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人世间杂志 > 《人世间》总第015期——愤怒与忍辱

《人世间》总第015期——愤怒与忍辱

发布日期: 2010-12-12 浏览量: 2,797 次浏览

——讲于西园寺般若堂   •界文法师

很多人认为忍辱是个不舒服的话题, 所谓“忍字心头一把刀”。但是在菩萨道修习的六波罗蜜里边,忍辱是不可缺少的一项。

忍辱波罗蜜范畴广泛,要求对于各种顺境和逆境都有忍辱的功夫。我们着重谈一谈愤怒,因为愤怒这种负面情绪伤害极大。大乘佛法特别重视度化众生,所以也就特别强调嗔恨的对治,《梵网菩萨戒》和《瑜伽菩萨戒》都把对愤怒的忍辱作为根本戒。

愤怒的情绪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作为佛教徒,怎样看待和处理自己的愤怒情绪非常重要。如果我们经过长时间的佛法修学,遇到种种不如意的境界时,反应还是跟没有学佛时差不多,那就需要好好地反思了。

在生活中待人接物,方法不同,结果也会不同。佛法修学的关键在于:我们在用心方法和实际行动上有所改变,才会真正有收获。

上篇认识愤怒

一、嗔的定义

众生有三大根本烦恼——贪、 嗔、痴。嗔是其中之一。嗔的定义,经典里如是说:“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

嗔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面对痛苦和带给我们痛苦的对象(如灾难、病痛等)时,生起憎恨和愤怒的心。当愤怒生起的时候,善心消失,身心不安,在愤怒的推动之下,我们会造作种种恶行。

二、 嗔的随烦恼

此外,嗔恨还有一些随烦恼。随烦恼是根本烦恼的等流。

(一)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杖为业。——面对不如意的境界,比如别人说了一句让你不舒服的话,“腾”地一下,仿佛就有一股火焰冒了出来,当面发作起来,这就是忿。

(二)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遇到不如意的事,当面虽然把火气压住了,但是内心不舒服,使你坐卧不安。

(三)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恨憋在心里,又能产生第三种心所:恼。比如你和先生吵了一架,带着恨回到家,孩子跑过来烦你,你忽然一巴掌打过去,把孩子打得哇哇大叫。就像蜜蜂蛰、毒虫咬,一种毒辣的心出来了,因为愤怒的能量聚集在那里。如果你不把它处理掉,它终究会以各种因缘发作。

(四)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慼为业。——贪著自己的名利,而看到别人顺利或者得到了利益和赞叹,内心就不舒服。

(五)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悯,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害心所非常可怕,心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舒服,但是就想折磨人。

愤怒的表现形式还很多。比如郁闷。有时,你心里难过,觉得这可能是一种忧伤。 但是到根源上去看它,它其实也是一种愤怒。有的愤怒针对别人,有的愤怒针对自己。当愤怒转向攻击自己的时候,就会表现为自卑、自责,内心痛苦。这些情绪都是嗔恨的表现。

三、愤怒产生的原因

关于愤怒产生的原因,《 入菩萨行论》里讲:“ 强行我不欲,或挠我所欲,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他!

愤怒产生的原因,无非是来源于我执。遇到我不喜欢的,得不到我喜欢的,就是愤怒的来源。内心愤怒的种子得到外缘的滋润,会增长萌发。

四、愤怒的种类

《入菩萨行论》里介绍了七十二种愤怒。“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于敌则反是。”

愤怒来源于三个方面:身、语、意。身体方面,我们不喜欢痛苦。意业方面,我们不希望被轻视,喜欢得到尊重和爱护。语业方面,我们不喜欢粗语和鄙语。粗语不仅仅是指骂人的话,有的话说得委婉,却很扎人,也属于粗语。有些人当面对我们好,背后却用难听的话说我们,这就是说鄙语。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的亲友不要受到痛苦、轻蔑、粗语和鄙语。但对于我们的敌人,恰恰相反,总是希望他们遭遇这些痛苦。

计算下来,我们一共有十二种所欲和十二种不欲。

愤怒,有对于过去的追忆,有对于当下的发生,有对于未来的希望。因此,共有七十二种嗔恨的对境。

我们心里不舒服的时候,不妨想一想,七十二种愤怒中哪种开始起作用了? 找出来,就可以设法把它解决掉。

五、愤怒是否有益

人们通常认为生气在所难免。有些心理学家说,适度的愤怒对人有帮助,因为愤怒有保护自己的功能,遇到难以接受的事情,你的愤怒发作了,可能会把对方震慑住,于是改变了你的处境。

