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总005:关注道德——7. 道德调查问卷
发布日期: 2016-05-09 浏览量: 2,676 次浏览
道德调查问卷
策划:本刊编辑部
本期我们把目光投向了道德,这也是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人们对各种道德问题的看法,避免空谈和说教,我们提出的问题力求具体化、生活化,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尽量保留了不同的声音。但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节选了部分答卷,在此向各位作者表示歉意。真诚希望这份道德调查问卷能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
本期嘉宾:
姓 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业 信仰 城市
刘腾亮 男 39 大学 软件工程师 佛教 昆明
李亚琴 女 41 大专 美容师 佛教 苏州
吴 明 男 31 博士 教 师 无 厦门
徐 敏 男 24 大学 学 生 佛教 苏州
马轶文 男 29 大学 IT 佛教 上海
徐 冉 男 34 大专 计算机 佛教 北京
庄朝晖 男 27 硕士 教 师 无 厦门
魏 静 女 36 大学 教 员 佛教 长春
杨 霞 女 42 大专 公众教育 佛教 南京
天 心 男 38 大专 教 师 佛教 武汉
思 惟 女 30 大学 财 务 佛教 乌鲁木齐
雨 雯 女 22 大学 学 生 无 安庆
棣 萱 女 22 大学 外 贸 佛教 上海
张 雷 女 38 大专 金 融 佛教 承德
正 观 男 23 大学 学 生 暂无 上海
道德·社会
道德对社会究竟能起到怎样的作用?有人说,当今日益严重的道德问题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难道经济发展必须以道德沦丧和人性堕落为代价吗?
吴明:我觉得道德可以对社会起到保健作用。如果一个社会道德败坏,那一定是不健康的社会。当今道德问题日益严重,表面看是随着经济转型出现的,实际是因为在转型过程中忽视道德建设造成的。我们不能因事实业已存在就承认其合理性。经济发展可以为生活奠定基础,但要真正感受人生的幸福,必须依靠道德的完善与心灵的解脱。如何帮助人们摆脱物质对心灵的束缚,重建日益滑坡的社会道德,是每个心存慈悲的人所关心的,我相信这是佛教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的地方。
刘腾亮:道德对社会发展有根本性的作用。人者仁也,没有最基本的“仁”,不能叫做人,只能叫动物,叫魔鬼。
徐敏:正因为道德沦丧,才需要道德教育。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并不矛盾,彼此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马轶文:道德伦理是社会中人和人协调共处的基本原则。人是社会的人,在共存共荣中不免有矛盾冲突,道德起到了缓冲融合的作用。
魏静:道德可以规范社会、人心,让人们沿着合于道、合于自然的轨迹运行。经济发展更需要道德,人心不合于道,才要用德治天下。道德沦丧和人性堕落是欲望无限膨胀带来的恶果。
雨雯:道德是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与法律相比,道德具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具有更强的渗透力。我认为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道德危机,确实有一定的必然性。因此,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尽快建立新的道德规范,尽量缩短道德真空期。
棣萱:道德可以对社会起到示范作用,使人们的行为受社会舆论的约束。当前的道德问题确有部分是因经济转型所致;另一方面,也与国民中存在的劣根性有关。
导致道德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刘腾亮:主要原因是信仰危机,其次是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好歹有基督教作为主流的大众信仰,中国有什么?这是可怕的真空状态。人吃饱喝足后,一旦空虚、无聊,什么问题都来了。当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只有单纯的、外在的技能教育,而缺乏内在的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的教育。
吴明:我认为,导致当今道德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主流意识形态对贪欲的撩拨和误导。至于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从总体上看是失败的,其主要问题在于道德教育的空洞、虚伪和泛政治化。这样的道德教育,不但没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而毒害了学生对于信仰、道德神圣性的认同和自觉追求,甚至适得其反地教会学生说空话、说假话等虚伪的行为方式。
徐敏:现代学校教育忽视了道德教育。即使有思想道德课,也不生动、不切实,不能让受教育者得到真实的感触。过多的宣传竞争,宣传实现自我,而很少宣传为人处世。
徐冉: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才不重德。才好比鱼,德好比水。鱼大无水,还不是干折腾?
马轶文:传统的价值观和伦理观遭到了很大破坏,又没有什么来替代它,结果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残缺不全。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在于他们其实没什么可教,所教的只是口号而已。
庄朝晖:导致道德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信仰虚无,功利主义,一切向钱看。当前学校的道德德育与现实脱节严重。
魏静:我们的教育缺乏宗教信仰的启蒙与熏陶,是应该用佛法甘露滋润学生的时候了。
雨雯:社会转型是客观条件,教育缺陷是内在动因。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言传身教做得不够。
李亚琴:当前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其次是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同时教材和教学制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道德·利益
道德家总是教人重义轻利,而人的本性却倾向于自私。人们一方面要顾及道德的面子,一方面又无法回避自私的本性,往往生活得很虚伪。怎样才能超越这一困境?人能战胜私欲吗?
