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人世间杂志 > 《人世间》杂志31期-06 以戒为师 《六祖坛经》“戒学”特色

《人世间》杂志31期-06 以戒为师 《六祖坛经》“戒学”特色

发布日期: 2018-05-28 浏览量: 1,833 次浏览

以戒为师 《六祖坛经》“戒学”特色

文/通博法师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佛家的禅宗与净土宗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宋以后流行最 为广泛的两个佛教宗派。而禅宗禅法自达摩祖师传 至五祖弘忍,一直单脉相承,主要以《楞伽经》思 想为主。然五祖以下最有影响力的,当为神秀禅师 与慧能禅师。因神秀禅师继承了五祖弘忍禅师《楞 伽经》印心的思想,特别强调渐修除染成净的特色; 而慧能禅师主要以《金刚经》为修行特色。《金刚 经》在佛教中属于般若体系,因此强调顿悟本心的 特色。故此,惠能与神秀两位禅师分别在南北两地 传法的殊异禅风,后人称为“南顿北渐”。

北宗禅法自神秀禅师创宗以来流传两三代,便 渐渐失去影响力。最后,南宗禅法发扬光大,独成 一家,其影响力遍及华夏。然而,《坛经》作为南 宗禅法的主要修持依据,因《坛经》中的一句“心 平何劳持戒”,导致很多人认为南宗禅法不强调修 持戒律,而是注重禅定和智慧的修持。这种影响力 到了宋代以后更为严重,因此一度出现了狂禅,不修戒律,不注重自身威仪,认为不用一切修行,本来具足,从而使很多 人走上冤枉之路。为了捍卫南宗禅法修行也注重戒律的特色,本文将围 绕以下三点进行讨论,以便于读者能够正确领悟禅法要义。

其一,《坛经》主要以“明心见性”为特色。戒与真心密切结合,“戒、 定、慧”三学的修持,离不开我们现前这一念心。如《六祖坛经· 顿渐品》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有这些是非、善恶、曲直,其本身就是戒律具足。 我们内在的真心,本来就是一尘不染的,犹如虚空一样,只是被那天空 的乌云所遮盖。我们的真心也是这样的,现前能够认识到事物的善恶, 只是我们现前的一念无明愚痴,第六识分别妄念覆盖了真心。因为不能 了达我们现前的一念心的实质,所以起惑造业生烦恼。如古德说:“无 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目前世间之现象是贪嗔痴、杀盗淫 等种种恶业充满,由此恶业,导致众生在流转受报生死轮回中相续。这 全是内心对外境迷执愚痴,迷失真心而生起。如能觉悟这个“真心”本 来清净,一尘不染,而且能够安住在这颗“清净本心”的状态,哪里还 有戒律可持!如此安心,就能超越善恶对待,就能息除流转轮回之苦。 虽然真心天然,人人本具,清净无染,然而需要除去我们内心的愚痴, 方能够显现。就像矿中真金,为烦恼沙石所包含,故其清净大用不能显现。 诸佛历劫修行,已淘去惑业沙石,渐渐除去愚痴心,当其智慧生起的时候, 就像出矿精金,其金一纯,更不重杂沙石,大用全部彰显。

然而,我们现世众生根基薄弱,烦恼、习气深重,贪嗔痴爱、贡高 我慢、欺诳嫉妒,种种迷愚,将自真心盖覆,不得现成。因此,佛制戒律, 就是要佛弟子遵守,借此除却一切习气毛病。习气毛病一除,佛性现前, 自然成佛,回归本性。

在事相上,以持戒方式,渐渐除去习气;在见地、认识上,能够知 道此心无修、无证。本来在尘劳不染(佛教将世俗事务的烦恼称作尘劳), 在佛地不净,远离相对二边,究竟无有一法可得,这样才能破除内心的 执著,从而究竟清净。这就是禅宗所谓的心地没有是非、曲直,戒法自 然具足的原因。

