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人世间杂志 > 界文法师 佛教的慈悲观

界文法师 佛教的慈悲观

发布日期: 2018-08-24 浏览量: 22,725 次浏览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来了解、探讨佛法修学的一些义理。今天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间,一起来讨论佛教的慈悲观是非常殊胜的一件事情。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今时代佛法确实相当普及了,很多人都有所接触,资讯也非常方便,但是现代人学佛,也有很多迷茫,很多的困难。以前我们在戒幢佛学研究所读书时,有一个高校的禅学社到佛学院来参学。禅学社的大学生与佛学院的学生们做交流,互动中禅学社的带队同学跟我们说了心里话:“做禅学社发动同学们接触佛教,参加一些佛教的活动,这个不困难,最大的困扰是,当同学们真正开始对佛教感兴趣了,我却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样陪伴大家往下走。很多同学就会各自寻找自己的学佛方向,其中有不少人遇到了很多挫折。”他的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佛法的内容实在是非常的复杂,要讨论的实际上是生命的根本话题,它比我们之前所学的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深奥、复杂,因为我们的心灵就是最复杂的。而且,我们是要用自己的心灵来度化我们自己的心灵,佛陀只是老师、引导者和陪伴者,真正要渡过这条烦恼河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但是我们这颗心是充满烦恼的,它还没有见到真理,所以这样一颗心要作为主体来完成这样一个复杂的工作是非常艰难的。所以,当代的学佛人有各种各样的迷茫,产生各种各样的误区,这是非常正常的。

开始觉得佛法很美好,很新鲜,带有很多的理想主义。可是学了一段时间发现,觉得禅定与开悟这些离自己很遥远。三世轮回也不能马上看得见,因果感应也是似有似无,深奥的经典所谈论的名词法相又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看到一些人念佛好像都是在想着死后与来世的平安,尤其是学佛多年仍然有这样那样的烦恼、缺点……所有这些都会动摇我们的信心,都会给我们带来挑战。所以说,在学佛的过程中,你必须要把握一些核心和要素来落实。

我今天要讲的是佛法中的两大要素——慈悲与智慧。把握了这两大要素,就能够在心灵上直接来用功。这样你就会发现心灵的提升会非常快,而且能够在每天的生活中受益。佛陀被称作两足尊,这“两足”就是指慈悲和智慧的具足。修行者的各种身心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说到底无非两大问题——要么慈悲不足,要么智慧不足,把握了这些要点,我们就会进步非常快。

我们知道慈悲,也知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但是俗语说“三岁小儿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慈悲的实际内涵、修行方法、生活实践的注意事项,这里面的学问非常大,不是说我们知道了一句话就等于我们能做到这一句话,它背后要经过一个非常系统、完整、深入的修习,才能够得到这样一个结果。所以,我们这一次的讲座,我要为大家实际地来谈一谈佛教慈悲观的一些具体实践。

慈悲的内涵与特征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佛教慈悲的内涵与特征。一说到慈悲,现代人想到的可能未必都是那么正面,首先可能想到一副老好人的样子——软弱、没有原则。如果拿这种想法去想象佛教的慈悲,是对佛教的误解。真正的慈悲是非常有力量的,绝对不是软弱,真正的慈悲,它庄严、温暖和深厚,来自于对生命实相的洞见和悲悯,它既具备开放、接纳、包容这些无尽的胸怀,同时它也充满了宁静、从容的力量和信心。一个真正慈悲的人是非常从容的,他充满了信心,有力量。

慈悲的“慈”来自于梵文,意思是真实的友情、纯粹的亲爱之念,它是一种非常纯净的爱心,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亲情不一样,跟欲望也无关。同时它也不是渴爱,就是说拼命想拥有另外一个人,觉得他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它不是这样一种渴望。它就是一种非常纯粹的爱心,当你看到一个新生命的时候,你突然会觉得很快乐,对他有一种疼爱的感觉,你的心可能会觉得柔软,此时此刻,你心里的这种爱是非常纯净的,这就是慈心的一个基本感受。

这样的一种爱心,在佛经中有一些公案来进行讨论。曾经,佛陀有一个弟子,叫末利夫人,是波斯匿王的王妃。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都是佛陀虔诚的信徒,有一天黄昏,他们两人坐在夕阳下,周围非常安静,两人内心里都觉得非常幸福。此时,两人心里都突然升起一个念头,都想知道对方心里最爱的是谁。双方约定各自把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一起打开看。最后,他们看到了各自写的答案,非常吃惊,原来他们写的答案都一样,每个人最爱的都是自己。

