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戒幢佛学研究所·开创21世纪我国佛教教育的新局面

戒幢佛学研究所·开创21世纪我国佛教教育的新局面

发布日期: 2015-01-07 浏览量: 2,219 次浏览

《法音》杂志:陈星桥

在跨入新世纪之初,苏州戒幢律寺即发起召开这样一次关于佛教教育的学术研讨会,体现了苏州的法师们对教育是佛陀应化之宗旨、人才是佛教发展之关键的清醒认识。参加会议的多为一直关心、支持和从事佛教教育事业的法师、居士以及学术界的专家学者。我想这次会议应是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继往开来、将我国佛教教育的学术研究工作全面推向新世纪的一次重要会议。

佛教教育工作,事关佛教人才的培养,关系佛教百年大计。赵朴初会长于1992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把培养人才提高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引起了一切关心佛教教育事业的人士广泛共鸣。八年多来,汉语系佛教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初中高三级佛教院校已发展到三十多所,僧伽教育逐步走上轨道,尼众教育的发展尤为突出。各级佛教院校培养了一大批佛教人才,其中不少人在佛教岗位上发挥了积极骨干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会议的目标多数都未能实现,不仅过去佛教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待解决,今天更面临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佛教教育工作的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培养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要求空前紧迫。主要表现在:

1、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佛教寺院日益增多,佛教信众当在一亿以上,而僧人相对较少,尤其是整体素质偏低;文革以前培养出来的老法师越来越少,佛教市场出现了若干真空地带,这给附佛外道和邪教以可乘之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外来势力侵害佛教界合法权益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内苦于人才奇缺,应酬不暇。

2、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寺院众多,三大语系齐全,而我们的佛学研究水平却与此极不相称,不仅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与国内学术界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全国已初步形成了高中低佛教教学体系,但在师资水准、适用教材等方面还极不规范;我国佛教界的对外交往日益增多,而缺乏深层次的交流;我们派出去少量留学僧,却未能创造接待海外留学僧的必要条件。

3、教内有些长老缺乏全局观念和未来眼光,对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佛学院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院管理等方面不尽人意。例如对佛教教育事业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远远少于用在修庙、塑像、开光、升座等方面的投入;我们对电化教学、计算机运用、建立佛教网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佛教教学资源;二十年来各级佛学院培养了不少人才,但却有相当一部分人未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些学僧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未能荷担起住持佛法的重任;对广大居士普及佛化教育不够重视,更缺乏对居士骨干的专门培训。

如此等等,说明佛教现实的需要和人才的奇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们的一些观念和佛教教育事业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这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我认为,问题的症结,一在于思想观念,二在于管理体制。赵朴老常说,各级佛协都要将培养人才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但如何来抓?我看关键还是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改进体制,灵活管理。下面我想就佛教教育的观念问题、体制问题以及佛教院校办学经费、师资情况、课程设置、教材编撰、居士教育、计算机网络建设等问题谈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大家知道,自二十世纪初以来,我国佛教教育有了全新的发展,一方面是迫于教内外的巨大压力,一方面则得益于以太虚大师为首的教界精英的超前思想和不断实践。如今我们跨入各种信息日益丰富、信息手段更加便捷、全球多元文化全面交融的新世纪,要使佛法昌隆,关键在于佛教教育。而要推动佛教教育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1、佛陀应世、依因缘而设教,其宗旨无非是化度众生,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因此佛法是属于所有众生的,整个佛法都可看作是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二十世纪我们将丛林式教育改变为学院式教育,二十一世纪则应大力提倡全方位教育。即以学院式教育为主,辅以丛林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甚至还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普及佛教教育;在僧尼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居士教育、大众化教育;在佛教理论课的基础上辅以各种文化课和修行实践课;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辅以短期培训、继续教育乃至终生教育。要改变那种将佛教教育局限于僧尼、局限于寺院、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生阶段的观念与做法。

2、办佛教教育,或弘扬佛法,都要把握两大原则,一个是契理,一个是契机,二者缺一不可。若不契理,则会偏离佛教,成非佛教乃至成邪教;若不契机,则成为教条的、僵化的或极少数人的佛教。而要做到契理又契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佛教发展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形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佛教文化,只有对佛法深有研究者和有修有证者才可能从中认识佛法真谛,并通俗地阐释出来。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培养一批佛法研究者和有修有证者,这是佛教教育与其它教育不同的地方。近百余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宗教和思想文化体系竞争日益激烈,佛教从来没有面临如此之多复杂的情境和不同的根机、不同的资讯手段,因此佛教教育契机的任务空前迫切,也空前艰巨。佛教教育不契机是很难有所发展的。

3、佛教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是普通教育和各种专门教育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里的所谓德,是指爱国爱教、具有良好的宗教操守和修养;所谓智,是指有良好的宗教学识,善于用佛教缘起性空等思想观察思考问题;所谓体,是指身心合谐、健康,具有良好的体魄;所谓美,是指基于佛教的理念、禅的意境,对理与事、身与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有良好的体认,具有对佛教建筑、音乐、美术、自然山水等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所谓劳,是指具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吃苦耐劳的精神。目前各地佛学院对人才的要求是不够全面的。而且基本上是普通教育,多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尤其缺乏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如师范人才、寺院各类管理人才、研究人才、佛教艺术人才等,因而远远适应不了佛教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创造条件予以改变的。