佛教认为,愤怒是一种烦恼, 它不可能对人有利,它会带来痛苦,使人失去内心的安宁。如果你试图用发怒改变不良处境,由于愤怒本身是负面的,用一种负面的能量去改变另一种负面的东西,结果是破坏性的。你发怒,有时对方因此有了变化,但事实上这可能蕴涵了人际关系上的永久性裂痕,给未来种下痛苦的种子。当你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愤怒维护权益时,有一天你会发现,朋友越来越少,家人离你越来越远,你越来越孤独。你越孤独,越得不到爱护,就会越用发火来改变别人,陷入恶性循环。

要想真正地维护自己的权益,改变别人的态度,不需要使用愤怒,其实我们有更好的办法。有时,你的权益受到了侵犯,却好像开不了口去表达,这是恐惧心在起作用,恐惧障碍了你维护自己的权益。你需要克服恐惧,理性地处理人际关系,而不是用愤怒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对心的分析是非常微细的。不要用那种粗暴的心理——他总是欺负我,我无法开口沟通,终于忍受不住,那就发一次火吧。你应该观照自己:为什么被侵犯的时候,没有办法表达正当的要求?

《菩萨入行论》里说:“遭遇任何事, 莫挠欢喜心。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一件事可以改变,去改变就好,何必用愤怒来伤害自己和别人?如果这件事无法挽回,愤怒又有什么用?这样反思,我们可以对愤怒情绪有很好的认知,有更大的决心去对治它,而不会去依赖和助长这种情绪。

六、愤怒的危害

佛教认为,愤怒的危害很多。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摧毁善根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善,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首先,它能摧毁我们的善根。我们每天学佛,诵经、礼拜、发愿,“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然后,可能刚发完愿,你就开始对别人发火。我们辛辛苦苦修行了很久才得到的一点清净和安乐,一发火就无影无踪了。本来我们供养三宝、打坐禅修,可以感召美好的生命形态,可是一念嗔恨心生起,使这些美好的果报无法现前。现前的是什么呢?是苦受,是腾腾的烈火。

(二)心离安乐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喜乐亦难生,烦燥不成眠。”

每个人都体验过愤怒带来的痛苦。在这种痛苦之下,喜悦还能像喷泉一样涌出吗?安乐会消失,内心会枯竭。愤怒的情绪使我们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翻来覆去不能安眠。

(三)亲友远离

“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施主若易嗔,反遭彼杀害。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愤怒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即使你是一个慷慨的人,但你脾气不好,仍然会导致别人的厌离,甚至恩将仇报。如果你爱发火,你的亲友也会离你远远的,看到你就有点头痛。

七、压抑愤怒的后果

愤怒有这么多危害,我们要对治它。

世间的一般人也都知道愤怒不好,应该忍。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强调忍,元代有一本书名叫《忍经》,总结了许多种忍。

当代一些心理学家做了关于忍的社会调查。调查发现,很多人都知道忍的重要。忍可以避免对人的伤害,也可以使我们得到利益一比如求人办事,对方态度不好,我们忍,于是事情办成了。但大家公认,忍的负面后果有四个方面:有害身心健康、引发被动攻击、失去做人原则、破坏社会公正。

心理学和医疗方面的研究发现:

无法(或不愿)表达愤怒,对许多易感人群来说将导致高血压的形成;而那些倾向于对他人表现出更多敌意和侵犯性行为(把愤怒发泄在外)的人也比正常人有更高的血压。由Shekelle及其同事开展的一项对近两千人的研究发现,那些在敌意程度上得分高的人患心脏病的可能性是得分低的人的1.5倍;同样通过20年的追踪研究显示,高敌意分数同各种病因导致的日益增加的死亡率有关。不良的情绪不仅导致身体的疾患,也给人们的人际关系带来影响。Greengrass进行的研究表明 ,那些在压抑愤怒方面得分高的人,得到家庭成员的社会支持较少,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中也缺乏信任。

也就是说,不管是发火还是不发火,只要内心有愤怒,对身体就有伤害。另外,压抑愤怒的人会发现,尽管他们在忍,但人际关系还是搞不好,其原因来自被动攻击。一个人不发脾气,不等于没有愤怒。愤怒的能量会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

常见的被动攻击是对人冷淡。比如你对一个人有看法,他找你说话时,你对他很客气,客气中含有冷冷的感觉,让他难受但又说不出来。很多女子不善打斗也不喜骂人,就采用视而不见、不理不睬的方式攻击别人。

被动攻击也可能表现为缺乏理解。有时在家庭中,丈夫对妻子说的话好像总是听不懂,反应迟钝,让妻子恼火。妻子越恼火,丈夫就越迟钝。其实,这是因为丈夫对妻子的唠叨不满,但他不想吵架,于是表现得心不在焉。