他们一起去问佛陀,他们的答案有没有什么问题,是不是还不够爱对方。佛陀告诉了他们一个偈颂,其中有两句:每个人都是爱自己的;爱自己,不要害他人。这一句话开启了佛教慈悲的源泉。佛教的慈悲是来自一个事实,那就是每个众生都渴望快乐,害怕痛苦。我们如果能经常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慈悲心就从此刻此处呈现出来。所以佛教的慈悲来自于生命的实相,它不是一种道德的要求。如果要求我们必须符合某种道德,就会有被规定、被约束、被强迫的感觉,好像必须要去做什么,有一种有为的感觉。但是佛教的慈悲就来自于,每个众生都渴望快乐,都逃避痛苦。这样,我们的慈悲心就会像泉水一样非常自然地流淌出来,既奉献给自己,也随时随地奉献给周围的各种生命,所有人。这个过程没有道德优越感,也没有那种我在为你付出的计较,它非常自然,付出慈悲的人很快乐,得到慈悲的人很喜悦,很满足。一旦掺杂进计较和强迫,慈悲就变味了,那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快乐,而是牵强、压力和被约束的感觉。同样的行为,你到底有没有慈心,这个慈心是不是纯粹,它带给我们的身心反应是完全不同的。

慈心并不难。难的是,我们不是只有慈悲,我们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烦恼、欲望。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慈悲心,而是慈悲心被遮盖了。但是学习了佛法,我们就能够在善待自己的基础上去理解别人,在沟通的基础上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在慈悲的基础上拥有智慧,我们就会更加灵活。如果我们不能够了解每个人都是渴望快乐与害怕痛苦的,我们的慈悲心是不能生起的,同时我们的抱怨与嗔恨就会非常多。所以说,有了这种了解——佛教慈悲的来源,它来自于对生命本身的关怀,来自于对生命实相的理解,慈悲的修学就具有了坚实的基础。

有人可能会害怕变得太慈悲,会被别人占便宜,害怕成为一个被索取者而不停地付出。事实上,慈心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这一点,不管是个体的幸福,还是世界的和谐,都不能离开慈悲。如果这个世界少了这种爱、这种慈悲,我们的身心、人际关系,甚至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都会陷入危机。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自私可以保护自己,认为自私可以保护自己,事实上是偷换了概念。

一个人生活快乐和不快乐,真正的因是什么?是他有没有智慧和能力。一个真正拥有了智慧,能够非常好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人,他才拥有能力来保护他自己、保护别人,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爱心和慈悲的话,这个人是更温暖的,他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所以说,快乐的因是来自有智慧,而不是自私。自私也不一定能帮助你解决问题,不一定能帮助你照顾好你自己,有时候恰恰是自私破坏了人际关系。

所以说,慈悲不会伤害到我们,但是缺少智慧的慈悲,错误理解慈悲,那有可能带来问题和伤害。事实上,缺乏慈心的话,我们的世界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慈心特别适合以下人群来修习。如果一个人有焦虑症、抑郁、各种各样的恐惧、嫉妒、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方面困难、容易紧张、失眠、慢性疲劳等各种心因疾病,都非常适合修习慈心,对身心会有非常好的疗愈作用,对人际关系的改善也非常好。我们平时不断修习慈心就是在不断强壮我们的心灵。

慈悲是一种积极正向的心理状态,当它在内心生起时,不仅能给别人带来利益,更重要的首先影响到的是慈悲者自己。我们看到佛像都是在微笑,给人一种内心无牵无挂的自在感觉。一个慈悲者的心里实际上是非常愉悦的。根据《清净道论》的说法,修习慈心可以产生十一种好处:能愉悦地睡着并起床;不做恶梦;一切众生乐于亲近;诸神护念;远离一切火灾、毒害及刀兵的伤害;容易专注;外貌清新;临终时不昏乱;因修习慈心观而往生梵天。

总结起来有六个方面:

第一,睡眠会改善,“入睡安乐,醒来安乐,不见恶梦”。有的人有入睡困难,躺下后老是睡不着;有的人会早醒,在凌晨一两点钟就醒过来,醒来之后就难以入眠;有的人在睡眠中会有各种恶梦。在修习了慈心之后,这三种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第二,人际关系改善。修习慈心的人会变得温暖,为人爱敬,还要被非人爱敬。就是其他的众生也会喜欢这个人,还能得到诸天的守护,即佛教护法神的护持,会产生一种吉祥的人际关系。

