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 · 四食与生命的延续和流转
发布日期: 2017-05-26 浏览量: 3,510 次浏览
文|明 远
一、四食的概念
"彼云何名为抟食?彼抟食者,如今人中所食,诸入口之物可食啖者,是谓名为抟食。
"彼云何名更乐食?所谓更乐食者,衣裳、伞盖、杂香华、熏火及香油,与妇人集聚,诸余身体所更乐者,是谓名为更乐之食。
"彼云何名为念食?诸意中所念想、所思维者,或以口说,或以体触,及诸所持之法,是谓名为念食。
"彼云何名为识食?所念识者,意之所知。梵天为首,乃至有想、无想天,以识为食,是谓名为识食。"
《增一阿含》255经(P332)
这是四部阿含中唯一的集中而详细地解说"四食"的一经。抟食,就是通过人的口腔吃下去的食物,包括饭面鱼肉之类。更乐食(其它经多称作触食),视觉、嗅觉、触觉等能令人快乐的感觉。念食(其它经亦作意食),思维、意愿之类的心理活动、主观愿望,往往也通过口念、身行、持法等表现手法来实现。识食,是佛教中最玄乎的东西,依印顺导师说,是指执取身心的、与染爱相应的识,即十二因缘中的"识"。
对于四食的概念,佛陀用的是举例子、作诠释的方法,而不是下定义,这不同于后来大乘的阐释方法。《阿含》的原始性、朴素性由此由此可见一斑。
二、四食对生命延续的意义
《杂阿含》371-378经每经的开头都有世尊强调的"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杂阿含》838经:"谓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杂阿含》1131-1134经也有类似的说法。
这说明佛陀说四食的意义,一是为维持色身,保持一期生命不坏枯;二是使佛法不坏净,也就是令正法久住人间。
三、粗抟食的本质:住持生命的物质基础
佛告比丘:"阎浮提人寿命百岁,少出多减。拘耶尼人寿命二百岁,少出多减。弗于逮人寿三百岁,少出多减。郁单曰人尽寿千岁,无有增减。"
"……彼众生所食不同,阎浮提人种种饭、麦面、鱼肉以为抟食,衣服、洗浴为细滑食。拘耶尼、弗于逮人亦食种种饭、麦面、鱼肉以为抟食,衣服、洗浴为细滑食。郁单曰人唯食自然粳米,天味具足,以为抟食,洗浴、衣服为细滑食。"
《长阿含》卷二十世纪忉利天品第八
这两段经文前后呼应,很明确地说明了饭食对世寿的决定意义,而不在说"更乐"食
四、触食、意食的本质:支撑生命的精神支柱
从"一"的引文中可以看出,触食(更乐食)与粗抟食接近,重在六根对六尘的感受过程。
五、识食的本质:贯串生命的内在动力
佛告破求那:"……我说识是食,汝应问言:何因缘故有识食?我则答言:能招未来有,令相续生;有有故有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
《杂阿含》373经(P326)
本经直接将四食中的识食等同于十二因缘中的识,对于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识食有相当的意义。识食属于缘起法的范畴,在一期生命中是贯串始终的,没有它,人就是死人,有了它,人才能由受精卵逐渐长大直到死去。人死了识也就离开了,它又去哪里了?去参加新的轮回。
六、四食的泛化:食即因缘,食即法,食即因果
《中阿含》卷52、53为"食经",佛说无明以五盖为食,五盖以三恶行为食,三恶行以不护根为食……。很显然,这里的食已不是物质的东西,也难说是精神的东西,而是因果无限规律中环环相扣的因与果,而这个因、果是环状的、非直线的,有前后,无始终。
七、五食观:对生命的绝对超越
尔时,彼佛告诸比丘:"说如此妙法,夫观食有九事:四种人间食,五种出人间食。……何名为五种之食,出世间之外?一者禅食,二者愿食,三者念食,四者解脱食,五者喜食,是谓名为五种之食。如是,比丘!五种之食,出世间之表,当共专念舍除四种之食,求于方便办五种之食。"
注意,这里讲的五食,已不再有粗抟食--物质的影子了!这五食是观想禅定的超常人的心理的、精神的资粮,是修解脱道的资粮,完全不是人间的烟火。
八、四食的现实意义
从世间法看,佛陀强调了"四食"的重要性,从出世间法的角度看,佛陀又对"四食"作了否定。人是万物之灵长,不只要物质生活,更要有精神生活,要物质和精神生活,更要不沉湎于其中,这种道理一般人都懂。但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大量存在:天上飞的除了飞机不吃,地上跑的除了坦克不吃,什么都敢吃,纵情声色、沉湎于感官刺激,更不要谈相信因果报应了。其结果不要说是变畜生、下地狱了,就是在这一期生命中也会有现时报应的。
所以,把佛教的四食思想推向社会,对净化风气、重塑灵肉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排版|慧纬)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