被动攻击也会表现为打哈欠、把座位从别人身旁移开一点、保持沉默,等等。对别人说的话怎么都不回答,这很有杀伤力,会让别人暴跳如雷。

学佛的人容易进行被动攻击。由于知道不应该生气,就压抑自己。有的人做出被动攻击的时候,还以为自己正在修忍辱——要知道, 那不是忍辱,而是攻击!如果你的方式不善巧,内心不柔和,只是在形式上不发火,对别人造成的攻击可能会很强烈。我们作为佛教徒,当你觉得身心出了问题,要警惕内在的愤怒。

八、佛教忍辱的态度

世间的忍辱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压抑得太厉害会使人麻木,也可能使人变得像阿Q一样,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或用自我解嘲的方式来发泄痛苦。

当你们心中愤怒的时候,怎样处理?

有人用运动排解,到大自然中走一走,感觉就好多了。有人找朋友倾诉。有人蒙头大睡,睡到第二天起来,也许好一点,也许更郁闷了。也有人暴饮暴食、疯狂购物。这都是常见的对付愤怒的方法。这些方法只能把愤怒的能量稍微缓解一下, 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还有人像越王勾践一样,卧薪尝胆,这种忍只是为了将来报复得更厉害,肯定不可取。也有像司马迁那样的,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之后转移注意力,趋向更有意义的目标,把能量升华掉。作为世间的忍辱,这可以说是较好的方式。但是愤怒的根毕竟没有拔除。

佛法认为,上述方法都不完美。

在佛法中,忍辱是一种修行,是对心的调整。佛法的忍辱与世间的忍辱有不同的态度,主要表现如下。

(一)不认同愤怒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佛教不认为愤怒合理,也不认为愤怒必然。因为愤怒只是一种执著的产物。如果你没有执著,就不会愤怒。

(二)强调内心的平静——“忍无可忍”

“忍无可忍”的意思是:忍,到了最高境界,其实没有什么可忍的。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就是忍辱波罗蜜。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境界,内心都没有波澜和火焰,总是寂静、清凉、安详的,没有可忍的东西,这就是忍辱的圆满。

《瑜伽师地论》:“云何菩萨自性忍? 谓诸菩萨或思择力为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于一切皆能堪忍,普于一切皆能堪忍。由无染心,纯悲愍故,能有堪忍。”

思择力,就是以智慧看清楚自己愤怒的原因,看清楚愤怒的不合理性。或者由于过去生中不断修习忍辱和慈悲,菩萨心胸宽广,不管谁来烦扰他,他都不会在意。

(三)以利益自他为忍辱的目标一“不忍之忍”

世间的忍辱,目的是表现对别人的顺从。而佛教的忍辱目标是利益自他。有时候,不忍恰恰就是菩萨的忍。众生不听菩萨的劝导时,菩萨可能责备他或对他进行处罚。这样的示现出于利他的意乐,而不是受到愤怒的驱使。

什么是示现发火?可能做母亲的人会有体验。孩子做了错事,你心疼他,但表现得很生气,为了让他下次不要再那样做。这样示现时,其实一点愤怒都没有。对众生示现发火,这是悲心非常重的人才做得到的,对心理素质的要求很高。

佛教的忍辱是永远断除内在的愤怒。至于外在发火还是不发火并不重要,关键是哪种形式对众生有帮助。

下篇  佛教常见修忍方法简介

佛教不认同愤怒的情绪。如果你想把人际关系搞好,把工作做好,减轻痛苦,生起喜乐,就要下功夫消除愤怒,而不是下功夫忍气吞声。我们必须学习一些修忍的方法。

对于修忍的方法,佛教的经论介绍得非常丰富。我从《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清净道论》、《入菩萨行论》里摘取了比较典型的八类方法。这些方法,都可以举一反三。

一、正念正观

《人菩萨行论》里有这样的偈颂:“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一头疯狂的大象在街上横冲直撞,那很恐怖。如果我们放纵自己的心,会比疯象更可怕。疯象只能伤害我们现在的生命和财产;没有驯服的心不仅能伤害我们现在的生命,在未来还会引领我们堕人恶趣。心的负面作用,有时超过外在的因素。

如果我们有正知正念,守护我们的心,一切痛苦、不如意都会消散,一切福德、 善根、安乐都可以获得。

如何守护心念?《阿含经》 介绍了两种方法。根尘相对时,在六根门头上修习。

《阿含经》里有一段经文, 说的是一个外道与佛陀的对话。佛陀问外道,你师父是怎么教你修根的?外道回答,我师父教导我,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乃至心意不去想事情,这就是对根门的守护。佛陀呵斥了他,说这是一种愚痴的修法。盲人看不见色,聋人听不到声音,石头是没有心意的,难道这就能降伏烦恼、解决问题吗?

