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居士学者 > 陈星桥 > 赵州和尚、赵州禅与柏林禅寺

赵州和尚、赵州禅与柏林禅寺

发布日期: 2016-01-01 浏览量: 10,760 次浏览

 

陈星桥

 

一、绪言

佛教倡导以智慧去除内在的贪恋迷执,以心灵的究竟解脱为目标,是彻底的无为法。但有趣的是,佛教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因应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却创造了大量的经籍、繁琐的名相和复杂的戒规律仪。从社会、文化生活来看,固然是绚丽多彩,也有其必要,但当人们耽着于繁文缛节等有为之法时,心灵便为之禁锢,反而迷失了佛教的根本。作为对这一潮流和现象的逆反,佛教内部涌现出一种“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无相之禅,在中国更是发展成为一大宗派--禅宗。此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接引无方,重在顿悟,明心见性。相传它源自释迦牟尼佛的一脉真传。当年灵山会上,释迦文佛拈花示众,大众不解,唯有迦叶尊者微笑,于是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因此禅宗以迦叶尊者为第一代祖。以后辗转相传,至菩提达摩尊者为第二十八代祖、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时值我国南北朝时期,佛教经典大量传译过来,佛教蓬勃发展,故感得达摩祖师渡海西来。他先见梁武帝,谈“圣谛第一义”,帝不契,遂渡江至魏,于嵩山面壁九年,遇慧可大师,传为东土第二代祖。以后辗转相传,至六祖惠能大师及其弟子们分灯传法,禅宗影响便日益增大,逐渐形成了传承世系和禅法风格各异的许多禅派。主要有两大支:一支是青原行思(?-740),在吉州青原山(今江西吉安市东南)传法,行思门下有希迁(700-791),后来形成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一支是南岳怀让(677-744),在南岳(今湖南衡山县)传法,怀让之后有马祖道一(709-788),后来形成临济宗、沩仰宗。以上史称禅门五家。

禅宗,亦可说是空宗,它标榜“不立文字”,立足于“破”,破执、破相,所谓截断众流,泯绝圣凡,孤峰顶上没商量。然而破中又有立,所谓海纳百川,寻常是道,运水搬柴皆神通。在敬重文字、崇拜偶像、功利意识浓厚的我国,禅宗的发展从各别的个人来说实是心灵的一种大释放,对于社会、文化乃至佛教本身来说无异于一场大革命。人们不禁要问,禅宗有着怎样的思想认识渊源?为什么会在中国形成并得到蓬勃发展?千百年来它对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以及世人的人格塑造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与影响?它在海外有着怎样的发展?这些问题无论对于佛教界还是学术界都是饶有兴趣的,除了从某一宗派、某一祖师、某一丛林等进行个案研究之外,还应从哲学思想、历史、文学艺术乃至心理学等多领域进行综合考察、研究。

在众多的禅宗大德和门派中,唐末著名高僧赵州从谂及其赵州禅可谓独树一帜,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至今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而作为赵州祖庭的柏林禅寺,今天已是焕然一新,备受中外禅人瞩目。本文拟对赵州从谂、赵州禅与柏林禅寺作一整体研究,以便人们通过这一个案,一窥禅宗之堂奥。

 

二、赵州和尚的生平化迹与道德为人

有关赵州禅师生平化迹的资料,最早的是后唐中主保大十年(952)即已成书的《祖堂集·赵州和尚》,最为详尽的是保大十一年洛阳东院惠通所述《赵州真际禅师行状》。此后,《宋高僧传·唐赵州东院从谂传》、《景德传灯录·赵州东院从谂禅师》、《五灯会元·赵州真际禅师》等均有记载。这些记载不尽相同,通过比较爬梳,并参看“赵州语录”,我们可以理出一个大致的头绪。

 

1、童稚不群入空门,远参南泉密受道
赵州从谂,俗姓郝氏,为曹州(今山东曹县)郝乡人,生于唐大历十三年(778)。因晚年久居赵州观音院,故时人多以赵州相称。他幼年即孤介不群,根性颖利,自幼辞亲出家,在曹州扈通院随师受业。师勉之听习于经律,他仅染指而已i 。后闻南泉普愿才德冠于当代,于是随师行脚到池阳(今安徽贵池)参访。普愿,俗姓王,自称“王老师”,曾受业于怀让,于马祖道一处得法。苦节笃励,勤勉奋发。贞元十一年(795)于池阳南泉山建禅宇,三十余年,未曾下山。太和初年(827~835)应众请出山,学德云集,法道大扬ii。从谂初次参见普愿禅师即不同寻常。他在其业师入方丈尽礼之后才去参见。时南泉正在丈室偃息,见其来参,便问:“近从何处来?”答:“瑞像院。”又问:“还见瑞像否?”答:“瑞像不见,但见卧如来。”南泉闻听,随即坐起,问:“你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答:“有主沙弥。”问:“哪个是你主?”从谂恭敬地回答:“孟春犹寒,伏惟和尚尊体起居万福。”从谂应答巧妙,深得南泉赏识,当即唤维那,吩咐道:“此沙弥别处安排。”(见《行状》)可谓一见便青目有加。
据《赵州录》iii第4则“师在南泉作炉头”、第5则“师在南泉井楼上打水次……”、第316则“老僧三十年前在南方火炉头……”、《景德录》亦云“师作火头”,可知赵州和尚在南泉处被安排为烧火做饭的行单,这是一份须吃苦耐劳、肯发心为大众服务的差事,正如五祖安排六祖做舂米工作一样,既能磨炼意志,又可培植福德。在此期间,赵州和尚一心参禅,“钻仰忘疲”iv。后往嵩山须弥坛受具足戒。回池阳途中,听说其受业师在曹州住护国院,于是前往探视。业师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郝家:“君家之子,游方已回。”其家亲属,高兴不已,准备来日一起去看望赵州,赵州知道后说:“俗尘爱网,无有了期;已辞出家,不愿再见。”当夜即收拾行装避开了,后复返南泉(见《行状》)。可见赵州超情离俗,不同凡响。

赵州师承南泉亦是颇具个性,扣谒激荡,不同一般的师徒关系。南泉接众,机锋峻峭,言句凛冽,虽无德山棒之酷烈,临济喝之迅厉,然亦有痛下针锥、敲骨取髓之效。尝示众云:“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意在破除众人对诸佛的妄求妄执。其开导从谂,亦机变无方,有纵有夺,舒卷自如。从谂曾问:“离四句,绝百非,请师道。”泉便下座归方丈。“离四句,绝百非”即弃绝言语分别,截断通常的思维知见,这被认为是悟道的前提。南泉拒绝作答,犹如维摩默然,实是无声胜有声。从谂或许未察此意,或许故作不知,说:“这老汉寻常口吧吧地,今日被我一问,直得无言可对,无理可伸。”一傍的侍者提醒他不要错会:“莫道和尚无语好”,从谂便打侍者一掌,说:“这一掴合是王老师吃。”意谓是非在心,而举手投足无非是道,不一定局限于沉默一种表达形式。从谂又曾问:“道非物外,物外非道,如何是物外道?”泉便打。谂捉住棒曰:“已后莫错打人。”表现出相当的自信。但南泉心里明白,说:“龙蛇难辨,衲子难瞒。”物外非道,法外无理,一切法之当处自具绝对真实之理,此外别无他理,别无他道。从谂识得此语,不会其意,仍固执地问取物外道,恰如为龙无角、为蛇添足,遭南泉当头棒喝,也属自然。故后人评南泉“有陷虎之机,有杀虎之威,与之对机,诚实苦哉。”

