不讲业。业的原意是造作或者行为。这个行为不但指身体的行为,也包含思想及语言的造作,所以业包含了身、语、意的一切造作行为。业, 既可以是因也可以是缘,还可以是果,所以在佛教 中经常会用业因、业缘、业果、业报这些概念。有了业,就会产生“业力”。任何身、语、意的造作都会形成一种力量,这是一种潜在的、在条件成熟 时能引发未来果报的力量,这就是业力。业力是推 动我们生命轮回的内在动力。

佛教因果观的基本法则

要正确理解佛教因果观,必须要把握佛教因果 观的基本原理和法则。佛教因果观的基本原理和法 则,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因果不虚              

所谓因果不虚就是指因果的规律是 真实存在的,这并不是佛陀发明出来的,只能说是 佛陀发现的一个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这个法则告诉我们:有果必有因,绝对没有无缘无故的结果; 有因就有果,任何业因造作后都不会自然消耗,只要条件成熟就会产生相应的果报。

2.因果不乱              

因果的规律是不会错乱的,同类的因产生同类的果。也就是说善的因一定是招感快乐的果报,恶的因一定会招感痛苦的果报,善因绝对不会导致苦果,恶因绝对不会带来乐果,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另一方面,因果也是自作自受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因微果著              

这是指因果的增殖性。不管是善因还是恶因,其果报都是会不断增长的,就像一粒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微小的善因或恶因,都会产生很大的果报。因此要尽力止恶修善,不要轻视任何一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行为,所谓“莫以恶小而 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4.众缘和合              

因果规律不是单一性和机械性的,而是错综复杂的,任何一种果报的形成都是各种因缘和合的结果。比如大家现在能坐在这里听讲座就需要很多的因缘来共同促成,因此我们要珍惜感恩一切善的因缘,同时也要尽力化解不好的因缘。了解到佛教的因果观是众缘和合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在因果认识上的困惑。

邪因论和错误的因果观

要正确认识佛教的因果观,还要了解邪因论和错误的因果观。常见的邪因论和错误的因果观主要有:宿命论、神佑论和无因论等,这些都是与佛教的因果观背道而驰的。

1.宿命论         

也叫做命定论、宿因论。宿命论的主要论点是,今生的遭遇完全取决于前世或过去的 业因,并且是无法改变的。这种观点完全否定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只能听天由命,让人变得悲观消极,无所作为。佛教是否定宿命论的。

2.神佑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我们遭遇的一切都是由某种至高无上的神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 来决定的,要改变命运,我们就要祈求神灵的护佑。 显然,神佑论是佛教所不能认同的。

 3.无因论                

也称为自然论或偶然论。认为一切的存在都是无缘无故的,一切的结果都是偶然的,是 自然发生的。这些观点都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自由意志,是佛教所反对的。

此外,还有一些错误的或似是而非的因果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有时会与佛教的因果观掺杂在一起,如机械性、庸俗化乃至迷信化的因果观,也是要引起注意和认真鉴别的。

从佛教因果观看命运

如何正确看待命运,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明了佛教的因果观,就能正确看待命运。佛教并不否认命运作为一种现象的相对存在,但通常说到命运还是带有一定的宿命论或命定论的色彩,显然这是佛教所不能认同的。命运虽然有一定的轨迹或规律,但我们绝不能只是听天由命,说到底命运还是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佛陀告诉我们:“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我们现在遭遇的一切 虽然是过去造作业因的结果,但现在也是未来的因,未来的结果如何与我们现在的行为密切相关。因此,关键是要把握现在,活在当下。所以,佛教并不消极悲观,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

需要说明和提醒的是,命运虽然可以改变,但是改变需要条件,需要努力。佛教虽然不消极悲观,但也不是盲目乐观,因为业力和惯性的力量非常强 大,如果我们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往往都会被自己的业力习气所控制。当业习非常强大的时候,其实我们是没有自由的。可能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自由、自主的,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自由往往是在随顺自己的烦恼和习气,甚至是一种自我放纵,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佛教因果观的重要价值

准确理解并深信因果,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对于佛法修学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真诚接纳,停止抱怨。一个真正相信因果的 人能够真诚接纳生命中所遇到的一切。接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生态度。接纳意味着我们不回避现实,有勇气面对问题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接纳能够有 效化解我们内心的不满与抱怨。抱怨与嗔恨心有关,有很多表现形式,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 就是把问题和责任推给他人或外界,向外寻找理由。 习惯抱怨的人是很痛苦的。真正明了因果,你就能学会向内观照,真诚接纳,不再抱怨。