这种外道的修根方法,是逃避问题的方法。我们不接触让我们发怒的人,也不去想,有些问题可能会好转。但这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因为人们生活在世间,不可能不遇到逆境。佛陀曾经到一个地方去乞食。这个国家有一个王妃, 她结婚之前,她的父母曾经认为除了佛陀,天下没有人配得上这个美丽的女儿,想把她嫁给佛陀。佛陀回绝了,他表示,在他看来一切女色都是不净的。这个女儿的父母听了佛陀的话,当时就开悟了,证得了果位。这个女儿却认为佛陀说女色不净是侮辱了她。后来她嫁给国王,成为最受宠爱的王妃,但她内心对佛陀的愤怒一直没有清除掉。她听说佛陀来乞食,就不准大家供养佛陀,还雇了一群无赖,用各种各样难听的话嘲讽和辱骂佛陀。

当时阿难和佛陀在一起。阿难看到那些人辱骂伟大的佛陀,感到很难受,对佛陀说,我们离开这里吧,这里的人没有善意,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可去。

佛陀告诉阿难:如果你想找个每个人都欢迎你、善待你的地方,永远也找不到,你必须面对现前的问题;如果我们内心纯洁,外在的恶意与诽谤终会消散。

于是佛陀仍在这里乞食,始终微笑着,步履安详。过了一段时间,那些辱骂佛陀的人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其他百姓看到佛陀每天在辱骂中依然自信、喜悦,生起了无以言喻的信心。因此,佛陀在这个地方的教化开展得非常好。由此可见,佛教不认为回避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佛陀介绍过两种佛教的修根法:无上修根、贤圣修根。

(一)无上修根(戒学的对治)

“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故,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心住正念正智。如是,阿难,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是则于眼、色无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

看到让你起贪的东西,就要观察它的不净来对治贪念。看到不喜欢的东西,就要观察它清净的一面,观察它的优点。当内心产生了复杂的情绪,既喜欢又厌恶,就要分开来对治,远离厌离、不厌离,住于平等的舍心,达到心灵的平静。

无上修根是一种对治的方法。用于对治嗔恨的时候,就是观察那个对象好的一面。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不喜欢的人,通常会把他全盘否定,‘‘那个人素质太差了, 我不跟他来往。”这句话符合真实吗?会有哪个人的全部素质都差吗?素质比较差的人其实也有好的一面,全盘否定是非理性的。当我们有了这样的非理性想法,应该马上提醒自己:“错了。他不是一个素质差的人。他有些方面不好,但有些地方很优秀,比我还好。而我也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这样,就会强有力地对治嗔恨。

(二)贤圣修根(慧学的观照)

“佛告阿难: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我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力士顷,如是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尔尽灭,得离厌、不厌、舍。”

这是一种观照的方法。当你发觉贪嗔痴的负面心态出来时,只要觉知就可以了。对于嗔恨,要觉知伴随而来的排斥心理。比如别人说了一句话,忽然你心里“砰”一下,有一个东西起来了,你要认识到它是什么,观察它,并且可以标注它,在心里温柔地默念:“愤怒,愤怒”

当愤怒生起的时候,你的心跳、呼吸都在改变,你要观察到,看这个情绪的状态是什么,观察它能持续多久。等一会儿,你看看,愤怒更强了还是更弱了?你会发现心念无常,当你观察愤怒的时候,它要么变得更强,要么变得更弱。你继续观察,不去排斥它,也不去加强它,它最后必然下降,然后消失。就算你想让它停住不变,它都停不住。

你想一天24小时都恨,做得到吗?没有人能做到。愤怒下去了,想继续恨,必须再想那个人如何坏,让愤怒再次生起。过一阵子,愤怒还会下去,想继续恨,还得再想。很多人就是这样“修愤怒”的。通过非理作意,愤怒一个接一个地生起来,我们以为自己一直在生气。思维不愉快的东西,造就了我们的情绪。了知到这一点,下次发怒时你就会觉知它。你会发现愤怒不难对付,难对付的是非理作意。但是,既然意识到那是非理作意,就不要再继续了,否则岂不是给自己找难受吗?所以,不需要害怕愤怒。它是无常的,是空的。它是纸老虎。