南泉对从谂并非一味喝责、棒击,更多的是即境发凡,随宜施教,引导他祛除心中的迷雾,彻悟生命的真实,这中间浸透着一代宗师的似海悲心。一次僧众都在择菜,突然,从谂在僧堂里大叫“救火!救火!”等大众到僧堂前,他却关上堂门。僧众相对愕然,南泉不动声色,从窗口把钥匙投入堂内,从谂于是开门。佛教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谂关却堂门,大喊救火,暗示身处火宅,无门可出,实指望南泉能借机予以开示,不料南泉一语不发,只把钥匙给他。自开自门,自证自道,自启自心,别人是救不了你的,唯有自救。还有一次,从谂在井楼上打水,见南泉走来,便抱住井楼柱,身子悬空,朝南泉喊:“相救!相救!”南泉便上扶梯,若无其事地数:“一、二、三、四、五。”从谂过会儿却去礼谢南泉:“谢和尚相救。”其实和尚未曾授手,也未曾搭梯,何言相救?不过向他指出一条解脱之路罢了,此即反求诸己,开发自家宝藏。在南泉的循循诱导下,从谂的灵机逐渐萌动,将向外觅求的视线转向自身,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一次从谂问南泉:“异即不问,如何是类?”泉以两手托地。“异”即千差万别的物相,亦即个别;“类”即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的集合,亦即一般。在这里,从谂以“异、类”特指“物”与“道”。南泉佯装不解,以两手托地,表示“累”(与“类”同音),实际是对从谂所问的否定。哪曾想,从谂一脚踏去,泉倒地。谂回涅槃堂内还叫:“悔!悔!”。泉听说后,遣人问:“悔什么?”谂云:“悔不给他两脚!”从谂这种态度与他初入丛林谒见南泉时的态度,成天壤之别。但奇怪的是,南泉对弟子的“过激言行”并不深以为忤,更没棒打一顿,轰出山门。其实,南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从谂识得自家本来面目,进入自在无碍的境界。而欲入此境界,必须首先获得精神上的完全独立,对于佛在自心能当下承担,而一般禅僧多自觉不自觉地唯禅师的意志是从,总想从他人言词语句中觅得一点消息,失去了大胆思考、独发新意的力量和勇气。大禅师懂得尽依师则不如无师的道理,一机一境,一言一句意在夺其所依,使之立孤峰顶而无路,处十字街头而无方,而后求得大疑大悟。一次南泉掩却方丈门便把灰团住,却问僧云:“道得即开门。”许多人答话,都不合南泉意,从谂云:“苍天,苍天。”寓意禅者以苍天为屋,似白云自在,泯绝内外、开合。于是南泉即将门打开。更著名的一则公案是“南泉斩猫”。当南泉见东西两堂僧众为一只猫发生争执,便提起猫来说:“道得即不斩,道不得即斩却。”僧众所言皆不着边际,救不了猫。从谂晚间回来,南泉将此事说与他,并问:“你怎样能救得猫儿?”谂遂将一只鞋戴在头上走了出去。泉云:“子若在,救得猫儿。”从谂脱履置头上而出,是嘲笑陷于鸡猫之争的僧众头足倒置,只顾向外驰求,忘却自己脚下事,不知道为自身求得安身立命处方是最紧要处。习禅者须有大气量,以小失而全大用的精神力量,有能予能夺、能杀能活的机巧方便。故后人评此公案云:“南泉据虎头,赵州收虎尾,死猫儿却被二老作活。”南泉、从谂师徒就是这样砥砺、酬唱,逗发禅机,类似的公案甚多。

对从谂在南泉处得道,《赵州录》是这样记载的:从谂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这“平常心”三字就是指平常日用事, 即是大道之所在。其或不然, 一息不来时, 躯壳尚在, 怎么不会言笑运动? 庞居士悟道偈云: “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 神通与妙用, 运水与搬柴。”可见举凡嬉笑怒骂, 謦頦掉臂, 无一非真心妙用, 只是世人迷于色相而不自知罢了。但此道又在何处? 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法去证取? 因此从谂又问: “还可趣向否? ”泉答: “拟向即乖! ”意思说, 如意有拟议, 心有趣向, 即与道相背, 怎能悟道? 盖大道无形, 大音希声, 无可拟向攫取, 息念即昭昭在前, 生心即为影遮, 故无可趣向也。可惜许多学佛修法人, 都落在拟议趣向上。看经听法时, 认为有实法可得; 修法用功时, 又以为有圣境可取。纷纷为趣向忙碌, 徒自辛劳, 宁不冤苦?! 其实, 道本现成, 不属修证, 而且人人不二, 就看你迷不迷于色相。因此古德讲: 道在悟而不在修。

那么, 不用思想去拟议, 怎么知道是道呢? 故从谂又问: “不拟争知是道? ”南泉答道: “道不属知, 不属不知。知是妄觉, 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 犹如太虚, 廓然荡豁, 岂可强是非耶? ”这就是说,大道虚廓, 宛如虚空, 一法不立, 一丝不挂, 了了分明, 妙用无边。有知则头上安头, 面目全非; 无知则如木石, 不起妙用。就宗说来, 不属知, 乃官不容针; 不属不知, 系私通车马。既知与不知俱无立脚处, 还说什么道不道、佛不佛与是非得失呢?从谂是大器利根,苦修经年,经南泉这么一点拨,顿悟玄旨,心中块垒,顿然冰释,犹如孤空挂明月,惺惺寂寂。

 

2、携瓶负钵广参学,行到八十方始休
从谂在南泉处前后十余年,以其超群的悟性和气度,深得南泉的赏识。南泉寂后(834),从谂复携瓶负钵,寻师问道,走上了漫漫的行脚之途。如《赵州和尚语录》载:

“ 师到黄檗,檗见来便闭方丈门。师乃把火于法堂内,叫曰:‘救火!救火!’檗开门捉住曰:‘道!道!’师曰:‘贼过后张弓。’”

“到宝寿,寿见来,于禅床上背坐。师展坐具礼拜。寿下禅床,师便出。”

“又到道吾,才入堂,吾曰:‘南泉一只箭来也!’师曰:‘看箭!’吾曰:‘过也。’师曰:‘中。’”

“又到茱萸,执拄杖于法堂上,从东过西。萸曰:‘作甚么?’师曰:‘探水。’萸曰:‘我这里一滴也无,探个甚么?’师以杖倚壁,便下。”

“师将游五台,有大德作偈,曰:‘无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师曰:‘作么生是正眼?’德无对。”

据《景德录》载,赵州离南泉后,游历过黄檗(希运禅师,嗣百丈。住洪州黄檗山<今江西宜丰县境>)、宝寿(沼和尚,嗣临济。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盐官(嗣马祖。住蘅州<治所在今湖南衡阳市>)、夹山(善会和尚,嗣花亭。住澧州<治所在今湖南澧县>)、五台山,并记有其化语。

赵州弟子文远记录的《赵州录》中也反映了许多赵州和尚行脚的踪迹。除第458则也记载他在五台山勘一婆子、第510则亦记载尝到宝寿以外,第11则赵州自述“老僧到沩山”;沩山灵祐,嗣百丈,住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第204则称“师到道吾处”;道吾山圆智禅师,嗣药山,住湖南浏阳县。第434则,赵州谓“初到药山时,得一句子”;药山惟严,嗣石头,住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第456则,到云居;云居道膺,嗣洞山,住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第456、457则曰:去茱萸;茱萸山和尚,亦嗣南泉,住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昌)。第485则,与临济问答;临济义玄,嗣黄檗,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第486则、487则,因慕寒山、拾得而参浙江天台山。第494则,行脚往大慈;大慈寰中禅师,嗣百丈,住浙江北部大慈山。第495则,受教于百丈;百丈怀海,嗣马祖,治所在今江西南昌)第496则,得投子蒸饼吃;投子大同 ,嗣翠微,住舒州桐城县(今属安徽省)。第509则,参潼关。
此外其它的禅籍和禅师语录中也有一些记载。综合起来看,赵州行脚天下时,至少到过今天的山东、河北、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七个省。更为难得的是,他参访的师友不仅遍及慧能门下的“二甘露门”青原系与南岳系,而且包括了北宗神秀门下的大德。他常自谓:“七岁童儿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行状》)表现出虚怀若谷、惟真理是求、只认禅证高低而不拘门派辈份的大禅师风范。

