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解脱道论·行门品第八·之一
发布日期: 2006-01-01 浏览量: 3,649 次浏览
行门品第八·之一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问云何地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一切入者何义。几种地何地取相。云何作曼陀罗法。何修地法。
答是心依地相生。此谓地一切入。心不乱住是名为修。善乐着地想为相。不舍为味。意无异念为处。何功德者。谓有十二功德从地一切入是相易得。于一切时。于一切行。心行无碍。如意神通。履水游空如地。受种种色辩。初念宿命辩。及天耳界辩。随行善趣甘露为边。问一切入何义。答谓周普一切入。如佛说偈言
若人念佛德生喜充遍身
观地一切入周满阎浮提
此观缘地生心喜亦如是
修如是观。见曼陀罗遍一切入。
问地几种。何地取相可修。答地有二种。一自相地。二造作地。坚为自相地界。是谓自相地。若手自掘若教人掘。造作所成。是谓作地。成四种色。谓白黑赤及如明色。
于是坐禅人。于自相地不应作意。应除白黑赤。何以故。若观自相地。从此不起彼分相。若取白黑赤色。成修色一切入。何以故。观自相地离白黑赤。若作不作当取其相。如明相现当取其相。
问云何名不作地。答处处平坦。离于草莽无诸株杌。于其眼境当令起心。是名地想。是谓不作地。若旧坐禅随乐不乐。即见彼分地相。住于不退。新学初禅取作地相作曼陀罗。不观非作地。
问云何作曼陀罗。答若坐禅人欲于地作曼陀罗。初从当观寂寂。或于寺舍或在石室。或在树下。不住幽闇无日光处非人行路。于如是处皆远一寻。洒扫清洁当令地燥扫。于处所如明相现时。土色使与地性得相发起。筹量调适威仪恭敬。取于器物以水和土。删去草杌却除粪芥。取其衣帊济漉泥滓。于净洁地障蔽坐处。遮断光明安置禅窟。不近不远以规作圆。圆内平满无有痕迹。然后以泥泥地不杂余色。以别色不杂于地应安。乃至未燥当覆守护。若至燥时以异色界其外。或如米筛大。或如搔牢大。或圆或方或三角四角。应当分别。本师所说。最胜圆作曼陀罗。若于衣若于板若于壁处。皆作曼陀罗。于地最胜。如是先师所说。
问云何修地法。答若坐禅人。欲修地一切入。从初当观欲过患。复应观出离功德。
问何故应观欲过患。答欲者少气味故多忧苦。于是处多过患。欲者如骨喻少气味。欲者如肉揣喻。以多属故。欲者如逆风把火喻。随烧故。欲者如炎炭喻大小故。欲者如梦喻倏忽无故。欲者如借物喻势不得久故。欲者如树果喻。为人所折故。欲者如刀喻以斩斫故。欲者如槊喻以为槊故。欲者如毒蛇头喻可怖畏故。欲者如风吹绵喻不可守护故。欲者如幻喻惑痴人故。欲者是暗无所见故。欲者是障碍路碍诸善法故。欲者是痴失正念故。欲者如熟以烂故。欲者是械相驻缚故。欲者是盗功德物故。欲者是怨家起斗争故。欲者是苦造诸过患故。如是已观欲过患。应观出离功德。名出离者谓初禅从初出家修诸善。是名出离。
问云何出离功德。答无盖心自在住寂寂乐。堪忍苦乐住不忘失。旷济众事得大果地。堪受供养。二处饶益。是大智慧。是一切善处。名超三界。复次名出离者。彼出离淫欲。是寂寂诸盖是乐无垢。是处最胜地。是道为得最胜。是清净心垢。此是功德修行所造。是乐内所修行。欲是粗。出是胜妙。欲者有烦恼。出离者是无烦恼。欲者是下。出离者是上。欲者有嗔恚。出离者无嗔恚。欲者非可爱果。出离者是可爱果。欲者有怖畏。出离者无怖畏。
