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总007:认识菩提心 • 修学札记 • 随缘·随愿(外二章)
发布日期: 2016-05-25 浏览量: 1,939 次浏览
随缘·随愿(外二章)
纯 化
随缘·随愿
随缘,这是一个被人用得太滥的词,也是随便的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一般认为,佛门多讲随缘。佛门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莫攀缘”等等有关随缘的说法。这一类说法、做法差不多于国人为理所当然、势所必然。国人长期喜闻乐行“随缘”,是国人太多下流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断语并非武断,佛门有“方便出下流”的妙语,而随缘的人太多正是出自方便的考虑。
佛门讲一切事物皆依因缘和合而起。内因或多或少,外缘则复杂多端。一般的所谓随缘,是疏忽自我的内因,放弃自我的心愿,依外在形势随波逐流。照实说来,完全的随缘是做不到的。因为外缘不是一缘,而是众多的缘,你随此缘而拒绝彼缘就有自我抉择在起作用。只是许多人放弃抗争、力行的难缘,而随顺用心少出力少伤害少的好缘。“水往低处流”,“桃子找软的捏”,如此的随缘,长此以往就是欺软怕硬、贪生怕死、得过且过、苟且因循。君不见,国人之随大流,可以说是下流之极。在极权暴政时期,万马齐喑;在朝政腐败之时,全民随缘腐败,少有廉洁耿介之人;在物欲横流之国,多海上逐臭之夫;在虎狼当道之日,少有勇猛抗争之士。可以说,所谓随缘,正好是放弃自由、自主、自力的奴性使然,正好是专制集权国家奴役制度狠毒凶残使然。“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是权势阶级、强人的“随愿”,随缘的是不得不低头或低头成自然的弱者,“随缘”一词,不过是弱者的一张遮羞布,用以逃避自我责任。弱者的权利得不到政权的保护,弱者的权利意识没有苏醒,也就只有随缘了,任人宰制了。
佛门虽有随缘一说,但更有随愿转缘一说。菩萨道的行者以慈悲大愿转缘而不被缘所转,其方便善巧的“随缘”是以随愿作主导的。
佛门中对自我有一个普遍的误解,《维摩诘所说经》说:“去病不去法。”“我执”是一种病态,但完全去掉自我非常困难,所谓的“忘我”“、无我”并不能阻止自我的乔装改扮,暗渡陈仓。
《华严经》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万法随心愿而生,随愿行而转。诸佛净土无一不是大心伟愿所成就的,无一不是勇猛精进、不改本愿所创化建立的。
外缘是无常的,只有以不变的愿力立身处世才能自主、自立、自强、自由、自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者若丢掉或变掉那不该变的愿力,就成了被外在事物奴役的奴隶,佛说为大可怜悯者。
弱者随缘而无自主,为外缘所摆布和宰制。
强横者随心所欲,受自我的欲望驱使,跌倒在不随顺强横者愿望的违缘之中。
智者明白万法缘起性空,因性空而能随愿转缘,从而创建自我的奇妙王国。智者也明白虽缘起性空,而因果不昧不坏,所以能随愿而不任性,顺应万物之道而不为万物宰制,就着万物的运化律则而成就己愿。智者是自主、自由的,智者也是顺应万法本具的道。随缘而不为缘所转,随愿而不违万物之道,这才是智者的本怀。而真正的大觉者,已证悟万物性空,随心而现,自可于万法中得大自在。但在有碍的世间化现的大觉者,也不废万法的因果,不坏万法的律则。所以,随缘不如随愿,随愿还需随道。“随心所欲不逾道”,这才是明智的想法、做法。
耽空溺寂非佛法
王夫之说:“耽空溺寂者,其失也鬼。”熊十力每每引用此话抨击佛门。
佛法是不耽空不执有的中道。因为万法自性本空,所以能生起妙有。觉者把握依空起有的禅机,故能成就庄严清净之国土,且能倒驾慈航,于娑婆秽土成就美善之菩萨事业。因为万法幻有,本无实性,所以觉者行于万法而不执著,不为法缚,不为物役。依释迦本怀,执有是过,耽空也是错。