值得一提的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朝廷下诏毁佛,勒令僧尼还俗。时赵州从谂隐迹于家乡徂徕山(今山东泰安市东南),其间岩栖涧汲,草衣木食,僧仪不易。不久武帝崩,宣宗即位,下诏复弘佛法,赵州出山,行化天下(《行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赵州的行脚生活虽不乏诗情画意,但在当时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又毕竟是艰苦甚至是凶险的。尤其孑然一人,相伴者唯一衣一钵、芒鞋拄杖,在常人看来,单只寂寞即为不堪。然大师以无上道心与天地接,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以众生为眷属,以万物为法侣。达此境界,寂寞何有?苦又何言?据记载,赵州行脚参方不辞年迈,一直持续到八十岁左右。《赵州语录》第456则:“师到云居。云居云:‘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师云:‘什么处住得?’云居云:‘前面有古寺基。’师云:‘与么,即和尚自住取。’师又到茱萸。茱萸云:‘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去?’师云:‘什么处住得?’茱萸云:‘老老大大,住处也不识?’师云:‘三十年弄马骑,今日却被驴扑。’……”赵州为什么到耆年之纪仍游荡江湖?禅门中流传有“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了然。”这句颂子旨在激励众多的禅子学习赵州的精神,努力参究,锲而不舍。其实赵州早在南泉处即已桶底脱落,顿悟玄旨。之所以仍广事参学,一方面是磨炼心性,更多地掌握接引禅子的权巧方便,一方面也是在寻觅有缘之地,观察出山的时节因缘。后来赵州语录能风行天下,独树一帜,的确与赵州因南北广泛的参学体验而迸发出大量隽永瑰奇的法语有关。

 

3、住持枯槁效古人,安贫乐道自逍遥
赵州在参方游化过程中,已是名声在外,僧俗景仰。年至八旬,依然体健身爽,无龙钟之态。及至赵州古城,应众请住于城东观音院,去著名的赵州石桥十里左右。他上堂说:“此事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僧问:“未审佛是谁家烦恼?”师曰:“与一切人烦恼。”曰:“如何免得?”师曰:“用免作么!”众皆悚然信伏。

据《行状》,赵州“住持枯槁,志效古人。”比如,其僧堂无前后架,斋食是有一顿做一顿;绳床一只脚折了,便以烧断的木头用绳捆上。人们几次要给他制新的,他都未同意。住持四十年来,从未写一封信向檀越们讨要什么。《宋高僧传》言“后于赵郡开物化迷,大行禅道”之前的灭迹匿端,坦然安乐“,实际上应该是对这段日子的写照。
此外,赵州在《十二时歌》中如实地勾勒渲染了他禅居乡村的艰苦生活。他将自己数年乃至几十年的艰辛生活情形以一天十二个时辰来概括,有相当的表现力与震撼力。在第一时,他调侃自嘲早起时的衣着:”鸡鸣丑,愁见起来还漏逗。裙子褊衫个也无,袈裟形相些些有。裩无腰,绔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比望修行利济人,谁知变作不唧溜(不聪明)。“远离市镇,连吃饭都成问题。第二时和第六时就写断炊及受供的情形:”平旦寅,荒村破院实难论。解斋粥米全无粒,空对闲窗与隙尘。唯雀噪,无人亲,独坐时闻落叶频。谁道出家憎爱断,思量不觉泪沾巾。“”日南午,茶饭轮还无定度。行却南家到北家,果至北家不推注(不拒绝)。苦沙盐,大麦醋,蜀黍米饭虀莴苣。唯称供养不等闲,和尚道心须坚固。“对于住处景况及感受也多有描写,第十时:”黄昏戌,独坐一间空暗室。阳焰灯光永不逢,眼前纯是金州漆。钟不闻,虚度日,唯闻老鼠闹啾唧。凭何更得有心情,思量念个波罗蜜。“第十二时:”半夜子,心境何曾得暂止。思量天下出家人,似我住持能有几!土榻床,破芦蓆,老榆木枕全无被。尊像不烧安息香,灰里唯闻牛粪气。“第七时:”日昳未,者回不践光阴地。曾闻一饱忘百饥,今日老僧身便是。不习禅,不论义,铺个破席日里睡。料想上方兜率天,也无如此日炙背。“第九时:”日入酉,除却荒凉更何守。云水高流定委无,历寺沙弥镇常有。出格言,不到口,枉续牟尼子孙后。一条拄杖粗棘藜,不但登山兼打狗。“

古来开山禅师多居于荒山萧寺,不但要吃得苦,还须面对人们的不理解与世态炎凉,须耐得寂寞。如第三时:”日出卯,清净却翻为烦恼。有为功德被尘幔,无限田地未曾扫。攒眉多,称心少,叵耐东村黑黄老。供利不曾将得来,放驴吃我堂前草。“第四时:”食时辰,烟火徒劳望四邻。馒头(食+追)子前年别,今日思量空咽津。持念少,嗟叹频,一百家中无善人。来者只道觅茶吃,不得茶噇去又嗔。“第五时:”禺中巳,削发谁知到如此。无端被请作村僧,屈辱饥凄受欲死。胡张三,黑李四,恭敬不曾生些子。适来忽尔到门头,唯道借茶兼借纸。“第十一时:”人定亥,门前明月谁人爱。向里唯愁卧去时,勿个衣裳著甚盖。刘维那,赵五戒,口头说善甚奇怪。任你山僧囊罄空,问著都缘总不会。“虽然也有来供养的,却希冀着更大的回报。第八时:”晡时申,也有烧香礼拜人。五个老婆三个瘿,一双面子黑皴皴。油麻茶,实是珍,金刚不用苦张筋。愿我来年蚕麦熟,罗睺罗儿与一文。“

当时我国黄河以北生活条件极差,加上北方人惟重势力,宗教行为中的迷信与功利色彩浓厚,佛教要想发展,除了需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外,还须借助于权贵或”神通感应“。在这种情形下,禀承亲近平民、远离王侯显要、漠视神权的禅宗要想生存和发展,可说困难重重。赵州《十二时歌》的描述应是当时真实的写照,从中我们也可感受到一代高僧内心的喜怒哀乐。

 

4、藩王尊礼禅道兴,万民从化沐甘霖
从谂年逾百岁始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由此禅道大弘,开始了他最辉煌的岁月。《行状》于此着墨最多。事情缘起于唐末,各地藩王割据。有一天,河北燕王领兵欲攻打赵王的镇府,”既到界上,有观气象者奏曰:‘赵州有圣人所居,战必不胜。’“由此燕赵二王止息干戈,共赴宴会。席间有人问:”‘赵之金地,上士何人?’或曰:‘有讲《华严经》大师,节行孤达。苦岁大旱,咸命往台山祈祷。大师未回,甘泽如泻。’乃曰:‘恐未尽善。’或云:‘此去一百二十里,有赵州观音院,有禅师年腊高邈,道眼明白。’佥曰:‘此可应兆乎!’“于是二王起程前往观验。他们到了观音院中,从谂竟端坐不起。燕王便问道:”是人王尊还是法王尊?“从谂巧妙作答:”若在人中,人王尊;若在法中,法王尊。“燕王称是。从谂问:”那个是镇府大王?“赵王应道:”弟子!“从谂道:”老僧滥在大王治下,没来得及拜访。“过一会儿,大家请从谂为大王说法。从谂说:”‘大王左右多,争教老僧说法。’乃约令左右退。师身畔时有沙弥文远,高声云:‘启大王:不是这个左右!“大王乃问:’是什么左右?‘对曰:’大王尊讳多,和尚所以不敢说法!‘燕王乃云:’请禅师去讳说法!‘师云:’故知大王曩劫眷属,俱是冤家;我佛世尊,一称名号,罪灭福生。大王先祖才有人触著名字,便生瞋怒。‘师慈悲非倦,说法多时。二王稽首赞叹,珍敬无尽。”

据史籍记载,燕王刘仁恭、赵王王镕都十分敬重宗教,而第一次面见赵州和尚,赵州不凡的高僧气质和机锋法语,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因而礼奉有加,赵州禅从此在北方大大地弘传开来。《行状》介绍了赵州如下几件典型的事迹:

(1)“来日将回,燕王下先锋使,闻师不起,凌晨入院,责师傲亢君侯。师闻之,乃出迎接。先锋乃问曰:’昨日见二王来不起,今日见某甲来,因何起接?‘师云:’待都衙得似大王,老僧亦不起接!‘先锋聆师此语,再三拜而去。”表明赵州和尚摄生有方,既不失法王之尊,又能顾及世人之俗念。

(2)“寻后,赵王发使,取师供养。既届城门,阖城威仪,迎之入内。师才下宝辇,王乃设拜,请师上殿,正位而坐。师良久以手斫额,云:’阶下立者是何官长?‘左右云:’是诸院尊宿并大师、大德。‘师云:’他各是一方化主,若在阶下,老僧亦起。”王乃命上殿。“表现了赵州和尚尊重同道、护持佛教的全局观念。