其二,佛陀制戒,分为性、遮二戒。所谓“性戒”,即佛陀无论为弟子制不制戒,其本身就是恶法,将来会招感三恶道之苦。所谓“遮戒”, 是佛陀为了弘法利生,或者随顺世间法,使众生能够不起诽谤,正法久 住而制的威仪戒法。因此,在犯戒时有重罪和轻罪。无论重罪还是轻罪, 都需要经过特殊的仪式进行忏罪。而六祖禅师忏戒,是从当下一念心, 进行忏罪。如六祖禅师曾在《六祖坛经• 忏悔品》中说:“弟子等,从 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 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 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 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 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 从此段描述中可以知道,六祖禅师直接从体认“觉悟真心”的角度 进行忏悔,由此才能灭除三世的罪恶。我们每个人,心性本来是清净的, 只因为失去觉照,心随境转,所谓的“客尘所染”,因此,才导致内心迷惑, 起惑造业,失去本有清净的真心。如果除去内心的迷惑,念念觉照这颗“本 有清净真心”,自然一切罪恶消除,就像太阳一出,乌云消散,这就是 佛教所谓的“一灯能照千年暗”。因为心性本来是清净的,只是因为恶 业“烦恼客尘”所障碍,因此只要念念不迷,觉照心性“本有的清净”, 而不随烦恼客尘所转,即能达到本有的清净状态,即能达到罪业消亡的 目的,因此六祖禅师称这种忏法为无相忏法。

然现实当中众生根基鄙陋,慧根浅薄,我执深厚,很难真实体认本 有的清净心,只是从名言概念上了解而已,很难对治我们强大的烦恼习 气。因此,修道应该重视防护三业清净,三业净,则业障消而智慧明朗。 然佛陀制戒,乃是因人根基、烦恼薄厚,渐渐对治众生不良习气,人若 无有不良习气,佛陀制戒律何为!因此,传统“受戒”“持戒”“忏戒”等 一切事相的修行,是接引慧根薄弱、烦恼深厚的人,不能越过传统的持 戒方式,而只停留在对心名相的知解上。如果没有禅宗至高的见地而执 著事相修行,则很难生起无漏心,破除我执。因为凡夫心强大,多数串 习在烦恼心的状态,大多即是在无明不觉当中。

其三,通过“持戒”达到究竟断恶,而功德圆满成就法身。《六祖坛经》 中说,法身本然清净,所以本来自成,本无善无恶。然而,因为凡夫心 的无明不觉,迷惑无明心随着外界“境风”飘动,从而产生善法、恶法。 如在《六祖坛经• 忏悔品• 自性三身佛》中说:“世 间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 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又说:“智如日,慧 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 得明朗。”

《坛经》中六祖禅师认为,只要能够用我们这种正 念慧心生起觉性,去除迷惑,自然能以清净内心体认“本 有清净法身”,从而成就法身佛。我们虽然在意识层面 显现善恶系统,然无论如何显现,真心都是本来清净、 无有增减。就像万里的晴空,无论有没有乌云,太阳本 来就是光明的,只是暂时为浮云所遮蔽而已。然而我们 凡夫,无始劫以来因为我执、烦恼深厚,很难通过这种 知见真正体认这颗本有的清净心,因此需要通过持戒渐 渐除去烦恼,通过持戒渐渐生起定心,才能够真正体认 本有的清净心,从而成就圆满法身佛。

以上对“传统戒学”与《坛经》“禅宗戒学”思想, 作了概要辨析说明,从而纠正对禅宗“不强调修持戒律” 的误解,凸显出禅宗所具有的禅法特色。

众所周知,《坛经》是禅宗所依的一部最为重要的 典籍,也是汉传佛教唯一一部被奉为经典的著作,乃至 自唐代以来,流传至今,人人皆晓,备受欢迎,同时也 是研究中国“心性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坛经》中的 “戒学”主要围绕“心性本净,客尘所染”。从本体见 地上来说,心不存在染污,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去 染成净”之说,只需当下体认自心。这一念心“本来清 净”“周遍圆满”“妙用恒沙”, 与三世诸佛无异。 所以,虽然禅宗特色是超越一切佛所假说的方便之法, 直接体认诸法实相,但是末法众生,根基薄弱,慧根浅 薄,以事相持戒渐渐除习气也是不可或缺的,两者结合 修行,也是六祖慧能禅师的观点。所以慧能禅师对于神 秀禅师的“时时勤拂拭”的渐修方式,也是暗自认可的。

摘自《生命的回归》

返回31期目录请点击:这里

排版|刘燕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