2.心存敬畏,止恶行善。一个明了因果的人一定会心存敬畏。敬畏之心,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非常重要。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敬畏心那是很可怕的。可以说,现实社会中出现很多问题,与敬畏心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能真正明了因果、敬 畏因果,自然就能激发我们随时保持觉知,止恶行善, 因为你必须对自己身语意的一切行为负责。

3.知足感恩,慈悲为怀。真正明了因果就会懂得知足感恩,懂得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知足是一 种内在的富有,知足的人不会和别人攀比,也不会羡慕嫉妒恨。明了因果还能激发我们的慈悲心,因为你认识到众生之所以痛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因果的无知,不懂得止恶行善。虽然每个生命都希望离苦得乐,但是他们往往不断地制造痛苦之因。

4.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因上努力,就是强调 人要充分发挥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对任何有意义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果上随缘,是提醒我们凡事不要不太在乎结果,不要患得患失,太看重结果,人会活得很累。明了因果,你就会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坦然面对一切,用平常心来看待人生,不悲不喜,苦乐一如,面对顺境不会得意忘形,面对逆境也不会自暴自弃。真正做到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你就会生活得洒脱自在。

因果与空性的关系

我们知道,佛教既讲因果,也讲空性。那么因果与空性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简单来说,因果与空性是不矛盾的,我们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因果,是指一切缘起的现象,因果在现象层面当然是真实不虚的,是存在的,但如果从究竟层面来说,因果的存在并没有绝对的本质,它们是“无自性”的,是空性的。因此,因果虽然是有,但不是真实不变的有,它是相对的有,是缘起有,其本质是空性。就像我们在梦中会经历各种痛苦与快乐的梦境,但当人醒过来以后,才发现原来是一场梦,什么都不存在。因果与空性的关系就是如此,两者相辅相成,互不排斥,空性不会妨碍因果的显现,但因果的究竟本质是空性。

由此可知,一个真正了解空性的人一定会了解因果、相信因果;相反,如果一个人自认为明了空性却否定因果的存在,这就说明他根本就没有真正通达空性。

须要特别注意的是,对“空”(空性本质)的 执著比对“有”(因果现象)的执著更可怕,因为 如果执著空,就会完全否定因果业报的存在。龙树菩萨在《中论》中告诉我们:“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佛陀说空法 是为了让我们离开对实有的执著,但是如果我们执 著空的话就会落入断见,否定一切因果现象,那谁 也没有办法了,这是非常可怕的。

学佛者在因果问题上存在的误区    

即使是学佛者,在因果问题上也常常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是须要特别注意的。导致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主要还是对佛教的因果业力思想认识不准确、理解不透彻。归纳起来,常见的误区大体有以下五种表现。

1.把现在所有的问题和困境,都归结于前世的业因。这种思想观念带有明显的宿命论或命定论色彩,认为一切都是前世安排好的,现实无法改变,因此往往只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这种人表面上很相信因果,但是误解了佛教的因果观,因为他们过分“认命”,不重视当下的努力,错误的将因果业报作为自己不作为的理由。

2.面对因果业力,信心不足,悲观消极。这种人虽然相信因果业报,面对困难也会主动努力解决,但是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或者对自己要求过高、并急于求成。面对自己的业力习气,感到没有信心,看不到希望,尤其是当自己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之后如果还是看不到明显的进步,就对自己非常失望,觉得找不到出路,乃至自暴自弃。

3.对因果业报过分恐惧,过分自责。有些学佛者一谈到因果业报就非常紧张害怕,对于自己过去 的一些错误行为总是念念不忘、耿耿于怀,总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不可饶恕。他们过分夸大因果业报的严重性,往往沉溺于种种担忧与恐惧之中, 并伴随着强烈的内疚感与负罪感,乃至出现各种负面情绪与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强迫等等。

4.以因果业报为由忽视他人的痛苦。如果我们对佛教因果观缺乏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很可能对他人和众生的痛苦视而不见,缺乏慈悲心,面对众生的种种痛苦,显得很冷漠、很无情,尤其是对那些你看不顺眼、讨厌的人。因为我们为自己的冷漠找 到一个自以为是的理由:你觉得他人的痛苦,是他们过去恶业的果报,是自作自受。作为学佛者,这一点是要特别注意,我们应该对众生的痛苦生起慈 悲之心。

5.过分执著善业的果报,没有照顾到他人的感受。虽然我们要深信因果,尽力止恶行善,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我们对善业的果报过于执著也会出问题。在行持善法时,我们要考虑他人的实际需要,并具足善巧方便,不能只是一厢情愿。因此,我们要随时提醒自己:我行善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是真正为他人着想,还是为了自己获得福报与功德?

