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总第012期——给灾区“心理疏导志愿者”的心理疏导
发布日期: 2008-09-18 浏览量: 759 次浏览
•希热多吉
前些日子,陆续有一些“心理疏导志愿者”从四川地震灾区返回。有数名志愿者跟我联系,希望我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因为他们从灾区回来后,发现自己的心理上也出现了-些问题, 很多事情“想不开”或者“想不明白”。
这些志愿者反映的问题,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该怎样看待这场巨大的灾难?这场巨大的灾难至今还让很多人难以释怀。有的志愿者告诉我,从灾区回来后,常常在晚上会独自流泪,有些人伴有失眠、厌食等现象。
2、该怎样看待灾难中出现的巨大伤亡?有的志愿者说,一想到那些遇难者刹那间就在绝望和恐惧中结束了生命,不免感到悲伤和彷徨,想想人生真是无趣。
3、对生死的迷惑。一些志愿者问道: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4、心理疏导真的对灾区群众起作用吗?尤其对于那些孩子们。
我能够理解这些志愿者提出的上述问题。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赞赏这些“心理疏导志愿者”所做的一切工作,这些工作非常有意义。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些志愿者所做的工作也是有很大功德的,我随喜他们的功德。此次地震灾难后,能够出现这么多心理疏导志愿者前往灾区帮助受灾群众,这是非常非常好的事情,可以帮助受灾群众缓解痛苦,帮助他们尽快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面对生活,这里面充满了人性的关怀。这些志愿者让我非常敬佩。
我个人认为,这些心理疏导志愿者,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非专业人士,以前亲历过这样大的灾难的人应该寥寥无几,因此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也是很正常的。在佛教上有这样一个词叫做“同体大悲”,说的是一种菩萨精神和境界。如果放在这些心理疏导志愿者身上,把“同体大悲”换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感同身受”,可能更容易让大家理解。事实上,这是一个相当接近的境界。志愿者们要和这些受灾群众零距离接触,去触摸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丧失亲人、丧失家园的痛苦,并且要分担他们的这些痛苦,帮助他们从这些痛苦中走出来,这其实就是菩萨道。虽然我们并不指望一两天的心理疏导就能对受灾群众起到决定性的的作用,但是志愿者们能够这样快地出现在受灾群众和孩子们身边,这本身就是对受灾群众的一种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
同时我也持有这样的个人看法:受灾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要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因为这场灾难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我们看到很多失去亲人的人一直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失去亲人的痛苦并没有击垮他们,他们表现出的坚毅和顽强超乎我们的想象。事实上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灾区群众知道我们和他们在起,在一起经历这个灾难和痛苦。国家哀悼日这个做法本身就包含了全民心理疏导的作用。
我们需要知道,汶川大地震是一个已经发生的事情,是一个我们必须接受的不可改变的事实。从世间法的角度说,这是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所造成的,是一个不可抗力。从佛法的角度说,这是众生共业的显现,我们每一个人的别业都是这个共业的一部分。 这话也许不容易理解,不过换一个角度和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许会更容易理解:如果灾难不可避免,那么灾难造成的损失是可以降低或者避免的。
我多次经过汶川,人类活动对那里的环境影响是相当大的。由于一个接一个的工程,很多山体被过分地挖掘,土石松动,植被受到破坏。我经过这些山谷的时候,常被那里的环境遭到破坏感到痛心。地震后,很多的道路被山体滚落的巨石阻挡,飞石乱舞造成对人员的伤亡,山体滑坡造成的对建筑物的破坏,我们很难把这些损害全部归咎为自然的原因。此外,由于一部分建筑物存在的建筑质量问题,也造成了本来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的人员伤亡。如果建筑物是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的,水泥标号和钢筋符合施工标准,那么就可以多些震不垮的学校和医院,就可以减少人员的伤亡。建筑领域多年来存在的一些问题,加大了地震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看见和感受到的共业。而不为我们所觉察和觉醒的共业还有多少呢?比如众生的共同杀业等。
人类无尽的贪欲和恶业,让各种各样的灾难此起彼伏,好的生存环境逐渐地离我们远去......所以要想改变和改善我们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我们就必须要从自己做起,比如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少用一次性的塑料口袋,减少空调的使用时间,节约水资源的利用等等。如果像北京这样的城市有一百万人这样做的话,那会是什么样的改善?如果有五百万人这样做的话,那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改变?