刘腾亮:所谓“人性”问题,本质上是业力,不能看成永恒不变的。自私并非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人人具足、人人平等的佛性。自私只是佛性外在的尘垢,是可以清除的。所谓“道德的虚伪”,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宗教信仰,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谛,不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
吴明:我认为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只是因无明而贪着私欲才倾向于自私,于是往往穿着道德的外衣做自私自利之事。但在虚伪中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这样一种生存困境,我相信是可以超越的。面对私欲,道德家的说教只是扬汤止沸而已,根治的方法应该是釜底抽薪:让人明心见性,则私欲不起,何劳战胜。
徐敏:私欲当然不可回避,但同时也要明白,事实如此并不代表应当如此。正是因为私欲的顽固不化,所以其妨害极大,才要以道德教育规范它。
徐冉:道德不是装饰面子的,是真实地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切身利益。自私也不是什么本性,而是可以克服的习气。
马轶文:道德未必是一种负担,真正的道德应出自内心的欢喜和认同。而困境在于,社会有时会把某些道德实践僵化,以某种较高的标准要求所有人。所以,关键在于怎样获得一个全社会认同的道德伦理基础,同时又能保持适当的宽容度。
杨霞:讲道德的人自己一定要能做到,也就是以身作则。如果自己作不到,而要求别人做到,就是一种说教。我认为人是可以战胜私欲的,佛教就给了我们一整套克服欲望的理论和方法。
天心:对于那些自己还做不到而跟别人讲道德的人,尽管有虚伪之嫌,但我个人认为也是需要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习气,很多事在道理上我们都懂,也完全接受,却不一定能做得到。只要他说的是正法,可以导人向善,也是值得赞叹的。
庄朝晖:承认自己的虚伪,诚实地认识自己,诚实地对待自己。
雨雯:这与其说是虚伪,不如说是无奈。应该把自我利益的追求放在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
棣萱:义和利并重才是应当所为之法。两者顾及,并非世人的虚伪,不过是有时需要如此,形势所迫。
正观:对于普通凡夫来说,要超越虚伪几乎是不可能的。虚伪,未必就是非道德,因为虚伪未必一定会损害到他人。
张雷:人的“二元性”决定了人独有的荒诞命运,是人所遭受的基本压抑。人的私欲,实质上正是这一压抑导致的无意识的反抗。人认识不到世界的真相,所以无法摆脱这种无奈的困境,永远在轮回中打转。走出困境的唯一方式,是追求真理!人生的尽头,就是信仰的开始。
李亚琴:人能战胜私欲,当他明白因果时,自然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甘心为别人无偿付出。当然这需要一个持续学习、磨练和转变的过程。
有人说,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人与人之间说到底是互相利用的关系,甚至善良和信任都会被人利用,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呢?如果你被别人骗了,会怎么想、怎么做?
吴明:这种现象的确大量存在,但据我的经验,也有超越利益关系之上的真正朋友。所以“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未免太绝对了。我不止一次被别人利用过,明白真相后往往生气一时,不过事后转念一想也没什么,人家觉得你有利用价值,就让他利用一下,没准儿你还帮他成就了一件大好事呢。
徐敏:希望朋友不利用自己,就不要利用朋友。关于欺骗,如果明白了很多人是“自欺欺人被人欺”,在遭遇欺骗时,就会平和一些了。
徐冉:骗人的人是凡夫,所以有这习气。我不止一次被骗,骗就骗了呗。总结经验,下次小心点。再说历生以来,我也肯定骗过人,今生遇到此类人,也是恶果成熟,自作自受,没什么话好讲。
马轶文:这是把人贬低到禽兽的一种看法,把生存竞争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天心:被别人骗了并不可怕,可千万别被自己骗了。
魏静:如果被人骗了,我会先检查自身在修行中有没有漏洞。我相信真诚一定能感化并战胜欺骗,因为人人都渴望生活在友爱与理解中。
杨霞:如果在学佛以前,我肯定非常生气,甚至要去报复。可是现在,我会认为这是因果,前世欠的今世一定要还。我就会顺着这个缘,让恶缘消失掉。当然,如果我发现他除了骗我以外,还要再去骗别人,就会制止他。
庄朝晖: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我身上,我会尽量不起嗔恨心,不再主动与这个朋友联系。
雨雯:要看损失的大小,如果比较小,不去计较。如果很大,那么还是要用法律的手段让对方受到应得的惩罚。
张雷:我想起一位高僧的诗句:“竹影扫街尘不惊,月轮穿沼水无痕。”这个境界对于一般人来说的确难以做到,但经常默念这句诗十分有效,慢慢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在改变,自己的理性在升华。
思惟:如果在和别人接触之前就考虑是否会被利用或是否可以信任,那交往的心意就是不纯洁的。人和人之间最重要的是真诚,不建立在真诚上的友谊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至于朋友间的帮忙,如果不是什么违法、走后门,我不认为是利用。
正观:朋友之间就没有利益?有利益,就一定不道德?道德和利益,未必是对立的,两者共存,不是更好?
