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戒幢佛学研究所·当前国际上的禅学研究与禅学教育

戒幢佛学研究所·当前国际上的禅学研究与禅学教育

发布日期: 2016-01-30 浏览量: 2,751 次浏览

杭州商学院宗教研究所:王仲尧教授 

 

2000年11月至2001年1月间,我应邀访问了印度、美国、加拿大等国,在地域上遥隔万里,文化背景上有极大差异的东西方不同的国家里,却差不多是同时,参加了几个主题差不多是相同的国际性的佛教学术会议。这几个会议,都只有我一个中国(或中国大陆)学者参加。学术活动期间,亦应邀在当地一些佛教寺院和团体作了参访,对东西方有关国家当前的佛教(禅学)研究及教育的情况,做了些调查研究,感受不少。

本文主要据此,并根据自己的粗浅理解,对有关情况作些介绍和评价。 

一、国际学术界禅学研究现状及趋势

在佛教学术研究中,禅学肯定热门。但是,如果说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里,在国际上,凡提到禅,日本禅以及日本铃木大拙博士必成中心话题的这个情况,似乎有些改变。我写此文时把带回的所有会议资料再细检一过,连参考资料中提到铃木的也只寥寥数见。那么,人们更感兴趣的是什么?

回答是:关于禅与现代社会,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的关系等更为现实的问题。

而关注这样的现实问题,在这种现代向度、实用向度的禅学研究中,人们就需要到禅的发源地中国,寻找更具本来面目的禅的思想资源。所以,至少在我参加的这些大型国际学术活动中,感到各国学者普遍更感兴趣的是“中国禅”。会上会下接触到的不少研究禅学,以及从事禅学教育的西方学者,有的也具有不错的中文能力,可直接阅读中文材料。 

就当前国际佛教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而言,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从会议主题,到各国学者发表的论文,以及所有热烈讨论,都紧紧围绕现实问题,关注现实挑战,思考禅与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现实关系。也常听到西方学者说,禅,原本产生于古代东方社会,产生于中国文化,如今,它仍扎根于现实生活,并日渐深入西方社会,表现出强劲生命力,这种事实本身说明,它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某种“有用性”。我理解,这就是指,禅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然具备的建设性的特质。  禅学是国际佛教研究的显学,这一点现在还是一样。但是,从空间上遥隔万里,时间上几乎同时发生的这些学术活动来看,学者们主要是在禅与心理学,禅与管理学,禅与伦理学,禅与艺术这些问题上,来谈禅学的研究和教育。 

以下试对这些主题分别述评。

1、禅与心理学

关于禅与心理学的研究,以及“禅心理学”的教育问题,很明显是东西方学界一致关注的热点问题。

而且,“禅与心理学”这个学科(姑且称其为“学科”)的研究,也绝非仅在形而上的逻辑层面进行,而是深入延伸到实际应用的领域,如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上述有关会议,有不少大学心理学教授,以及社会上开业的精神分析医生参加。相对而言,如果说,印度会议上对禅的哲学、禅与现代教育、禅与艺术等主题关注较多的话,那么,在美国会议上,对禅与心理学的话题显然更为突出。

在今日美国,有很多佛教心理咨询和研究中心(The Buddhist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Research Center),提供禅学的心理健康咨询以及坐禅技术,同时也与西方现代心理分析结合(Buddhist psychological ideas, and western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theories and techniques),并有不少刊物出版。这次美国会议上,有几个美国和英国学者的发言以及由此引发的讨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美国的R。L。金波教授(Prof。Richard L。Kimball)报告的论文题目是:《佛教心理学的应用探讨》(A Practical Approach to Buddhist Psychology),内容主要五个方面:⑴ 前言;说明论文主题;⑵ 探讨佛教心理学是什么,并试图对之给出精确定义,以之比较当代西方心理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向度上的发展;⑶ 佛教心理学和现代西方心理学共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个体,也对社会整体发挥的作用;⑷ 讨论禅学进入西方社会,并正在西方获得引人注目的发展的动因之一,就是因为它“有用”,“有用性”的重要表现就是在心理分析、心理治疗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方面;而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也对禅这一原本是东方文化的东西进行着改造,正如当年中国文化对来自于印度的佛教进行的吸收、改造一样;由于我们正处在一个“世界文化交融”的时代(in a period of history when many cultures and belief systems are coming together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任务,在于如何使这种“交融”产生出更多“现实利益”;⑸ 最后,作者认为,当前方兴未艾的东西方文化大交融中,正在展现出的这种新的心理学发展趋势,应引起重视。金波教授的论文中有大量实证材料,宣读时亦运用多种多媒体影象手段,生动活泼。作为一个大胡子、蓝眼睛、大高个,曾在非洲多个国家担任过外交官的教授,在整篇文章中始终洋溢着的对中国文化的由衷热爱。他的报告在会议中受到很大重视,我个人亦对之尤为喜爱。 

