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学报论集 > 金刚经• 经注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

金刚经• 经注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

发布日期: 2017-08-27 浏览量: 3,116 次浏览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姚秦释僧肇 注

注金刚经序

  金龙沙门 敬雄撰

曩昔慈觉大师之入于支那也,赍持晋肇公注金刚经而归,秘诸名山,光明不照世也,殆九百年矣!顷祖芳禅人持来告曰:是乃祖请来之本,予偶得之,请师校而梓之,使见闻者,结般若种子焉。予受而读,半乃掩卷叹曰:夫此经者,般若第九会,直承无住生心妙旨,故云为发最上乘者说。盖一切菩萨,未有不学般若,成无上菩提者。故弥勒、天亲、无著、功德施四大菩萨,造之偈论,赞扬弘通,法流乎支那。罗什初译,肇公乃注,从时厥后,奉为日课者亦多矣。且黄梅印心,曹溪悟道,灵瑞之著,注疏之多,宜莫此经若也。而其注之旧,肇公为先,注来于大东,亦此注为先,而发诸注既行之殿者,岂非时节因缘乎?天台大师曾讲此经,专依肇公,犹如说观经,专依净影也。故今每有疑误,辄以天台疏以校讎焉。嗟乎!斯注者,天台所钦用,慈觉所请来,文古义幽,深得佛意,且投好略机,实苦海津梁,迷涂司南也。梓而行之,则其利益复如何哉!故随喜以校,亦愿后之读此注者,因指得月,悟无住生心妙旨,则与黄梅曹溪,同一鼻孔出气,不必纷纷更从事于后世异说,而哆以为博也。

宝历十二年壬午之夏

(编者注:本文中凡○后之文字,即是敬雄法师以天台智顗之《金刚般若经疏》所作校勘。)

夫理归中道,二谛为宗。何者?万法之生,皆假因缘而有生灭流谢,浮伪不实,称之为俗也;因缘诸法,皆无自性,自性既无,因缘都忘,本自不生,今则无灭,体即无改,目之为真。真俗为二,理审为谛。圣心正观,鉴真照俗,此当中道法相之解,称为般若。

般若慧也。金刚者,坚利之譬也,坚则物莫能沮,利故无物不摧;以况斯慧,邪恶不能毁,坚之极也;本惑皆破,利之义也。波罗蜜者,到彼岸也。生死为此,涅槃为彼。大士乘无相慧,舍此生死,到彼涅槃矣。经由津通义也。言由理生,理经言显,学者神悟,从理教而通矣。

此经本体,空慧为主,略存始终,凡有三章,初讫尊重弟子,明境空也,意在语境,未言于慧;第二,正名辩慧,即明慧空,但语慧空,未及行人;第三,种问以下,明菩萨空也。三章之初,其文各现,前后相似,意不同矣。四时般若,此最为初,言约义丰,幽旨难见,敢以野陋,辄为注解,述其大略,非云曲尽详析究密,请俟明识者矣。

【如是】

佛临泥洹时,侍者请曰:一切经首,皆致何等?佛敕阿难,应言如是,乃至时、众也。如我所传,如佛所说,称如是也。

【我闻,】

若从佗传闻,不必如是,我亲承金口而闻,事非谬矣。

【一】

谓是自闻当理,以不自不当理,传之何为?言则当理,理亦如言,言理不差,故言一也。

【时,】

虽曰当理,容不得时,若不得时,何能悟人;明圣不虚说,言必会机,时哉之说也。

【佛在舍卫国】

法王行运,应物而游,一时降集,在舍卫大城,憍萨罗国之也。

【祇树给孤独园,】

须达市园,祇陀施树,共立精舍,故言祇树给孤独园也。○“市”疏作“布”字。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圣化无私,听必有俦,俱闻如林,可信明矣。应有四众,略而不载者耳。○“私”疏作“秘”。

【尔时,世尊食时,】

日营资膳,食熟之时,此时人家皆有,施心易生。

【著衣】

著僧伽梨,福田衣也。佛观良田笾乘齐整,因命侍者,出家之人,一切福田,凡制僧那,唯此为之,欲令顾惟道无空信施之也。○“笾乘”疏作“区塍”。

【持钵,】

执应器也。

【入舍卫大城乞食,】

法身无待,何须何欲?且人天妙供日盈,现行分卫,福物宜之也。○“现”疏作“自”。“福物宜之”作“福物之宜”。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不越贫与富,不舍贱从贵,大慈平等。次第至也。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将陈般若,遵拭自敷。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夫神钟虽朗,非扣而不鸣;圣不孤应,影响唯仁,师尊道重,故克敬尽恭也。○“神钟”疏作“钜钟”。“克”作“克”。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慈恩之重,岂可胜言。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护念、付嘱,即希有事也。慈善将卫,令其行令,护念也。行立道成,委授弘通,付嘱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提,一切智也;标意拟向,远期正觉,故言发心之也。○“意”疏作“心”。