诚然,近七万同胞的死亡、一万七千多同胞的失踪、三十多万同胞的负伤是国人不能承受的痛。然而我们在唏嘘生命的脆弱的时候,是否也应该更多的思索生命的真实意义?!太多的时候,很多的生命是在“啊”的一声叹息中猝然而逝的。在忙忙碌碌的一生中,很少有人会停下脚步思考生命的问题。然而对生死问题的解答,关系到每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因为我们生下来注定要死亡,在死亡面前,世间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成为虚饰。当我们静下心来关注这一事实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似乎陷入无底的黑暗之中。
我们在此世间一切的恐惧都源自对死亡的恐惧。所有的人,无论他承认与否,都必然对此怀有直觉。从面对危险时的不安全感,到怕墓地、怕尸体的心理,每个人不难体察自己意识深处盘踞的对死亡的畏惧。古今中外不少哲人都曾指出:死亡恐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永恒的、基本的焦虑。
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中呢?因为我们的 本能欲望是要活着,而死亡终将结束我们所熟悉的一切, 死亡到来时,我们将被投入一 无所知的深渊里。也许还有更可怕的事情:我们会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平时我们执著自己特殊的、独立的身份:我的姓名、我的地位、我的生平、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工作、我的财产、我的知识、我的技....我们把安全建立在这些脆弱而短暂的支持之上。然而,死亡顷刻间就将所有的一切一扫而光,我们所面对的,将只是赤裸裸的自己,一个自己也不认识的人,一个令自己焦躁的陌生人。平时我们总以无聊的喧闹和琐碎的杂务来填满每一时刻,以保证我们不会单独面对这位陌生人。
原来,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身份之下,一个浪漫的童话世界里。被激情所陶醉,我们太过着迷建造房子的快感,竟然把生活的房子建在沙上!我们悉心包装自己,尽量把每一件事情都维持得安全可靠,为此,我们花费了一生的心血。直到有一天,重病或灾难将我们惊醒,即将来临的死亡粉碎了我们的幻想,并把我们逐出隐藏的地方。
一般人的心态是享受人生,尽量忘记死。然而,死却不会忘记我们,且会突然袭击我们。或许有人说:“人人都会死,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死最自然不过了,我不会有什么问题。”从远处眺望死而说死不可怕,正如在动物园眺望笼中的老虎,因为它不会加害我们。可是,如果我们在山中突然碰到老虎,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即将真正面临自己的死,犹如在山中突然碰到老虎一样,只一见,便双脚瘫软了。
当今世界,自然灾害、战争、盗贼、车祸以及各种顽症比比皆是,我们每天都能听到死亡的消息。佛陀告诉我们:生死只在息之间。人的生命是短促的、脆弱的,一气不来,便属隔世。这就是佛在经中一再提到的“无常”
很多的时候,我们太过计较生活中的得失,其实生命的过程如同一次次旅行,如果把每一个阶段的成败得失都扛在肩上,我们今后的路会越走越累。忘掉过去,忘掉得失,人生才会有新的开始和收获。对于志愿者们来说,在大家以自己的爱心帮助灾区群众的时候,这个过程何尝不是我们面对生命、学习生命的一次很好的课程?
帮助灾区重建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灾区群众愈合心理上的创伤也需要时间老人来帮助,志愿者们做的所有工作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有爱存在,就有希望存在!
向所有志愿者致敬!
返回《人世间》杂志单篇总目录 排版| 高月梅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