(三)方法的运用

如果你的教理足够了,其他一切忍辱的方法都不需要再修了。用贤圣修根这种观照的方法,就完全可以把情绪处理好。

可是,有时候愤怒的能量太大,你没办法平心静气地观察,那么可以用无上修根的方法去对治,把贤圣修根和无上修根结合起来运用。

举个例子。你跟父母在一起, 父母对你管得太多,唠唠叨叨,你忽然生气了。这时,你可以这样想:“母亲这样骂我, 让我不舒服。她为什么骂我呢?因为她希望我生活得更好、更健康。也许她主张的生活方式我不太认同,但她认为这是很好的生活方式,所以再三地来烦我。这是对我关心的一种标志。 ”如果你体验到这一点, 就可以对母亲说:“谢谢 你对我的关怀,我体验到了你的爱心。但你这种表达形式让我觉得不舒服。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做这样的沟通,把情绪处理掉。

情绪爆发出来的时候都可以对治。关键在于如理作意。母亲关怀你才会骂你,这是符合事实真相的,你这样想就是如理作意。如果你认为母亲骂你就是很可恶的,那就是非理作意,因为你把别人的爱心当成了攻击。

二、转换心态(修习慈悲)

倘若你的智慧力不够,没有办法如理作意,可以转换心态,修慈悲。

(一)直接修习慈心定

具体来说,第一种方法是直接修习慈心定,这是《清净道论》提倡的。

当你生气的时候,调整-下呼吸, 想想生活中有哪些快乐。也许你会想到: 小时候我生病了,妈妈用毛巾为我擦汗,喂我吃东西,她的爱让我温暖。不要再想让你生气的事情,要想让你生起慈心的事情。体验亲友、老师对你的爱心,也对他们修慈心。让强大的慈心淹没愤怒。

你要是真正懂得慈心禅定的修法,它的力量很大,可以将慈心遍满十方。愤怒让你很苦,而慈心像清泉一样让你内心滋润。慈心禅会生起乐受,让你身体舒服,心里喜乐,那你就有足够的能量对治愤怒了。

(二)通过观察引生慈悲

不会修慈心禅,可以用第二种方法。这也是《阿含经》里讲到的。当时佛陀告诉他的弟子,可以用这种方法修习慈悲:对于有优点的人,观察对方的优点,引生慈;对于找不到优点的人,体察对方身语意都在造作恶法,将会悲惨地堕人恶道,引生悲。

(三)认识轮回中的处境

认识到轮回中一切众生皆曾互为父母、亲眷,引生慈;认识到轮回中有情都为苦苦、坏苦、行苦所逼迫,而引生悲。

当一个人让你很愤怒,你要思维:过去生中,我和他是亲人。他曾经是我的母亲,把我抱在怀里,喂养我,为我擦去脸上的泪花。我也曾经是他的母亲,生养过他,抚育他成长。在轮回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忘记了往事,现在遭遇到一起互相伤害,不是很可悲吗?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内心会有一-些震动,心就变得柔软了。

一个人对你不客气,你想狠狠地教训他。这时候你想一下:何苦来哉?轮回中所有的众生都充满了痛苦,有苦苦、坏苦、行苦。生老病死的痛苦逼迫着他,还有那么多烦恼煎熬着他,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缠绕着他。这样一个苦恼的众生,在我面前暴跳如雷时,他心里其实是那样痛苦。他已经那么苦了,何必给他苦上加苦?这时,你的内心会产生悲悯:愿他快乐吧,愿他将来能够变得更好吧。这是通过引生慈悲来转化要伤害别人的心念。

(四)修习慈悲的体验

下面,我们来做个体验,通过修悲的方法看看情绪的转化。

大家先放松一下。闭上眼睛,想一个人,最近一段时间,你因他产生了愤怒。慢慢地回想,让内心的种子浮现。当愤怒出来了,用一个形象代表这种情绪,你脑海里会出现什么画面?比如可以用一种动物或植物象征它。 然后体验一下你的感受。愤怒会带来苦受。心跳会发生变化。你可能会觉得心里像刀扎一样。

我们可以交流一下。 用视觉形象代表你的愤怒情绪,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学员: 像一条很大的毒蛇。 )

我们再来体验。把眼睛闭起来,观察让你愤怒的这件事情。然后,想想引发 你愤怒的对方。把他的形象想出来之后,做一些思维。轮回中每一个众生其实都很苦。这个众生也有很多痛苦和无奈。每天他都在为生活而挣扎。他要面对生老病死。他一天一天地走向衰老,一天一天地走向衰老......有一天,他面对死亡。当他躺在医院里,临终的时候,他很恐惧。观察他被痛苦煎熬的感觉。当你这样观察时,再想一想起初你头脑里浮现出来的那个代表情绪的形象,看看那个形象有没有变化,而你身上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如果已经想出来了,就做个深呼吸,慢慢地睁开眼睛。我们再交流一下。