李亚琴:能被人利用,说明你有被利用的价值,只要不利用到反面去。如果你被骗了,说明你的智慧不够,要总结经验教训。
如果讲真话影响到自身名利该怎么办?以善良的动机说假话值得提倡吗?
刘腾亮:说话应以是否伤害别人为基本原则,而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名利。以善良的动机说假话,那是特殊情况下迫不得已的做法,不宜在平时提倡。
吴明:我还没有高尚到不顾名利的地步,但如果要讲的真话关系重大、事关他人利害,我也会仗义执言。以善良的动机说假话,在不损人、乃至利人的情况下是可以的,但也不必特意提倡,否则可能被滥用。
马轶文:以善良的动机说假话有时是难免的。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是邪。
天心:佛教有方便妄语,但必须有一个度。虽然是出于善良,是为了他人好,还是有度的问题,不能无限扩大。此外,讲话也要看场合,看大局,要有智慧。
徐冉:佛法讲权、实。以善良的动机讲假话,是方便,是权。权本来就是不得已而用的,而且用不好就出问题,怎么还要提倡呢?
庄朝晖:“必要的谎言”可以用,但要严格限制。
魏静:名利本是身外物。放下对名利的挂碍,随缘了缘,事情的结果可能并不像人想象的那样糟糕。无论结局如何,就以坦然、坦荡的心面对吧。
思惟:生活是一场大梦,名利只是梦里的一个道具,不必太在乎,丢掉这些沉重的道具,可能会更自在。既然是假话,当然不值得提倡。
正观:一切不如实语,对我个人而言都是戒止的。所以,对于敏感问题,可以闭口不谈。实在要说,也不能说假话。
陈靖:要看这句真话的意义如何,如果意义不大,我选择缄默。如果意义很大,我还是会说,但是方式上可能会婉转一些,使听众能够理解和接受。
生活中,一个很讲道德的人常常会失去许多实际利益,而那些不讲道德的人往往能得到实惠。讲道德真的会吃亏吗?如何看待和解决“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之间的矛盾?
吴明:从某件具体的事上来看,讲道德的人可能会失去一些实际利益,而那些不讲道德的人却得到了实惠。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我相信讲道德的人获得的福报,远远大于不讲道德的人眼前得到的实惠。所谓“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之间的矛盾,往往成为我们不愿坚信因果、不愿坚守道德的托词。我想重要的是首先从自己做起,“道德的人”越来越多了,“不道德的社会”不就越来越道德起来了吗?
刘腾亮:世上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你若学佛有智慧了,一切矛盾会迎刃而解。
徐敏:不讲道德的人或许会得到一些小实惠,但失去的却是信誉、威信等无形资本。道德的社会是由一个个道德的人组成,与其抱怨社会不道德,不如先以道德规范自己。
徐冉:欲平天下,先平自心。不道德的社会的形成,其中有我的过失。
庄朝晖:“善人”应该努力使自身更有力量,让“恶人”不敢来骚扰你。在一个不道德的社会,一个人只有从自己做起,说诚实的话,做道德的事,这是“无权者的权力”。
杨霞:从世间法和相对层次上说,那些讲道德、无我利他的人,在很多人眼中似乎真有些傻,表面上看也的确失去很多;但从出世间法和究竟意义上说,他们却是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得多。
雨雯: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没有形成。从短期看,也许不道德的人能得到实惠,但从长期看,他一定会受到惩罚。
正观:讲道德,不是提倡做傻事。道德亦要善巧。没有智慧的菩萨道,可以想象么?
李亚琴:讲道德不会吃亏,有些现象是一时的,不讲道德终会有报应。“不道德的社会”是来考验你的,付出的终究会回到你的身上。
道德·家庭·职业
怎样才算孝敬父母?如果孩子不孝敬父母而又没有触犯法律该怎么办?将老人送到养老院是否有违中国传统的孝亲思想?
刘腾亮:在物质、精神上全方位照顾老人,才能算是孝敬父母。对于佛弟子来说,要引导、帮助老人学佛、念佛。孩子不孝敬父母主要是教育问题,最根本是自身的示范。问问自己,对父母尽孝了吗?
