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总第015期——心地法门
发布日期: 2010-03-06 浏览量: 1,615 次浏览
——本刊编辑部
不了解佛教的人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学佛是在逃避现实。然而,佛陀的教法恰恰是直面现实的智慧、直指人心的法门。
这个世间的生活从来都不轻松。诚实地看看自己——苦不苦? 累不累?烦不烦?有没有睡眠不足?做过噩梦吗?觉得安全吗?家庭和工作一切顺心吗?
你也有很多高兴的时候。最高兴的一次, 高兴了多久?繁华落尽,有没有深深的失落感?佛法告诉我们,人们生生世世由于悲伤、怨恨、焦虑、抑郁,流淌出来的泪水已经积聚得比海洋更深更广。有时因为与深爱的人被迫别离,有时因为与痛恨的人被迫相聚
而且不如意的事情还会继续出现,这就是生命的轮回。
后世与前生,暂且不提。这一辈子,你可能多次潸然泪下,也可能一向泪不轻弹。 但不哭只是你不喜欢采用这种方法宣泄而已。你的心一定疼过,你的胸一 定闷过,你的思绪一定剪不断理还乱过。
我们喜欢用各种娱乐麻醉自己,在欢笑中忘记压力和挫折。但是,残酷的命运一直拿着锋利的武器在身后追逐,催促我们在生老病死的历程上不断奔走。
佛教关注的是苦与苦的止息。这形成了一种何其务实的人生观。
人有什么样的地位和身份,上过哪些学校,房子怎么装修,衣服款式如何,这些毕竟只是一些外在因素,尽管我们往往把它们看得很重。太多的人坚信改变外在环境才能改善人生,为此付出一切,忙碌-辈子, 却忘记了停下来略作思考。
有这样一句谚语:“甲之蜜糖, 乙之砒霜。”这个人认为美好的东西,对那个人是毒药。因此,做某件事情,一此人感到回肠荡气,乐此不疲;另一些人却觉得度日如年,无聊透顶。处在同一个环境里的人们,心情可能天差地远。
内心的感觉与想法,决定了幸福的指数。所以佛法说:不假外求。
当然,对于证得空性的圣者而言,苦与乐的感受也是虚幻的,并不能左右他们。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说,痛苦是那样实在,就像绳索能把人捆住一样毋庸置疑。
倘若没有掌握调整心态的方法,只是在痛苦里奋力挣扎,试图强行突破,如同想要强行突破一堵墙。我们头破血流,墙壁安然无恙。或者我们相信时间能冲淡一切东西。随着时间流淌,有些阴影似乎逐渐淡去,另些烦恼却也在迅速累积。
恰当地改变我们的心灵,痛苦就有望真正停顿下来,甚至永远消失。
人们愿意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正是因为注意到社会存在一些问题。不合理的竞争,太沉重的工作压力,假冒伪劣,短斤缺两,各种各样的骗局,等等。有人觉得无能为力,议论几句,一声叹息。也有人给这些问题详细分类,多方探索和寻求解决途径。
其实有一条简洁的道路一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心灵的问题。
心态不好,人们就会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地缠斗在一起。 世事宛如棋局,你吃我的马,我踩你的车。个体受了挫折,又会把嗔恨的力量广泛地散布出去。结果是几乎所有人都受了伤,而且谁的利益也没有保全。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种副作用过分拜金、追求物质、忽视道德的风气,也导致了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
心是一切的根源。调整人心,恶性循环的力量就会减弱。但这绝不是说几句大道理就能实现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劝告大家无条件地放弃眼前的好处,仅仅为了维护一种理念上的道德,谁都会觉得一赔本!
佛教深邃的智慧使人清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既是为了利他,也是为了自利。深信因果,就不会再伤害和欺骗别人。因为我们都想获得安详和幸福,而不是在通往地狱的道路上猛进。
佛法是心性之学,在改善人心的课题上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经验。而且,这些对心灵的调整方法不是单纯的技巧,而是修行的大道。它的力量体现在见地上,直接导向个人的成长与人格的提升,帮助我们从充分了解心理问题到究竟解决问题。
这样的调心之道,可以运用在佛教道场,也可以在社会上与临床心理学广泛结合。
当人们怀着内心的困惑走进寺院的大门,法师们会做出佛法的开示,逐步引导大家了解自己,从而走出误区和陷阱。
同时,如今有大量西方心理学家来到东方,认真学习内观等佛教禅法,然后把佛法运用在心理治疗上,成果斐然。其中还有人在亚洲出家,成为比丘。
我们精心制作这本刊物,就是为了把上述经验和成果传递出来,与大众分享。如果你是一个佛教的修行人,会看见佛法的思辨和实修理路,包括汉传、藏传、南传三大语系的一-些相关内容。如果你没有佛教信仰,会读到一些清新而空灵的文字,涉及如何摆脱烦恼的煎熬,怎样使每天的生活变得更美。
无论你是谁,佛法的调心之道都会对你有用。只要你有心。
欲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