【“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菩提妙果,非行不就,万行虽旷,解有明昧,故有位降之异。始则抑心就理,渐习自调,谓之降伏;终能契解会宗,心不移去,谓之为住耳。○“位”疑“住”字。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赞诸之仪,当理会机,尽善之甚,诚如所言。○“诸”疏作“请”。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若听不审,则漏言遗理;或令谛听,言理弗虚也。○“或”疏作“诫”。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慈戒许说,敬肃倾心。○“戒”疏作“诫”。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虚心履道,谓之菩萨;旷济万物,摩诃萨也。应如下所说,则是降伏之方也。问降在后而答在前,何耶?住深降浅,故问者标深;于降浅易习,故答之于前。问答有指,非其谬也。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正答降伏之行也。万法虽旷,略为二科:(一)众生法,(二)五阴法。法不自起,因缘故生;但是因缘,自性皆无。斯则顺理为解,乖宗成惑。惑故生死流转,解则累灭无为。身心为苦,苦尽为乐,尽苦之道,其唯大解。解极惑尽,身心俱忘,寂然永乐,谓之灭度。非我弘化,群生岂济?凡解不自生,要由渐习,假名法粗,抑心则易,故始就众生空,以明降伏也。○“皆无”作“皆空”。“惑故”作“惑即”解。“则”作“即”。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解会中道,不有不无;无性故不有,假名则不无。非无假名,故恒度众生;自性空故,实无灭者矣。

【“何以故?须菩提!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释何故无灭者,若有我相,可言有灭;既无我人,其谁灭乎?但是假名,而横计我,执我为非,忘我为是,是非既彰,得失明矣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次答住行,即明法空。谓法弥旷,略举内则六度,外为六尘,内外诸法,斯皆因缘无性;因缘无性,则心无停处,故应无住也。舍心无鐢,谓之布施,无相可存,何鐢之有?施为六度之首,尘为法生之基,二法皆空,于何不尽?既得法空,解明行立,无复退失,故言住。○“基”疏作“机”。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结成住义也。施者、受者、财物皆不可得,不住相也。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释何故布施应不住相耶。正以虚心而施,则福不可量。故知不住为是,住相为非。又理既无量,心不应限,称理行施,故其福弥旷者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理极二空,降住已彰,理行既显,时听戢心,如说而行,其福为多,为多之况,齐乎太虚之矣!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圣言无谬,理不可越,但当如佛所教而安心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菩萨发心,义兼三端:一化众生,二修万行,三向菩提。降伏已明化物之仪,辨住则示修行之轨。此章明趣菩提之方。如来身相,即菩提之体;若识法身,则菩提可登。若计实菩提,乖之远矣!故问法身,明菩提空者乎。○“之体”疏作“果体”。“计实菩提”作“计性实”菩提二字无。“故问”作“故举”。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须菩提深识法身,故言不可以实身相而见也。○“实”字疏“无”。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即引佛语而释也。法身者,万善之极体,含万善妙,集成身缘,构无性故,即非身。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即述成须菩提之言也。又则虚妄,理非相也。又假名故虚,实计为妄乎。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行合解通,则为见佛。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理空无相,奇心无所,时听昧然,未即于心,示同未悟,咨问云尔。讫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以信验理身。○“奇”疏作“寄”。

【佛言:“须菩提!莫作是说。】

圣不空言,禀悟如流,方问有是何言也。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后五百岁,像法之中,人衰道丧,尚有信者;况今大圣感兴,英慧云集,从化如林,何谓无信乎?后世能信,要具戒德,今之未悟,无福愚闇,自为疑滞,非理不实之也。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见佛闻法,积德已久,然后能信,明法之深妙也。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即以如来知见,明理非虚,一念净信,其福无量,推功测理,岂不信之乎。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释一念至促,而福德无量,何耶?政以无或我人,理解为弘。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无因缘法相,亦无无因缘之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我人横计,理故宜忘。诸法是理,何故复无耶?正以心缘四大,假名诸法,而计我人,见假名空,我人息矣,故应无也。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色声香等实法相者,亦起我人等见,故应无之耳。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释何故复无非法耶?缘空故有有,由有故空空,若无有相云起;起相计我,万惑兹生矣。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并结无法相、无非法相也。空有两忘,心无所取,解会平等,结尽道成。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即引昔说以证今理也。譬欲济河,构筏自运,既登彼岸,弃筏而去。将度生死,假乘万行,既到涅槃,万善俱舍;道法尚舍,而况非法之空也。○“之空”二字疏无。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竟尊重弟子,引众圣同解,以证理之必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如我于佛所说义中而作解,穷相尽,谓之菩提;无相故不有,假名则不无,不有不无,何实可得,何定可说也。○“穷相”之上,疑脱“解”字。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菩提无相可取,诸法空不可说,故无定实。