吴明:孝敬父母应该尽己所能,为他们提供生活的物质条件,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有时,后者似乎更重要。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去度过晚年,的确有违中国传统的孝亲思想。但传统并不是死的教条,应该因时制宜、因人而异。
徐敏:孝顺,不光是听话就可以,应该切身考虑父母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如果子女的确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双亲,送到老人院也不能说不孝。但无论双亲在家还是在老人院,都要尽到做子女的义务,这不光是金钱就可以解决的。
天心:中国的传统观念,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改变。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我认为不能说是不孝,关键是尊重老人的意愿。作为子女,即使把老人送到养老院,仍然要关心他们,尤其是在精神上。
杨霞:孝敬父母、善待老人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作为父母,要给孩子作出孝顺长辈的榜样。孩子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所以要多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思惟:孝顺父母不仅要让他们的身体受到照顾,更应该照顾他们的思想,设法让他们了解人生真相,使他们知道人身难得,生死无常,抓紧时间了脱生死大事。
雨雯:把老人送到养老院,的确和传统的孝亲不大一样。但如果这样做可以使老人得到更好的关怀,让他们更愉悦,我也不反对。
李亚琴:孝敬父母是尽你所能给父母以快乐和希望。如果能让父母生起对佛法的信仰,劝他们信佛、念佛,是为大孝。
从佛法的角度看,什么是不道德的职业?什么是职业道德?作为合格的医生和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是什么?
刘腾亮:有些职业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合乎法律规范的不一定合乎道德规范。佛弟子不能从事造恶业的事。如果自己遇到了,必须忏悔业障,想尽一切办法去改变职业。如果真正发心,必然会随心愿的。
吴明:作为合格的医生,应该竭尽全力地治病救人;作为合格的教师,应该毫无保留地传道解惑。
徐敏:从事什么职业,也是前业所感。医生的职业道德是妙手仁心,教师的职业道德是言传身教。
徐冉:医生要有一颗温暖病人的心。教师要有把学生培养成才的愿。
马轶文:就佛法来看,职业是利益众生的手段,职业道德应从利益众生的角度出发。但现代社会分工是建立在最大程度满足人类欲望的基础上,它的宗旨同佛法的宗旨很难契合,现在很多职业在佛法看来是全无意义或有害无益的。
庄朝晖:作为老师,教书育人是基本职业道德。现在的大学里,老师一般不承担育人职责,也鲜有人格号召力。
张雷:职业有时不是人所能左右的。民以食为天,有时为了生存不得已而为之。怎么办?佛法告诉我们:多修福德。
魏静:爱岗敬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修行就是在生活中磨练自己的心。尊重每个人、珍惜每个缘。作为医生和教师,应该像人们赞誉的那样,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雨雯:作为医生和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是具有悲天悯人的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李亚琴:在佛法看来,社会上有些职业本来就是不道德的,如卖烟酒、贩毒品、杀生业等等。医生和教师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职业道德,是真诚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
= 谈谈你对 “为人民服务”的认识和理解。政府官员应具备哪些基本道德素质,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
刘腾亮:“为人民服务”与佛教“普度众生”的思想是一致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众生平等,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首先要有无我、无私的思想,把自己的生命价值与人民大众融在一起。
吴明:首先应该全心全意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是“为人民服务”的底线,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只是在说空话。作为政府官员,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道德素质,如诚实、善良、责任心和同情心等。
徐敏:要严以律己、知法守法,不被坏风气所转;切实考虑人民的所需;也要认识到名利不过是过眼烟云。
马轶文:为人民服务,就是以他人之方便为己之方便,以他人之快乐为己之快乐。
思惟: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就是忘记自己,全身心的为他人。
李亚琴:“为人民服务”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作为政府官员,要始终站在人民的利益考虑问题,正直、无私、公正。
道德·人生
假如一个人连起码的惭愧心和羞耻感都没有,道德对他有何意义?对于一个不信因果业报的人,该怎么办?
刘腾亮:事实上,许多恶人在内心中都敬佩好人。严格地讲,一点良知都没有的人几乎没有。对于没有佛缘的人,我们也要以慈悲心、恭敬心、平等心对待。
吴明:在这样的人心目中,道德可能毫无意义。但是从社会的角度看,道德对于这样的人尤为重要。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如此无明、愚痴而放弃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更不应该把他们排斥在道德社会之外,令其彻底沉沦、堕落。
徐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谓没有,不过很薄弱,显得没有似的。就算一个人顽固不化,道德种子一旦种下去,早晚会发芽。所以道德对他还是有意义的。
马轶文:我觉得感化别人比简单地指责要好。要让大家切身觉得道德本身就是好的、美的、光明的,如此不讲道德之人自然会产生羞耻感,向贤人学习。可怕的是社会以功利为目标,把物欲放在第一位,只要事情做成了,手段可以不论,这样道德就好像成了奢侈品。
天心:如果真的没有惭愧心、羞耻心,的确是极为可怕的。但我认为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很少。即使他不讲道德,不能按照道德规范去做,并不表示他内心就完全抛弃了道德。
杨霞:哪怕再邪恶的人,我也不认为他的良心就完全泯灭了。因此,道德还是有它的意义和价值。如果一个人现阶段还不相信因果业报,我想也只是时间问题,因缘成熟了自然就会相信。当然,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宣传,也是非常必要的。之所以很多人还很难接受因果业报的观念,主要原因是他们有太多的误解。
魏静:此生能投生为人,必有些善根,心中总会有善的一念,要设法开启它、放大它。因果业报不因人不信就不存在。环境的熏陶会影响他、改变他,无常人人都会遇到,多用方便法引导他吧。
雨雯:没有惭愧心和羞耻感的人,也就无所谓道德。如果这个人不信因果,就不能用来世的果报威慑他,但可以用现世的果报来震慑他。
李亚琴: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没有一个人浑身是错,把他的长处找出来加以赞美,就找到切入点。首先是理解和体谅,以自己的善行感染他。刚强难调的众生更需要耐心和信心对机引导。
对于曾经伤害过你的人,还能像以前一样友好地对待他吗?如何才能无条件地关爱所有人乃至一切众生?
