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的主要障碍
发布日期: 2009-12-25 浏览量: 4,885 次浏览
释恒强3月31日讲于西园寺七日禅
禅修有止观两种。对于想开发身心潜能、圆满智慧、成就解脱的行者来说,需要止观双运、定慧均等。止禅要求行者个人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另外对住所、师友等也有较高要求。观禅虽然依凭正念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起修,但想要追求观智的成熟与圆满,也是需要与止禅同等的要求。如果这些要求达不到,就会给禅修直接带来障碍。禅修的障碍可以分为外部与内在两大类。外部的主要障碍有不适宜的住所、不得当的饮食、不增上的亲友、烦心的事务、缺少禅修指导老师等,内在的主要障碍有强烈的贪欲、持续的不满、睡眠困难及不良习惯、身体疾病及精神创伤、对三宝心存怀疑等。下文就这些禅修障碍做些说明,并试着分析如何消除这些障碍。
一、不适宜的住所
这里所说的住所,是指行者用来长期禅修的具体场所及其周围环境。有些居士在家里禅修,如果居室狭窄、拥挤,或者采光不足、通风不良,室内阴暗、潮湿,或者家人反对学佛、禅修,常有亲友前来干扰,或者周围平日吵闹、喧嚣,或者有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强光污染、电磁污染、辐射污染等等,这样的居室不是适宜的长期禅修场所。反之,则是适宜禅修的住所。
有些居士了解到家里不适合禅修,于是经常到附近的寺庙里。如果这个寺庙道风不佳,或者常住平日忙于事务、不注重禅修、无人教授禅修,或者常住日常学修专于他宗他派,不同见、不同戒、不同行,这样的寺庙对于行者来说也不是适宜的长期禅修场所。反之,则是适宜长期禅修的寺庙。
有些行者来到深山老林中住茅蓬、住山洞,虽然环境幽静、无人打扰,但往往因为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必要的生活资具、起码的医药保障而导致衣食不继、身患疾病,像这样的茅蓬、山洞等住所也不是适宜的长期禅修场所。如果山中住所能遮风挡雨,采光充足、通风良好、室内干燥,有基本的生活设施与必要的生活保障,信徒也方便前来护持,这样的山中住所则适宜长期禅修。
如果住所采光充足、通风良好、平日安静,有齐全的生活设施与良好的生活保障,周围没有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也有同见、同戒、同行的道友与具格的禅修导师,但是如果行者对于这住所心怀各种希望、心生贪著,或者借住所积存很多物品、从事一些与禅修不相应的事务,那这住所对于行者来说也是禅修的障碍。这种障碍不是来自于住所本身,而是根源于行者的内心。这时行者当努力克服对住所的贪著与希望,或者依于住所而产生的贪著与希望。只有这样,住所才不会成为行者的障碍。
二、不得当的饮食
这里所说的饮食,是指由他人提供给禅修者的饮食。在寺庙或者禅修中心里,专心于禅修的僧俗大众,都是仰仗于寺主与净人置办饮食。如果基本饮食份量充足,供给时间得当,饭菜口味适中,注意调合酸甜苦辣、咸淡、生熟、软硬、稀稠、冷热,禅修者身心因此愉悦、安适,禅修也因此容易进入状态。但有些寺庙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或者寺主对禅修不够重视,或者净人不善于烹调,所提供的饭菜口味不适合禅修者,或者某些食物份量不能满足禅修者基本所需,或者食物供给时间不当,这即是不得当的饮食,会给禅修造成障碍。
对于独居山林的禅修者来说,基本生活条件通常不好,如果前来护持的信徒善于烹调饮食,禅修者或许能因此克服其它生活条件的不足而使禅修进展顺利。但是如果护持的信徒不善于烹调饮食,乃至认为修行人就应当像畜生一样吃喝下劣的饮食,即使禅修者的其它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但因为长期受用不得当的饮食,也会身心不适、疾病丛生,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世间人,古圣说“民以食为天”。对于修道人,古德说“法轮未转,食轮先行”。即使是出生时就显异的佛陀,也是因为当初果断放弃了在饮食方面的无益节制、开始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养后,生机才得以恢复,禅修才进展顺利,随后才开发出神通与三明而圆满成佛。到佛陀的晚年,提婆达多为分裂僧团提出苦行五法,其中关于饮食的有:尽形寿不食盐、尽形寿不食酥乳、尽形寿不食鱼肉、尽形寿乞食等。智慧圆满的佛陀深刻了解到合适的饮食对修行解脱的重要性,因此没有接受这苦行五法。只是佛教传到中国后,因为帝王干预、袭取它教,才会在佛制戒律之外,出现了汉传佛教特色的多种饮食禁忌。后人为使这些禁忌合法化、神圣化,又编造出相应经典妄称为佛说,于是以讹传讹,乃至今人多不知佛教之原貌。