【“非法非非法。】

非法则不有,非非法故不无,有无并无,理之极也。○“有无”之上疏有“故不可说”四字。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理无生灭,谓之无为。无为之理,众圣同解,解会无为,为结尽道成,所谓一解脱义,同入法性者也。然无为虽一,解有明昧,明深昧浅,优劣差者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又格功德,即以明理,功德既多,故宜弘也。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福德无性,可以因缘增多,多则易差,故即遣之耳。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积宝多而功薄,四句约而福厚。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何以故”四句约而功胜耶?金玉三千,正以养身,四句虽约,妙极资神,岂可同日而等彼者也。○“正”疏作“止”。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爱佛功德,七住未忘,妙著难觉,宜应虚心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例访众圣,求之诸心,优劣虽异,忘怀必同。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

海为众流之川,菩提神极之渊,始会无生,终必尽源。

【“而无所入,】

理无乖顺,何入之有?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违理故入色声,背色声则会于理。理会无入,非入色声也。自下众果类可知。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阿罗汉者,无生也。相灭生尽,谓之无生。若计念,则见我人,起相受生,非谓罗汉,诸果类亦应尔,但随义异明耳。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以己所解,验理非虚,心宣恒静,诤从何起?○“宣”疏作“空”。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阿兰那行者,寂静行也。相尽于外,心息于内,内外俱寂,何时不静也。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得名不虚,必积实也。○“积”疏“称”。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于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次明菩萨,其解亦同。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菩萨自行,严土化人,严国之义,亦在虚心。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相惑必土秽,虚明则国净。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理极于此,结劝修明。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封六尘,相灭解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解洹虚通,犹身假能大也。○“洹”疑“恒”字。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二广格。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封宾法身,谓之为塔;树像灵堂,称之为庙。圣体神仪,全在四句,献供致敬,宜尽厥心矣。○“宾”疑“殡”字。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四句已尔,况乎始终。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法妙人胜,理故宜然。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人能弘法,则人有法,以法成人,则法有人,人法所处,理令弘矣。初章讫之也。○“令弘”疏作“当贵”。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

夫修散难究,本一易寻,会宗领旨,宜正其名也。○“修”疏作“条”。

【“我等云何奉持?”】

尊修为奉,任弘为持,在三成范,请闻其轨。○“尊”疏作“遵”。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名贯首题,义已备矣。然境慧相从,通名般若,取要宜归乎圣心。○“贯首题”疏作“冠题首”。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契经举目,苓合义从,名正理显,宜应修弘。○“经”疏作“纲”。“苓”作“诠”。“弘”作“习”。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释所以此名字而奉持者何?夫名不虚设,必当其实。金刚所拟,物莫不碎;此慧所照,法无不空。则非般若即慧空也。境灭慧忘,何相不尽?弘持之旨,宜存于此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境慧都空,复何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散为微尘,合成世界,无性故非,假名则是。○“则是”疏作“即有”。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世界宅也,如来主也。如来出世,道王三千,主宅皆空,其谁说法乎?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身命布施,不免有生;弘持四句,累灭道成。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

餐名服旨,妙悟解衿。

【涕泪悲泣,】

嗟我晚悟,兼悲未闻。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资神之宝,旷代难闻。深庆自幸,加叹及人。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闻妙不疑,生解必真。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解生累灭,人德之高也。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虚尽实忘,理之极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遇佛成圣,方信何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道败时信,此最可称。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上士虚心,故为希有。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有封为惑,无封为解;解为第一,所以希有也。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为佛?”】

