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幢佛学研究所·僧教育漫谈
发布日期: 2015-01-07 浏览量: 2,993 次浏览
宏律法师
内容提要:
根据作者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发现的不良现象,提出僧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有待解决,有待完善的事项,该怎样办好僧教育?怎样提高僧人的素质?怎样使僧教育质量达到最高的标准?
作者认为:应至力于办一所正规的、能与国际学界接轨的佛教大学是佛教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好出路。一、设置有关学系。如管理学系、教理学系、教仪学系、艺术学系、外语学系、医药学系等,培养佛教多项专业人才,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二、坚实基础教育,课程种类应多样化。(1)、坚实基础教育,选择初、中、高级佛学院校能接轨运作的教材,使所学的基础知识不至有所偏泼,促进学僧进一步的发展。(2)、从目前各佛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僧作用上看,有必要拓宽知识面,以便能适应万花筒般的社会人生,改变学而无用,用而无人的现象。三、课程方向人文化。加强素质教育是培养僧才的关键。只有进入文化教育,从德、智、体、美方面来弥补学僧的人格缺陷。学僧的全面素质才能协调的发展。无论偏重或忽视任何一方的教育,都将导致学僧偏面的发展。四、在僧教育中,对教育者--法师应该有个达标的要求,能够更好地完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在教学之间的活动,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目标。五、法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使教学方法更有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它们自身特定的作用和功能。若想培养出高层次,高质量的僧才,就必须完善僧教育的方方面面,向培养佛学硕士、博士的目标迈步。
引 言
一般的僧教育,即指佛教学院培养僧才的过程。虽然,我也读过几年佛学院,现已走上教学的岗位,在僧才的培养中,试图贡献几分微薄的力量,但还没什么经验,只是摸索着教学,遇到些问题,比如:教学方法问题;课程的设置是否适应学生的程度发展,是否适应目前佛教所需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通才培养和专业培养中的共性和个性差别,教学中对法师应有什么样的要求?培养学僧应达到什么样的终极目的?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是僧教育的问题,也涉及到佛教界现存和未来发展的问题,那么、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在僧教育方面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应看问题的实质所在。
据统计,我国的佛教院校,包括初、中、高级在内,共36所,而各院校设置的课程均依各地办学的情况而定,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教材不统一,所学的内容零散,片面,初、中、高级院校课程不能接轨,所以,学习几年出来的人不能承担佛教重任。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发挥了作用,有一些成绩也不可抹煞。然而成为闲云野鹤,到处游荡的人为数为少。为使佛法的命脉能源远流长,使佛法得到普遍弘扬,设想有志之士能发心自救,寻求出路,共同努力创办一所正规的,有一定规模的佛教大学。能编制出有针对性、有层次、有系统的教材,使初、中、高级佛学院校能有程序地接轨运作,培养出大批有行持,有德行、通教理、懂仪轨、住持正法的佛教僧才。僧人的自身建设尤其重要,若僧人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就能扭转佛教界一些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培养合格的僧才,必须结合社会现实,顺应时代所需,不断完善僧教育的方方面面,教育出来的学僧才不至有更多的缺陷。
一、课程科系的设置
现在大多数的佛教院校,都是以培养讲经法师为唯一的任务,培养出来的学僧除了懂些名相或略释几部经论外,无有其它特长,知识面特别狭窄,毕业后出路极成问题。据此原因,僧教育是否应该改革?根据我国当前佛教界的实际要求出发,分系教学,运用新科技,提高教学效果,除开设主要经律论基础理论课程外,还要开设一些应用课,调整单一培养佛理知识而转变为培养多层次,多专业知识的僧才,造就出有真才实学,能一才多用的佛教接班人,才能适应当前我国佛教的实际需要,才能跟上时代脚步,也可以借鉴共它国家的教学方式;编纂附合现代人思维方式的教材,结合实际不能与社会脱节。比如编纂管理教材,就要结合本国的宗教政策,而编纂出一整套管理方式的教材。还应加强各方面专业僧才的培养,学成后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因此,根据目前佛教发展的需要,为将来的佛教大学构想设置有关学系:
一、管理学系--培养寺院的方丈、监院、衣钵、知客、僧值、副寺等高级管理人才,如对图书、文物等管理的方法,让他们具有懂得宗教政策,僧籍管理,寺院财产管理、法律、治保、外事、人事、财会、商业、丛林制度,精舍规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这一部分僧才的培养选择的学僧必须具有各方面高素质的受过大戒的出家众。
二、教理学系:培养佛学研究,经律论的阐释解析,学术研讨,教学师资,国际佛教文化交流等的三藏法师。
这部分僧才培养招收的条件,也必须是出家众。
三、教仪学系:培养能独立主持寺院各种法务仪轨活动的法务人才,如培养维那、僧值、悦众等,让他们熟悉各种法务的历史、流派、作用、义理和仪轨;熟炼各种法务仪轨时的唱念以及对各种法器的使用。如对铃、杵、钟、磬、鱼、鼓、锣、铛、铪、钵、锡杖、卧具、云板等的使用。能够区分显、密二教对各种法器所使用的不同方法。
这一系僧才的培养招收的条件也必须是出家众。
四、艺术学系--培养能掌握佛、菩萨、罗汉、金刚、诸天、护法龙神以及他们各有代表性的座骑等的造像、雕塑、篆刻、金石、绘画、书法等的理论和技艺:幢幡、宝盖、僧服等的制作,掌握刺绣技法和各种庄严佛土饰物的用义;梵、呗、法器等的配乐、赞颂佛教三宝的歌曲,表现佛教精神的歌舞、影视演艺等,培养佛教艺术文化人才,此不失为弘法的一种方式。
此一系人才的培养,可放宽招生局限,可以招收出家、在家二众,(在家众必须有信仰者)。
五、外语学系--培养能掌握英、日、法、美、德、藏、梵、巴利文等多方语种的人才,要求能用各国精确的语言来表达精确的佛教义理,以各种文字翻译佛典,将佛典流通各国、消除国域弘法障碍。
此一系人才亦可招收出家,在家二众,在家众必须有佛教信仰且皈依三宝者。