刘腾亮:这需要菩萨的慈悲与智慧。一切纷争起源于贪嗔痴三毒,归总于因果业报。别人伤害你,你要忏悔,要想到以前我可能也伤害过他。当贪嗔痴三毒熄灭,慈悲和智慧必然生起。
吴明:对于伤害过我的人,要像以前一样友好地对待他,开始确实比较困难。但我曾经努力去做,结果皆大欢喜,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应该相信,我们有可能做到无条件地关爱所有人乃至一切众生。三世诸佛、菩萨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徐敏:我现在还不能无条件地关爱所有众生,但我确信这是可能的。这需要不断发愿与训练。佛法告诉我们,在无始的生死轮回中,每个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亲人。
徐冉:可以友好对待。再说谁没伤害过人?说起来,我伤害别人比起别人伤害我,多得太多了。惭愧!
庄朝晖:无条件地爱所有众生,对于目前的我看来是不可能的。但不能因为我的境界,就排除这种可能性。如何做到?应该向佛陀学习。
棣萱:要看是何缘故。若是误会,我可以像以前一样;若不是,我想会有所减色。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才能无条件地关爱一切众生。
雨雯:我可以做到以礼待之,但做不到以心待之。要无条件地关爱所有人,只有寻求佛教的力量了。
天心:首先要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觉得受到了伤害?当然可以找出很多理由,但最根本的是心量太小、我执太重。其次,做任何事都要有智慧,要讲究方法。如果能解决这两个问题,我想自然可以像以前一样对待他。至于无条件地关爱一切众生,对于一个凡夫来说很难,但如果是佛弟子,就必须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杨霞:在没有学佛之前,如果有人伤害我,我会非常伤心,甚至会退失自己的善良。但学佛后,我会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进一步,我会说服自己将伤害我的人当成菩萨,也许他就是以这种示现来扩大我的心量,增长我的慈悲和智慧。如果没有学佛,绝不可能无条件地关爱一切有情。但如果是真正的佛弟子,要想解脱成佛,这是必须的。
魏静:人因无明遮住了双眼才会做下错事,无明中的人更可怜,更需要救助。爱心是一点点培植的,扩大心灵的空间,就会容下他人的伤害。有容乃大,深入理解众生,会把一切有情装在心中。
李亚琴:达到这种境界是一个过程。“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一切伤害都有因缘,也消你的业障。有时要感恩违缘,从中悟出顺缘中得不到的东西。
爱憎分明几乎是社会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用一句曾经很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对朋友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要像严冬一样冷酷。”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刘腾亮:所谓敌我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事物都会转变。凡事要有余地,不能做绝。敌人觉悟了,转变了,就变成好同志。从佛法讲,不应该在情识上起分别心,要消除爱憎观念,以慈悲心、平等心、恭敬心对待一切众生。
吴明:我不认为爱憎分明是值得提倡的道德品质,尤其在我们这个和平年代。对待朋友固然应该像春天般温暖,对待“敌人”也不一定要像严冬般冷酷无情。我相信温情可以化解敌意,而残酷的斗争只能加剧敌对倾向,制造更多的苦难。
徐敏:没有任何人可以成为自己的敌人,真正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那迁就自己放逸的心。
徐冉:要说朋友,众生同禀佛性,都是朋友。要说敌人,心中的恶念恶习,才是真正危险的敌人。如果一个佛子还在社会上爱一帮、恨一帮,那和不修行的人有啥区别?
马轶文:爱憎分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恶扬善。但不少道德习俗有较大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朋友和敌人是会转化的,过度的爱憎分明是不宽容的体现。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就会变成打击异己的阴谋手段。
天心:从佛教来说,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因为佛教不认为有绝对的好人和恶人,也就没有绝对的朋友和敌人。当然,佛教绝不否定是非善恶的相对存在,假如一个人连是非善恶都不分,不是傻瓜吗?