过分节制饮食是不得当的,另一方面,贪著于美味饮食也是不得当的。禅修者如果于饮食多生希望,或者想依饮食让自身变得更为俊美,则会由此增长我执、我爱、我慢,众多恶不善法也由此滋生漫延。对于受用的饮食,禅修者应当如《中阿含·一○·漏尽经》中佛陀所说的如理思惟:“若用饮食,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肥悦故;但为令身久住,除烦恼、忧戚故,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断、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隐无病故也。”
三、不增上的亲友
对于一个社会中的人,亲友通常是学习、工作、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保障,乃至成为影响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作为学佛者,亲友的理解与支持也相当重要,也正因为亲友的认同,会使家庭关系更为和睦、亲友感情更为融洽。但在现实生活中,学佛者需要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到日常学修中,甚至明显改变个人往常的一些生活习惯,因此可能让家人一时难以适应、让配偶一时无法接受,从而导致家庭的隔膜、夫妻的矛盾,使学佛者在学修的路上迟疑,徘徊不前。
就佛法本身来说,不提倡自私自利,也不人为制造人际隔膜与对立,而是依慈悲来帮助别人,依智慧来化解矛盾、消除冲突。如果亲友不理解、不支持、不能使学佛者修行增上,学佛者本人首先要检查自己,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学修影响到自己应尽的家庭责任与社会义务,或者无意中攻击了亲友的不同信仰、侵犯了他们正常生活空间、损害了他们正常生活乐趣,以及省察自己的佛教信仰是否痴迷、精神追求是否合理、学修方式是否刻板。如果发现自己有问题,那学佛者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状态,不要让人觉得佛教徒都是脱离社会、不切实际、不负责任、不合群体、装神弄鬼、阴阳怪气的形象。如果发现是亲友的问题,学佛者不应当扩大误会与隔阂,而是依慈悲来感化他们,依智慧来消除误会,依善巧来促进和睦,让亲友看到学佛修行会让家庭更和谐、人际关系更融洽。
另一方面,如果禅修者在学修当中,基于对亲友的眷恋而时常扰乱自己的内心,或者为了亲友做些违法、不道德的事,之后又有负罪感,内心不得安宁,这时的亲友也成为禅修者的障碍。禅修者此时要明白,贪爱是来生继续轮回的根本,作恶业后将来是要承担不善果报,如果自己不愿意将来尝受某此苦果,现在就当断除相应之苦因。
四、烦心的事务
这里所说的事务,主要是指与贪嗔痴相应、非关生计的繁琐人事,并非偏向于同禅修者身份相称、角色相应的正当责任与义务。在禅修期间,如果禅修者心里老是想着繁杂、琐碎、没有多大意义的事务,则心易散乱、不得安宁,且增长贪嗔痴,或者不得不因此中断禅修继续忙于繁琐的事务,如此则显著障碍禅修。
但是做为家庭与社会的一员,佛教信徒应当承担起家庭责任与社会义务。只有首先做一位合格的社会公民,然后才会是一位合格的佛教信徒。佛陀从来没有说过饿着肚子能修行、推卸责任会解脱,相反,佛陀强调勤劳致富、孝养父母、回报社会。对于禅修者来说,只有先期完成自己的正当事务或者委托他人妥当后,再来参加禅修才是适当的。如果禅修者事先没有安排好,只是出于逃避事务、推卸责任的心态前来禅修,那么在禅修期间,他的道德感、责任感及社会良知也会时常啃咬他的心,让他内心愧疚、不得安宁,同样障碍禅修。即使禅修者内心强大到没有愧疚感,甚至还会因为自己能暂时逃避事务、推卸责任而得意,但因为欠缺慈悲而多魔障。此时的问题不在于禅修者的正当责任与义务,而在于他的不负责任。所以,要想与身份相称、角色相应的正当责任与义务不成为禅修的障碍,禅修者当先期完成或者临时委托他人,这样才是适当的。
五、缺少禅修指导老师
