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居士学者 > 陈星桥 > 关于21世纪中国佛教教育的思考

关于21世纪中国佛教教育的思考

发布日期: 2016-01-01 浏览量: 3,112 次浏览

 

陈星桥

 

内容提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我国汉语系佛教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佛教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培养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任务空前紧迫,强调问题的关键在于改进思想观念和教学与管理体制。进而围绕这两大方面问题,提出了21世纪中国佛教教育应确立的理念以及与此相应的神圣使命,并就当前佛教教育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办学资金、课程设置、教材编制、师资培训、居士教育和运用计算机及其网络等问题,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中心词:21世纪  佛教教育  思想观念  教育体制

 

佛教传入我国汉地已有两千余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汉传佛教,在世界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大陆佛教正走向全面复兴,如何在新世纪中使汉传佛教再创辉煌,已成为当前佛教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话题。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如何办好佛教教育。

 

一、我国汉语系佛教教育的现状

 

佛教教育工作,事关佛教人才的培养,关系佛教百年大计。已故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于1992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把培养人才提高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引起了一切关心佛教教育事业的人士广泛共鸣。八年多来,我国汉语系佛教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初中高三级佛教院校已发展到三十多所,僧伽教育逐步走上轨道,尼众教育的发展尤为突出。各级佛教院校培养了一大批佛教人才,其中不少人在佛教岗位上发挥了骨干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会议的目标多数都未能实现,不仅过去佛教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待解决,今天更面临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佛教教育工作的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培养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要求空前紧迫。主要表现在:

1、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佛教寺院日益增多,佛教信众达一亿以上,而僧人相对较少,尤其是整体素质偏低;“文革”以前培养出来的老法师越来越少,佛教市场出现了若干真空地带,这给附佛外道和邪教以可乘之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外来势力侵害佛教界合法权益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内苦于人才奇缺,应接不暇。

2、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寺院众多,三大语系齐全,而我们的佛学研究水平却与此极不相称,不仅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与国内学术界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全国已初步形成了高中低佛教教学体系,但在师资水准、适用教材等方面还极不规范;硕士和博士人才极度缺乏;我国佛教界的对外交往日益增多,而缺乏深层次的交流;我们派出去的留学僧少,且未能引导他们回国,安心在佛教中充分发挥作用。至于接待海外留学僧更少。

3、教内有些长老缺乏全局观念和未来眼光,对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佛学院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院管理等方面不尽人意。例如对佛教教育事业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远远少于用在修庙、塑像、开光、升座等方面的投入;我们对电化教学、计算机运用、建立佛教网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佛教教学资源;二十年来各级佛学院培养了不少人才,却有相当一部分人未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高层次的人才更是缺乏,一些学僧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未能荷担起住持佛法的重任;对广大居士普及佛化教育不够重视,更缺乏对居士骨干的专门培训。

如此等等,说明佛教现实的需要和人才的奇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们的一些观念和佛教教育事业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这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我认为,问题的症结,一在于思想观念,二在于管理体制。赵朴老常说,各级佛协都要将培养人才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但如何来抓?我看关键还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进体制,灵活管理,以认真务实的精神解决好佛教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21世纪中国佛教教育的理念与使命

 

当前我们正跨入21世纪。这将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世纪,是一个各种宗教由对立走向对话、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并驾齐趋的世纪。而佛教一向崇尚和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三大世界性宗教之一,佛教在这一世纪,无疑负有许多神圣的使命。其中一个重大的使命、也是我们完成其它使命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大力发展佛教教育。

佛教教育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就广义言,佛陀创立的八万四千法门,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从狭义来说,则专指丛林式的或学院式的佛教教育。与一般偏重知识与技能传授的世俗教育不同的是,佛教教育着重于教导人们如何修行,完善人格,服务社会,净化社会,乃至如何成佛作祖。佛经常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即反映了佛教教育的这一重要特点。因此佛教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性教育、普世性教育和终身教育。

弘扬佛法或办佛教教育无不强调两大原则,一个是契理,一个是契机,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在今天,这两大原则遇到空前的挑战。一是佛教发展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形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佛教文化,只有对佛法深有研究者和有修有证者,才可能从中认识佛法真谛,并使自己的言行契合佛理;二是近百余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宗教和思想文化体系竞争日益激烈,佛教从来没有面临如此之多复杂的情境和不同的根机。佛教需要有一大批有识之士对此进行认真的研究,并作出艰苦的努力,才能使佛教适应时代,适应不同的社会,契合众生之机。时代在呼唤人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显然,只有契理契机地办好佛教教育,培养出一大批佛教研究人才、教学人才、寺院管理人才和有修有证的高僧大德,才能使佛教发扬光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佛教最重要的使命,第一是办教育,第二是办教育,第三还是办教育。