六、医药学系--培养禅观与医学并修的医务专业人才。能诊断各种疾病,熟识各种医药属性,结合禅观修行的病证,能医治各种病症的高层次的医务人才。以及培养一部分能懂得处理一些常见疾病,熟悉各种医药的属性,具有防疫,消毒和对老年人护理知识的医务人才。此系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做到自我调整,也能做到济世救人的美德之举。现在的医疗费用非常高,况且尚有部分只重钱财不重医德的人,对出家人看病有诸多不便,尤其女众,如果教内能培养出这么一部分医务人才,将对教内、社会有重大贡献。
这一系招生的条件也必须是三宝弟子。
设置这些学系,就是由普通教育向专业方向发展的过渡阶段。
二、拓宽知识面
普通教育是通才培养,初级、中级以及大学本科期间都是通才培养的对象,在向专业方向发展的过渡阶段就要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五明处学,兼通内外学,而且无论在某一层次中,作为佛学院都应有严格的,有程序的育人方式。
教育好象治病的过程,为受教育者找病因,诊断后准确用药,拔除病根,才可说完善,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挥洒自如,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众生服务。佛学院培养僧才的目的是为众生服务--解除烦恼的,那么就必须对千姿百态的众生心里作些研究,结合众人的心里,加进心里学课程,才能学而有用,解决社会人心里和自身心里不健全的东西,使大家都能安身立命。
学在于行,要面对现实,结合实际,不能让所学的东西与社会所需的东西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僧就不至于无所依从,所以说,僧教育特别要结合社会人心动态,受教育者才能促使心里素质提高,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恼人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思想道德,行为修养,文化素质,佛学知识等等,这些都是通才教育不可缺的课题,打好各方面的基础,才有利于向专业方向发展。
即使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面中,而必须以较宽厚的佛学知识基础和较广薄的文化素养去适应当今社会佛教发展的需要,因此,佛教大学也要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加强佛学知识基础,拓宽文化知识面,扩大专业面,以至向佛教博学专家方向培养僧才来顺应时代的要求。因为若无雄厚的基础和广泛的适应性,实难适应万花筒般的世界社会。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领域不失为佛学院毕业生得以生存,发展的良策。
所以,在设置课程上,除主科必修课程外,应设选修课,拓展学僧的视野,使学僧具备了解各种知识结构的素质,开设充分的修选课,使课程种类多样化,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根机。在通才教育阶段,每个人在知识能力上本来就存在着差异,专门教育的实施还要更加突出,不能忽视学僧的自主性,也不能抹煞学僧的个性差别。把学僧看成是被动的接受者,只强?quot;教"这一思想,在课程实施方式上,单项地由教育者来提供干人一面的课程,不一定契机契理。佛陀是对机说法的,设了八万四千法门,才契合八万四千种类不同的根机,我们的分系教学,课程种类多样化的实施,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特长,还可避免学而无用,用而无人的现象。
- 三、课程方向人文化
现代的一部分学僧时有厌学现象,道德水准不高,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冲击下,信仰不坚固,或产生偏颇的极端思想。社会上学校的教育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的僧教育不妨也借鉴一些,可弥补学僧的人格缺陷。
学习佛法的本身就是在修行,闻法的基础也是修行的基础,而闻法又是学习佛法的唯一途径,听讲,教学都是闻法、学法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培养智育的发展,道德也能有所提升,因为佛学课程基本包含道德教育,也是智育发展的必备课程。僧教育中,仍需要加进人文化的教育,发扬太虚大师"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的人间佛教精神,对学僧进行爱国爱教、爱寺如家、有集体、整体观念、坚定信仰的教育,是让他们了解国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宗教观,立志为佛教事业奉献终身,消灭小我,升华大我,这是僧教育中,对学僧德育的基本要求。
学院的中心任务是通过教学对学僧传授文化知识、教理智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心灵教育,思想教育,不仅要使学僧掌握多门学科的基础,有比较广博的知识,而且要在通才的基础上有所专长,掌握所学专业范围内专精的知识和智能,培养学僧的慧力和能力,特别是悟解、自学、研究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的机智和善于调解人际关系的能力,开导他人思想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将具备弘法利生,自身建设的真实本领,这是智育发展的宗旨。
有许多有气质的出家人,总是不经意地戈损色身,甚至出现自杀自残的现象,不敢面对现实,不珍惜生命,缺少顽强不息的精神,学法不入心,意志薄弱,精神颓废,自我封闭,不务劳作,未老先衰,不重视体育锻炼,佛学院中大多数的学僧身体素质太差,所以应设置体育课和各种体育活动(包括朝山拜佛、跑香、禅修)等保健措施,授予学僧卫生保健和锻炼身体的知识与技能,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体育是全面发展僧教育的生理素质基础的教育,也是人文教育课的范畴。其任务不仅是要增进学僧身体健康水平,而且要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消除脑力劳动的疲劳,使学僧在学习、工作、生活、修持上具有精力充沛、吃苦耐劳、不畏艰难、朝气蓬勃的生理条件。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心理组成部分。学僧中,大多数人情感脆弱,尤其女众,依赖心强,时有寻觅情感依托,因此,要设置一些有关的艺术课程和各种艺术活动,利用自然环境与校园环境,培养学僧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感,完善审美的心理结构,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使学僧具有脱离,抵制低级趣味的能力,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高心里素质,消除同性依恋的心理顷向。当然,作为僧教育学院,更要克服异性恋爱关系,保持独到的佛教特色。