相尽解极,则是为佛?故知惑见我人,解则无矣。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述成须菩提之言。如汝所说,是而非虚也。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即以忍辱,明无我人。安耐为忍,加毁为辱;无我人,谁加谁忍?故非忍之也。○“无”上疏有“既”字。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故忍即非忍耶?即引忍事以为证也。有人受割,可名为忍;既无我人,割忍何生也?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何故尔时无我人相耶?若有我人,必生忿恚;而能怡然,无我人明矣。○“怡”疏“恬”。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事理非虚,重引益明。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提以相尽为极,故宜以忘怀而期心也。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离一切相者,不住色声等也。

【“应生无所住心。】

无相可缘,心何所住?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住相则心动,故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还举前宗会以成义,政以理无所住,故应忘心而布施也。施不住色,无财物也。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施不望报,利益必深。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诸相皆无,不见施者。

【“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既非众生,受者亦无。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真不伪,实无虚,如必当理,不诳则非妄语,不异则始终恒一。圣言不谬,故宜修行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寄实以非虚,何实之可得?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阇,则无所见;】

住相非晓则实若夜游。○“实”疏作“冥”。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无或三事,则不住相也。慧见为目,理镜为日,万行显别,为种种色。○“镜”疏作“境”。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如来所见,理周非谬,明劝将来,宜加修勤也。○“周”疏作“用”。“修勤”作“勤修”。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分一日为三分,故言初中后分也。施重又多,功德弥旷矣。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施则有限,信心无极。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但言已信,况复持弘者也。○“已”疏作“以”。“持弘”作“弘持”。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理圆道极,言不尽美,提宗表实,约言之耳。物莫能测,不思议也;算数不该,不称量也;荡然无崖,无边也。取要言之,备此三句。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广运无崖,谓之大乘;三乘之胜,谓之最上,自非其人,不谬说也。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人高道旷,唯佛见之。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千载不坠,由于人弘;住持运行,荷担义也。○“住”疏作“任”。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何故人能荷担耶?心虚解旷,道军必强也。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地是无知,法处故贵。道在于人,而不尊乎。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罪起由惑,福生于解,福解既积,宿殃灭矣。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累灭解生,菩提可登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心限则福,旷则功多。○“福”下疏有“少意”二字。“功”下亦有“德”字。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解通人旷,德必无崖,狂乱不信,不足以明道。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

万行渊深,义能难测。○“难”疏作“谁”。

【“果报亦不可思议。”】

菩提妙果,岂有心之所议。第二章讫。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第三章,明菩萨空也。夫解不顿生,教亦有渐,何者?始开众生空、法空,明境空也;次辩般若,即慧空也。此下云:实无有法,发菩提者,即行人空也。又更料辩二行始终之义,始习众生空为降伏,终得法空为住。然此二空,十地未穷,唯佛乃尽。是为十地通有始终降住之义。故众生空,以自有降住,法空亦尔。是为初地之住,则是二地之降;降亦住也,住亦降也。重问之旨,义兼于此。何以知之?举二行为两问,混一空而并答,一空始终,降住备矣,事以逍遥而非重出,虽幽关难启,善拂易开,岂敢独悟,实希共晓。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何故无灭者?以失明,得理可知矣。见我则非,忘我为是,既无我人,岂得有灭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所以有我相则非菩萨者何?我法则我能发心,无发心者,故知无我,计我为惑,故非菩萨也。无发心者,即行人空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即引自昔得记之解,以证今记。○“今记”作“前说”。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圣心难测,义推可图,得记由于无相,无相之中,则无所得也。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若见有法,则乖菩提,何容得记?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无法则会理,会理则向极,故得记也。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何以故无法便得记耶?诸法性空,理无乖异,谓之为如;会如解极,故名如来。有相则违,无相则顺,顺必之极,故宜得记之也。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说有如来得菩提者,此俗间人语,非理中言也。

【“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人也,菩提道也,既无人法,谁得菩提乎?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向来辩有得为非,无得为是。寄是以明非,非谓有是。寻言著是,故复遣之。是非既尽,则会菩提。菩提之中,不见是非。非实则无是,非虚无非也。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凡夫以违一切法理为邪,圣人以顺一切法理为正。正则觉悟,故皆佛法者矣。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一切法以何为理,而言皆佛法耶?诸法缘假,自性皆无,会而解者,名得一切法理,为悟佛法矣。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直举人身,类上诸法,缘假故长大,无性则非身。又况下菩萨观众生,如身假名,则可度;无自性,故无灭者;若见实众生,而欲化者,则非菩萨者矣。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合譬也,元无众生,而横见众生,犹无身而见身耳!见则乖道,非菩萨者也。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