如是已观淫欲过患。及观出离功德。依出离生欲乐。心生信生恭敬。观可作非可作。依节量食安置衣钵。身不懈惓心无怠惰。当小行脚。小行脚已坐洗手足。应念佛菩提念法念僧。修善行念已。当令欢喜。我能如此得具足。若我不得出离。复不久安精进。是故应作勇猛。去曼陀罗不远不近。如轭如寻远。应安坐具对曼陀罗结跏趺坐。令身平正。内心起念闭眼小时。除身心乱。摄一切心成一。心小开眼。仿佛令观曼陀罗。
彼坐禅人现观曼陀罗形。以三行取相。以等观以方便以离乱。
问云何以等观。答坐禅人现观曼陀罗。非大开眼非大闭眼。如是当观。何以故。若大开眼其眼成惓。曼陀罗自性现见自性。彼分想不起。若最闭眼见曼陀罗成闇。亦不见彼相便生懈怠。是故应离大开眼大闭眼。唯专心住曼陀罗。为心住故当观如人映镜见其面像。依镜见面面从镜生。彼坐禅人观曼陀罗。见其定相依曼陀罗起。
是故当观等观取相。为心住故。如是以等观取相。
问云何以方便。答谓四作意方便。一谓内隔。二满方。三转。四遍满。是时见相出散无隔。是时当作内隔作意。是时见小相。或见半曼陀罗。是时作令满曼陀罗已。方满令作意。
是时心散乱。及心懈懒。是时应当策课如陶家轮。是时若心得住。是时令见曼陀罗。遍满无亏当观舍。如是以方便可知。
问云何以离乱。答离乱有四种。一最速作精进。二最迟作精进。三最高。四最下。
问云何速作精进。答谓急疾作意不待时节。早坐晚罢乃至身疲。是谓速作。
问云何迟作精进。答谓离作意方便。虽见曼陀罗。不恭敬作意。数起数眠。若速作精进。则成身懒心退。心出外缘起诸调戏。若迟作精进。身心成懒懈怠。起诸睡眠。
最高者。其心退起诸调乱。于所行处成不乐。若不乐于初戏笑言语。以由欲心成高。复次若得诸相行。由喜乐欲心成高。
最下者。退调缘故。于业处成不乐。若不乐于初行处。所作嗔处。由嗔恚心成下。复次久惓觉观。从胜退落其心。由忧受心成下。
是坐禅人。若心速作退堕调处。以念根定根摄伏令舍调。若心进作退堕懒处。以念根精进根摄伏令舍懈懒。若高心者退堕欲处。成现知令舍欲。若下心者退堕于嗔恚。成现知令舍嗔恚。于此四处成清净心。成专一心。此明因三行定心成随意得见曼陀罗形。
若专一心想成。起名相者有二种。谓取相。彼分相云何。名取相若坐禅人以。不散心现观曼陀罗。从曼陀罗起想。如于虚空所见。或时远或时近。或时左或时右。或时大或时小。或时丑或时好。或时多或时少。不以眼观曼陀罗。以作意方便取相起。是名取相。
从彼作多故。彼分相起。名彼分相者。若作意时随心即现。非见曼陀罗后生心念。但作心闭眼如先所观。若远作意亦即远见。若近左右前后。内外上下亦复如是。随心即现。此谓彼分相。
相者何义。谓因义相义。如佛教比丘。彼诸恶不善法。有相起是因缘义。复说智义相义。如佛说以作想当舍。是谓智义。复说像义相义。如自见面像想像。彼分无异义。
尔时得相。坐禅人于其师所起恭敬心。取于胜相应当守护。若不守护是则当失。
问云何应守护。答以三种行应守护相。如是以离恶故。以修行善故。以常作故。
云何离不善。乐于作务。乐种种语戏。乐睡眠。乐聚会。乐狎俗。不守护诸根。不节于食。初夜后夜不起禅习。不敬所学。多恶亲友修不行处。应离不好时节食卧坐不。彼对治是善应常作。
问云何以常作。答彼坐禅人善取此相。常观其功德。如珍宝想。常欢喜行。常修多修。或昼夜多修行。或倚坐卧心乐攀缘。处处放心。取相已取。取已令起。起已观随。观已修。修有时时观曼陀罗。如是以常作见相。彼如是现守护相。或得自在。若相随心得禅外行。若外行从心者。由是得安。
问云何禅外行。答此事从心。作意不乱。以伏诸盖。但未修行觉观喜乐一心及信等五根。虽得定力念念犹起。是禅外行。