第三,生活变得平安,不容易产生各种意外。一个心怀慈爱的人,他的内心是柔软的,是带着保护的,不光是保护别人,也在保护着自己,开启了潜意识中的保护机制。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超我惩罚”,如果有人内心不接受自己或者做了一些罪恶的事情,他的超我部分会在潜意识中惩罚自己。有的人当他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之后,他突然发现自己在好多方面都出了问题,走路把自己碰伤,说话不知不觉得罪人,一切都乱了,为什么呢?可能是潜意识在惩罚自己。修习慈心之后,我们的内心就开启了保护自己的机制,生活会变得平安,不容易出现上面所说的破坏性的问题。

第四,容貌会变得好看,修习慈心之后会容光焕发。

第五,内心安定清明,能够让心快速入定。慈心强,心就会很安住。如果一段时间内有焦虑、恐惧、愤怒,你会发现工作、看书都难以进行下去,你无法投入、无法专注,这是因为定力下降了。如果你的心,慈爱修得很多,慈心充分的话,你的定力就会恢复过来,你就又会专心起来,能够安住其中。

第六,如果证得圣果,你就能挣脱轮回。如果不能够解脱,没有开悟,它会让你的未来生到善处,可以往生到非常清静的梵天界。

慈心对我们整个生命、身体、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乃至于我们未来的生命,都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西方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爱心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认为,一个女性成为母亲之后,她会由脆弱变得坚强有韧性,而且智力、体力、意志力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来自于爱,这是非常伟大的力量。养老院的老人如果有养宠物或种花草等植物,他们的身心状态也会远远好于那些没有从事这些活动的老人。所以说,爱从我们的生命里生起来,反过来又会滋养我们自己,慈心就是这么奇妙。


完整的慈悲包含四无量心

慈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佛教理论中,完整的慈悲包含了四种心灵品质,也就是四种无量的发心:慈、悲、喜、舍。也可以称为慈悲的四个面向,缺少了任何一个面向,我们的慈悲都是不完整的。

什么是慈?慈是希望带给有情利益和安乐的意思,希望对方快乐,希望给对方帮助,希望对方朝好的方向发展,它的作用是对治嗔恨心。怎么才能产生这种慈心呢?就是见到有情的可爱面。当我们想让内心中的慈心生起的时候,就必须去观察对方的可爱面,不管他有哪种优点,哪方面是可爱的,只要让你认可,让你接受,你就非常容易打开自己的心门,散布慈心。所以我们在正式修炼慈心时,我们首先会选取一个可爱的众生。闭上眼睛,回忆身边的人群,可能是你的父母,可能是某个好朋友,也可能是你曾喂养过的一个小动物,当你想到他的时候,你回忆他带给你的美好瞬间,可能是他的微笑,可能是他给你的礼物,也可能是你们共度的快乐时光,当想到这一点,突然你发现心里有一种温暖、开心的感觉,这时慈心就被启动了。你让这种爱通过你的回忆生起来,之后就可以向对方发出祝福:“愿你平安,愿你身心安乐,愿你内心喜悦,愿你生活快乐。”当你不断观想他的样子,不断发送爱心祝福,慈心就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生起。这时,你会体验到杂念减少,内心安宁,得到慈心的定力,当从慈心的定中退出来,你会发现,在生活中自己整个心灵状态被提升了,这就是慈心的禅修方法。

从一个可爱的众生开始,然后散布给普通人,甚至散布给自己不喜欢的人,最后是宇宙间的一切众生,不光是人类,也包括动物,这时就达到了慈心无量。佛教的这个修行方法是非常自然的,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修的。但是要注意一点,慈心的失败会产生爱著。有时我们想到一个人,当你想到他的可爱面,突然你的内心想到的不是对他散布祝福,带给他安乐,而是想到占有对方,贪著对方的美貌等,你产生了贪婪、执著、抓取,那么你的慈心就失败了。

在修慈心禅的时候怎么能不贪著呢?方法很简单,你选取的对象一定要精挑细选,要从一个最合适的对象开始。这个对象不能是极爱的人,如果选取的对象跟你的关系太好了,一发送爱心你就会掉进去,他不适合你一开始修,必须要选一个既温暖但是又不贪著的对象来修。还有就是异性,如果是异性朋友,哪怕你们之间关系挺好,但是不适合在最初修时选作修习对象。另外也可以群组修,比如针对所有的男性,所有的女性修,不是针对具体的个人,也不会产生贪著。