我另一位好朋友,哲学博士Thich An Hue 教授,已八十余岁高龄,但富有活力,思维极为敏捷,现在仍在大学执教博士课程(教中国佛教哲学)。事实上,他为了表现对中国佛教的感情还“出家”做了僧人,名字也索性改成了中国名字,Thich An Hue用中文写出来就是“释恩慧”。他的论文题目是:《人间佛教,家庭价值及家庭咨询》(Humanistic Buddhism, Family Values and Family Counseling),文章内容也是关于禅的现实应用问题,人情味和对中国禅的感情亦极浓烈。

2、禅与管理学

禅学必须“有用”,这个理念,在禅与管理学这个主题上,可能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

是国际上禅学研究和禅学教育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印度会议上,有好几位学者提交的论文是关于禅与管理学的主题。如C。M。莱地教授

(Prof。C。Manohar Reddy)报告的题目是《管理学教学中的伦理价值观:关于‘八正道’的研究》(Inculcating Ethical Values in Management Students: The Eight Fold Noble Path Approach),文中说到,21世纪,在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巨大发展过程中,正确的伦理价值观的重要性将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大学管理学教学所面对的学生将是未来管理的领导者,因此使他们树立新的社会伦理观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高等学校中的伦理价值教育,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使学生建立价值选择的伦理基础,二是对这些学生今后的人生以及事业具有行为指导的意义。但是,任何一个方面的作用,在现实中都不可能只通过不断的说教,以及仅仅依靠知识性的传播,来达到预期效果,因为它需要一种内在的纯粹自我价值选择的倾向性来发挥实际作用。这样,以禅学训练的方式,用佛教“八正道”的思想和方法,进行伦理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作者还对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正在采用的做法,做了个案介绍,认为这种方法优于其他任何一种方法。 

美国会议上对此感受亦深。我特别想要提一下的是,在美国一些重要大学的MBA课程中,开设有“禅与管理”这一门必修课。加州大学的管理学博士沃托·张教授(Prof。Otto。O。Chang)是全美华裔管理学教授协会主席,他发表的论文是《人间佛教与知识管理》(Humanistic Buddhism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文中探讨了美国佛教现代化进程中,与美国当前的管理大变革的历史进程的深刻关系。他的专业是管理学教授,而本人亦多年从事佛学研究,据他介绍,他在教学中不但灌输禅,还多年进行用禅的方法化入管理学教学的实验。他文章的学术含量极高,观点和材料都十分新颖。如他提出,中国传统禅学的人间化、现世化的丰富内涵,对于现代管理学的发展方向,以及在管理学教学中,对管理者的人格训练,都被事实越来越证明具有极为现实的操作性意义,它表现在:禅的价值品格,对于现代管理学的发展方向,具有一种前瞻性的引导作用,而禅的实践品格,则对于现代管理者的效益追求,具有一种规范性的启发作用。他的论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引起与会学者很大兴趣,我个人更是如此。

再顺便提一下,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研究生院的Dr。Hsiu-mei Wang的博士论文:Length and Frequency of Practice of Zen Meditation and Personality for Meditators(《坐禅时间的持续性和间歇性因素对坐禅者的人格影响》),利用现代西方科学的最新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方法和实验方法),主要对于管理者的教学和训练中的问题,作了极其具有启发性的探讨,文章本身,即具有非常直接的实践价值。 

3、禅与现代伦理危机以及伦理学

禅与现代伦理危机以及与伦理学的问题,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热点之一。

中国禅宗强调自性即佛,心外无佛,否认有主宰人的命运的神灵,从这一意义来说,禅宗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有很大不同。东西方的不少学者,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往往对发源于中国的禅宗表示莫大的景仰之意。

如有几位学者的论文,主题是谈佛教与基督教的伦理观念的比较研究。其中如谈到关于在基督教中不可回避的“博爱”问题。爱不只是关心或关怀,重要的是去实践,伸出你的援手去帮助对方,如果只有关心而不去实践,在基督教看来,就是成为一种“无能的爱”,因为这种爱只是一种虚妄,没有实现。因此,我们对亲人、长辈、子女、同胞,以至对团体、社会、民族和国家的爱,都必须是付出实际的行为的爱。心理学对爱的内涵也是非常强调实践性的,但佛法则在此属性之外,更重视施爱者之无所求心,即不求回报,不求别人的赞誉,甚至也不心存实践佛法之心。一个人要做到关怀别人,实际伸出援手,并非易事,要心存“法空”,甚至连“心存法空”都没有,那就真是难了。如佛教说“布施”(“财施”),但是有些人因贫穷而无力布施,他就不能享受到“给予”的快乐。但是,佛教也认为,可“给予”的未必必须是财货,也可是精神上的给予,有时这可能还更重要(如“法施”),其中比方也可以包括日常待人的态度和德行等等。一个人如能做到温良恭敬,谦让信守,心怀忠孝美德,亦是以其德“给予”他人,亦能使自己感受快乐,甚至过于财施之乐。而这种快乐,就是“禅乐”,或“禅趣”。