现在各国的竞争十分激烈,都十分重视“科教兴国”,而各宗教的竞争同样十分激烈。因此从佛教来说,不妨提倡“科教兴教”。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并汲取某些科学的方法,借助于某些科技成果,才能振兴佛教。

如上所述,当前我国佛教教育存在两大关键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有待改进,二是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因此要办好佛教教育,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21世纪佛教教育的新理念

第一,应推行全方位教育。自上个世纪以来,我国佛教教育实现了由传统的丛林式教育走向学院式教育的转变,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可谓成效显著。然而学院式教育弊端也不少,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且现在有一种倾向,即将佛教教育局限于僧尼、局限于寺院、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生阶段,这不大符合佛教的宗旨和佛教教育的特点。因此在21世纪,我们应大力倡导和促进全方位教育。具体来说,即应以学院式教育为主,辅以丛林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在佛教理论课的基础上辅以各种文化课和修行实践课;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各种专门的教育;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辅以短期培训、继续教育乃至终生教育;在僧尼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居士教育、大众化教育,甚至还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普及佛教教育。例如:各地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夏令营、讲经法会,四川佛教界举办的函授教育,港台和东南亚佛教国家举办的短期出家活动,计算机网络上开设的佛教网站、佛教网页等等。21世纪应将这些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第二,应处理好学与修的关系。记得《论语》中有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想学佛乃至办佛教教育也是这样,应注意教观相资,学修并重。不过对广大佛教徒来说,应“学修并进,以修为主”。这里的修不单指念佛坐禅,还包括基于佛教的理念修六度万行。对佛学院的学生来说,则应“学修并进,以学为主”。这里的学不单指学习佛经,还包括对“五明”的学习。

第三,应重视素质教育。21世纪的佛教教育,应贯彻“人间佛教”的思想,以人为本,着眼于素质教育、完善人格。具体来说,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里的所谓德,是指爱国爱教、具有良好的宗教操守和修养;所谓智,是指具有良好的宗教学识,善于用佛教缘起性空等思想观察思考问题;所谓体,是指身心合谐、健康,具有良好的体魄;所谓美,是指基于佛教的理念、禅的意境,对佛教文学、建筑、音乐、美术乃至自然山水等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所谓劳,是指具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吃苦耐劳的精神。应改变过去那种忽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片面强调德或才的现象。

 

 (二)改进教学和管理体制 加强佛教院校自身建设

大家知道,东南亚一些佛教国家的佛教教育,得到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在许多方面是与国家的教育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在资金、师资、学校规模、教学水平等方面能达到较高的要求;即以日本、韩国的佛教教育来说,依靠社会团体、宗派力量,也能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平。而在我国,多年来,中国佛教协会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初中高相互衔接的三级佛教院校管理体制,这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各级佛学院均建于寺院,比较分散,且多依附于寺院,形成不了规模;而且在资金、师资、课程设置、教学设施及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三级教育体制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目前佛教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我国大一统集权思想的体现,在佛教恢复之初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在已有许多方面不适应民主化潮流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以及佛教发展的形势。虽然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大陆的佛教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与东南亚佛教国家和日本、韩国存在相当差距,而且与台湾的佛教教育也存在一定差距,这与丰富的汉语系佛教及我国的国际地位是很不相称的。因此我以为,除了更新观念外,还应从改变佛教教育管理体制着手。

1、佛教界应从教材、师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乃至等级考评认定等方面,切实建立起初中高相互衔接的三级佛教院校管理体制,要有可操作性,仅靠行政命令是不行的。过去我们仅限定有一所高级佛学院,即北京中国佛学院。现在看来,这种人为的硬性规定已极大地制约了佛教教育的发展。宜由中国佛教协会牵头,各地和各寺可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应当制定一套严格的规范性的评价标准,符合标准的则中低级的可以成为高中级,不符合标准的,高中级的也可降级,从而形成一种竞争性的激励机制。这样有利于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

2、应鼓励和支持各佛学院与社会力量合作办佛教教育。可以是佛教界委托有关大学的宗教系培养人才,也可以请一些大学教授到佛学院授课,也可以佛教界和民间财团及相关的大学合作办若干综合性的和专科类的佛教大学。还可以为一些宗教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宗教系培养人才,并创造条件接受海外留学生。我国三大语系佛教院校之间也可进行合作培养人才,这样就可更多更快地为佛教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增进我国佛教界与学术界和各国佛教界的交流。长远来看,也完全符合国家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利益。目前我们有些佛学院已在这方面初步做了一些尝试。