这就是慈心的修法,大家都可以试一试,站着、走着、躺着、坐公交车,随时随地都能修。

第二种是悲,悲心。悲心的一个特点是希望拔除对方的痛苦。慈是给对方快乐,悲是不希望对方受苦的一种心,悲的作用是对治“害”。害心是伤害别人的心,当害心生起来的时候,我们总会希望别人受苦,这是要小心的。

那么如何生起悲心呢?悲心的生起就是见有情为苦所迫。看到有情痛苦时,我们的悲心会自然生起。所以,修悲心的对象可以选择一个受苦者,苦难者。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受苦,我们的心刹那间有一种颤抖、震动的感觉。悲,在论典里面说到,“善者的心发生了战栗”,你的心在颤抖,这时候,悲心就会生起来。当你观察一个人的痛苦,你体验到自己的心灵被震动了,这时你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对他发送“愿你远离一切的痛苦,愿你不再受折磨,愿你的内心安乐 ......”这样的祝福,这就是悲心的修习。

有的人修慈心没有那么强烈,但是他修悲心特别有力量,有的人喜欢修慈,因为修悲的时候,他会害怕,害怕对方所受的痛苦。所以,一开始,你选择的修习对象要是你可接受的范围内的,不要选那种极为亲爱的人,因为我们想到极亲爱人的痛苦,我们的心会过分疼痛,你会受不了。所以,应该选一个关系稍平淡,稍远一点,但是又有痛苦的人做第一个修习对象。一旦你绵绵不断地对他发送悲心,“愿你远离危险,愿你没有心灵的痛苦,愿你没有身体的苦痛,愿你生活安乐”,你的心就打开了,完全向他敞开,杂念会消失掉,进入了悲心的禅定。当你从禅定中退出来,你的心灵会非常宁静,非常有力量,看待事物比之前要更深刻。

悲心的失败就是产生忧愁。如果观察一个人,对他修慈悲,你的心疼痛,要注意了,赶快要转换修习的目标,或者转过来对自己修悲心,“愿我自己远离危险,愿我自己没有心灵的痛苦,愿我自己没有身体的苦痛”,疗愈自己内心的创伤后,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照顾别人。这就是悲无量的修法。

第三种是喜心。喜心的特征就是看到有情的快乐而内心喜悦。修喜心的对象必须是一个喜悦的人,这个人现在可能正处在成功的快乐中,也可能他过去曾经获得过某些成功,他很开心。然后你就可以想象他非常喜悦的样子,不知不觉,你的嘴也张开笑起来,觉得非常舒服,非常高兴,源源不断地对他发送祝福“希望你保持你的快乐,希望你不失去你所拥有的一切,希望你幸福”,这就是喜心的修习。

在慈悲喜舍四种心里,修喜心的人会显得特别踊跃、轻盈,他的快乐实际上来源于别人的快乐,因为他观的对象是喜悦的,所以他分享了对象的喜悦。喜心的作用是对治嫉妒和不乐。嫉妒,大家比较熟悉,不再多说。经过喜心的修习,你会更多地观察他人的喜悦,更能享受周围环境带来的温暖,而不是产生嫉妒的痛苦。

佛教的这些修习都是能够让心灵得到滋养和提升的,所以,修习佛法是一件快乐的事,它不是痛苦的。修喜心的失败就是发生了世俗之乐。什么是世俗之乐呢?就是庸俗地调侃别人而产生一种快乐感,喜欢拿别人的缺点、别人的尴尬来取乐,别人无地自容时,自己非常喜悦。这种喜悦不是佛教所讲的喜心,喜是因为见到了别人的成功,而不是别人的失败。

第四种心是舍心。大家可能会疑问,为什么舍心也会成为慈悲的一个部分。舍就是放下,它的特征是对有情维持一种中立平等的态度,像个旁观者一样的态度,它的作用是可以对治嗔恨和爱著。大家可能或多或少都体验过亲朋好友之间那种又爱又恨的感觉,这时需要修舍心,要保持一种放下。