(3)”是日斋筵将罢,僧官排定,从上至下,一人一问。一人问佛法,师既望见,乃问:‘作什么?’云:‘问佛法。’师云:‘这里已坐却老僧,那里问什么法?二尊不并化。’(此乃语之词也)王乃令止。“表现出赵州和尚独树一帜、不许淆乱的信念。

(4)”是时迎师权在近院驻泊,获时选地,建造禅宫,师闻之,令人谓王曰:‘若动著一茎草,老僧却归赵州。’其时窦行军愿舍果园一所,直一万五千贯,号为真际禅院,亦云窦家园。师入院后,海众云臻。“表现了赵州和尚怜恤物力、方便护生的作风。

(5)是时赵王礼奉燕王从幽州奏到命服,镇府具威仪迎接,师坚让不受。左右舁箱,至师面前,云:‘大王为禅师佛法故,坚请师著此衣。’师云:‘老僧为佛法故,所以不著此衣。”左右云:’且看大王面。‘师云:’又干俗官什么事!‘王乃躬自取衣挂身上,礼贺再三,师惟知应诺而已。“表现出赵州和尚不事虚荣、俭朴是尚的仙风道骨。

(6)”师住镇府二年,将谢世时,谓弟子曰:’吾去世之后,焚烧了,不用净淘舍利。宗师弟子,不同浮俗;且身是幻,舍利何生,斯不可也。‘令小师送拂子一枝与赵王,传语云:’此是老僧一生用不尽的。‘师于戊午岁十一月十日,端坐而终。于时窦家园,道俗车马数万余人,哀声振动原野。赵王于时尽送终之礼,感叹之泣,无异金棺匿彩于俱尸矣,莫不高营雁塔,特竖丰碑。谥号曰真际禅师,光祖之塔。“此段生动介绍了赵州和尚反对教内铺张丧事、追求舍利感应、忘失佛法本位现象的态度,和他临终胸怀坦荡、惟以佛法为念,以及预知时至、安详坐化后万民哀恸、为其建塔树碑的情形。

赵州和尚圆寂于公元897年,世寿120岁。其法嗣有洪州严阳尊者、扬州光孝院慧觉禅师、陇州国清院奉禅师、婺州木陈从朗禅师、婺州新建禅师、杭州多福和尚、益州西睦和尚等。赵王为赵州和尚画家作赞曰:”碧溪之月,清镜中头。我师我化,天下赵州。“使我们看到了一代高僧、禅门大宗师的崇高形象。

 

三、赵州和尚的禅学思想及其禅风 

  1、赵州语录的状况
赵州的思想及其禅风主要体现于《赵州和尚语灯》,共三卷,由赵州从谂说,侍者文远记。标为“参学门人文远纪录”、“(车+度)轹道人大参重校”、“云门弟子明声重刻”。卷上之前有《重刻<赵州祖师语录>序》,再后为《赵王与师作真赞》、《哭赵州和尚二首》以及《助刻姓氏》名单。《赵州和尚语录卷上》,集语录204则;《赵州和尚语录卷中》,有语录230则;《赵州和尚语录卷下并对机勘弁偈颂等》,语录或诗或偈86则,末附《赵州真际禅师行状》。收在《卍续藏》第一一八册〈古尊宿语录〉卷十三、卷十四,《嘉兴藏》(新文丰版)第二十四册、《禅宗全书》第三十九册。又名《赵州从谂禅师语录》、《真际大师语录》。本书主要收录其上堂、示众、问答、对机、勘辨、偈颂等法语。

现行最古刊本,为宋·栖贤澄諟重详定,绍兴(1131~1162)年间刊行者。后由僧挺守颐重刻,收录《古尊宿语录》中;明末,湛然圆澄弟子明声再重刻(即《中华藏》所收者),二者内容无异,仅编次稍有异动。《古尊宿语录》中《赵州和尚语录》分两卷刊载,卷十三收禅师行状及上堂示众语要;卷十四收“语录之余”,除上堂示众语要外,另收十二时歌及偈颂真赞七首。《中华藏》所收者分三卷,卷首有湛然圆澄的重刻序,赵王与师作真赞、哭赵州和尚二首,以及助刻姓氏录。上中下三卷内容则与前述相同,只是禅师行状收在卷末。此外,《祖堂集》、《景德录》、《五灯会元》等皆收录有赵州语录。

除上述刊本外,清世宗所编《御选语录》卷五收有本语录的精华。日本则流传元和、宽永(1615~1643)年间刊行、三卷一册的古活字本,以及庆安二年(1649)的刊本。

 

2、赵州和尚的禅学思想及其禅法特征
赵州和尚的禅学思想与他的学佛经历及禅悟境界是密切相关的。赵州禅风可溯源于其师南泉普愿和师祖马祖道一。马祖一生高扬“平常心是道”之旨,一日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何为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平凡无圣。”这里所说的“平常心”,实际上就是六祖所说的“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恶”的“本来面目”,或后人所说“本地风光”,亦即“本心”。赵州对马祖崇敬有加。他说:“老僧九十年前见马祖大师下八十余员善知识,个个俱是作家,不似如今知识枝蔓上生枝蔓,大都是去圣遥远,一代不如一代。”从谂曾到马祖的师弟百丈山怀海禅师处,百丈问:“从何处来?”谂答:“南泉处来。”“南泉近日有何言句示众?”谂答:“无事之人,只须悄然去。”百丈问:“悄然一句作何解?”从谂往前走了三步,百丈大喝一声,谂作缩身状,百丈赞曰:“大好,悄然。”从谂随即转身而去。

“无事之人,只须悄然去”不过是南泉上堂随意说出的寻常话。从谂只举这一寻常语句,并未举出什么“离四句,绝百非”或“平常心是道”等名言警句,实际是告诉百丈,南泉并无一法示众,而只以寻常事接人。百丈并不罢休,他想试试从谂的真正韬略与蕴藉,于是故意问“悄然”作么解。这一问实际上暗含机关,因为如果以言词作答,无论怎样精确,都成“动然”而非“悄然”,正所谓开口便错。从谂当然识得百丈这一手段,故机智地保持缄默。百丈无奈,大喝一声,欲激其出言,但从谂仍“悄然”无语。百丈见法侄机敏过人,气度不凡,大感欣慰,随即予以印可,从谂则遵师嘱悄然离去。这是何等的洒脱!从谂完全领悟得南泉之旨,此时将“平常心”这一至道运用到寻常日用中,不粘不滞,极尽其妙。总以平常心言寻常语,总以平常心行寻常事。全不见丝毫庸俗的客套和恭维,也不见死板的面孔和冷硬的言语,一切都是活泼泼地无拘无牵。

从赵州520则语录或诗偈来看,他不与人谈玄说妙、言机论境, 也不行棒行喝, 只以本分事用平常言语接人, 如“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吃茶去”等,但生动而幽默,蕴含深刻的禅机,由此 形成了独特的“赵州门风”。下面我们试举若干则语录,来分析一下赵州的禅学思想及其特征。

 

(1)单提向上一着,以本分事接人
所谓向上一着和本分事,即各人自心自悟,不旁骛,不掺杂,不染污。“师示云:‘老僧此间即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随伊根机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接他了也。若是不会,是谁过欤。巳后遇着作家汉,也道老僧不辜他。但有人问,以本分事接人。’”

从谂并不反对研究经教,他自己也看经,如《金刚经》等。认为初入门者也需究理,但在他这里,单究向上一着。“定州有一座主到,师问:‘习何业。’云:‘经律论不听便讲。’师举手示之,还讲得者个么。座主茫然不知。师云:‘直饶你不听便讲得,也只是个讲经论汉。若是佛法,未在。’云:‘和尚即今语话,莫便是佛法否。’师云:‘直饶你问得答得,总属经论,佛法未在。’主无语。师问座主:‘所习何业。’云:‘讲《维摩经》。’师云:‘《维摩经》步步是道场,座主在什么处。’主无对。”有人问:“如何是正修行路?”赵州云:“解修行即得。若不解修行,即参差落他因果里。”又问:“祖意与教意,是同是别?”赵州云:“会得祖意,便会教意。”