3、在教学体制、编订教学大纲等方面,应体现大乘佛教即世而出世的精神,在21世纪作适当调整。应面向现实,改变佛教那种神秘化、巫术化、来世化的形象;面向大众,改变佛教那种脱离大众的经院化、贵族化倾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佛教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利益更广大的人群。尤其是佛学研究,应与学界和国际接轨。《地持》云:“菩萨学法,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五明处求”。五明即包括佛学,语言、音韵学,逻辑学,医药学和各种技艺类的学问。为了适应时代,更好地弘扬佛法、住持佛教,佛教教育不仅要建立健全高中初三级相互衔接的教学体系,还应将普通教育和各种专门教育相结合,设立佛教师范学院、佛教文化艺术学院、寺院管理学院等专门的宗教院校和若干佛教研究机构。应把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加强与相关的大专院校或学术界的学术交流,并在条件成熟时创办佛教自己的综合性大学;应与各国佛教界加强交流,多层次地互派留学生。

4、应积极寻求各级政府的理解、支持,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建立和运作佛教院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此外应强化和充分发挥各级佛教协会的指导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以联合四众的力量办好佛教教育。

5,应改进现有的用人机制,积极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这是体现佛教教育的宗旨与价值的重要一环。人才应当自重、自强,更需要尊重、需要关心、需要有发挥其所长的环境和机遇。因此,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我们要纠正那种叶公好龙、五大郎开店或任人唯亲的心态。我们不仅要善于培养人才,还应善于发现人才,善于运用人才,要切实改变那种一方面是人才奇缺,另一方面是大量人才流失或被埋没的现象。

 

 (三)关于佛教教育一些具体问题的思考

除更新观念、改进体制外,我国佛教教育还有许多具体的问题亟需解决。需要依靠各方面力量,群策群力,真抓实干,予以解决。

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佛教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我们应当拓宽筹资渠道,充分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地方都应设立佛教教育专项基金,专款专用,集中用于佛教院校的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师资。解决师资问题,一是要提高师资的地位和待遇,以体现佛教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二是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师资的水平。我们至今没有一所佛教教育和师范学院,这是不正常的。全国佛教界有必要集中精力办一所研究佛教教育学和供法师进修、培训的这样一所佛学院 ,在此前可先办几期教师进修班。

课程设置是关系到办学方针和能否造就有用人才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学僧想学的学不到,学到的用不上,不仅会挫伤学僧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关系到他们日后能否适应佛教界的实际和社会的发展、住持佛教、弘扬佛法的问题。原则上初中级佛学院应以基础佛学课和文化课为主,适当安排一些知名法师和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高级佛学院或中级佛学院专修班则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所修专业设置课程,如英文、日文、梵文、藏文,藏语系、巴利语系课程,佛教教育学、心理学、编辑学、佛教音乐学、建筑学、文学以及雕塑、绘画艺术等。应适当安排一些选修课,多组织一些专题讲座,以扩大学僧的视野,提高学僧独立研究的能力。要逐步改变那种主要根据师资设置课程的情况。

佛教教材不统一、规范,不仅使初中高三级佛学院教学无法衔接,而且也无法反映或检验一个佛学院的教学水平。目前教内外已出版了不少有价值的佛学专著,近二十年来各地佛学院也已找到一些适用教材,现在到了汇总、编制和审定的时候了。应审定一批,推荐一批,不足部分则组织力量编撰。应由中国佛教协会会同各佛学院、研究所以及一些学术界的专家学者来做这一工作,佛教界必须把这件事当作一个大事来抓。

居士教育问题一直是佛教教育的薄弱环节。法轮功等邪教或附佛外道的盛行把这 个问题暴露无遗,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解决之道,一是要改变观念,把居士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二是要开办佛学院居士班和函授班、佛协工作人员培训班等;三是要以各种形式大力开展弘法活动,如各佛学院定期举办讲经法会、禅修或念佛法会、各种夏令营,办佛教报刊、设佛教网站、网页等。

计算机运用及其网络的建立,对于寺院管理、佛学研究、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佛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把各个国家、各种民族、社会各界以及各大宗教密切联系在一起,而计算机网络是最便捷有效的工具或载体。佛教院校应率先运用计算机,并建立佛教教育网络,充分开发和利用网上佛教资源,增进佛教院校间的联系,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积极开展网上弘法,净化网络空间,甚至可以开办网上佛学班、网上佛学院。   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佛教历史悠久,三大语系齐全,寺院众多,各民族佛教徒多达上亿人。中国佛教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为佛教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历史上佛教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21世纪,汉语系佛教将日益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赵朴老在上海会议上指出:“培养人才,培养继承传统、顺应时代、德才兼备的合格的佛教事业接班人这一历史使命,落到了老一辈大德长老、诸善知识们的肩上。我们如果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现在起不把主要的精力、财力投入到佛教教育事业这方面来,就有负于佛祖和古德,对不起后人,就会犯无可弥补的历史性错误。”(因此,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中国佛教界要齐心协力,通过我们这一代乃至几代人的积极努力,在21世纪,使我国的佛教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飞跃,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多方面的佛教人才,为佛法的弘扬和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