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总009: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 心,和平之根本
发布日期: 2016-05-25 浏览量: 2,032 次浏览
心,和平之根本
释观云
二十世纪,人类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又被朝鲜战争、美越战争、两伊战争、中越战争、马岛战争等阴影笼罩,可谓灾难频仍。世纪交替,灾难却在继续。刚进入二十一世纪,美国就遭受了“9·11”袭击,由此发起对阿富汗的反恐战争。紧随其后,又是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和印巴对峙。近年,朝鲜及伊朗的核危机等,也使人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希望。
面对这些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威胁,人类对和平的希求,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加迫切。佛教,历来被称为和平的宗教,它又能为共建和平发挥哪些积极意义呢?
近百年来,由于全球经济、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沟通更加深入,交流更加广泛,彼此间的互动比以往更加密切。人类已进入“地球村”的时代。与此同时,由于社会背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的不同,由于伦理道德、思维观念、生活方式的差异,造就了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复杂化,这往往导致交流中的碰撞和磨擦。于是乎,矛盾甚至冲突的可能性也比以往大大增加。
多元化意识形态中,若是站在自身角度认识事物,以我为中心,便会因各自的背景形成不同立场,即我(们)的信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权力、我(们)的利益、我(们)的习惯等。又因为有我(们),便有了对立的你(们)、他(们)。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战争,虽有政治、民族、经济、宗教、领土、主权等诸多原因,究其根本,正是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所致。可以说,自我中心主义是一切冲突和战争的内在根源,也是唯一根源。
佛教的修行原理,恰恰可以帮助我们消解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从根本上化解所有非和平的因素。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佛教对心的分析中得重要启示。
佛教所说的心,从体上讲,是“无形无相”;从用上讲,则是“能生万法”。为方便我们简明、清晰地了解这个心,本文且从心智状态契入对心的分析。
从佛法精神来看,自我中心主义的意识观念,需要通过修行对治、超越并升华。佛法有一重要概念——“无我”。所谓“无我”,是相对于“我”而提出的。但是,“无我”并不是对“我”的绝对抹杀和否定,只是破除人们对自我意识——“我”的执著,从而使人们从“我”的局限中超脱出来,使心灵获得自由。
换言之,人类的心智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由个体的自我中心意识所限定、指引的;另一种,则是从前一种观点解脱出来,由超越个体自我的意识所指引。
前一种心智状态,是执著于“我”的状态。它所认识的,被称为经验真理,即佛教所说的“俗谛”。局限于这种心智的人,将处于轮回之中。后一种心智状态,是达到“无我”的状态。它所认识的,被称为超越真理,即佛教所说的“真谛”。具有这种心智状态的人,则证得了涅槃解脱。
对任何人来说,可以通过修行使心智从第一种状态得到升华,进入第二种状态,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觉悟、超越自我。这并不是本体论上的虚无主义,而是对“我”的超越,从自我中心的意识樊笼中解脱出来,使生命达到真正的自由。只有这样,人们才可能从国家、种族、文化的局限中超越出来,从自我中心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从第一种状态进入第二种状态,心智状态虽有变化,但面对的外部世界仍是同一个。重要的是,对外部世界的体验、认识和判断,将随心智状态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意味着,在经验真理(轮回的境界)和超越真理(涅槃的境界)之间,并没有物质意义上的差别。
佛法认为,第二种心智状态只是对第一种心智状态的超越,而不是绝对否定,不可割裂看待两者关系。因此,达到第二种心智状态,并不是对本来具有的国家、民族,信仰、生活方式等个体性的抹杀,只是消解了其中由自我中心主义形成的意识观念。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信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复杂多元的因素,并非造成人类冲突和战争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人类处于第一种心智状态时,所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观念,才是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修学佛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觉悟,即升华自身的心智状态,消解自我中心主义的意识观念。其中,蕴含着深刻、睿智的精神文化资源,能彻底消除非和平因素,善巧化解矛盾冲突,有助于人类的和睦相处,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有助于世界的和平共处。
这正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内在原理!我们深信,大力弘扬佛法,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深远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