这里所说的禅修指导老师,是指证得禅定、具有慈悲心、堪能说教的出家僧。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在家居士出来教授禅法,甚至也有一些出家人跟随在家人学禅,但这不是大流,也不值得提倡。佛陀在《五分律》中说:“五欲过患,出生诸漏;在家染累,出家无著。”又如《阿含经》中常说:“居家至狭,尘劳之处;出家学道,发露旷大。”正是因为在家人身处五欲红尘之中,多有染污、负累,不如出家人清净、无著;又在家人需要承担诸多家庭与社会的责任,不如出家人能专心学修。如果某些利根的在家人证得禅定、尝得法味,自当正信非家、出家学道,而不会贪恋在家身份。所以,称职的禅修指导老师当属出家僧。
但就出家僧中,能证得禅定、把握善巧的少之又少,千人之中或有一、两位。即使证得禅定及具有慈悲心,但同时精通教理、言辞无碍、堪能说教者,又千人之中或有一、两位。虽然现在国内外禅修中心与密集禅修活动很多,但具格的禅师非常难得。或者有这样的具格禅师出现在我们面前,但由于他们淡泊名利、默默无闻,加之广大信徒不精通佛法与戒律,而难以为人们所识知,乃至会无端地遭受众多无知者与邪见者的轻贱、诽谤。现代学佛人的世间福德是不断增长了,但出世间的福德因缘却是不断减损。
如果缺少一位具格的禅师引路,或者碰到一位具格的禅师而我们又去轻贱、诽谤他,那我们的禅修就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出危险、不走火入魔就已经值得庆幸了。但是现实不容乐观,一些在家信徒参加了很多禅修活动,但是除了腿痛与昏沉,少有轻安与法喜,更不用说证得禅定,他们中一些人可能因此对自己失去信心,或者对佛法失去信心,转而增长邪见、诽谤三宝。也有些较真、刻苦的信徒,因为缺少具格禅师的善巧引导,自己盲修瞎练,最后却出偏入魔,委实可惜。
六、强烈的贪欲
在家人有贪欲是正常的,要是没有贪欲那早就剃发出家、证果解脱了。某些贪欲还是在家人成家立业、回报父母与社会的原始动力。但众多贪欲会增长执著、憍慢、嫉妒、猜疑、侵害、嗔恨等恶不善法,因此有时会伤害到自己,有时会伤害到他人,有时会同时伤害到自己与他人。如果进入到密集禅修期间,禅修者贪欲转增转盛,恶不善法增长漫延,则落入欲魔的掌控中了,禅修不会有任何起色。
禅修者此时可通过观察五蕴、十二处等起修无常随观、苦随观、无我随观,如果能因此生起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行无我的决定见,内心的贪欲自当转淡转灭。
七、持续的不满
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持续变革时期,社会某些方面、某些层面尚处于无序、不合理的状态之中,因此道德与信仰也处于交锋与裂变的时期。加之我国人口众多、社会资源相对溃乏,由此导致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社会民众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时存在不信任、不安全、不满意的情绪,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禅修者将这些不满情绪延续到禅修中,或者在禅修当中新产生了一些不满情绪但无法及时消除,这都会让禅修者内心掉举不安,障碍禅修。
禅修者此时可通过观察缘起来起修因缘观,了知世间一切法都是随着因缘生、随着因缘灭。在因缘生灭中,禅修者也许会发现当今社会不够公平、工作不够如意、生活不够幸福有可能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唯有淡定才是一剂精神良药。
八、睡眠困难及不良习惯
在密集禅修或者长期禅修当中,禅修者保证充足的睡眠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我常见到很多禅修主持者把每天的时间都安排的很满、很紧密,多要求禅修者晚睡早起,恨不得禅修者晚上不倒单,个个证得禅定、成就解脱。当然,主持者心意是好的,但方法值得商榷。在密集禅修当中,要求禅修者精进于禅修是理所当然的。但通过减少正常、必要的睡眠时间来强化精进、促进禅修,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参加禅修的在家信徒平时习惯晚睡晚起,现在突然要求早起会导致睡眠不足,只会增加禅修者的昏沉与倦怠。关于睡眠与禅修,不宜先刻意减少睡眠来促进禅修,而应当先促进禅修、提高定力后再逐渐减少睡眠。
