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总第014期——关于《平常心——禅与精神分析》
发布日期: 2009-11-01 浏览量: 1,036 次浏览
——吴燕霞 译
本书简介
关于佛教与心理学的对话,发展至今已经有五六十年的历程。本书作者巴里。马吉德(Barry Magid) 一位资深的精神分析师,又是一位优秀的禅师,以其特有的身份,从其特有的实践经历出发,在本书中展开了一场精彩的禅宗和精神分析的对话,来探讨二者的共同基础。
马吉德既有跟随自体心理学创始人汉斯•科胡特学习的精神分析血统,接受一二十年的精神分析体验而成为精神分析师;又师承佛法成就者夏绿蒂•净香•贝克学习禅宗,经历二十年的禅修而成为一名禅师,有着丰富的学习经历、实践经验、体验感悟和教学总结。
本书中,作者首先分别介绍了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解释了禅修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修行方法,然后通过“瓶中养鹅”、“南泉斩猫”、“赵州洗钵” 等经典公案的引入,通过自体心理学的语言系统的运用,进一步探讨禅和精神分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使我们理解了两种背景下关于自体、自体客体、容器、同感、合一、空、无我、开悟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并找到了二者的共同点一时 刻觉察。作者认为:无论是作为分析师还是作为禅师工作,无论是在躺椅上还是在坐垫上,我们训练的基本点都是关注,对我们每时每刻出现的想法和感受了了分明。
本书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作者自己的生活和练习中运用的模式,努力建立一座禅和精神分析两者交流和体验的桥梁,从而丰富了佛教与心理学对话的内涵。
本书节选
赵州问南泉:“什么是道?”
南泉云:“平常心是道。 ”
赵州问:“还可趋向否?
南泉云:“拟向则乖。
赵州问:“不拟时,怎么知道是道?”
南泉云:“ 道不属知或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是非?
赵州言下顿悟,心如朗月。
南泉被赵州发问、直得瓦解冰消、分疎不下。赵州纵饶悟去、更参三十年始得。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更是人间好时节。
我们已经在公案“无”和“洗钵”中领略了赵州老禅师的智慧,在公案“南泉斩猫”中体会到他的教诲。现在我们将和这个成熟的禅师告别,回到他最初开始禅修的日子。当时他作为一个年轻的和尚,还需要南泉的指点。“什么是道?”赵州问,用了一个虚幻的字眼来表示他所追寻的伟大的道理。你会怎样告诉别人那伟大的道其实就是在我们脚下的人行道?南泉试着说,“平常心就是道” 。如果你认为道是虚幻和精神上的,那有什么比你的平常心离它更远呢?我们的禅修就是尽力使这些看似悖论的事物相一致。如果这就是道,为什么会觉得它不像呢?你一直在期待什么呢?
“还可趋向否?”赵州想知道,如果平常心就是道,我怎样修行?南泉回答:“拟向 则乖”。去追求一些东西表示这些是你现在没有的。那你有多大机会能找到它?现实是你需要付出努力。我们确实在禅修中付出努力,但是这种努力不是我们习惯上认为的那种,就像努力节食-一样,我们尝试改变自己的体形,变成现在还不是的样子。在禅修中,我们的努力很简单,就是正念并诚实地面对自己。就像泽木心道禅师说的,“把一 个普通人变得伟大,不是佛陀教导的目标。可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每天一直努力试着脱离自己而成为其他人,一些特别的人。
“平常”二字使你联想到了什么?对于我所看见的很多人来说,“平常” 是个贬义词一他们想成为不平常的人。 很多时候,似乎,我们感到不被理解、不被关注,或者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我们认为,能使我们得到关注的唯一方法是,在某方面表现得非常出众,有名望或者很杰出。在我所居住的曼哈顿区,有很多中产阶级家庭把他们孩子送到人学竞争很激烈的私人托儿所。2岁孩子的父母需要填写复杂的申请表,他们和孩子必须通过面试后,才可以进入这些最负盛名的托儿所,这被看成是进人好的幼儿园和小学阶梯的第一步。 我的妻子给我看了这些申请表,其中有一页需要我们填写孩子“有什么特长”。我建议填写“我们的孩子只是一. 个普通的孩子”。他们也许从未收到过这样的申请表。( 我妻子当然不会让我这样写,从此以后,她再也不让我看这类的申请表了。)