从这些问答可以看出,从谂反对的是对经教的分别执着,不能会归自心,甚至将祖意教意对立起来,实在是不解修行。赵州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言语,是拣择,是明白,老僧却不在明白里,是你还护惜也无?”这是劝人要护惜本具万法、无须拣择的自性。那么如何护惜呢?“师上堂示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不问即无烦恼,实际理地,什么处著。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但究理而坐,二三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梦幻空花,徒劳把捉。心若不异,万法亦如。既不从外得,更拘什么。如羊相似,更乱拾物安口中作么。老僧见药山和尚道:’有人问著,但教合取狗口。‘老僧亦道’合取狗口。‘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一似猎狗相似,专欲得物吃。佛法向什么处著。一千人万人尽是觅佛汉子,觅一个道人无。若与空王为弟子,莫教心病最难医。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从一见老僧后,更不是别人,只是个主人公。者(这)个更向外觅作么。与么时莫转头换面即失也。”  多少劫来,众生心总是向外攀缘,一如猎狗相似,要护惜自心真不容易,所以说:“一千人万人尽是觅佛汉子,觅一个道人无。”赵州真是苦口婆心,教导人们不要向泥塑木雕或言语相、名字相中觅佛,要向自心中觅真佛,自己就是主人公,要直下承担。

当有人问:“如何是和尚家风。”赵州答:“内无一物,外无所求”,或答“屏风虽破,骨格犹存”,或答“你不解问”,或答“不说似人”,或答“老僧自小出家,抖擞破活计”。

他说:“赵州关也难过。”僧问:“如何是赵州关?”赵州答:“石桥是。”又问:“如何是石桥?”赵州答:“过来,过来。”或答:“度驴度马。”

有僧问:“如何是赵州?”赵州答:“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问:“外方忽有人问,赵州说什么法,如何祇对?”赵州答:“盐贵米贱”。

从这些问答可知,赵州惟以本分事接人,并没有给你什么,一切不可得,但即事而真,“平常心是道”。如果你依然著文执相以求,真是辜负了老人的一片婆心,只好先吃上三十棒!

 

(2)赞叹苦参实证
“问:’如何是七佛师?‘师云:’要眠即眠,要起即起。‘”

“问:’学人拟作佛时如何?‘师云:’大煞费力生。‘云:’不费力时如何?‘师云:’与么即作佛去也。‘”

“问:’如何是目前独脱一路?师云:‘无二亦无三。’云:‘目前有路,还许学人进前也无?’师云:‘与么即千里万里。’”

“问:‘了事底人如何?师云:’正大修行。‘学云:’未审和尚还修行也无?‘师云:’著衣吃饭。‘学云:’著衣吃饭寻常事,未审修行也无?‘师云:’你且道我每日作什么!‘”

这几则公案说明,宗门行禅不外乎穿衣吃饭,自性佛本自天成,心欲作佛反倒离佛千里。了此大事因缘,才正好修行。大家不要误以为赵州不讲修行,实际上他是要大家首先懂得修行,然后才是刻苦修行。他说:“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无事向衣钵下坐穷理好。老僧行脚时,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除外更无别用心处。若不如是大远在。”“问:’如何是一句?‘师云:’若守著一句,老你。‘师又云:’若一生不离丛林,不语十年五载,无人唤你作哑汉。巳后佛也不奈你何。你若不信,截取老僧头去。‘”“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云:’你被十二时使,老僧使得十二时。你问那个时!‘”

 

(3)荡情去执,不坏日用
从上看来,宗门中最要苦修,尤须懂得如何修,其中最根本的是荡情去执而不坏日用。对于俗人来说,最大的束缚是个“情”字,而对于修行人来说,最大的执着是个“法”字。中国禅宗祖师为了帮助弟子们解粘去缚,或擎拳竖拂,或扬眉瞬目,或棒喝交驰,或以机锋转语、无义味语寓示宗旨,或默然以符心要,乃至呵佛骂祖以破情关、开识锁,他们的举措施为往往达到惊世骇俗的地步。这可说是中国禅宗最为显著的特点。下面我们选择若干则“赵州语录”,来看看赵州祖师的手段:

“ 师示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问:’和尚还为人也无?‘师云:’佛,佛。‘”(破除对“佛”的执着,但不妨念佛)

“文远侍者在佛殿礼拜次,师见以拄杖打一下曰:’作甚么?‘者曰:’礼佛。‘师曰:’用礼作甚么?‘者曰:’礼佛也是好事。‘师曰:’好事不如无。‘”(破除对有为善法的执着)

“老僧把一枝草作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作一枝草用。佛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佛。问:’佛与谁人为烦恼?‘师云:’与一切人为烦恼。‘云:’如何免得?‘师云:’用免作么!‘”(破除对烦恼与佛的分别执着)

严阳尊者参赵州问: “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州曰: “放下著。”尊者曰: “既是一物不将来, 放下个什么? ”州曰: “放不下, 担起去。”尊者言下大悟。(连“一物不将来”的念头也破除)

“问:’如何是玄中玄?‘师曰:’汝玄来多少时邪?‘曰:’玄之久矣。‘师曰:’阇黎若不遇老僧,几被玄杀。‘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师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故即事而真,破除对“玄”的迷执)

“师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吃茶去!‘”(破除院主的分别心,让人在吃茶中体会禅意)

“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云:‘吃粥了也未?云:’吃粥也。‘师云:’洗盂去!‘”(让人在日用中认识自己)

“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无。’学云:‘上至诸佛,下至蚁子,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无?’师云:‘为伊有业识性在。’”

“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家家门前通长安。’”(佛性平等,泯绝有无)

“问:‘如何是大阐提底人?’师云:‘老僧答你,还信否?’云:‘和尚重言,那敢不信。’师云:‘觅个阐提人难得!’”(破除对“一阐提”概念的执着)

“‘和尚还入地狱否?’师曰:‘老僧末上入。’曰:‘大善知识为甚么入地狱?’师曰:‘我若不入,阿谁教化汝?’”(破除对地狱概念的执着)

“师示云:‘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僧问:‘如何是此性?师云:’五蕴四大。‘云:’此犹是坏,如何是此性?‘师云:’四大五蕴。‘”(破除对常与无常的分别)

“尼问:’如何是密密意?师以手掐之。云:‘和尚犹有者个在!’师云:‘是你有者个!’”(破除对性别色相的情执)

“师因在室坐禅次,主事报,大王来礼拜。大王礼拜了,左右问:‘王来为什么不起?’师云:‘你不会老僧者里,下等人来,出三门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上等人来,禅床上接。不可唤大王作中等下等人也,恐屈大王。’大王欢喜,再三请入内供养。”(破除对俗情礼数的执着)

类似的赵州语录还有很多,无不蕴含深刻禅机,远非三言两语可以诠释、蠡测的。赵州接引来机,或问在答处,或答在问处,往往出人意表,震聋发聩,令人“丧魂失魄”,或言忘虑绝,充分体现了一代宗师的不凡作略。

 

