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戒幢佛学研究所·确立“以人为本”思想造就一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僧才队伍

戒幢佛学研究所·确立“以人为本”思想造就一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僧才队伍

发布日期: 2016-12-28 浏览量: 2,124 次浏览

湖北省黄石市东方山弘禅寺方丈:正慈法师

二十一世纪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幅崭新而充满生机的壮丽画卷,人类的智慧将得到空前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疑是在全球摆开了人才竞争的激烈战场,以人为本将成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造就一支面向21世纪的僧才队伍,是发展中国佛教事业的根本出路,是佛教界未来世纪的希望工程。

一、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发展佛教事业的根本出路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给佛教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而保守的佛教,使许许多多的有志之士敬而远之。佛教徒清高孤傲,与社会格格不入,严重阻碍了佛教在当今社会的传播和影响。多元化社会格局的形成,人类的信仰也必须向多元化发展,社会呼唤佛教回归人间,我们亦应大力倡导人间佛教。为实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根本教义,我们必须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
1、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现在佛教不能很好的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原因,由于文化大革命对佛教的打击,使佛教一厥不振,后继无人,造成佛教界青黄不接的局面:二是自身不重视人才的培养,没有一种忧患意识,缺乏使命感,每日除了念佛号、做佛事,就是看守殿堂,消极对待人生。有鉴于此,培养佛教年轻一代的接班人,任务十分紧迫,要使他们尽早成才,为佛教所用。只要发现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僧尼,应该鼓励他们到佛学院学习深造,不要延误了他们读书的最佳年龄。
2、尊重人才,启用人才。目前佛教界人才外流现象不可轻视。他们一者流向社会,一者流向国外;前者是在佛教界内培养多年,由于自己的才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并且又没有人来理解和支持,这样一部分人最终流向社会;另一种则认为国内环境不好,干脆出去发展。现在寺庙和学院普遍已经感觉到“人才危机”。无论是管理人才,还是从事佛教教育事业的理论人才,十分奇缺,就连佛事人才都不够用。因此在佛教界,人才要得到应有的尊重。翻开中国佛教史,不难看出历代的高僧如罗什、玄奘等翻译家,他们用其毕生的精力,为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创造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他们的努力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尊重;也用他们的努力,才赢来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因此,只有大胆启用人才,开发人才资源,佛教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3、培养新一代的以佛教为己任的现代僧青年。人们常说:“环境造就人才”。因此,作为佛教要树立他们健康的人生观。目前佛教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很有必要发扬太虚大师的精神,树立一种“佛教兴衰、僧伽有责”的坚定信心。如果都能够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我想那当然又是另一番情形。为了明天的佛教事业敢于面对日新月异、变迁 无常的社会:为使法水长流于东土,拿出舍我其谁的大丈夫气概,这样佛教才有希望,佛教才能巍然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

二、以人为本呼唤爱国爱教、正信正觉的青年僧才

作为一个合格的僧才,必须坚持爱国爱教的原则,爱国是我们佛教的优良传统。历史上如法显、玄奘、义净等大师,都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们身居海外,心怀祖国,出生入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回到祖国的怀抱,在今天,爱国的具体内容是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贡献。把祖国兴衰与佛教的兴衰联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稳定而精进勇锐。
我们是佛教徒,也必须热爱所信仰的佛教,坚持正信正觉,不信邪教邪说,不搞封建迷信,从事正当的佛事活动。爱国爱教是每个佛教徒必须遵守的原则,爱教必须爱国,爱国才能爱教。二者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这是我们僧青年安身立命之本,至关重要。
其次有了正确的思想基础之后,还要有弘法利生的专业知识。这就必须具备三个懂:一懂佛教教理和教义;二懂法务活动;三懂寺庙管理。只有做出“两爱、三懂”,才能成为政治强、业务精的合格僧侣,才能成为佛教界的复合型人才。

三、以人为本必须改变“修庙即修佛”的错误倾向

现在全国各地建庙成风,每市、每县多则几百,少则几十,许多寺庙佛事十分兴旺,殿堂富丽堂皇,就是僧人寥寥无几,我不是说作佛事、建庙不对,而是要大家明白一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道理。
目前佛教人才的青黄不接,直接影响到佛教的生死存亡,严重制约着佛教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现在僧人不是没有寺庙住,相反的许多寺庙找不到出家人,甚至一个人想独占一个寺庙。或者是一个接一个的忙于超度亡灵,对人才的培养却无动于衷。本来弘法是正务,变成了佛法无人弘扬,可出家人却忙得不亦乐乎。这种反常的现象在全国十普遍。不改变这种现状,佛教的希望何在?振兴又从何谈起?大家仔细想一想,中青年法师在国内有所作为的十分稀少,扳起手指数得清楚,还有一些不一定有真才实学,僧人素质普遍不高。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有几所佛学院,也数得清楚。不少佛学院领导班子不全,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参差不齐。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佛教事业发展的严峻形势,佛教徒必须要像太虚大师那样发扬大无畏的精神站出来,振臂高呼,为我佛教正法久住、永转法轮而拼搏终生。佛教界如果对这个问题不能引起关注,佛教还会更深地被人误解。如前不久李洪志的法轮功事件,不正是很好的见证吗?他利用佛教的法轮来欺骗群众,危害社会,使佛教蒙受不白之冤。现在还有许多人认为佛教是迷信,不敢上寺庙烧香拜佛。诸如此类之事都说明育人弘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以人为本世纪必须健全和完善现有的佛教教育机制

一九九三年在北京庆祝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四十周年与第三届全国佛教代表大会上,朴老审时度势,抱着对佛教前途与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提出了指导方针,郑重提出“要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即第一信仰建设,第二道风建设,第三人才建设,第四教制建设,第五组织建设,为今日佛教发展指明了方向。朴老提出的”五大建设“,关键是人才建设,人才不出,凭什么进行其他建设呢?现在佛教界严重存在的人才问题,归纳起来有”三不“现象:一是各寺院不愿向佛学院输送生员,既怕他们进学院学坏了,又怕学成”飞走了“;二是青年僧尼不愿学,怕吃苦,认为会念佛号就行了;三是佛学院不愿敞开门接纳生员。针对这种情况,办好佛教教育就更加重要。
我们必须调动寺庙、僧尼、佛学院三方面的积极性,努力造就一批”四个类型人才“:即从事佛教学术研究人才,从事弘法教学人才,从事寺庙管理人才,从事修佛行持人才。推行考核评审制,对个人实行优胜劣汰,以保证广大僧众的正信正觉,以保证各寺院能成为一片真正的净土。各地佛协要督促寺庙加强管理力度,做倒规范僧尼行为,威仪齐整,僧相庄严。这样才能保持佛教弘扬法化,为四众之依据,成为一代人天之师。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