菩萨自无,何有众生?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收结上义也。以无菩萨,亦无众生,一切法都无我人也。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虚矜进道,严土济物,济物之行,方便慧也,解空无相,谓之为慧,缘假不著,谓之方便,若言我能庄严国土,众生可化,见惑违道,何名菩萨之耳!○“矜”疏作“襟”。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无存于化而土自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解通非伪,真菩萨也。○“解通”疏作“通达”。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相尽照极,五眼净矣。道成由乎行立,净国本于化物。国净则化周,五眼必净,道极化周,本愿备矣。如来一念照达三世,何用五眼之异乎,于化境别为立耳。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五眼照极,理无不周;略举色心,于境尽矣。心从缘起,识了多端,故若干种也。○“于”疏作“收”。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言必当理,故解无不周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所以说非心名心者何?以三世心无性可得,故可从缘而生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得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金玉无性,故可积满三千大千;福德无实,则可旷施而多。心之无性,惑灭解生矣。○“大千”二字疏无。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慧为万善之主,施为众行之首。因备道成,理之必然。总为丈六金容,别则众相之姿,妙集非有,故身感构随现则为相,岂可一方而尽极乎!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道成应出,说法化人也。

【“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谬传毁圣,名为谤佛。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教传者,说法之意也。向言无说,非杜嘿而不语也,但无存而说,则说满天下,无乖法理之过矣。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此六十二字,肇本无之;天台疏亦无科判。然诸本皆有此文,故且存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人也;菩提,道也。佛得道,故说示人;而言无法可说,未审佛得道不也?。○“示”上疏有“以”字。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相尽虚通,谓之菩提,菩提无相,有何可得?寂灭无得,道之至也。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结成菩提义也。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荡然平等,菩提义也。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夫形端故影直,声和则向顺,忘我人而修因,必克无相之菩提也。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人既不有,善何得实?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聚宝有尽,妙解无穷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

菩提以无得为果,教以忘言而说。时听唯疑,理未悟心,故呵之,勿谓如来见众生作念,而欲化之耳。

【“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何故勿谓作念耶?以如来不见有众生可度也。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若见有众生,则为我见,何谓如来耶?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

但说假名我耳,非实我也。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闻说假名,不达言旨,以为实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凡夫不实,故可化而成圣。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疑者谓众生是有,可化而成圣;法身不无,可以妙相而期,故问之云尔也。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听者实尔,用三十二相是如来,而观求也。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即以近事质之,令其自解。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时情谓然,我解不尔。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容焕眼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声;偏谬为邪,愚隔不见也。○“金容”疏作“五色”。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偏在色声,故向言非;非不身相,故复言是之也。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相尽寂灭故不有,道王十方非谓无,应毕而谢则不常,惑至随现故不断。体令中轨物之拭也,而限之一方,岂不谬哉!○“令中”作“合中道”三字。“拭”作“式”。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忘我则忍成,超出故胜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期报钟已名贪著,无存我人,取染何生?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一时若,文理粗周,然上来所说,事分言散,故更略始结终,领会大宗也。如来道荫之主,世界权应之宅,众生慈育之子,举此三事,大旨彰矣。若计有实人,履行而至为来,运尽之灭故去,处现优化则坐卧,此但谣形滞迹,不及道也。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何故见去来坐卧不解义耶?解极会如,体无方所,缘至物见,来无所从,感毕为隐,亦何所去。而云来去,亦不乖乎!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微尘非实,故可碎而为多;世界非有,则可假借而成也。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何故非世界名世界耶?若是实有,应一性合而不可分也。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假众为一,无合可得耳。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

假名无体,不可定说。

【“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痴惑则凡夫,贪著故计实。○“痴”疏作“疑”。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此辩无实众生可化。如来但称诸见为邪,不言见体是实。若人报言佛说诸见是实者,谬取佛意,非谓解也。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诸见非实,可改为正。众生虚假,凡至圣也。○“凡”上疏有“从”字。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

始终既毕,故旨宗以劝人也。凡欲发心成佛,净国土,化众生,当如上所说理而生知见之也。○“旨”疏作“指”。

【“如是信解,】

理深未明,政应推信为解。

【“不生法相。】

但是虚假,非实法也。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穷理尽明,其唯如来;说言非实,故应从信矣。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七宝有竭,四句无穷。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末示弘宣之义也。夫道不正,不足授人,中心疑者其辞枝。说当于如,故言如如,始终不易,不可动也。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浮伪不实,理之皆空,空无异易,故如如不动也。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道蕴圣心,待孚则彰,宿感冥构,不谋而集,同听齐悟,法喜荡心,服玩遵式,永崇不朽也。

(排版 王建新)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