(学员:真是很奇妙。那条毒蛇变成了一条无害的蚯蚓。)

是的。愤怒就是这样一种无自性的东西。通过观察对方的痛苦,就能转化它。

不过我在想,蚯蚓虽然是大地中的生命,是不是也有点封闭和自卑呢?而且蚯蚓还很柔软。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并不一定符合你的状态。其实你还可以继续观察,看看这个蚯蚓的情绪如何,或者它想说些什么。

愤怒是可以在身心中观察到的。你非理作意,总是想别人不好,带来的苦受首先是你自己内心的痛苦。刚才大家应该都体验到了,愤怒时我们的身心都不舒服。然后,当我们想到有情的生老病死,是不是自我安慰?不是的。生老病死是众生的本质,这就是世间的真相。

当你如理作意时,你的心里要么生起出离心,要么生起慈悲心,绝对不会生起负面的东西。负面的东西都来源于非理思维,比如这样的想法:“这个人凭什么这 么对待我?他为什么这么坏?”这是把一个人贴上了“坏”的标签。

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的坏人吗?在座的诸位,你们认为自己是坏人吗?肯定不会这样认为。你们是好人吗?可能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好人。我要告诉大家,我们每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既有善良的心也有烦恼。别人跟我们一模一样。

如理作意,内心就放开了。这就是学佛需要开的智慧。引生慈悲,首先自己会快乐。接下来,会有更大的心灵空间来处理人际关系。

三、解构执著

(一)解构对损害者的实在性的执著

有时候我们认为,实实在在地有一个跟我过不去的人。但是佛法告诉我们,一切都是空性的。

当我们说“恨这个人”时,佛法问你:你恨的到底是什么?是他的头发吗?是他的指甲吗?是他的肌肉吗?是他的骨骼吗?是他的血液吗?是他的粪尿吗?显然都不是。如果离开了头发、指甲、肌肉、骨骼、血液、粪尿等等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还有这样一个人吗?这个人在哪里?

有人会说,我恨的不是这些头发之类的色法,恨的是他的心。那么,心是什么?

如果我们说愤怒的对象是色法,还好说一点。因为色法有相似的稳定性的存在,能摸一摸、看一看。人的心在那里?心是无常的,刹那变化。这刹那的心, 他在对付你, 下一刹那的心,可能就想他的孩子了,再下一刹那的可能回到过去......你恨的是他哪一个刹那的心?那一刹那的心已经消失了。那个心已经没有了,你的恨怎么还在?你恨的对象是什么?

我们说恨一个人,这是很粗的一种说法 。当我们真正去寻找恨的对象,会发现不知道恨的对象是什么。我们会发现,这种恨是幻想的执著。我们假设了一个所谓的对象,但是这个对象不存在。连愤怒的对象都找不到,你的愤怒还有存在的必要和依据吗?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心结就会解开。这就是对无我、对空的直接观察与分析。执著都是空性的体现。就像水里的月亮,根本捞不起来。所以,佛法经常用水中月、镜中花、梦幻泡影比喻世间的一切。

(二)解构对损害者的能动性的执著

《人菩萨行论》云:

“云何嗔有情?彼乃缘所成。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如是不欲恼,烦恼强涌现。心虽不思嗔,而人自然嗔;如是未思生,嗔恼犹自生。所有众过失,种种诸罪恶,彼皆缘所生,全然非自力......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知已不应嗔,如幻如化事。”

“设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嗔彼则非理,如嗔烧性火;若过是偶发,有情性仁贤,则嗔亦非理,如嗔烟蔽空。棍杖所伤人,不应嗔使者,杖复嗔使故,理应憎其嗔。”

有人会说,我不是恨这个人,只是恨他不该这样对待我。你认为那个人是有意这样做的。经论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对你生气时,不是他愿意对你生气,而是他的烦恼驱使他对你生气。没有人愿意要烦恼。你们愿意要烦恼吗?不愿意。但是为什么你还会生气,你不由自主,是吧?你有烦恼,就会生气。对方也是如此。他不是有意对付我们的。当我们说他有意对付我们的时候,这只是一个假设。

一切众生都被烦恼驱策着。要恨,也应该恨烦恼,而不是那个被烦恼驱策的、可怜的愚痴的众生。

如果一个人的本质就是会伤害别人的话,那你为什么恨他?就像火本来就会烧人,你被火烫了,会恨火吗?你只会说自己不小心。如果一个人本性善良,对付我们只是偶然的,你对他嗔恨也不应该,就像你不应该嗔恨蓝天偶尔被云彩遮蔽。我们会发现,愤怒是无缘无故的,是非理性的。