(4)抨击时弊,高竖法幢
宗门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殊胜法门,师徒授受,以心传心,纵有言语施为,万般的不同,全以悟证境界作依托。不同于教下析事明理,具相修行,循序以进,有戒律作轨范,有经论为依凭。故单从外在的言语施为很难辨明为师为徒内在悟境的深浅、有无。所以,自唐迄宋,禅宗虽臻于鼎盛,大德如林,但具眼宗师毕竟是少数。弊随迹生,依他作解之文字禅、鹦鹉学舌之口头禅、放浪颠狂之野狐禅亦是十分的流行。赵州作为具眼宗师、饱经历炼之人,对宗门流弊自是洞若观火。他悲心恳切地说:“若是久参的人,莫非真实,莫非亘古亘今。若是新入众的人,也须究理始得。莫趁者边三百、五百、一千,傍边二众丛林,称道:好个住持。洎乎问著佛法,恰似炒沙作饭相似,无可施为,无可下口,言他非我是,面赫赤地。良由世间出非法语,真实欲明者意,莫辜负老僧。”赵州抚今追昔,不胜感慨:“老僧九十年前见马祖大师下八十余员善知识,个个俱是作家,不似如今知识枝蔓上生枝蔓,大都是去圣遥远,一代不如一代。只如南泉寻常道:须向异类中行,且作么生会?如今黄口小儿,向十字街头说葛藤、博饭、觅礼拜,聚三五百,云我是善知识,你是学人。”“兄弟,但改往修来。若不改,大有著你处在。老僧在此间三十余年,未曾有一个禅师到此间。设有来,一宿一食急走过,且趁软暖处去也。”他告诫说:“兄弟,正人说邪法,邪法亦随正。邪人说正法,正法亦随邪。诸方难见易识,我者里易见难识。”因见诸方见解异途,赵州作颂道:“赵州南,石桥北,观音院里有弥勒。祖师遗下一只履,直至如今觅不得。”于此可见,赵州的评判、抨击较少涉及戒规松驰、经教荒废等流弊,主要针对的是那些没有真参实悟、知见不正,只会故弄玄虚、瞎人眼目的“邪禅”、“魔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宗门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5)禅境诗趣,韵味无穷
古来禅宗语录不仅在丛林中传唱,而且在文人士大夫中亦曾广泛流行,个中原因除了思想性、哲理性的因素外,主要还是由于禅宗语录语言简练、朴实、幽默、隽永,语境虚灵、富有禅味诗意。赵州语录也具有这些特点。赵州年高德劭,见地澄澈,证悟渊深,辩才无碍,每出一言、下一句,往往不胫而走,不仅南北称颂,而且后世禅林亦多奉为圭臬。曾有人说赵州:“他的禅闪烁在嘴唇上”,因临济和德山分别使用喝和棒这类激烈的方法,故赵州的这一特点常与他们的峻烈态度形成对照,主要依靠个人的人格魅力和语言的技巧取胜。下面兹再选取几则语录供读者参究、品味。

“问:‘树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有。’云:‘几时成佛?’师云:‘待空落地。’云:‘空几时落地?’师云:‘待树子成佛。’”(截断攀缘)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曰:‘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曰:‘我不将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即事而真)

“问:‘恁么来底人,师还接否?’师曰:‘接。’曰:‘不恁么来底,师还接否?’师曰:‘接。’曰:‘恁么来者从师接,不恁么来者如何接?’师曰:‘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巧用《法华经》语)

“师问新到:‘离什么处?’云:‘离雪峰。’师云:‘雪峰有什么言句示人?’云:‘和尚寻常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一只眼。你等诸人向什么处屙?’师云:‘阇黎若回,寄个锹子去。’”(纵夺无碍)

“僧问:‘毗目仙人执善才手,见微尘佛时如何?’师遂执僧手云:‘你见个什么?’”(当头一棒)

“问:‘如何是大人相?’师以手摸面,叉手敛容。”(即相破执)

“ 问僧:‘一日看多少经?’曰:‘或七八,或十卷。’师曰:‘阇黎不会看经。’曰:‘和尚一日看多少?’师曰:”老僧一日只看一字。‘“(不立文字)

”有秀才见师手中拄杖,乃云:’佛不夺生愿,是否?‘师云:’是。‘秀才云:’某甲就和尚乞取手中拄杖,得否?‘师云:’君子不夺人所好。‘秀才云:’某甲不是君子。‘师云:’老僧亦不是佛。‘“(机辩自在)

”扫地次,僧问:’和尚是大善知识,为甚么扫地?‘师曰:’尘从外来。‘曰:’既是清净伽蓝,为甚么有尘?‘师曰:’又一点也。‘“(即境发凡)

”问:’急切处,请师道。‘师云:’尿是小事,须是老僧自去始得。‘“(就路还家)

”师与文远论义曰:“斗劣不斗胜,胜者输果子。’远曰:‘请和尚立义。’师曰:‘我是一头驴。’远曰:‘我是驴胃。’师曰:‘我是炉粪。’远曰:‘我是粪中虫。’师曰:‘你在彼中作甚么?’远曰:‘我在彼中过夏。’师曰:‘把将果子来。’”(葆有童心)

“问:‘初生孩子还具六识也无?’师曰:‘急水上打毬子。’僧却问投子:‘急水上打毬子,意旨如何?’子曰:‘念念不停留。’”(妙喻)

“问:‘久向赵州石桥,到来只见略彴(独木桥)。’师曰:‘汝只见略彴,且不见石桥。’曰:‘如何是石桥?’师曰:‘度驴度马。’曰:‘如何是略彴?’师曰:‘个个度人。’后有如前问,师如前答。又僧问:‘如何是石桥?’师曰:‘过来!过来!’”(易见难识)

“问:‘学人有疑时如何?’师曰:‘大宜小宜?’曰:‘大疑。’师曰:‘大宜东北角,小宜僧堂后。’” (风趣)

“问︰‘如何是学人师?’师云︰‘云有出山势,水无投涧声。’云︰‘学人不问者个诗。’师云︰‘是你师(诗)不认。’”(诙谐)

“师因赵王问:‘师尊年有几个齿在?’师曰:‘只有一个。’王曰:‘争吃得物?’师曰:‘虽然一个,下下咬着。’”(举手投足,不离这个)

“见起塔,乃有颂:‘本自圆成,何劳叠石。名邈雕镌,与吾悬隔。若人借问,终不指画。

(人人有个灵山塔)

”因鱼鼓有颂:’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莫怪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

(以本份事接人,禅风独树一帜)

”因莲花有颂:’奇异根苗带雪鲜,不知何代别西天。淤泥深浅人不识,出水方知是白莲。‘“

(古佛再来)

四、赵州禅的影响与柏林禅寺的中兴

 1、赵州禅的传播与影响
如前所述,赵州和尚证悟渊深,门风孤峻挺拔,是南宗禅法弘化于北地的先驱。他所开创的"不立一家家谱,独来独往"的禅风,使他得以卓然屹立于五家之外,时人赞其:"眼光烁破四天下",有逸群之辩,人称"赵州古佛"。赵州禅得以广泛传播、至今仍有着积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赵州和尚处理政教关系得当,不失僧格,因而赢得统治阶级的大力护持和诸方大德的尊敬。在他生前,赵王王熔将从谂的功德言行上奏朝廷,皇帝即颁下诏书,加真际大师之号,并赐紫袈裟。赵州圆寂后,赵王又尽送终之礼,道俗车马数万余人前往哀悼,"莫不高营雁塔,特竖丰碑。谥号曰真际禅师,光祖之塔。"元代,柏林禅院(原观音院)住持鲁云法师请于朝,皇帝特赐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号。并于天历三年(1330)为禅师建塔。清雍正十一年朝廷又加封为圆证直指真际禅师。元明两代曾先后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际禅师写真刻石。刻石右上角题一偈云:"碧溪之月,清镜中头,我师我化,天下赵州。"下署"弟子赵王焚香拜赞"八字。

(2)赵州见地超迈,道德高尚,一生经历富有传奇色彩,其语录简炼、朴实、生动,多取自日常生活情境,因而禅宗史籍和诸家灯录多数记载有赵州生平化迹和语录,后世各禅门大德、诸方丛林多以他作为宗门标的、丛林范式,备加推崇,拈颂评唱其公案的甚多。例如:

黄檗希运与赵州是同时代的大德,他首先提出参看"公案"的方法作为参禅的敲门砖。他在《传心法要》v中说:"若是丈夫汉,须看个公案。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著精采,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大口,达磨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到这里说甚阎罗老子,千圣尚不奈尔何。不信道,直有这般奇特,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见《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禅宗最具代表性的公案评唱集《碧岩录》vi,是临济宗高僧佛果圆悟于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住持湖南澧州夹山灵泉禅院的时候,根据云门宗高僧雪窦重显(980~1052)的《颂古百则》,加以评唱,又经过他的门人编集而成的。雪窦《颂古百则》所依据的掌故,除绝大部分取自禅宗公案外,又引用《维摩》、《楞严》、《金刚》等经,而且是以云门宗的公案为重点的。在精选的百则公案中︰云门文偃十四则,赵州从谂十一则⑽,百丈怀海四则,马祖道一、雪峰义存、南泉普愿各三则,《楞严经》、文殊、巴陵颢鉴、镜清道怤、南阳忠国师、智门光祚、仰山慧寂、风穴延沼、投子大同各二则,其余如《维摩经》等都是一则。可见赵州公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雪窦颂古百则》素为丛林所重,而佛果圆悟对它倾倒备至,评语道︰"雪窦颂一百则公案,一则则焚香拈出,所以大行于世。他更会文章,透得公案,盘得熟,方可下笔。"因而在每一则公案和偈颂的前面加一段提纲式的垂示,又在公案和偈颂的每一句下面系以短小精悍的着语(夹注),然后分别在公案和偈颂后面加上评唱,成为首尾非常完全的著作,对于参究学人的启发作用相当大,所以当时有人将《碧岩录》称为"宗门第一书"。佛果圆悟十分反对丛林中动辄棒喝的作法,他对赵州和尚十分推崇,由此也扩大了以"赵州茶"、"柏树子"为象征的赵州禅在丛林中的影响。

