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杂志32期- 11城市中的山林气
发布日期: 2018-09-16 浏览量: 2,185 次浏览
城市中的山林气
文/ 道砚居士
不出城市,如何享受山林之趣?置身园 林,如何欣赏假山之妙?金螳螂宗教文化设 计院总监董永峻先生,2019 年11 月24 日 周日下午2 点,在西园寺美学空间静心堂, 生动开讲《城市山林》园林讲座。观众们听 闻后早早来到。
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环秀山庄
苏州园林,举世闻名。而在众多名园中, 有一座占地面积不大,却跻身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的园林——环秀山庄。它因假山造园而 独步天下,而假山出自清代著名叠山大师戈 裕良之手。
环秀山庄中,假山用太湖石,顽石天然, “瘦”且“有漏”,饱经风雨的痕迹自然彰显。 石头叠置,上大下小,呈巍峨挺立之势,仰 头只觉石悬岩高,险峻有余,旁侧站立,又 觉屏障可倚,如在山中。行走其中,有石板 在两峰间顺势作天桥连接,崖上之水,涧飞 而出,两手无法触及;远处有松,斜斜林立。 枝繁叶茂,山幽谷深,水清山阔,假山之中 见自然,扑面而来山林气。低身百转,绕山 而行,见一洞口,好奇探入,却发现洞中光亮, 俨然如室,石凳石桌一应俱备,“洞天福地” 的这一美好舒展,完成了人工之处见自然, 坐拾山林野趣的完美转身。
假山妙用叠山理水的造园技法,巧夺天 工,以假乱真,正应了《园冶》中对中国造 园最高境界的描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
静隐于报恩寺里的梅圃
姑苏古刹北塔报恩寺,距今1700 多年, 三国时孙权为忆乳母所建。虽处闹市,却清 静典雅,梵诵禅音,法味清凉。报恩寺里的 非著名园林“梅圃”,与世隔绝,不惹尘埃, 静隐于寺院深处。梅圃建于上世纪80 年代 初,囿于当时的经济条件,选用了质朴的黄 石替代太湖石。门外黄石叠出几步台阶,顺 势蹬蹬踏上,爬山感十足。入口叠石屏障, 锁住视线,藏景于后。转角处大片竹林映入 眼帘,空气清新,仿入深山。梅圃有亭台轩 榭掩映,碧水竹林衬托,生动灵气,极富山 林野趣,冬季闻梅送香,恍如世外桃源。
日式枯山水
日本的枯山水景观,并无鲜活的花卉, 以石头为山,以细沙为水,耙出沙的纹理为 波纹,用一三五七的方式分组置石。石头与 细沙可组合成不同的寓意,山或巍峨,或险 峻,或奇丽,或瑰秀;水或有风浪,或平静, 或湍急,或有航海行驶,围绕不同的中心, 直面内心,寻各自的禅机。
中日园林建筑风格不同,与两国的文 化差异有很大关系。中国的山水,要可行、 可望、可居、可游,人们在行走或居住中 感受自然风物;而日本是坐观,大屏幕观 影式。缘起为中国的家具,从宋代后变成 长方形,长榻长凳高桌椅,中国的建筑风 景都是高出窗户去观赏;而日本是席地而 坐,为了静坐冥想,为了观心悟禅机,改 变了建筑的结构,开阔视角,一览无遗。 中国的造园,源于崇山峻岭之山文化;日 本的造园,多为自然流淌之海洋文化,但 都清新高远,无不彰显自然大美。
青苔与明月
讲座中,董先生特别提到两件事物:一 是青苔,二是明月。
在中国的诗词中,青苔是常客。“返景 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视觉上的微小与忽 略,毫不影响它的生机蓬勃,它拥有顽强的 生命力。在日本,水中汀步和芳草驳岸,将 石头与青苔置于一处观赏,青苔是绿植丛林, 郁郁葱葱;石头如巍峨高山,险峻奇秀。微 景观中,照见大世界。
月亮,是天涯共此时的海上月,是独上 高楼的月如钩,是少年背上行囊远行的见证, 是诗人望月思乡的良友。当现代照明,将城 市打扮得流光溢彩时,柔和皎洁的月光成了 最难得的稀有。受当代一位高僧的影响,晚 上能赏月,是董先生设计时考虑的必要因素。 听说在山上阿兰若,有法师作诗“映月稀饭”, 晚间的稀饭薄且透,一轮明月倒映,众人浪 漫欣赏。个中趣味,个中禅韵,岂不妙哉?
摘自《人世间》
返回32期目录请点击:这里
排版|刘燕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