杨霞:很多人所谓的爱憎分明,是站在自我的立场,是以自己的价值判断、情感和利益为出发点,爱我所爱、恨我所恨。这种爱憎分明是自私和虚伪的。
魏静:有一句台词:人不是西瓜,西瓜有好坏,人没有好坏。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错事的人。
正观:对一切众生须以平等心对待。心是平等,但是手段、方法可以多样。
李亚琴:爱憎分明是对是非的分明,对事不对人。划分敌友是世俗知见,“一切众生如来想”。你只有心中的敌人——贪、嗔、痴。你不以人为敌,就没人以你为敌。
雨雯:用爱心去感化敌人吧。
对于欺软怕硬的人,忍让宽容只会助长他们的贪婪和罪恶吗?应该如何对待这样的人?
刘腾亮:菩萨以慈悲和智慧对待一切众生。首先是慈悲,任何刚强的众生,都会被无限的慈悲所感化。其次是智慧,忍让和宽容也是有原则的。我们经常不能正确与他人相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慈悲与智慧不够。
徐敏:一味容忍的是老好人,不是善良而有智慧的人。但也不是简单的“以牙还牙”了事,一定要具体情况分别对待。
徐冉:宽容不是纵容。如何对待这些人,要看自己的力量和彼此间的缘分。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形,加以善劝、警示等。实在不行,敬而远之。
马轶文:要降服他,先要让他看到力量,知道善良并非软弱可欺;然后用德性去感化他,让他体会善良之美。
天心:与其说是欺软怕硬,不如说是不讲理。对不讲理的人,我们怎么做?如果没有更好的方法,就回避他。当然,最好是通过智慧和方便善巧来转化他。
雨雯:用适当的手段,比如说法律去解决这样的问题。但不要通过暴力手段。
李亚琴:忍让和宽容是美德,但同时要有智慧,应当有勇气正面和这样的人交谈,说话要巧妙,给他留有自尊,并让他心生惭愧。你的善心和诚意最终会感染他,这叫不威而治。 = 知识能改变一个人的道德吗?
刘腾亮:知识不能改变一个人的道德。知识仅仅是技能,特别是现代教育模式,仅仅灌输技能性的知识,而没有人格、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知识还有一个害处,使人更知道如何伪装、粉饰自己。
吴明:知识增长与道德完善并不成正比。知识本身是中性的,它可以成为人们行善的助力,也可以成为作恶的工具。
徐敏: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一定要紧密结合在一起。
徐冉:单纯的知识不能改变人的道德,但能为自我改造提供很大的帮助。知识是为人所用的,用之于善则善,用之于恶则恶。
庄朝晖:我认为这取决于是什么样的知识。而且知识与实践还不是一回事。
天心:道德是为人之本,是内在和深层次的。相对来说,知识是比较表面的。用一个比喻来说,知识相当于我们穿的衣服,道德则是健康的身体。你穿得很华丽,并不表示你就很健康。
杨霞:一个没有多少知识的农民,不见得就没有很好的道德,而一个博士生照样可能去坑蒙拐骗。因此不应该用知识、学历和文凭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
道德·法律·宗教
道德实现必须以法律制度的健全为前提吗?仅仅依靠道德自觉行得通吗?
刘腾亮:事实上,道德才是法制的基础,而法制不可能成为道德的基础,这是严重的观念倒错问题。我们不要过于迷信法制,没有道德建设为基础的法制社会,其局限和弊端是很严重的。
吴明:“仅仅依靠道德自觉”当然是不够的,但是道德实现最终必须依靠道德自觉,而法律制度的健全只是助缘。
马轶文:作为调节社会秩序的重要规范,法律当然是重要的。但法律只能制恶,不能摄善。而且通过法律调节,有赖于法律规范本身的正当性、执法者的公正性、监督者的有力性等条件的制约。
庄朝晖:人容易从恶,却不容易向善。仅有法律是远远不够的,只能防止最坏结果的出现,却不能导致更好结果的出现。所以,还需要道德的教化。
徐敏:道德的制约力很微弱,而法律具有强制性,这一点上,道德不如法律有效。所以要以道德教育配合法制建设,双管齐下,不放松任何一面,才能更好地树立道德风尚。
天心:应该说,道德是比法律更基础、更重要的东西。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首先要具备的是道德,如果公民缺乏基本道德,完全靠法律是无法维持的。之所以还能用法律来维持,是因为人们还讲道德。也就是每个人心中还有善良的一面,如果都邪恶了,法律也没有办法。我认为社会更需要道德,而不是法律。
雨雯:我认为道德非常重要,但光依靠道德来解决所有的问题的确是行不通的。道德和法律可以互相弥补,都要重视,不能偏废。
李亚琴:惩罚是一时的,有时还会起反作用。重要的是以德行感化人心。你不能控制环境,但你可以控制自己。
在死刑问题上有赞成和反对两种绝然相反的观点,你的观点呢?
