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总009:慈悲喜舍,众善之本 • 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
发布日期: 2016-05-25 浏览量: 2,606 次浏览
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
东杜仁波切
如果我们能够发慈悲心,其他精神经验将在我们身上自然生起。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它能解脱自我的执着。
因为佛性永远存在于我们身上,所以我们都能发起强大、无暇、宽容的慈悲心。慈悲可以开放闭塞、僵硬的心,平静狂野的脾气,转化阴沉、堕落、负面的性情。它带引我们离开黑道——由自私和挫败创造的隐性监狱——走入光明。透过对别人的慈悲,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中心,而不再饲哺我们狂野的自我。慈悲是对心的治疗,透过它,我们可以发现安详。
即使我们知道慈悲可以安全地将我们带上真正的道路,但我们发现,很难停止执着自我,因而无法经验到对别人的开放性。佛教的基本法门是以简单方式开始,然后打开向外的慈悲圈。
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抱有健康的爱,照顾我们的真正需要和福祉,当喜悦在心中生起时欢迎它。我们必须欣赏身边的人,照顾他们,切身体验热心的态度,而非没有付诸行动的语言或模糊感觉。渐渐的,我们就能扩展慈悲的修行。
慈悲并不表示忧虑。慈悲是心胸开阔的智慧和关怀,而忧虑则根源于执着,削弱我们帮助别人的力量。
当我们关怀某人时,常常会感到忧虑。这是世俗心不可避免的反应。因此,如果能够的话,你可以关怀,但不要忧虑。万一忧虑迸发出来,不要因忧虑而忧虑。相反,将它看成是正面的,如此思维:“我正在忧虑,因为我爱这个人。关怀才是最好的态度。”以这种正面心态看待忧虑,并且为它高兴,负面的影响力将转化成建设性的能量。
如何对敌人或厌恶的人生起慈悲?有效的方法,是将他们看成如母众生。他们实际是仁慈、良善而有爱心的,只是真性被障蔽了。或者由于我们的视线被乌云遮蔽,难以辨认出他们身上的佛性。
在禅修时,我们可以打破将我们与他人分隔的壁垒。宗喀巴大师论及慈悲和禅修时说:慈悲的特性是观想“愿一切众生都解脱痛苦”,而且“我将带领他们通往自在”。慈悲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观想亲爱的人,其次是不爱不恨的人,最后是敌人。当怨亲平等的慈悲心生起时,就观想宇宙的一切众生。
接着,将描述以别人的悲苦为重点的心理练习。有些人忧虑,观想可怕的痛苦会产生心理疾病。实际上,这会让我们放下我执。因此,打开你的心,让慈悲的感觉涌起。
生动地观想一位无助、受惊吓折磨并哭叫求助的人,想象你就是他。你可以观想临终时极端痛苦而毫无存活希望的人,每一秒都在死亡边缘,泪流如注地凝视世界。或者,你可以观想在惊恐、啜泣、无助的爱人前,被刽子手粗壮的手拖往刑场的死刑犯。或者,观想一只无辜、温柔的动物,在如雷的恐怖笑声中,被屠夫以利刃宰割。或者,想象一个人被困在大火、洪水或地震中,透过沾满血迹的泪水,钟爱不舍地看世界最后一眼。
然后,了解这个痛苦的众生正是你自己的父母、孩子或爱人(因为佛教徒相信,一切众生在我们不可胜数的前世中,都曾经是我们所爱的人),想着:“当她是我的母亲时,她给我一切爱和关怀,以仁慈温暖了我的心,她为了我牺牲自己的幸福和睡眠,随时将我放在心上。但今天却无人帮助她逃离这个险难,没有机会在最后时刻发挥她所需要的智慧力量。我是她的独子,怎能将所有精力花在荒唐无聊的事上,而无视她的痛苦、恐惧呢?”由此,下决心踏上慈悲之路,如此思维:“我在全世界面前发愿,从这一刻开始,将生命中的每分钟奉献在修行上,以疗治一切痛苦的如母众生。”
你也可以借着安住在正面影像上,开始慈悲的训练。想想父母、朋友或老师曾经给你的仁慈和慈悲,唤起那些记忆所给予你的美妙的温馨感觉。然后告诉你自己,你将把这个伟大的慈悲礼物散播给别人,无条件地布施出去,像阳光般温暖全世界和全宇宙。
或者,你可以借着自己的极大痛苦和恐惧而生起慈悲心。我们遭遇痛苦时,大多数人都尝试躲起来,却不知痛苦可以成为无价之宝。只要有正确态度,受苦的辛酸滋味将使我们更容易了解别人的痛苦。
观看并感觉受苦的众生,可以让我们深刻了解轮回,并产生强大的能量,不仅是对别人的怜悯或祝福,而是全心全意的发愿诺,负起解脱一切众生远离轮回火坑的责任。
借着对一切如母众生发起强大的慈悲心,可去除我们的嗔恨、嫉妒、羡慕和贪欲。慈悲心熔化了敌友、你我、好坏的壁垒,让喜悦和安详得以容身。
古印度伟大的无著,在山洞里观想弥勒菩萨十二年,依然不见任何真正的成就。直到有一天他离开洞穴,看到一条咆哮、狂怒的狗躺在路上奄奄一息。在他设法帮助这条狗时,涌起无限慈悲,而狗也转化成弥勒菩萨熠熠生辉的身体。“菩萨,你真不慈悲”,无著悲叹着,“为什么长久以来,你一直不向我显示呢?”弥勒菩萨答道:“我一直与你同在,不曾离开。你看不到我,是因为自己心中的障碍。慈悲已经将它们全部净化了。”
当我们的慈悲增长时,比较容易放下不断分别的心。在慈悲的开放中,可以转化混乱为清静见,这是心的本初智慧。
大多数人发现,很难想像什么才是“悟证永恒、全面的开放性”。不过,只要我们修习慈悲,愚痴、执着和恶业的循环将开始消失。
当我们成佛时,慈悲自然就在我们的心中生起,这是佛性遍一切处、无所不在的力量。诚如龙清·拉然巴所说:
源自真性(佛性),
慈悲的力量四面八方生起,
完成别人的繁盛。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