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人世间杂志 > 《人世间》总第014期——唯有心能转物

《人世间》总第014期——唯有心能转物

发布日期: 2009-10-21 浏览量: 900 次浏览

对“即烦恼而成菩提”的解读(摘要)

——王雷泉

“七佛通诫偈” 是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基础,而“自净其意”则是佛教个人修行和社会变革的实践枢纽。

大乘经典将善与恶两个极端,整合在法界的终极层面,由此提出“即烦恼而成菩提”、“贪欲即佛道”的命题。从古至今,对此命题的误读甚多。尤以今天讨论佛教的现代性和世俗化,往往陷人僧肇所言“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的困境,乃至产生慧远所言“无上道服毁于尘俗,亮到之心屈乎人事”的结局。

《维摩经》中,维摩居士“现身有疾说出离法”,明确表示世间是苦,身不可恃,然又以方便权智“游诸四衢”、“人治政法” 。那么,应如何理解大乘佛教对世俗社会的态度?《维摩经》提出“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在众生及主体的“心行”中,如何理解“烦恼即菩提"的命题?进而讨论“即”的方法论特征。

心安建立在理得的基础上,心物一元是从终极本体上说,而心能转物则从实践的功用上说。2006年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一心净国土净、 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从心开始,即自净其意,表现为上求菩提,下化众生, 横净国土的菩萨实践。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