“耽空溺寂”虽非佛法,但佛门中人耽空溺寂者却大有人在。许多人称佛门为“空门”,许多日本人更称呼佛教是“死人的宗教”,这并非完全出自误解。
印度精神文化传统对此世之否定过巨,“超越过度”的人群被佛说为小乘根器。佛在印度因机设教,无力完全扭转“耽空溺寂”的传统,所以佛教弘化初期带有浓重的小乘色彩。但小乘佛教非佛的究竟本怀。达摩东来,乃是见东土有大乘气象。达摩在中国宣扬佛教的究竟了义,传至六祖慧能,佛之心法大明,佛之本怀——心宗大行。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大师扭转了小乘“耽空溺寂”的偏执,于世间而达成觉悟,于世间建立人间净土。既然“心净则国土净”,根本就没有理由也不必要脱离世间而求涅槃;既然万法本空,娑婆净土等是幻化,生死涅槃等如空花,在在处处皆可得极乐自在。遗憾的是,由于专制集权制度的打压和误导,尤其是为逃避政府残酷迫害及儒教社会攻伐异端无所不用其极所形成的中国隐士传统,逐步与大乘佛教,尤其是禅宗合流,使积极入世的大乘菩萨道沦为空谈。中国佛门恰如太虚大师所批判的,堕落为逃世、避世、混世的避难所、收容所,也配合了专制皇权驯化民众的意图。说的是大乘佛法,行的却是小乘别教。
佛门若要回应他教别宗的批判与挑战,仅仅拿出经论来说佛法本非“耽空溺寂”的鬼教,是无济于事的。佛门只有于实践中切实奉行大乘菩萨精神,在现实的社会人生中积极作为,实实在在地在人世间布施智慧、无畏、身命,为人间净土的臻至尽心尽力,才能走出“空门”、“鬼教”的泥途,复兴佛门的大乘宗风。这也是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的初衷。
《楞伽经》说:无有佛涅槃,无有涅槃佛。佛家的生命观不是断灭的、虚无的、享乐主义的,而是生生不息、创化不已的。《法华经》说释迦牟尼佛依然于此世界常行菩萨道。可见,成佛既是生命的一次圆成,也是一次次新的起点。普贤大愿说:以众生烦恼无尽,我行菩萨道的悲愿也无尽。
王夫之还有另一句话:执有着相者,其失也物。这也是大乘菩萨道的行者所应警惕的歧途。
以心照法
《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即便是自在的妙观察,能观与所观还分为两截。照,则是能观与所观一体,五蕴不出一心,其变异生灭如海中浮沤,沤不离海,沤即是海。
能照之心,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能所俱寂而观之菩提心,所照能照不二。是心依妄想执著成五蕴万法,是心依清净本然则“实相无相,实法无法”,佛譬之为大圆镜,无相无法却能照见一切相一切法。
菩提心之体,绝诸对待,空诸所有。五蕴万法其本体根元即是菩提心。归根复命而照之,了无一相可观,了无一法可得,莫可名之,强名之曰空。
菩提心之大用是大慈悲,以万法同体、众生同元而兴“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依菩提心照万法,则万法皆是其子女,究极而言,万法即是菩提心自己。自己慈悲自己,自然而然,无须因缘。菩提心之性相是清净圆明、无碍无染、洞彻十方、了然万物。
一切苦从五蕴生灭变异生。以生灭变异不出心,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以生灭变异即是一心,本无生灭变异,本无五蕴万法,但依众生妄想执著而乍现,若彻其根元,归根复命,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本无五蕴生灭变异,苦因了不可得,自然度一切苦厄。
菩提心不是死灭之心,而是能生一切法,能照一切法,能度一切众生。其体虽虚寂,其大用则无穷,其性相则圆明清净。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