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佛法在人间,菩提向心求

佛法在人间,菩提向心求

发布日期: 2015-03-20 浏览量: 3,573 次浏览

 

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亦无差别。

 

——《华严经·十行品》

 

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门。

 

——《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中论·观涅槃品》

 

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槃,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菩萨摩诃萨得是实相故,不厌世间,不乐涅槃。

 

——《大智度论》卷十九

 

若深识世法,即是佛法。

 

——《金光明经》卷四

 

不舍佛住,不违世法。

 

——《华严经·十行品》

 

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

 

——《华严经·十回向品》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

 

自行之权,即自行之实。如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智顗《法华玄义》卷一

 

佛法虽为出世间法,实在世间法中做出。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复周伯道书》

 

如实了知世俗谛义,谓于五明处,如实了知胜义谛义。

 

——《解深密经》卷五

 

若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智故。·’…内明为求自解学,因明为伏外执学,声明为令他信学,医明为所治方学;巧明为摄一切众生。

 

——《大庄严经论》卷五

 

佛在阿罗毗园,见门楣损,乃自修之。

 

——《十诵律》卷三六

 

世尊在逝多林,见地不净,即自执彗,欲扫林中,时舍利弗、大目犍连、阿难等诸大声闻见是事已,悉皆执彗,共扫园林。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四

 

婆伽陀比丘以降龙故得酒醉,衣钵纵横。佛与阿难舁至井边,佛自汲水,阿难洗之。

 

——《五分律》

 

释法显,……尝与同学数十人于田中刈稻。

 

——《高僧传》卷三《法显传》

 

释道安,姓卫氏,……至年十二出家,……驱役田合,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

 

——《高僧传》卷五《道安传》

 

(百丈怀海禅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请息之。师曰:“吾无德,争合劳于人?”既遍求作具不获,则亦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传诸方。

 

——《指月录》卷八

 

伪山与仰山摘茶次,沩云:“终日只闻子声,不见汝形。”仰山撼茶树。沩云:“子只得其用,不得其体。”汾阳善昭颂曰:“摘茶更莫别思量,处处分明是道场。体用共推真应物,禅流顿觉雨前香。”

 

——《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中

 

来者不欢喜,去亦不忧戚,不染亦无忧。二心俱寂静。

 

——《杂阿含经》卷三八

 

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北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

 

——庞蕴居士(《五灯会元》卷三)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是菩萨因般若波罗蜜,世间诸事,皆同实相,不见资生之事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者。

 

——《小品般若经·阿惟越致品》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维摩经·佛国品》

 

然不动真际,万行常兴,不坏缘生,法界恒现。……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

 

——《万善同归集》

 

菩萨乘人于恒沙劫受五欲乐,游戏自在,未曾舍离菩提之心,如是菩萨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萨善能守护安住菩提之心,乃至梦中,一切结使不为其患,而是菩萨所有烦恼渐渐当尽,不应一生便尽诸结。

 

——《大宝积经·优波离会》

 

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尝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已眷属,令入菩萨智。……以本大悲,处于居家,以慈心教,随顺妻子,于菩萨道无所障碍。……虽在居家作诸事业,未曾暂舍一切智心。

 

——《华严经·十回向品》

 

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天上,……此人来世不久,当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

 

虽复处居家,服宝严身具,善摄诸情根,厌离于五欲,若能如此者,是为真出家。身虽在旷野,服食于粗涩,意犹贪五欲,是为非出家。

 

——《长者子耶舍经》

 

远离之行,有其二种:一身远离,二心远离。身远离者,若人出家,身处空闲,不染欲境,名身远离。身虽离故,心贪欲境,如是之人,不名远离。若净信男及净信女,身居聚落,发无上心。以大慈悲饶益一切,如是修行,名真远离。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

 

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

 