有人拿棍子打我们,我们会不会对棍子生气?不会。我们会对拿棍子的人生气。但是拿棍子的人背后还有主使者。主使者是谁?是他的烦恼。这样思维,我们会有一种空阔的感觉。佛陀从来不用虚假的东西蒙蔽我们。是我们自己不去看这些真相,而非要抓住梦幻泡影般的执著,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当我们去看真相,就会发现烦恼都是自己寻找来的。

(三)解构对损害结果的执著

“纵我厌受损,吾利终须舍,诸罪则久留....设得多利养,长时享安乐,死如遭盗劫,赤裸空手还。”

有时候,我们虽然知道其实没有所谓那个人,即使有一个假名的人存在,他也是被烦恼操纵的,但由于自己的利益受了损伤,依然不舒服。

然而,即使我们努力保护财产和家庭,终有天会失去这些。而因为愤怒,因为攻击别人造下的罪业,会生生世世地折磨我们的心。就算我们与天斗、与人斗,得到再多的东西,最终还是会两手空空地离开,一丝一毫也带不走。带走的只是内心里的业。烦恼种下的种子,跟随着我们走向未来。

未证空性的人总会执著,思维一切名利终将成空,可以使执著得到明显对治。

很多负担都建立在执著的基础上。你要是想让自己受苦,就执著得更猛烈;你要不想让自己受苦,不妨把执著放开一点。善待自己。

四、积极思维

有时,我们遇到逆境。

佛陀告诉我们,这个世间叫娑婆。娑婆的意思就是堪忍。这个世间本来就充满痛苦。

你想找一个没有痛苦的地方,想找一个人们永远随顺你的地方,这可能吗?找不到的。娑婆世界本身就不圆满。

痛苦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因为痛苦有种种功德,可以助长我们的出离心,锻炼我们的能力,使我们成长。勇敢地面对一些小的痛苦,将来我们会越来越坚强。如果一个 人总是泡在蜜罐里,他是一个苍白无力的人。

当我们面对痛苦时,心态非常重要。佛法不容许我们逃避和抱怨。佛法让我们用什么态度呢?面对。真正地面对。当你面对困难的时候,你就发现这个困难不像你想象得那么困难,甚至有些困难根本不存在。当你处理掉一个困难,你会发现自己收获颇多,变得成熟了。

如果你总是很娇气,会使你更痛苦。有人看到一点血就晕倒;可是有的勇士到了战场上,受伤之后变得更加勇猛。意志力不同,心态不同,使我们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

痛苦让我们去掉傲慢的心,生起厌离的心和悲悯的心。因为我们自己很痛苦,所以才知道别人也很痛苦。往往有人说“生儿方知报母恩”。你知道了生育、抚养孩子的艰辛,才能体会到母亲的感觉。

现在种种的违缘,来源于我们过去没有智慧,没有慈悲,没有善巧。我们要勇猛地改正缺点,增长智慧,不断地与众生广结善缘。过去,我们结下了不好的因缘,如果现在仍不努力修行,那么我们在未来生中,还会生生世世地互相残杀,互相伤害。我们已经互相伤害了无数世,这一世见了面,又在互相伤害。在未来世,还想这样吗?不想再这样,就从当下改变。所以苦难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它促使我们勇猛修行。

以下,是净土宗的一位祖师——妙业法师的一段话:

“是故大圣化人,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解脱,以障碍为逍遥,以群魔为法侣,以事难为安乐,以弊交为资粮,以逆人为园林,以施德为弃屣,以疏利为富贵,以受抑为行门。如是则居碍反通,求通反碍,于此障碍,皆成妙境!

我觉得这些法听起来像甘露一样,它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相。

佛法以病苦为良药,患难里蕴涵着解脱。如果我们能够在逆境中成长,把逆境看作成长不可缺少的资粮——是雨水、 土壤、养分,会让我们这棵大树长得更加繁茂,那我们就通达了,处处都能顺利起来。如果希望总是好好的,所有的人都不要对我有任何违背,反而会处处碰壁、处处失望。

五、反求已过

当你跟别人之间出现了问题,你要问问自己,原因出在哪里。

“愚夫不欲苦,偏作诸苦因;既由己过害,岂能憎于人!”