元代初,由万松行秀(1166-1246)评唱的《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六卷),系根据宋·曹洞宗宏智正觉所作颂古百则加上示众、着语、评唱而成。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该书为曹洞宗要典,与《碧岩录》并称为禅门双璧。收录公案范围广泛,其中收录有赵州公案四则。

大慧宗杲(1089-1163)是圆悟克勤的弟子、活跃于两宋的一大禅匠。他是倡导"看话头"(亦名"看话禅")的代表人物,倡导的话头主要有:狗子无佛性、庭前柏树子、麻三斤、乾屎橛等,以此破除丛林耽着"文字禅"的弊端。他认为参禅者用参话头的方法追虑审问,便可抵挡和打破一切杂念妄想而达到真正无心见自本性的目的。他提倡最多的话头是赵州的"狗子无佛性"公案。他说:"赵州狗子无佛性话,喜怒静闹处,亦须提撕,第一不得用意等悟,若用意等悟,则自谓我今即迷。执迷待悟,纵经尘劫,亦不能得悟。但举话头时,略抖擞精神,看是个什么道理。"(见《大慧普觉禅师法语》卷十九)经此提倡,进一步扩大了赵州禅在丛林中的影响。

由宋无门慧开撰、弥衍宗绍编的《无门关》,是无门慧开于绍定元年(1228),在福州永嘉龙翔寺,应学人之请益,从诸禅籍中拈提佛祖机缘之公案古则四十八则,加上评唱与颂而成本书。其中选用赵州的公案达七则,所占比例也不小。该书与《碧岩录》、《从容录》同为禅门代表性的公案集,初刊于绍定元年,淳祐五年重刊。日本另有应永二十八年(1421)、宽文六年(1666)、宝历六年(1756)等版本,流传颇盛。其注疏在日本有数十种之多。可见该书之影响。《无门关》第一则公案即为赵州的"狗子无佛性"公案,无门禅师说:"参禅虽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透得过者,非但亲见赵州,便可与历代禅师把手共行。……"(见《大正藏》四八《无门关》)

黄龙慧南禅师(1002 1068)参究赵州"台山婆子"公案,于石霜慈明和尚的责骂中大悟,乃作颂曰:"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慈明易之为"有")来由。而今四海明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得到印可,列为临济宗第八世。后入主黄龙山黄龙寺(在今江西修水县),法席大振,宗风高唱,设有"生缘"、"佛手"、"驴脚"三问(称为黄龙"三关")接引学人,创立了临济宗黄龙派。他曾作三则颂释"三关",其中释"生缘"一颂云:"生缘有语人皆识,水母何曾得离虾,但见日头东畔上,谁人更吃赵州茶。"他遥承师祖马祖道一大师"道不假修,但莫污染"之论,进而强调"禅不假学,贵在息心。心息,故心心无虑;无修,故步步道场;无虑,则无三界可出;不修,则无菩提可求。"并且告诫学人,要"一念常寂",这样可以使"三际杳忘"。所以在慧南禅师看来,"拟心即差,动念而乖,不拟不动,土木无殊。"只有这样,凡心不动,随处作主。这与赵州的禅风颇为符合。慧南禅师自开法以来,数坐道场,对于丛林建设多有建树。他特别重视丛林长老的人选和规矩的建立,认为规矩要严,道风要正。我以为,对于慧南禅师来说,赵州和尚在他的心中一定有着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迨至近代,虚云禅师、来果和尚、正果法师、袁焕仙居士、贾题韬居士、元音老人和日本的铃木大拙等,也都对赵州的公案故事有所研究和评点。赵州的"狗子无佛性"、"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树子"至今仍是中国、日本乃至欧美等地最流行的公案。

(3)由上可知,赵州禅超越于宗派局限,禅宗各派都很推崇,而古观音院(今柏林寺)作为赵州祖庭也即禅宗各派共同的祖庭。千百年来,柏林禅寺和赵州桥、赵州关、赵州茶、柏树子、赵州塔等,随着赵州禅的传播而名扬中外,它们时时向人们述说着赵州禅。古来咏颂赵州和柏林寺的诗偈甚多,我们从中不难感知赵州禅的影响:
别峰禅师《赵州赞》:

无端提起七斤衫,多少禅流着意参。尽向青州作窝窟,不知春色在江南。

 

元·南岳祖琼《赵州古佛顶相赞》:

舌剑唇锵杀活机,雄雄鏖战破重围。如今四海清如镜,赢得霜眉对落晖。

 

王允桢《柏林寺》:

西来大士散天花,影落孤城贝叶遮。冷冷空林古壁水,如如禅语赵州茶。

庭前柏子浮明月,石上云光映素纱。半夜钟声惊我梦,香风冉冉灿烟霞。

 

张士俊《柏林寺》:

吾赵招提地,柏林藉有声。吃茶参妙理,水底一灯明。

 

清·饶梦铝《柏林寺》:

古佛何年下碧空,茶烟缭绕火初红。入林笑我征尘客,柏子香携满袖风。

 

赵朴初《赵州塔》:

寂寂赵州塔,空空绝依傍。不见卧如来,只见立瑞像。

平生一拂子,何殊临济棒?会看重树起,人天作榜样。

 

赵朴初《赵州禅师》:

平生用不尽,拂子时时竖。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vii。

日本福岛庆道《赵州塔》viii:

渡马石桥天下响,正看柏树在庭前。心香一片恨千万,吐血赵州无字禅(大喝一声"无")。

 

净慧法师《忆初到柏林寺》ix:

山门不见法堂摧,断碣残垣共劫灰。前世赵州今世我,片云孤塔几徘徊。

  2、柏林禅寺的重兴
柏林寺位于河北省赵县, 始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初名观音院,因院居郡城之东,亦名东院;宋初易名永安禅院;至金代改称柏林禅院,元代由朝廷赐额柏林禅寺,延续至今。相传玄奘法师曾于该寺从高僧道深法师学《成实论》半年;公元858年,赵州从谂禅师以八十高龄驻锡于此,大阐宗风。赵州之后,柏林寺亦是屡经兴废。中兴之祖,现可考者有:

金代的戒师和尚,"守鹅珠之禁戒,护律法之轨仪",利生接物,方便颇多。摄三千邑众,发无上愿心,翻修大殿,高起梵宫。

宋末元初有北京的归云老人,应请复兴柏林寺,他传道严而道尊,领众宽而众服,时人赞曰"赵州再来"。

元初有园明普照月溪大禅师(1232-1312),据柏林应缘演法,传临济正宗,为国焚修,时历三纪,嗣法二十,度近百人,法布四朝,深受元皇褒扬。贤王完真降令旨护持柏林禅寺,世祖赐以圆明普照大禅师之号,成宗又加"月溪"二字。三十年间,曾于至元三十年(1293)、元贞二年(1296)、皇庆元年(1312),三度降旨恩泽柏林。

明成化末年有道源长老住持柏林寺,增建了毗卢殿。

明嘉靖二十六年,住持僧鲁峰建成了大慈殿,将真际禅师石刻写真供奉殿内,使柏林寺具有三进殿堂,规模蔚为壮观。

清代,主要是维修前代殿宇和增建一些附属房舍。明清两朝,赵州柏林寺堪称北方一大丛林。是时,寺内殿宇重重,宝塔巍巍,碑碣林立,古柏参天。

在近代,自北洋军阀混战赵地,古郡名刹,历经兵燹,僧众逃散,殿宇倾圮,柏林寺久无人居。1938年至1945年有亲昧法师(1888 1971)只身入住,他晨昏焚修,早晚课诵,腊八舍粥,节日讲经说法,并对柏林寺进行了若干修缮。但自解放战争后,柏林寺再无人居住。

1987年10月15日,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法音》主编的净慧法师陪同日本"日中友好临黄协会"访华团来到赵县参拜赵州塔,看到柏林寺门庭萧条,钟板失响,惟余残破的赵州塔与二十几株古柏形影相吊,作为宗门弟子,他不禁潸然泪下,当时即萌生规复祖庭柏林寺之意,并赋诗二首:"来参真际观音院,何幸国师塔尚存,寂寂禅风千载后,庭前柏子待何人?""一塔孤高老赵州,云孙来礼泪双流,断碑残碣埋荒草,禅河谁复问源头!"

