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总第014期——略论佛教中的观想
发布日期: 2009-10-21 浏览量: 5,631 次浏览
——徐冠民
一、观想的含义
一般所谓的“观想”有几种不同解释。汉文的观想,在藏文中的原意是“心意反复熟练”。平时我们对某一件事, 想要让它“反复熟练”,对这件事就不能只做一次, 而要重复做好多次以后,才能习以为常。
当然,这是在我们的内心中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反复做。这就是观想。
此外,它的另一种解释是,去亲近某一目标对象。例如,以修行佛法的立场来说,我们是在实践佛教的修行,因此,可以解释为亲近佛教的目标对象是佛陀,或解释为亲近佛教的内容一法, 而使目标对象的佛陀成为我们所有。这些为达到目的而做的一连串过程,就是藏语的sGom,即我们一般所说的“观想”。
一般说观想,比如有“慈悲的观想”、“智慧的观想”等多种不同方法。在这种情形下,先亲近“慈悲”或“智慧”,然后,守住它,更亲近它,就是观想的目的之一,也是观想的意义所在。
另外还有“集中观想法”与“分析观想法”两大类,也就是相对应于止禅和观禅。佛教禅修无非止观两大法门所摄,而观想似乎是一种动态的修止法, 和普通意义上的一心专注有些不同,它似乎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心念变动的原理,从而最终达到习气的转化和智慧的显露。如上所述,所谓“观想”,应该可以解释为“心意反复熟练”。
以上是从显宗的观点简单说明观想的含义。
二、观想的作用和目的
下面,我尝试着从藏传佛教的角度来讨论观想的各种作用及其目的。
(一)转识成智
密宗的修法( 包括东密和藏密),便是直接运用“转识成智”的原理,引发“意识”潜藏的无限功能,转变世俗的习气成为智慧的境界。初由“意识”的一念专注而作“观想”开始,再渐渐地转变固有的习气,到构成自我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即为佛菩萨的庄严净上等。中国佛教宗派中,由晋代慧远法师所创立的“净土”修法,有净土十六观,也是运用了这一原理。
藏密自唐以后,又更进一步,把密宗观想成就的方法划分为两部分,初由“观想”成就开始,作为密宗修法的“生起次第”;再由“观想”成就而返还于“空性自在”,才是密宗修法的“圆满次第"。这是藏密不同于东密的最大特点之一, 便是把每一 个修法 都区分为“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使“空”、“有”双融,贯通了“世俗假有”与“胜义真空”,而成为“中道观”的“不二法门”。
其实这个由空到有,又从有返回空的模式,是在仿造人的从生到死然后再次重生的过程,即从死有到中有再到生有。密法的所有修行法门都围绕这个核心,即三有的理念展开。这样我们就很好理解了,为什么在西藏佛教中观想几乎渗透在所有的修法中,它真实目的是在模坝所有的生命状态(生、死和中有),从而来设计相关的修行。这和显宗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二)体悟空性
另外,佛教中最重要的观念一空 性的道理,在密法中同样运用观想让修者去逐渐体悟。比如密法的生起次第,是从空性中生起种子字,然后再出现本尊及其宫殿或坛城,还有主眷圣众,最后当念诵结束后,仍将- 切观想再次收回,融人之前的空性中。这样反复模仿,以使行者最终能了悟到真正空性!当然这个还是比量的,但是到了更高的圆满次第就能产生现量的体验,所以也离不开观想的使用。
(三)转化情绪
密法的哲学观,如五大缘起和色心不二等说法,主要也是通过修炼瑜伽仪轨时具有象征意义的本尊形象、坛城及真言种子来表现的。
在藏传佛教的各部瑜伽修炼中,都是利用观想来完成修行的。尤其是无上瑜伽,提出了五毒烦恼即五智慧的理念,用转化的方式,成功地将五毒烦恼转化提升为五种智慧。因为藏传佛教中认为,所谓的烦恼或负面情绪也是心灵的一种作用,换言之,就是能量的表现而已。
在西藏佛教中有着众多的本尊神,其实都是我们内心某种情绪的向外投射和象征。比如寂静本尊就是我们愚痴的表现,愤怒本尊就是我们嗔恨的表现,父母双身的本尊就是我们贪欲的象征。因此观想这些各种不同形状的本尊,真正的含义就是转化这此负面的情绪。
并非我们观想一个愤怒的本尊,只是为了无限的增上我执,而恰恰相反,是要利用这些所谓负面情绪的能量,来成功地转化掉内心的不良习气。
这在心理学上也是有依据的。比如,当一个人怒火中烧的时候,这部分能量是无法被忽视的,它客观存在,如果一味堵截或阻抗,那么必然在其他地方凸显出来,唯一的办法是疏导或释放。
密法中,巧妙地把这种能量以大愤怒本尊的可怕形象表现出来。你尽管发挥你的想象力,把自己观想得无比强大、粗壮、勇猛、彪....似乎拥有无尽的力量一般。当你内心中的勇士情结尽情宣泄后,那么内心也就恢复了常态。因为内心烦恼的能量是变化和不稳定的。而在平时的常态中,依然经常这样练习,那么真的发怒时,它就有可能成功地被转化掉。如果不知这个原理而修愤怒及贪欲本尊,最终只能种下堕落地狱的恶果。
虽然心念的本质是空性的一并不具备实质性,但其作用(即能量)是不空的。对于能量(所表现出的各种情绪等),只有转化或自然地释放掉。
因此,当我们知道烦恼也不过是心念能量的显现,本身具备无常变化的性质,从而最终能了解一切心念包括烦恼等的本质即空性的道理。这才是观想真正目的:利用心意的造作(观想)去洞察法性的真相(智慧)。
(四)结说
总之,在密法中通过观想可以达成以下几个目的: 1、转化内心中固有不良习气,包括各种负面的情绪和烦恼。2、 激发或提升正面的各种美德,如慈悲、善良、正直、坦然、离执、豁达.....3、减轻对自身的贪恋和执著,而能更加尊重他人并珍惜生命。4、 洞察生命和万物的真相,开发智慧,为最终解脱和觉悟提供有力保证。5、在世俗层面上,可以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协调好人际关系,使生活更加幸福和快乐。
我们希望心智相对健全的人学习观想法。如果是尚未解决心理问题的人,暂不建议去学观想,以免引发更大的精神问题!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