我们如何接纳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这样的事实?这是我们与我们的本心和平相处的一个迹象。通过精神分析或禅修,我们力求回到自己的本心,再次拥有曾经分裂的自我,欣然接受我们想要逃避的东西。我们属于自己,每个当下属于自己。我们不再以“认同或不认同”、“肯定或否定” 来割裂我们的生活,生活就在我们眼前展开,“心如朗月”。 关于这个公案有很多警言,如艾特肯禅师所认为的,南泉的“平常心”是“寻常着的非自我中心的心灵”。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不需要禅修了。让每件事物是其所是,是人类最根本的一步。有时候,当人们找到某事物时,再离开它们似乎是不可能的。“饥来 则食困则眠”看似是简单的道理,但是如果没有多年的严格的修行,是不能理解它的。确实,如摇摆者乐队所唱的那样,“ 简单就是最好的礼物”。盘理永琢禅师的《不生禅》一书中提到:平常心永远是存在的,我们能自发地区别乌鸦和麻雀,但是却被我们先人为主的知和不知所遮蔽了。
但是,我们必须小心,不要刻意地去寻求平常心或简单化,或者“表现的自然”,以此达到一些新的、特别的心灵状态。确实,那就会“拟向则乖”。我们所面对的,是面向我们敞开的无门关。即使我们在自我执著的梦中迷失了自己,我们的道一直就在我们的脚下, 只有当我们醒悟了,我们会看见它一直在那里,此时此刻,你所拥有的心灵,就是你的大门。如果你想穿过痛苦和困惑的障碍,此门永远都会向你敞开。
当我们不再躲避我们心灵的时候,我们心的内容,就不再是个问题。在精神分析面谈的最初,按照惯例,当事人会被要求说出浮现在他们头脑中的任何念头,不要作任何的审查或者保留。当事人终于能够做到这个简单的规定的时候(通常经过多年的对压抑的无意识的修通),分析就结束了。什么改变了?没有改变-件事情,所有的事情都改变了。
面对心中的羞耻和恐惧,我们一-生都在挣扎,精疲力竭。然而,我们仍不断地忧虑,提防着那不被接受的、脆弱的自我溜出意识之外。奇怪的是,最令我们担心的事情是我们所共通的,它们是世界上最普通的一些事:希望和恐惧、对爱的渴求和关注,失败的羞愧、死亡的必然性和出错的可能性。我们脚下的路就是生活本来的面目,生活包含着痛苦,痛苦引领我们找到解决的方法。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方法是向外的一只有向内的方法。 当我们意识到无需外求时,我们意识到,生活本身就是我们的出路。但是,做到真实地停驻在我们的每一寸肌肤上,完全地沉浸在当下的每时每刻,将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难怪《无门》说,赵州尚需30年的修行,以确认他真正理解了他和南泉的对话。尽管我们日复一日不间断的禅修,无论我们获得何等深刻的领悟,都要时刻保持警觉,觉察每个细微的念头,接纳当下每一个全然。要花费很长时间,才愿意去接纳,无论它带给我们什么一春花、秋月或是冬雪。也许那个被我们认为是佛陀的人,是每时每刻全然在家的。我的禅师总是坚持说,她还未成佛,她的修行之路还长着呢。然而,要完全地承认一一个人的人性,一个人的局限性,他(她)需要持续一生来修行,这也许是另一个成佛的标志。
因为精神分析和禅修的原因,愤怒和恐惧的体验在我的生活中已经大大减少了。但是,它们不可能永远地被消除掉。每天,它们会微妙地显现出来,或是偏爱,或是恼火,在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我们的心灵。心灵就像无边无际的天空一样辽阔, 能包容无限量的云朵。心灵不再追求如何超越它自己,不再希冀清除天空中的云朵,心灵能够允许它自己安于普通,实际上已经特殊。不再著相于自我的状态,我们回应着每一个当下, 没有任何边界。最后,在东岭圆慈的《菩萨戒》中写道:我们的念头在每一刻闪烁,
那儿开放着一朵纯洁的莲花。
每一朵莲花都展示着完美,
这是我们的生活永恒的明证。
就像生活本身,
在当下的每一个时刻!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