1988年5月19日,在新当选为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的净慧法师的主持下,重建柏林寺暨创立佛慈安养院奠基典礼在柏林寺遗址隆重举行,从此柏林寺走上了全面复兴之路x:

(一)大兴土木工程:经过十多年努力,修复了赵州从谂禅师塔,新栽植了三百余株柏树,重建了普光明殿(大殿)、钟鼓楼(三层)、观音殿(二层,楼上作藏经阁)、"会贤楼"(二层)和"指月楼"(二层)、"问禅寮、禅堂、秉拂堂"(楼上分别为怀云楼、法轮阁、开山楼)、"云水楼"(二层)、"香积楼"(二层)等。目前正在兴建一座"万佛楼",一层为大雄宝殿;二层为万佛楼。该楼通高37米,建筑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将可容纳千人于此同时上殿、举行各种大型法事活动。预定于2003年竣工。目前柏林寺殿堂林立,红墙黄瓦、飞檐雕栋,气势宏伟,草坪绿树、曲径回廊,宛如仙境。全寺占地面积近百亩,建筑面积达二万多平方米,业已成为一座中外闻名的北方大刹。

(二)壮大僧团,制定严格的丛林管理制度。目前该寺已有僧人一百四十多名,以青年人居多,文化程度较高,有十多名具有本科和大专学历,也有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僧人们早晨四点半起床,五点上殿,六点多早餐,然后打扫卫生。十一点半过堂用斋,中午稍事休息。上午、下午和晚上,除有工作在身或其它特殊情况,都须到禅堂坐禅,共计六支香。二十二点熄灯。遇有大型法会、开会和半月诵戒等则作一定调整。每年立冬月和腊月要举办三个"禅七"。

(三)提出并推行"生活禅"的理念。柏林禅寺住持净慧法师为近代禅门耆宿虚老和尚的入室弟子,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法音》杂志主编、《禅》刊主编、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等多项职务。他鉴于时代已发生巨大变化,本着佛教契理契机的原则,秉承赵州"平常心是道"的禅风,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能充分体现"人间佛教"精神的"生活禅"理念。他试图在佛教众多的修持法门中选择一种"既能达到明心见性、解脱生死的终极目的,又能适应现代人生活环境的修行方法。"其宗旨为;"继承传统(契理),适应时代(契机),立足正法,弘扬禅学,开发智慧,提升道德,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生活禅"理念要求"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在生活中实现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在柏林寺的各项活动当中,他要求四众弟子们要"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在弘法事业中强调"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他常劝导弟子和信众要时时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并率先垂范,在办好教务的同时,积极致力于有益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事业。

(四)讲经弘法,发展佛教文化事业。具体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印刷、流通佛教读物。在柏林寺的支持下,河北省佛教协会于1989年创办了国内第一份《禅》刊,目前已出版了66期。此外每年约编印、出版十余种佛教读物,同时流通各种经像、法物。

(2)定期传授三归五戒及在家菩萨戒,并举办讲经法会。

(3)暑假期间举办"生活禅夏令营"系列修学活动,从1993年至2001年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平均每届人数在250人左右,营员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多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在家佛教徒,此外还有少数来自港澳台或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营员。活动内容包括学习佛教礼仪、规矩,学习五堂功课并早晚上殿,二时过堂,学唱三宝歌等佛教歌曲,听导师开示和老师讲课,坐禅,传灯法座(一种于佛像前燃灯、忏悔、发愿仪式),出坡,云水行脚,参观寺院,柏林夜话(座谈),传授三归、五戒等。对此教内外反映良好。

(4)创办河北禅学研究所和河北省佛学院,不断加强僧才的培养和推动佛教学术研究。河北省佛学院于1999年由河北省佛教协会创办,柏林寺承办,是一所中级佛学院,学制三年。目前在校学僧有50多名,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柏林寺还出资组织全国的一些专家学者编写佛学院教材,进展顺利。

(五)加强国际间佛教友好交流,参与社会希望工程和慈善事业。

赵州禅不仅在我国禅宗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至今对日本、韩国乃至欧美各国学禅的人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许多海外人士对柏林寺的修复和"赵州禅"、"生活禅"的弘扬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如日本禅宗学人都把柏林寺视为祖庭,每逢重大庆典活动都要派团前来参加;一位日本曹洞宗僧人从1993年至1999年在该寺修学。根据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协议会的安排,近年先后有日本和韩国的一个禅修体验团专程到柏林寺体验修行生活。十余年来,该寺接待了不少国外、海外佛教友好组织和人士来访,法国梅村坐禅中心一行禅两度率大型禅修团到柏林寺参加禅修活动。此外著名的还有法国潮洲会馆、泰国法身寺、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台湾的有关佛教团体组织的参礼团等。除此之外,柏林寺的法师们还多次应邀赴海外访问,先后去过日本、法国、泰国、韩国、缅甸、匈牙利等。1994年初,柏林寺三位僧人参加了由净慧法师任团长的中国佛教文化代表团,成功地对法国巴黎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访问,反响很好。1994年5月,净慧法师等赴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为"虚云禅院"举行佛像开光仪式,并应当地华侨的请求,委派两位僧人在那里常住,主持法事活动。

本着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报四恩的思想,多年来柏林寺还努力从事社会慈善救济事业、捐资助教,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诸法从缘起。柏林禅寺在短短的十余年间从一片瓦砾中拔地而起,既得益于赵州祖师的恩泽,也有赖于名蓝得人。净慧法师能妥善处理政教关系、教界与学界的关系以及僧俗关系,因而在建设柏林禅寺、推行"生活禅"理念等方面,得到教内外、国内外的广泛支持与认同。2001年11月5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央及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有关领导同志的陪同下,视察了赵县柏林禅寺。在净慧大和尚的陪同下,江泽民主席参观了赵州塔、普光明殿、观音殿、禅堂、开山楼、法轮阁、怀云楼、问禅寮等。随后在指月楼客厅与僧众们进行了长时间的座谈。江主席称赞中国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鼓励大家爱国爱教,他还赞扬了柏林寺优雅的环境和良好的管理。这些无疑是对十余年来柏林寺巨大成就的充分肯定。对此,净慧法师特拈诗四首《恭迎江总书记驾临视察》xi:

1、清秋古寺映霞光,钟鼓和鸣柏子香。盛事千年彪释史,汉唐风雅亦难当。

2、堂中满座尽高贤,衲子从容说佛缘。话到深层时点拨,交溶水乳密无间。

3、十年宵旰十年忙,瓦砾堆中建道场。此日楼台迎圣泽,每多雅誉感惭惶。

4、席前聆教寸心倾,无限关怀爱国情。四海惊涛凭舵手,运筹致胜重犹轻。

跨越千年时空,赵州禅风光依然;经历十年浩劫,柏林禅寺竟枯木逢春,委实令人感到佛法不可思议,赵州禅不可思议,这一切又岂是这篇小文所能描述于万一的!不过是权作标月之指,亦聊表本人崇敬之情和随喜之心而已。

 

注 释
i见《宋高僧传·唐赵州东院从谂传》。
ii见《宋高僧传·唐池州南泉院普愿传》。
iii 《赵州录》,文远记录,张子开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iv见《宋高僧传·唐赵州东院从谂传》。
v 全称《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全一卷(或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vi 又称《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vii 以上诗句录自净慧法师重编之《赵州禅师语录》,河北省佛教协会,1992年7月。
viii 见《禅》刊,河北省佛教协会,1998年第6期。
ix 见《禅》"柏林杂毒海",河北省佛教协会,2000年第1期。
x 参看陈星桥《庭前柏树子 郁郁发新枝――纪念河北赵县柏林寺中兴十周年》,《法音》1998年第11期。
xi 见《法音》2001年第12期。

(原载《中国禅学》第一卷)

编辑:李路野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