菩萨欲得禅波罗蜜,先当亲近真善知识,修集三昧方便之道:所谓戒戒、摄诸根戒,断于邪命,如法而住,随顺师教,于善法所不生知足,修行善时心无休息,……知时知法,了知自身,观心数法,若有喜相、愁相、瞋相、软相、坚相,知已能除,犹如金师善知冷热,不令失所。乐甘露昧,虽处世法,身心不动,犹如须弥,不为四风之所倾动。正念坚固,亦见知觉有为多过。若人乐修如是三昧不休不息,当知是人能具足得。譬如钻火,以不息故,火则易得。

 

——《优婆塞戒经》卷七《禅波罗蜜品》

 

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

 

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维摩经·佛道品》

 

余闻古之学道者,博参远访,陆沉贱役,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百苦无不备尝,并未有宴坐一室,闭关守寂,以为学道者也。……入明乃有闭关学道之事。夫闭关学道,其最初一念,乃是厌动趋寂者也。只此一念,便为入道之障,况关中不受知识钳锤,又无师友策励,痴痴守着一句话头,如抱枯桩相似,日久月深,志渐靡,力渐疲,话头无味,疑情不起,忽然转生第二念了也,甚至身坐一室,百念纷飞者有之,又何贵于关哉?

 

——鼓山元贤《寐言》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注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疑问品》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一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人治政法,救护一切;人讲论处,导以大乘;人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祛;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数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宫,内宫中尊,化政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今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方便品》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六祖大師法宝坛经·疑问品》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疑问品》

 

茶里饭里,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宾客酬酢,公私各处,都是第一等好做工夫提撕底时节。

 

——《大慧宗杲语录·普说》

 

事事无碍法界,原在吾人日用间,头头尔,法法尔,岂必高推圣境,谓凡夫绝份哉!

 

——蕅益《灵峰宗论》卷二《示达心》

 

心地不生闲草木,自然身放白毫光。

 

——东山浣禅师《禅林宝训》

 

居尘学道,即俗修真,乃达人名士及愚夫愚妇皆所能为。勉力修持,以在家种种系累,当作当头棒喝。……即病为药,即塞成通。上不失高堂之欢,不下失私室之依,而且令一切人同因见闻增长净心,何乐如之!

 

——《印光法师文钞·复周群铮书五》

 

一切恶友、诸烦恼业,即是菩提道庄严伴,何以故?一切凡夫无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烦恼而为怨敌;菩萨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烦恼而为道伴,恶友及业,亦复如是。

 

——《优婆塞戒经》卷-《义菩萨心坚固品》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之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学道之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份。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

 

——《印光法师文钞·复徐彦如轶如书》

 

俗人在火宅中,与贪瞋痴为伴,作为见闻,无非恶业。然于中打得彻,其力胜出家几千倍。……所以入得世间,出世无余。

 

——《大慧宗杲禅师语录》

 

悟道不一定皆从静坐得来,古德在作务行动中悟道者,不可胜数。

 

——《虚云和尚法汇·复星洲卓义居士》

 

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印光法师文钞·复马契西书三》

 

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

 

——《印光法师文钞·复林介生书》

 

外尽人伦,内消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

 

——《印光法师文钞·复林介生书一》

 

儒之德业学问,实佛之命脉骨髓。故在世为真儒者,出世乃为真佛。

 

——蕅益《灵峰宗论》卷二《示石耕》

 

世八法随世回转,云何为人?一者利,二者衰,三者毁,四者誉,五者称,六者讥,七者苦,八者乐。……当求方便除此人法。

 

如来出现世间,又于世间成佛道,然不着世间八法,犹与周旋,犹如淤泥出生莲花,极为鲜洁,不着尘水。

 

《增一阿含经》卷三九《马血天子品》

 

若非契理,决不契机,以理非权实,能权能实,权实皆理,如甘、毒皆药放;若非契机,亦决不契理,以说不当机,便成非量,如药无贵贱,起病者良故。

 

——蕅益《金刚经破空论》

 

佛法以人道为肇基,而人道以佛法为究竟。

 

——憨山《梦游集》卷三二

 

 

点击返回人生佛教语录

排版 |高珮琦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