如何来产生舍心呢?你必须要思维有情自身的业是他所有,即一切众生是其自身业力的拥有者。业是他的财产,他因为他自身的业而幸福,也因为他自身的业而苦恼,每个人的生活道路都是独自行走的。当不断默念“每个人的业力就是他的财产,他因为他自己的业力而幸福,他因为他自己的业力而苦恼”,你的舍心就会被培育。所以,一开始就需要选取一个中立的人,这个人跟你之间既没有爱也没有恨。然后你对他念诵这些话是最容易的,慢慢地,你的心会体验到一种放下、清凉、轻松的感觉,这时,你得到了舍的禅定。通过对中立的人修到舍心之后,再把心转向于爱的人、恨的人,不断地默念“他的业力就是他的财产,他因为他自己的业力而幸福,他因为他自己的业力而苦恼”,你的心就会慢慢松开,舍弃贪著和嗔恨。

舍心的一个误差是产生了无智的舍,迟钝、麻木、冷漠。如果我们的心灵不细腻,缺少智慧,不去观察,我们是不能够了解别人的,那我们就会比较麻木、迟钝、冷漠,这不是舍心。慈、悲、喜、舍,每一种品质都须要练习,须要了解。如果不了解,我们的慈悲就不完整。


实践慈悲的正确方法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如何以正确的方式来实践慈悲。慈悲的法门非常深奥,应用非常复杂,因为我们的心灵是深奥和复杂的。你必须要精通、专业,否则会伤害到自己和别人,你必须要拥有这些智慧。

一、慈悲不是只有付出,我们要处理好自利和利他的关系,自我关怀跟关怀他人的关系。

对别人慈悲和付出的时候,怎样保护自己?我对自己要不要慈悲呢?肯定要的,所以在佛教里修慈心的第一个对象往往是自己,等自己的心完全安定下来,再把慈心的修习转向别人,直到所有众生。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智慧,我们的利他心就很有限。所以,自我成长就像是树根,利他心是枝叶,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有足够的自我关怀,才有足够的力量来关怀和照顾别人,这是特别要注意的。

二、慈悲不是无条件满足别人的一切要求。

我们应该分辨他的要求是不是如理如法,是不是恰当,是不是我能接受的,遇到不如法的请求,你可以拒绝。你要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如果对方的要求超出了你的能力,可以礼貌地拒绝,但是要注意沟通,不要伤害到对方。我们的慈悲是建立在如实的基础上,学会表达,学会沟通,让别人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在这个基础上散布我们的慈悲。跟别人良好互动,关怀自我,关爱他人,修习慈悲喜舍,你会发现,你的能量越来越充足,生活越来越快乐,你越来越充满活力,越来越有信心,而且愿意去帮助别人。你的爱心与能力不断地增长,会获得各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健康的身心,非常有能力,而且获得内心的喜悦,生命的价值。

三、慈悲不是没有原则的顺从和接受。

慈悲是不是只能做老好人,只能微笑呢?也不一定,也可以显现发怒的样子,但是这是带着爱心的。《瑜伽师地论》中提到菩萨的善巧方便,一个人的烦恼非常多,菩萨去劝导他,他不听,菩萨就要显现出愤怒、责备,但是发心是为了利益他,而不是真的对他生气了,在这个时候,他的要求你就不答应。这实际上是一种慈悲的表现和方法。另外,也可能会对他进行惩罚,对他做种种的批评、呵斥。这些时候,你外在的显现跟内心的那种意乐是不一样的,只是用这种方法来调伏他,令他断恶修善,这就是菩萨的一种方便善巧。

所以,我们要知道,学习慈悲喜舍之后,你不光要有喜悦的能力,安详的能力,你还要有怒目金刚的能力。佛教认为众生有几种不同根性,用马来比喻,最好的一种马,它完全知道主人需要什么,它直接执行。第二种,你只要鞭子扬一下,它就知道意思,开始执行了。第三种,需要你打到它身上,它痛了,才行。第四种,要被打到痛彻骨髓,才知道执行。佛陀教育弟子也是用不同的语言,有时候用温暖的语言,有时候用严厉的语言,有时会用既温暖又严厉的语言。所以说,懂得如何处罚,如何批评,也是慈悲必须要学会的能力之一,否则,众生也会被我们惯坏,也是不能成长的。

慈悲喜舍的内涵非常深奥,实践时,实际上是法无定法,需要结合慈悲心,也需要强大的智慧,需要不断学习和修炼。不光要有正式的禅修练习,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去慢慢考验、打磨。慈悲可以展现在行为上,也可以展现在语言上,也可以展现在爱心上:身、语、意三业都可以展现。

慈悲是世间和谐的基础,也是我们个体内在平静跟喜悦的源泉,它令我们的生命品质趋于高尚,充满意义。愿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安住于无量的慈悲喜舍!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美好!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