德、智、体、美是人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每种教育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与任务,彼此不能互相代替,偏重或轻视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都将导致学僧的偏面发展,从而影响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智育是核心,思想、道德、体育、审美感受和艺术能力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智能的基础上。体育提供健康的生理条件,美育起着调节身心发展的作用,将人引向和谐的精神境界,安照美的原则来发展人的素质,而且任何一种素质的提高,都会对其它素质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反之,任何一种素质的缺陷,也会影响其它素质的发展,所以,课程方向人文化是必要的。只有人文化,才能促进各种素质充分协调的发展,保证培养出来的僧才达到高水平。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也就是指法师教课的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方法与学习者的认识心理、情感意志有关;与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互相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本身虽无优劣之分,但是,一种教学方法,由于法师所教学科内容的不同,再加上自身的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差异,在使用中就可能产生一些效果上的差别,也就是说,一些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学科、内容、教师、学生来说,可能更合适,而对于另一些学科、内容,另一位法师,另一些学生来说,可能就不那么合适,这是客观存在的。
在教学方法中,如讲授法、灵活课堂授法、讨论法、模拟法、程序教学法等,同样是教学方法,却可能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使用而产生不同的效果,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都有其自身的特定作用或功能。若要在教学中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并熟练地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自身个性以及学僧个性差别等情况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分系教学就是在普通教学的基础上实施专门教育。传授给学僧更为高深的学问,所以,教学方法要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方法选择得是否合适,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明智、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无论是初、中还是高级佛学院,以及未来的佛教大学,课堂教学都会占有主要地位,而课堂教学中又包含着向学僧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学僧的学习动机,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有关内容,引入新内容,指出新内容中的关键点或难点等的教学事项。在学僧的反馈中,法师了解到教学活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时,其学习效果更佳,比不了解本节课的目标时,对教材掌握的更牢固。否则,一节课下来,学生会不知其中心内容是什么。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事项也有着密切关系,每一教学事项的履行,都需要一些合适的教学方法,而每一种教学方法又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或作用。比如:
(1)课堂讲授法:最大的长处或作用是能很快地大量而又集中地为学生提供新知识。由于这种方法能使较多的学僧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且又便于教学过程的控制,因而成为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基本方法。
(2)灵活讲授法:最大的特点是能激发学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一方法在于法师如何以自己理解问题的方法去指导学僧学会理解;如何使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后一种知识理解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传递和注入。
(3)讨论法:可能使学僧回忆起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在讨论中抓住问题的关键,便于调动学僧的积极性,可以促进学僧对难点、重点问题的理解和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较好地使学僧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学僧在讨论中的表现,也是评价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参考。
(4)辩论法:能激起学生珍惜课余时间,利用课余时间准备辩论的内容,既温故而能知新,能容易牢记辩论的内容。这是理论知识如何运用的过程,辩论的结果能证明思维能力的准确性。
(5)问题教学法:是在法师帮助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求假设,进行实践,以求得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发现疑难问题,确定疑难的性质,提出假设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引证事例,多提几个假设,进行推理,最后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方法能开拓学僧的思路,逻辑思维得以完善。
这几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妨都掌握,灵活运用,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效果会更好。这就需要法师对教学方法的反应与教学事项的关系有个清楚的认识,法师要懂得教育和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有效地教学方法和途径,那么肯定会比那些不熟悉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单凭热情来教书的教师,更能获得成功。