如果禅修者平时就存在睡眠障碍,比如长期失眠、经常做恶梦、平时睡眠倒错、梦游等,在禅修期间通常很难一下克服这些睡眠障碍,往往会觉得睡眠不足。对于这样的禅修者,应当分段增加他的睡眠时间,保证他得到充分休息,从而有效避免禅修中的昏沉与倦怠。
如果禅修者平时睡前有些不良习惯,如喝咖啡、喝浓茶、吃夜宵、做运动等,也会造成睡眠障碍。但这些不良习惯在禅修期间是不难得到矫正的,从而保证充足的睡眠。又或者同僚有梦游、打呼噜等现象而干扰到其他道友的正常休息,这时禅修组织者将梦游、打呼噜者调到单独的房间即可。
九、身心疾病及精神创伤
有些禅修者是因为身有疾病才来参加禅修,希望通过禅修治愈疾病。如法的长期禅修对有些疾病会有帮助,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但并不是对一切疾病都有帮助。我从来没有听哪位合格的禅师说禅修可治疗一切疾病。如果有人这样说了,我们对这位禅师是否合格就该打个问号了。
身有疾病,首先要看医生,谨遵医嘱吃药调养。如果属于慢性疾病且不严重,无明显疼痛,禅修者能行坐自如,这种疾病则一般不会成为禅修的障碍。如果属于慢性疾病但目前较严重,或者是急性疾病,或者是重症疾病,则会成为禅修的显著障碍,我不主张这样的禅修者参加密集禅修,而应该休息调养。
有些禅修者患有精神疾病、人格障碍,如癫痫、意识障碍、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精神分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躁狂症、恐怖症、多疑症、虐待狂、自虐狂、受虐狂、变态狂、孤独症、自闭症等等,有些人知道自己的问题,有些人不完全知道自己的问题。无论自己知不知道,像重症的精神疾病患者自我控制能力差的,不适宜参加密集禅修,应当及时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如果症状有效缓解并持续稳定后,及其他轻度的精神疾病患者,可适当参加禅修,但不宜与其他人做同等的要求,且禅修主持者平时注意观察,一有情况当及时处理。
有些禅修者在过去有一些惨痛的生活经历,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但是过往的不良境遇在他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无法抚平的创伤或者无法抹去的阴影。当在特殊情境的刺激或诱导下,过往的惨痛经历又会重新出现在眼前,导致他情绪低落,或情绪、行为一时失控,如觉得孤独、无助、绝望、愤怒、懊恼、悔恨、愧疚,出现哭泣、歇斯底里、自卑、自闭、自虐、自杀等行为。如果信徒的这种精神创伤或心理阴影导致他情绪持续低落,并且频繁出现情绪、行为失控,则不宜参加密集禅修,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如果信徒的这种精神创伤或心理阴影并没有导致他平时情绪持续低落,只是在特殊情境的刺激或诱导下偶尔出现情绪、行为失控,则可以适当参加禅修,但也不宜与其他人做同等的要求,且禅修主持者平时注意观察,一有情况当及时处理。
十、对三宝心存怀疑
三宝指释迦佛、释迦佛所说法、释迦佛的贤圣弟子,通俗地说,即佛、法、僧三者。有些人不信释迦佛是圆满觉悟者、解脱者,或者认为释迦佛只是比常人德行高尚一些的平常人,甚至有些人认为古印度压根就没有释迦佛出世、说法,这是对佛的怀疑。有些人不想信释迦佛所说的业力、因果、缘起、四圣谛、八正道,不相信有法可解脱,不相信有涅槃可得,认为是释迦佛为了德化教育而编造的谎言、精神鸭片,这是对法的怀疑。有些人相信释迦佛与释迦佛所说的法,但对现前僧团没有任何信心,甚至不承认现前僧团的佛弟子身份,这是对僧的怀疑。其实三宝又是一体的,没有佛就没有法与僧,没有法就没有佛与僧,没有僧也就没有法,没有法自然也没有佛。所以怀疑三宝中任何一宝,即是对三宝整体的怀疑。对三宝有怀疑,即无法完成对佛法的皈依,学修的路上就会不断地迟疑、徘徊,裹足不前,禅修自然也不会有长足的进步。
现在是末法时代,这意味着正法式微、邪法盛行。进一步说,就是我们平时目闻目睹的,不一定就是纯正的佛法。这时禅修者当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通过如理抉择来确立对三宝的正信、正解。只有确立正知正见后,修行才有眼目,禅修才会顺利。
以上所说的禅修障碍,主要是针对在家信徒在诸多障碍中总结出的十种,尚有其它种种禅修障碍未一一列举。有心者当广学博闻、如理抉择,努力消除种种禅修障碍。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