一个巴掌拍不响。难道责任都在于对方?如果把责任都推给对方,我们却恰恰无法改变别人。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在自身找到原因,改变自己,可能改变和别人的关系。如果只是希望别人改变,可能永远都在等待之中,

永远都在痛苦里纠缠。

将注意的重心从观察别人的错误转向修正自己的言行,这无疑是极具建设性的,既能使人摆脱愤怒情绪的缠绕,又有助于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从逆境中改善自己。

经典里说,一次佛陀到信众家里去应供。这个信众以前有外道的师父,那个外道的师父觉得佛陀使他失去了一个大护法,于是用恶劣的语言谩骂佛陀,信众非常难过。这时佛陀说:“不寻他人过, 已做或未做;只观察自己,已做或未做。”

六、思维业果

“依敌修忍辱,消我诸多罪,怨敌因我忍,堕狱久受苦。若我令受害,敌反饶益我,则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

忍辱的过程,就是消业解冤的过程。对方对我愤怒地攻击,会使他自己受苦。我们体验到了,我们愤怒的时候很难过,别人也-样会受到愤怒的惩罚。而且别人对我们发火是帮助我们消业,他自己反而会堕人恶趣。为什么我们还要嗔恨他?我们只能感恩。

七、升华情操

有时候我们觉得心没有那么大的力量。那么,把精神境界提升一下。

(一)忆念佛陀一 歌利王的故事

通过忆念佛陀,把我们的心量打开。佛陀有种种修行忍辱的事迹,可以作为我们的榜样。当初佛陀是忍辱仙人的时候,被歌利王诬陷他勾引宫女。歌利王一刀一刀地把忍辱仙人的手、足、......都割下来。忍辱仙人看着歌利王如此大发雷霆,心里生起了无限的悲悯:这个人被他的烦恼都折磨成这个样子了。于是忍辱仙人发下大愿:当我未来生成佛时,第一个要度化的就是这个人。佛陀成佛时,度化的第一个弟子是懦陈如,懦陈如前生即歌利王。

佛陀在人世间教化的时候,处处在修忍辱。很多人诽谤他,提婆达多陷害他,但他总是充满悲悯。当我们想到佛陀,内心会涌出力量。在那样艰难的逆境下,佛陀都做到了忍辱,我们为什么不能忍辱?当我们面对不愉快的场景时,如果面对这种场景的是佛陀,佛陀会破口大骂吗?佛陀会跟人厮打吗?这么想问题,就会得到正确答案。

“无伪众生亲,诸佛唯利生。除令有情喜,何足报佛恩?利生方足报,舍身人狱佛,故我虽受害,亦当行诸善。诸佛为有情,尚且不惜身,愚痴骄慢我,何不侍众生?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悦众佛愉悦,犯众亦伤佛!

佛陀看一切众生,都像看待自己的独生子罗喉罗一样。佛陀看到我们对众生发怒,他会心痛的。诸佛不惜身命度化众生,我们却在伤害众生,难道我们不应该惭愧吗?

(二)忆念自己的誓愿

“初欲有情乐,而发菩提心;有情今获乐,何故反嗔彼? ......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妒憎富贵者,宁有菩提心?”

这可以有力地对治我们的嫉妒。当我们嫉妒众生,可以想一想,每天我们都在发愿,愿众生快乐。怎么转眼之间,我们就又变得愿众生痛苦了?有时恨不得别人出门被车撞死,盼望着“你什么时候倒霉"。你会发现你的心很邪恶,警觉到这一点,就会有所改变。

佛陀不允许我们这样赌咒发誓:“我说的要是假话,我就堕地狱”、“我说的要是真话,你就堕地狱”。佛弟子要发誓,应该这样说:“ 我说的要是假话,那就南无佛陀,我说的要是真话,那就南无佛陀!”乃至开玩笑都不许说让人堕地狱的话。

八、积极行动

实在降伏不了你的心,那就开始积极行动。哪怕你觉得做得很虚伪。

布施与分享会改变我们。包括用微笑面对对方。哪怕心里笑不出,只要把嘴角翘上去,感觉就会不一样。表达善意,即使表达得勉强,忿怒也会因此消灭。向对方展示友好的行动,不仅能使对方消除愤怒,自己的嗔心也会得以转化,这是一种巧妙的调心方法。

经典里修忍辱的方法无量无边,我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其中八种,希望大家好好体验。我相信,大家一定有能力让自己安乐,也给别人带来安乐。

一个人要关爱别人,首先要善待自己。善待自己,首先要净化自己内心的愤怒。所有的苦受,包括自责、嫉妒、郁闷、忧.....其实都是愤怒。我们要温柔地看待内心的东西,看它是什么,然后用佛法消化、处理它。那么,喜悦和安详一定会在心里生起。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