佛教因果观在心理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前面已经谈到正确认识并真心接受佛教的因果观,对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实践证明,如果一个人能正确认识并发自内心真正相信佛教的因果观,很多心理问题都可以有效解决。但是作为心理咨询师,在将佛教因果观应用到实际的心理治疗中,有一些问题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1.首先,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谈到佛教因果观时,心理咨询师一定要向来访者准确解释佛教因果思想的内涵,对一些错误的观点要进行说明和澄清,尽量让来访者不要产生误解或曲解。

2.对于有创伤经历的来访者,说因果业报的道理要很小心。首先要学会接纳与共情,不要用因果观念随意给人“道德评判”,不要站在道德的至高点来指责他人。同时,要尊重来访者的个人信仰,不要将佛教思想强加给他人。

3.对于那些思想比较极端和偏执的来访者,例 如有的人过于“迷信”因果业力,甚至有病也不看医 生,作为心理治疗师要指出问题并给予正确引导。

4.心理治疗师在心理咨询中不能用业果来“恐吓”他人,要尽量避免引发来访者强烈的负罪感、 恐惧感,避免来访者产生强烈的自责与内疚等负面 心理,要让来访者认识到任何一种结果的产生都是 众缘和合、错综复杂的。

5.要正确引导并让来访者明白:不能将因果业报作为自己不作为或回避问题的理由,不要“利用”因果业力为自己错误行为与惯性模式寻找借口;也不要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前世与过去,要学会面对现实、解决当下的问题,并让来访者懂得接受因果业报,不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不是听天由命。

最后,我想引用宗萨钦哲仁波切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讲座:“信心有很多不同的意涵,如果你所指的信心,是把佛陀视作某个神或者救世主,那很多时候我也没有这样的信心。缺乏这种信心,我不认为有什么问题。 在刚开始学习佛法的阶段,能基于逻辑分析及推理生起理性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所谓的理智的心、所谓的推断与逻辑,与我们自身的情感和所处的种种不同状况深深地混杂在一起,今天我们认定为理性的决定,到了明天可能就显得不那么理性了,就像是这样。但我会建议你,不管遇到什么事,你真的应当检视、学习和思维因果的效应。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偶然或随意发生的,每件事都有其自身的因和果。但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些因果却毫无察觉。这是我们应当去思维的真理, 并且要将这样的思维形成于习惯。一旦你坚信没有什么是偶然的、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因果,那在我看来,你已经对佛陀的教法有了相当的信心。”

《廖乐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有2个想法

  1. 我对因果的观照:
    说说我对因果的观照。
    1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2一因多果,多因一果
    3善因恶果,恶因善果,反因正果,正因反果
    4因果顺序发生,因果同时存在。
    5果因可以互换,因中含果,果中含因。果可以改变因。
    6因即果,果即因。因不是果,果不是因。
    7无因无果。
    8上面几个结论是一个整体,彼此矛盾,彼此相融,同时成立。同时泯灭
    以上对因果的观照前三条可以思维了解,后几条不可思议。

    1. 小编代答:因果法则,业力,十二因缘,因缘甚深极甚深,不可思议很正常!
      在《中阿含经》卷24记载:“尔时,尊者阿难闲居独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此缘起甚奇,极甚深,明亦甚深,然我观见至浅至浅。”于是,尊者阿难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我今闲居独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此缘起甚奇,极甚深,明亦甚深,然我观见至浅至浅。’”
      世尊告曰:“阿难!汝莫作是念,此缘起至浅至浅。所以者何?此缘起极甚深,明亦甚深。阿难!于此缘起不知如真,不见如实,不觉不达故。念彼众生如织机相锁,如蕴蔓草,多有调乱,匆匆喧闹,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往来不能出过生死。阿难!是故知此缘起极甚深,明亦甚深…”(CBETA 2020.Q4, T01, no. 26, p. 578b9-22)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