五、在教学中对法师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学之间产生复杂的运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受教育者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双方共同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僧教育中,对法师就要有个"达标"的要求。
(1)首先,法师要具有培养僧才和发展教义的职能,同时肩负教学任务和研究任务。不但要传播佛理知识,而且要有修证的实际经验。这样,法师必须有扎实的佛法理论知识作基础,站在自己专政领域的前沿,将已有的佛法知识对学僧传授,并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思考,而且要引导学僧,在渊深的三藏经典中进行探索;在处理和学僧的关系时,既要有师长之尊,又要有同参共修的道友观念,不应该把自己装扮成先知的圣者,应该允许学僧对某权威注疏的怀疑,耐心解答学僧的问题,充分保持学僧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并努力使学僧向正确方向发展,了解佛法的精神实质。
(2)在教学过程中,法师要具有专业素质,既要向学僧传授精确的佛法知识,使其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又要把佛法的精神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僧的思想品德、使之对佛法中的名相解释与思想教育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法师必须努力学修,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修证境界,必须具备严谨求实,端正的态度,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宗教观,必须具备比学僧更坚实的信仰,用教学的内容指导学僧实践修持。因为教育就是用心灵塑造心灵;用人格培养人格的活动,所以说,作为天人师表的法师,人格品质,道德修养,修证的境界都极为重要。
(4)在教学过程中,法师必须重视学僧智能的发展。既要传授必要的佛法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又要重视从知识到智能的转化,增长智力,发展能力,不要把学生培养成"书呆子"。知识并不等于智能,知识的积累并不能自然导致智能的开发,知识丰富但智能水平并不高,即"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大有人在。忽视智能的发展,培养出来的人可就成了"百无一用是书生"了。因此,要清除那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会学僧知识其智能必然会得到相应发展的错误观念。当然,不可否认,知识是智能发展的必要条件。
所谓智能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知识作基础,那么智能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智能发展的基本环节,也是知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不可缺的基本过程,因而智能的发展也益于知识的积累。一个智能水平较高的人,其知识积累的深度、广度、速度都有条件达到比他人优越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知识积累与智能开发相结合的根本途径,在于充分调动学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如果学僧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这一教学过程就是单方面地向学僧灌输知识,就会造成积累知识与智能发展相互脱节。学僧若掌握好基础知识,便有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开发智能。在知识和能力这两个方面都要达到新的高度。
(5)在教学过程中,法师必须掌握好循序渐进性,正确处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进行调整,认真钻研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僧认知结构特征进行教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体现着该学科的系统性,教学自然不能离开这个系统性;而学僧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所以,要正确处理已知和未知的关系,根据学僧的认识能力与认知结构特征,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加深所学知识的深度,从而体现循序渐进性。帮助学僧克服好高鹜远、不求甚解、急于求成的心理顷向,树立求实、勤奋的学风。
如果学僧没有正确认识循序渐进的要求,很容易养成急于求成的毛病,对基础课会产生厌烦,法师应向学僧讲清循序渐进的道理,让学僧认识到基础训练的重要性和踏实学习的必要性,养成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进行学习的习惯,形成优良的学风。
法师要了解全体学生的情况,根据学僧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了解全体学僧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特长,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学习方法,以满足不同学僧的不同要求,作为进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法师应根据僧教育培养的目的,把尊重学僧的个性差别建立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照顾个性差别,但并非让学僧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完全自由地进行学习,而是为了使广大学僧更好地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目标。
结 语
基于以上几点,是我个人不成熟的设想,也是我在教学中的总结和发现的问题,若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教学要求实行教学方法,那么,我们的僧教育将逐步得以完善,也会改变佛教界存在的不足现象。当然我所在的种德佛学苑,只是佛教基础教育,似乎设想的佛教大学有些不着边际,也无可取之处,但是一个愿望确是无比的诚虔--希望我们的僧教育越办越成功、越办越得体,向培养佛学硕士、博士的目标迈进。由于经验不足,水平有限,只是凭空设想,不当之处,敬请大德们不吝赐教。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