不少学者更进一步谈到,佛教关注的是解决既存在于外部世界,也存在于人的内在世界的“苦”(suffering),以及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业”(karma)。佛教和科学一样,本质上都强调对“真理”(the nature's truth)的探求。但是在佛教的探求中,更包含了人性的内涵。因为作为物理的人,是自然存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本身也是真理探求的对象,人有一种独特的性质使自己区别于物理世界,这就是“人性”。这种物理世界中唯一的特性,只存在于人性的内在世界。如果这个精神领域的问题不能得到深入关注和研究,结果会对紧密地围绕着它的外部世界的研究和开发,也不可能到达价值目标。近代“科学”价值观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丰富和对自然的破坏同样触目惊心,问题即在于此。

在禅看来,真理的探求,是与开发人的潜能的训练结合在一起的。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同时决定了人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这应该成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但是,我们看到,现代科学在取得巨大物质文明成就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偏向,有时甚至成为一种对于人的自身的发展毫无安全保障的破坏性因素,使人感觉,它不一定能减缓社会的紧张,减轻人间的苦难,不一定对人自身的发展有利——本来,这些都是人最初发展科学的基本价值目标。相反地,现代科学的有些领域,已经,或正在为某些“坏的价值”(undesirable values)打开通道,引发野心,煽动仇恨和诡诈欺骗,成为一些人不择手段地追求财富和权力的手段。这种趋势,在二十世纪末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导致诸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严重问题进一步恶化。这种趋势如再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以及更快地寻找解决办法,科学的发展可能会不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其结果,还可能摧毁科学自身。

传统中国禅特别强调,在人的潜能中本来居有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禅的方法,就是以和“中”对应的、创造性的修行方法(comprehensive practical methods),来开发人的这种潜能,打开智慧,通过人自己的努力,去寻找真理(the truth),实现最高价值(to realize the highest good),从苦难中解脱(to free from suffering),获得自由( to attain the liberation)。

人以头脑和思想而为自身存在的标志。人所有行为以及行为动力(业力),说到底都来自内在的需求。对天地自然及自然规律的敬畏和信仰,对这种存在真相的了解的渴望,形成人的伦理观念体系。它决定人在探求真理时,何种方法论的采用。因为人认识真理时,通过何种“文本”(context)以何种“方式”(way),会直接影响认识的结果。根据佛教的基本教义,对终极价值意义上的“真如”境界的体认,必须依靠在对“无明”(野心、仇恨、欺骗)的排除过程中不断得到纯净的精神力量(心性)。这种纯化过程,需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这种训练过程,可以帮助人从信仰开始,产生出对于脱离苦海的向往,通过努力,追求人性的发展中的价值目标的实现。佛教以坚定地依赖于人自已的努力和责任的观念,强调人对高尚生活方式的努力创造,这从根本上说明了人的智慧的运用,人的努力的价值,以及人对自己和世界的责任的理念。 

学者们普遍认为,当前在世界上的各个角落普遍存在的伦理危机和伦理价值观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紧密交织在一起。从各个方面对新世纪的伦理价值的重建,对人类文明概念的演进的认清,以及对不同价值观念的分歧的比较,展开探讨,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尤其是对佛教与现代科学中的一些重要领域,如电脑及虚拟世界、转基因技术与生命科学、全球化以及现代伦理观的变化等关系,进行深入认识,探讨人类发展的新思路。 

这些是当前禅学研究和禅学教育中密切关注的问题。我觉得,也值得国内学界深思。

4、禅与艺术

禅与美学和艺术的研究亦受到国际学界关注。我的专业领域主要是佛教哲学和禅思想史,以及佛教艺术。在上述国际会议上,自己发表的学术报告都是关于佛教艺术的主题。

印度会议我的报告题目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观世音形像》(Bodhisattva Kuan-shih-yin Images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内容是: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有巨大影响的观世音菩萨,如何从原本印度须眉大汉的菩萨形像,传入中国后,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变,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不但兼具“慈”与“悲”,且能代表无数普通中国人审美理想的美好女性的民俗文化形象。这个报告的主题和内容,引起与会学者的巨大兴趣。会议期间,当地电视台和报纸,以及前去报导此次会议的泰国《国家报》(The Nation )等都对我作了专访。“观音”这位大菩萨原本是印度籍,来到中国,因缘和合,由男转女,在中国文化史上演变为形象如此之美,魅力如此之大的一个菩萨,印度老乡,很觉欣慰。