刘腾亮:从世间法上讲,因果相报是必然的,杀人偿命也是公平的,无限度地宽容、纵容坏人也是一种犯罪。从出世法来讲,佛教更重视拯救人的灵魂而不是肉体,当然佛教徒不会去实施死刑,佛弟子是不杀生的。
吴明:我反对死刑。这种惩罚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犯罪,它没有触及犯罪现象产生的社会的、心理的根源,反而又制造了新的罪孽。
徐敏:有没有死刑,这与一个国家的国情有很大的关联。佛法不违世间法,应该接受这个事实。但死刑的行刑方法有一些是很残忍的,这个是很不好的。如果确实有能力,应该发表意见乃至出面干预。
徐冉:废除死刑是好事,但一下子废除可能实现不了。如果一个人被冤判死刑,等到昭雪时,可就无法令死人复活了。废除死刑,给人一个改造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马轶文:我反对死刑。以暴抗暴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会起作用,但对人类长期的生存发展不利。死刑是基于人类的对等报复心理,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三世因果已作出了公正的判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世间刑罚不重要。
庄朝晖:应该是向着“没有死刑”发展,但如何惩罚和震摄穷凶极恶之徒,这确实是两难问题。
天心:我并不完全赞同杀人偿命这个观点。从人道主义出发,我认为完全可以用无期徒刑或终生监禁来代替死刑。
杨霞:杀人偿命,我认为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也不违背因果。只有这样才能平衡这个世界的善恶。
陈婧:允许死刑,但要谨慎使用,要用更加仁慈的死刑方式。
李亚琴:我不赞成死刑,因为这是治标不治本,人心不会因此得到改善。其实一个良民变成罪犯,是有一个过程的。一个人犯罪,整个社会都有责任。
宗教信仰在道德建设中有什么重要意义?佛教有可能扭转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的现状吗?
刘腾亮:我认为只有宗教信仰才能根本地解决道德建设问题,中国社会的信仰危机是很可怕的。合法宗教不能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各种邪教就会乘虚而入,这方面的教训很惨重。人毕竟有精神需求,需要建立精神支点,无论是政界还是宗教界,都应该面对现实,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如果全民都真正信仰佛教,那么社会道德水准必定会有根本改变。
吴明:宗教信仰应该是道德建设的中坚力量。我希望并相信佛教能扭转道德滑坡的现状,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将是长期的、艰难的过程。
徐敏:道德补法律之不足,宗教又补道德之不足。佛教可以对扭转道德滑坡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不能一味依靠佛教。因为现在这个时代,佛教能否切实有效的推广还是问题。
徐冉:不同的传统宗教尽管有浅深不同,但都是道德的建设者。挽救道德滑坡不是哪个宗教单独的任务,所有传统宗教都有责任。传播佛法对扭转道德滑坡绝对有作用,所以要大力弘扬佛法、流通佛经。但最重要的是实践,改造自己就是扭转道德滑坡最好的办法。
马轶文:宗教信仰一直是道德的源泉。佛教对中国道德伦理的重建会起到重要作用,但近期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社会对宗教的普遍理解和对佛法义理的重新解释等等。
天心:从理论上、从佛教经义来说,是完全可以扭转社会道德人心的,但客观上却很难真正实现。
庄朝晖:我相信,佛教肯定会对中国的精神重构做出应有贡献,其贡献又会推动对佛教的深入研究。但这需要佛教界、知识界与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魏静:佛法教人明因知果,把握自己的命运,教人彻底解脱,应该肩负起提高道德素质、净化社会人心的重任。
李亚琴:宗教能起到改善人心的作用。很多人不讲德行,是因为没有人生信念。佛教犹如茫茫黑夜中的灯塔,给迷茫的众生以航向。因果轮回的道理是从根本上对治人们的贪、嗔、痴,每个人最终要对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不管你相信与否,报应丝毫不差。如果佛法兴盛,社会道德滑坡自然会扭转的。
同情心、爱心与佛教所说的慈悲心有什么区别?
刘腾亮:同情心是良心或良知的体现。爱心一词出自基督教,其“阿佳佩之爱”是大爱,有别于人伦的爱欲心、爱染心,但其“大爱”仍然局限于人,而慈悲心的对象是一切三界众生。并且,佛教的慈悲与般若智慧是密不可分的。
吴明:通常所说的同情心、爱心往往是有条件的(如希望有所回报)、有等差的(如施者视受者为弱者),而佛教所说的慈悲(慈与乐,悲拨苦)是“无缘”的(无条件)、“同体”的(感同身受)。
徐敏:同情心仅仅是因为见到别人可怜觉得难过,略似孟子的“恻隐之心”,还没有上升到行动。而爱心是导致行动的,不但同情而且尽量帮助。慈悲心包括慈心与悲心,慈是予众生乐,悲是拔众生苦,做到真正的慈悲很不容易。
魏静:慈悲就是爱的升华,是由凡情升华为圣情,小爱升华为大爱。从爱自身、爱家人、爱朋友,进而扩大到爱每个人,每个生命,乃至世间万物。
棣萱:同情心是见人受苦而发怜悯之心;爱心即发自内心善待他人。慈悲心涵盖并超越了同情心和爱心。无条件地给予众生快乐,视众生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
李亚琴:同情心是有分别和限度的,一般动物也有;爱心是人类的境界,但未去除我执;慈悲心是拔苦予乐,无论怨仇亲爱,一切众生如母想,是无相布施。
社会问题的道德反思
诚信是当今普遍关注的道德问题,它对于个人、社会和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何在?
