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定慧寺历史沿革

定慧寺历史沿革

发布日期: 2015-12-08 浏览量: 5,063 次浏览

苏州定慧寺位于古城苏州凤凰街定慧寺巷,环境幽静,自古以来名人荟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大雄宝殿前两棵古老的银杏树默记着定慧寺的苍桑变迁。世纪之交,定慧寺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政府和佛教界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以崭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今天的定慧寺,西依凤凰街,车水马龙,一派现代气息;東邻苏公弄,曲径幽深,唐宋古韵犹存。山门前的定慧寺巷,巷因寺而得名。巷内的人们每日伴着定慧寺的晨钟暮鼓,作息起居,虽身处闹市,却是难得的怡然恬静。在这方水土,定慧寺犹如一位禅僧,带着唐宋遗风,向我们走来,走进我们的生活和心灵,带给我们平和与安详。
走近定慧寺,便可深深感触到姑苏历史脉搏的跳动;品味定慧寺,方可知苏州不愧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一、历史沿革

  东汉年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但由于当时处于初始阶段,佛教的影响还未及于江南,仅盛于中原腹地一带。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三国孙吴赤乌年间(238-251),东吴才开始修建寺院,苏州的人们才得以听闻佛法。
随着历史的变迁,我国的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南移,苏州作为一个经济文化重镇突显而出,一个显著的标志便是佛教文化的兴盛。特别到了唐朝时期,由于李氏奉行较为开明的宗教政策,历代帝王也多尊奉佛教,加上唐王朝的繁荣的经济,高度发达的文化,佛教在这时也发展到鼎盛阶段,江南兴佛筑寺也已蔚然成风,苏州尤为典型。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吴门名流盛楚创建了"般若院",这便是今天定慧寺的肇始源头了。
唐朝末期,朋党相争,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般若院在这场历史的变动中遭到严重的破坏,兴于五代十国吴越武肃王钱镠治苏时(907-931)得以修复,易名为"罗汉院"。北宋太宗雍熙年间(984-988),郡人王文罕兄弟出资重修原有的寺院,增建殿宇,于是始有西方院和有藏院。王氏兄弟并添建了东西两塔,相互对峙,即现在的双塔,因此罗汉院又俗称"双塔寺"。双塔为七层八角楼阁仿木结构砖塔,东西并立,形式、结构相同,塔高约33.3米。塔剎约占塔身全部高度的1/4,这在我国楼阁式古塔中仅此一例。腰檐微翘,翼角轻举,外观玲珑秀丽,乌瓦黄墙与赭红色的砖结构柱额斗拱相映成趣。北宋至道元年(995),宋太宗"敕赐御书四十八卷",次年,罗汉院改名为"寿宁万岁禅院"。天禧初(1017-1021)西方院与寿宁万寿禅院分开,称"定慧禅院",这即是定慧寺的前身。
元朝时期,定慧禅院再次被毁坏,明洪武年间(1368-1398)重修,明正统时(1436-1449),苏州郡守况钟重修了大殿,并改定慧禅院?quot;定慧禅寺"。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里人唐尧仁出资重修了大雄宝殿、观音殿及弥勒殿。道光元年(1821)里人胡珽再次重修。然到了咸丰时期,内忧不止,外患频仍,定慧禅寺再一次毁于战火。同治三年(1864),本修法师募资重建,民国十五年(1926)僧灵馨募资重修,定慧寺才得以遗存至今。但后经战乱,定慧寺又遭劫难,大部份建筑毁于一旦,仅存山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且均已残破不堪。1958年定慧寺被苏州市第七塑料厂占用为厂房至今,唐宋遗风已荡然无存,古寺建筑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二、文化遗韵

  回顾定慧寺的历史,姑苏城的步履蹒跚也可管窥一斑了。然而定慧寺与苏州血脉还有着更深的渊薮。历史虽暗淡了往昔的辉煌,铅华洗尽,沉积下来的却是一段佳话,半缕浓香。一代文豪苏东坡与定慧寺守钦禅师以诗相和、以禅相参的故事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78),苏东坡因"乌台诗案"之累,被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初到黄州,苏东坡便下榻当地定惠("惠"通"慧")寺,与海常禅师交相往来,作有《记游定惠寺》、《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海常禅师并特意在寺院内为其建造寓所,名为"啸轩"。后因与王安石为首的变革派意见相悖,苏东坡淡漠仕途,反求诸山水之乐,禅意之奥。哲宗元佑六年(1091),苏东坡官至杭州,常往来于苏杭两地。闻说苏州亦有一定慧禅院,黄州旧景又浮眼前,于是只身往探,并拜谒了颙禅师。颙禅师得知苏东坡与定慧寺的这段前缘后,便在苏州定慧禅院为他修造居所,仍名为啸轩。苏东坡作诗《定慧院颙禅师为余竹下开啸轩》以作答谢:

啼鴂催天明,喧喧相诋谯。暗蛩泣夜永,唧唧自相吊。
饮风蝉至洁,长吟不改调。食土蚓无肠,亦自终夕叫。
鸢贪声最鄙,鹊喜意可料。皆缘不平鸣,恸哭等嬉笑。
阮生已粗率,子孙亦未妙。道人开此轩,清坐默自照。
冲风振河海,不能号无窍。累尽吾何言,风来竹自啸。

  二人以禅理相推,诗意相悦,一时传为佳话。
北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苏东坡再度被贬至惠州(今属广东省)。时苏州定慧禅院守钦禅师特命卓契顺居士前往探询,并带去钦师所作《拟寒山十颂》,以相切磋。苏东坡吟罢,作《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 并序》相唱和。现抄录数首,以飨同修:
苏州定慧长老守钦,使其徒卓契顺,来惠州问予安否?且寄《抄寒山十颂》,语有璨、忍之通,而诗无岛、可之寒,吾甚嘉之,为和八首。


左角看破楚,南柯闻长藤。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崎岖真可笑,我是小乘僧。


铁桥本无柱,石楼岂有门?无空五色羽,吠云千岁根。
松花醉仙酒,木客馈山飧。我醉君且去,陶云我亦云。


幽人白骨观,大士甘露灭。根尘各清净,心境两奇绝。
真源未纯熟,习气余陋劣。譬如已放鹰,中夜时掣绁。

  卓契顺到达惠州时还带去了虎丘达禅师索书信札,苏东坡回诗一首:
僧卓持虎丘达禅老书来,又出纸索予书,属对略无以答其意,书小诗示之。

亘盂锡杖布行缠,风御泠泠意欲仙。
一片闲云无依着,悠然吹堕野人边。

  别时,苏东坡手书陶渊明《归去来辞》以赠卓契顺,并赋诗《送虎丘卓侍者》诗两首:


多病身如寄,长贫气自华。只将穷事业,便当老生涯。
泥饮醉生缬,挑灯喜见花。殷勤香火社,问讯到毗耶。


禅客青鞋软,诗翁白帽斜。 回蝶栩栩,喜听鹊查查。
推户风敲竹,登林雨散花。匆匆一笑许,集履上青霞。

  这段轶事可见于《坡公集》。
苏东坡与定慧寺的这段因缘被后人承继下来,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各位高僧大德及地方官员,接续前缘,以怀古人;将掖后学,以资来者。
正统年间,工部侍郎周文襄、巡抚南国请妙玹法师将苏东坡手书的《归去来辞》摹刻于玉石之上,嵌于定慧寺院后壁;嘉靖庚子年(1540)仁济法师在啸轩陈列经典,以祭前贤;是年三月十五日,守成禅师并侍者文慧法师绘苏轼像,悬于啸轩。清道光十四年(1834),按察使李彦章、郡绅石韫玉、吴廷琛、顾沅在定慧禅寺后倡建苏公祠;总督陶澍、巡抚林则徐、布政使陈銮、按察使怡良、盐运使俞德渊等及其部属鼎力相助,各界名流也积极响应。苏公祠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总督陶澍为苏公祠题匾额:"心境奇绝",联:"吃惠州饭,和渊明诗,陶云吾云,书就一篇归去好;判维摩赁,到东坡界,人相我相,笑看二士往来同。"林则徐也就墨挥毫,书就"岭海答传书,七百年佛地因缘,不仅高楼领白傅;岷峨回远梦,四千里仙迹游戏,尚留名剎配黄州"。又有按察使李彦章联:"江海宿缘深,片石犹留古吴郡;轩楹遗址拓,瓣香长溯旧苏斋",并辑有《苏亭小志》十卷。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