美国会议上我的论文题目是:《观音形像审美的佛性论内涵》(On the Buddha Nature in the Aesthetics of Bodhisattva Kuan-in Images)。内容:观世音菩萨成为在中国佛教的所有佛菩萨中影响最大、最重要的形像之一,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观中的“天人感应”论有深刻渊源,二是具有同样深刻的中国佛教佛性论的根源,即认为众生皆具佛性,因此菩萨亦具有人性。中国历史上的观音形像和艺术审美,无论对佛教徒和世俗百姓来说,都是一种代表人性之爱的证明。会后也有些美国报纸作了专题报导。 

印度会议上,就佛教美学和艺术的主题有过一次专题研讨:“禅与21世纪世界文学艺术的关系”,学者们的发言中,多涉及到重要艺术家和作品,如Arun。Joshi的小说(Influence of Buddhistic Philosophy on Arun。 Joshi's Novels-The Foreigner and The Strange Case of Billy Biswas。 By Prof。 Rashmi Gaur & Shivani Vats),和T 。S 。Eliot的诗歌(Buddhistic Values in the Poetry of T 。S 。Eliot。 by Prof。 Mudia Agnihotri)等。又如印度德里大学的爱克特博士(Dr。S。C。Aicant)的论文题目是:《只掌之声:赛林格作品中的禅》(The Sound of One Clapping:Zen Buddhism in the Writing of Salinger);来自尼泊尔大学的安纳来达。布特阿耶教授(Prof。 Anuradha Bhattaryya)的论文是:《中国人的生活与佛教审美及艺术》(Chinese Life and Buddhist Concept of Beauty and Art),都是直接对中国禅宗美学的研究。此外还有不少西方学者的论文涉及这一主题,限于篇幅不一一介绍。

在美国会议中,关于禅与后现代艺术研究的几篇论文很有学术份量。如加州大学艺术系的美学和艺术学博士英格拉·沃教授(Prof。 Ingrid Aall )的论文题目是:《论传统佛教艺术在后现代造型艺术中的消融》(D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Buddhist Art in The Hands of Postmodern Imagery),就西方“后现代”造型艺术、“形象”艺术的创作中,对传统东方禅的审美理念的营养吸收,以及这种吸收和借鉴对于当前西方后现代艺术的特殊意义的见解,在大会上引起热烈争论。

二、简要评价

先贤以大勇之力创造的中国禅,其所激发的不仅是宗教,而且是整个文明。它在当今世界上正变成后现代社会,以及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种帮助人们更好地认清自已,认清周围环境的特殊动力,和特殊的方法论。禅的历史中,庄严地记载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事实上,佛教在世界上已经成为最伟大的文明之一,它在文化、艺术、哲学、伦理、科学领域中,都留下了辉煌的历史成就。

今天的禅,绝不仅只是知识上的锻炼或慰藉,它在现代世界中,成为一种伟大的文明动力,因为它能提升人的努力,帮助人不断地追求上进,提醒人们的自尊和自我负责,增进人们容忍的力量,净化人的心灵,克服一些民族、国家以及宗教间的狭隘性和狂热性。简言之,它帮助人们把命运握在自己的手里,每个人都可发展他自己的能力,依靠自力,去争取成就。多少年来,禅满足了无数人们的精神需求。今天,它继续发挥这些作用,并且正成为帮助全人类建设现实生活的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知识源泉。

中国禅的现实性,在于它能为人们提供实实在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是迷昧地把人们推进那种虚渺的乐园,也不是用各种幻觉、恐惧和罪恶感,去恐吓和烦扰人们。禅的内涵和方法,只是客观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现实世界,并且明示我们达到圆满解脱、和平、宁静的幸福之道。

当前我们看到,禅正在进一步吸引着东方和西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更多的人们,这也正是因为,它没有教条,却具有“现实性”、“前瞻性”以及“方法性”的特质。它坚持自我的价值,也容忍和尊重他人。它包容科学、哲学、心理学、伦理道德,也包含艺术。禅的实质就是:人自己才是现实生命的设计者和创造者。

中国禅文化,禅的审美以及艺术,在人们心目中被视若珍宝,神圣而又珍贵。国内学界的禅学研究(包括禅学教育研究),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是绝对需要的。我觉得,从总体上说,国内学术界的长处,是在禅的历史文化方面,但是,在禅与现实、时代的互动影响方面就显得薄弱。学术研究与特定的政治、社会、文化环境都有关,但与我们自己如何努力也有关。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