二、改进体制、加强管理

大家知道,东南亚一些佛教国家的佛教教育,得到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在许多方面是与国家的教育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在资金、师资、学校规模、教学水平等方面能达到较高的要求;即以日本、韩国的佛教教育来说,依靠社会团体、宗派力量,也能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平。而我国的各级佛学院均建于寺院,比较分散,且多依附于寺院,形成不了规模,在资金、师资、课程设置、教学设施及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尽管中国佛教协会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初中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三级佛教院校管理体制,由于种种原因,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这种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我国大一统集权思想的体现,在佛教恢复之初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在已有许多方面不适应民主化潮流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以及佛教发展的形势。虽然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大陆的佛教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与东南亚佛教国家和日本、韩国存在相当差距,而且与台湾的佛教教育也存在一定差距,这与丰富的汉语系佛教及我国的国际地位是很不相称的。因此我以为,除了更新观念外,还应从改变佛教教育管理体制着手。

1、应充分发挥地方和寺院办佛教教育的积极性。过去我们仅限定有一所高级佛学院,即北京中国佛学院。这种用行政的手段来硬性规定,不符合办教育的规律,已极大地制约了佛教教育的发展。应当制定一套严格的规范性的评价标准,符合标准的则中低级的可以成为高级的,不符合标准的,高级的也可降为中级乃至低级的,从而形成一种竞争性的激励机制。这样有利于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

2、应鼓励和支持各佛学院与社会力量合作办佛教教育。可以是佛教界委托有关大学的宗教系培养人才,也可以请一些大学教授到佛学院授课,也可以佛教界和民间财团及相关的大学合作办若干综合性的和专科类的佛教大学。还可以为一些宗教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宗教系培养人才,并创造条件接受海外留学生。我国三大语系佛教院校之间也可进行合作培养人才。这样就可更多更快地为佛教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增进我国佛教界与学术界和各国佛教界的交流。长远来看,也完全符合国家的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利益。目前我们有些佛学院已在这方面初步做了一些尝试。

3、应积极寻求各级政府的理解、支持,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办好佛教教育。此外应强化和充分发挥各级佛教协会的指导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以联合四众的力量办好佛教教育。

三、群策群力、真抓实干

当然,除更新观念、改进体制外,我国佛教教育还有许多具体的问题亟需解决。需要依靠各方面力量,群策群力,真抓实干,予以解决。

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佛教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我们应当拓宽筹资渠道,充分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地方都应设立佛教教育专项基金,专款专用,集中用于佛教院校的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师资。解决师资问题,一是要提高师资的地位和待遇,以体现佛教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二是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师资的水平。我们至今没有一所佛教教育学院,这是不正常的。我们有必要集中精力办一所研究佛教教育学和供法师进修、培训的这样一所佛学院 ,在此前可先办几期教师进修班。

课程设置是关系到办学方针和能否造就有用人才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学僧想学的学不到,学到的用不上,不仅会挫伤学僧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关系到他们日后能否适应佛教界的实际和社会的发展、住持佛教、弘扬佛法的问题。原则上初中级佛学院应以基础佛学课和文化课为主,适当安排一些知名法师和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高级佛学院或中级佛学院专修班则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所修专业设置课程,如英文、日文、梵文、藏文,藏语系、巴利语系课程,佛教教育学、心理学、编辑学、佛教音乐学、建筑学、文学以及雕塑、绘画艺术等。应适当安排一些选修课,多组织一些专题讲座,以扩大学僧的视野,提高学僧独立研究的能力。要逐步改变那种主要根据师资设置课程的情况。

佛教教材不统一、规范,不仅使初中高三级佛学院教学无法衔接,而且也无法反映或检验一个佛学院的教学水平。目前教内外已出版了不少有价值的佛学专著,近二十年来各地佛学院也已找到一些适用教材,现在到了汇总、审定的时候了。应审定一批则推荐一批,不足部分则组织力量编撰。应由中国佛教协会组织各佛学院、研究所以及一些学术界的专家学者来做这一工作。佛教界必须把这件事当作一个大事来抓。

居士教育问题一直是佛教教育的薄弱环节。法轮功等邪教或附佛外道的盛行把这 问题暴露无遗,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解决之道,一是要改变观念,把居士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二是要开办佛学院居士班和函授班、佛协工作人员培训班等;三是要以各种形式大力开展弘法活动,如各佛学院定期举办讲经法会、禅修或念佛法会、各种夏令营,办佛教报刊、设佛教网站、网页等。

计算机运用及其网络的建立,对于寺院管理、佛学研究、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佛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把各个国家、各种民族、社会各界以及各大宗教密切联系在一起,而计算机网络是最便捷有效的工具或载体。佛教院校应率先运用计算机,并建立佛教教育网络,充分开发和利用网上佛教资源,增进佛教院校间的联系,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积极开展网上弘法,净化网络空间,甚至可以开办网上佛学班、网上佛学院。

赵朴老在上海会议上指出:“培养人才,培养继承传统、顺应时代、德才兼备的合格的佛教事业接班人这一历史使命,落到了老一辈大德长老、诸善知识们的肩上。我们如果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现在起不把主要的精力、财力投入到佛教教育事业这方面来,就有负于佛祖和古德,对不起后人,就会犯无可弥补的历史性错误。”因此,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共同探讨佛教教育的诸多问题,可谓意义重大。我相信,通过各位法师和专家学者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在新世纪为开拓佛教教育工作新局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