刘腾亮:人是社会的人,这种社会性特征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明显,孤立的个人和单位是无法立足的。因而,个人和他人、个体与全体的相互关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诚信则是建立这种良好关系的首要条件。
吴明: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可以得到他人的信赖和帮助。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人们生活在其中才会有安全感,社会也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需要诚信,如果人们不讲诚信,整个经济秩序就可能走向混乱,乃至崩溃。
徐敏:物理学上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诚信也是如此,只有待人以诚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欺诈只会把彼此的精力耗费在互相提防上,完全是无用功,对个人、对社会、对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
徐冉:人无信不立。没有信用好比车辆有车轮没有车轴,怎么能动?对个人而言,不讲信用,短时间占便宜,长久来看还是吃亏。
庄朝晖:心理学调查结果显示,“诚实”的人最容易被选作朋友。所以,“诚实”对个人很重要。对于商业,“诚信”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遗憾的是,现在的商场充满尔虞我诈,甚至很多人以“诚实”为名,行“不诚”之实。
雨雯:信用是人与人之间友爱相处的基础。有了信任才能实现良好的沟通和互助。信用也是社会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银行借贷、企业间的票据往来,生产链上下游之间的配合都不可能有效展开。
李亚琴:不要轻许承诺,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哪怕自己损失再大也不能失信于人。失约违约是在摘自己人格的牌子。
如何从佛法的角度看待正义和非正义战争?
刘腾亮:佛教反对一切战争。正义和非正义有很大的相对性。佛教消除战争的方法是从因上,而不是果上入手。佛家认为,杀业引来刀兵劫。“欲知世上刀兵劫,且听屠门夜半声。”所以,佛教的重戒之一就是不杀生,这是避免战争最根本的方法。如果全世界都慈心不杀,素食念佛,战争绝对不会发生。
吴明:佛法反对战争。不管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都会人为地伤害有情生命,给人间带来更多的苦难。
徐冉:佛教始终高举和平的旗帜,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总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佛法认为战争根源是人的贪、嗔、痴。只有熄灭贪、嗔、痴三毒,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战争。
天心: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不管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战争都是残酷的,都是应该禁止的。
杨霞:从究竟意义上说,战争没有所谓的正义和非正义。
腐败现象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何才能更有效解决和防止腐败?
刘腾亮:腐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现代社会虚无主义的人生哲学,丰衣足食而精神空虚,没有宗教信仰,只有用物质享乐来麻醉自己的心灵。要解决腐败问题,根本办法就是弘扬佛陀教育,让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吴明:我认为,人们常说的政治体制不够民主、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等,都是腐败现象产生的外在原因。内在原因在于信仰失落与道德败坏。要有效防止腐败,必须内外兼治,在健全社会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重视道德秩序的重建。
雨雯:问题首先在于道德教育不够,其次在于缺乏防止腐败的有效监督机制。把上述两点做好就可以防止这一问题。
李亚琴:腐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心失衡,没有真正的人生信念,不相信因果业报。
据报道,许多城市每年要吃掉大量野生动物,而且食用方式非常残忍,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刘腾亮: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见了必定流泪!今天这些无知的人加在动物身上的残暴和痛苦,他日必定要加在这些人自己身上!无知而可怜的人呵,你可曾听见地狱的号哭?你何年何劫才能获得佛法的甘露!
吴明:这真是我们人类的悲哀。杀生已是罪孽,还要“享受”杀生的“刺激”,更是罪孽深重,万劫不复了。
庄朝晖: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是说一个人要杀小羊,母羊竟流泪跪了下来,怎不让人恻然同情,放下屠刀?
徐敏:个人因果个人了。通常能做的就是怜悯那些动物,更怜悯那些人。如果有机会,就可以规劝人们不要残忍地吃各种动物。当然理由不一定就是因果可怕,可以从环保、健康等角度来说明。
思惟:我们都看过对地狱的描述,其实这里已经是地狱了,刀山、火海、油锅……哪一种都有,只是不当下发生在自己身上,可债却已经牢牢地记下了,生生世世,机缘成熟就会来讨债,我们到时候有能力抗拒吗?
李亚琴:从因果轮回来看,吃的其实是自己的肉啊!
雨雯:善待动物也是善待人类自己。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