安者。从此外行是法由心得修行力。是觉信等法于事不动。是名为安。
问外行及安。有何差别。答若伏五盖是其外行。以伏此五故成安。以禅外行得胜定。若得胜定是名为安。若于身心未得寂寂。于外定心动如船在浪。若于身心已得寂寂。处安不动如船无风在水。诸根无力故。于所为事外禅行不久住。如小童子。诸根有力故。于事安静久住。如有力人。修不自在。故禅外行成不和合。如人诵经久废则。忘以修自在故成安和合。如人诵经恒习不忘。若不善伏盖。犹如盲人。于禅外行成盲。如是等不清净教。若善伏盖成不盲。于成安定如是等清净教。从相自在所初。乃至性除名为外行。性除无间是名为安。
问外行者何义。答禅近故是名外行。如路近村是谓村路。义一名异。安者何义。安为和合义。如到曼陀罗。出离禅安无异义。
于是坐禅人住于外行。应令增长一切入。或于安定或于初禅。当令增长。
问云何应令增长。答谓从初相如手四指节。当令渐增。如是作意。如是得自在。如是次第如轮如盖。如树影。如福田。如邻如村。如郭如城。如是次第。渐令渐长遍此大地。若江山高下树木棘刺。诸不平正。如是一切不作意。乃至大海作意地想。乃至增长时心所行。成最胜定。
若坐禅人得禅外行。不能得安定。此坐禅人。以二行应令起安定方便。一以因缘。二以受持。以十行从因缘起安定方便。一令观处明净。二遍起观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心令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着。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离不学定人亲近学定人。十乐着安定。问云何作明净处观。答以三种行得作分明处。谓能修调适食乐。修时节乐。修威仪乐。遍起诸根。观者谓信等五根不令消灭。无作懈怠。如快马乘车。晓了于相者。善捉意想不急不宽。如巧师绳墨平等无偏。善解作意急离不离。制心令调者。有二种行。以二种行成心调。一多起精进。二心过度处成心调。或住淫处及种种相处。增长乱意成于心调。于坐禅人若多起精进。过度处成心调。以二行应制伏心。以令精进起。每中调适。若往淫处及种种相。增长调心。以二行折伏。以观觅众苦及恶果报。制伏懈心者。以二行成懈怠心。以不得胜定。令心无味故成懈怠。若多懈怠则欲睡眠。是坐禅人若不得胜定。心无味着故成懈怠。以二行当折伏。谓观功德以起精进。若懈怠睡眠懒心。以四种行能伏。若多食者取懈怠想。转行四威仪。以自作意。于光明相住于露处。令心欢喜无所复着。以三行成无味少方便故。以钝慧故。以不得寂寂乐故。于是坐禅人心若无味。以二种行令得欢喜。一以恐怖。二以欢喜。若观生老死及四恶趣。见诸可畏心生愁恼。若念佛法僧戒施天。见六行功德心生欢喜。心定成舍者。以二行成于禅外地定。以断诸盖心成定。或于所得地以起禅枝。故成心定。
是坐禅人心定有二行。当舍非成住故。中方便调适故。离不学定人。或安定。或外行定。或威仪定。彼人无此不修不学。不应供养修。学人者。若有安定。有外行定及威仪定。应从修学。亦应供养。乐着安者。
此坐禅人。如彼深源。如彼奔泉。如彼低树。常乐恭敬。多所修行。行此十事因缘生于安定。问云何以受持能生安定方便。答彼坐禅人善解缘起入寂寂处。其所解相。于所修定随心自在。生其欲乐令心得起。从此身意堪任有用令得受持。从生欢喜心得受持。从生适乐身心得受持。从生光明心得受持。从生悲伤心得受持。以是悲伤令心得静。善取静心心得受持。如是善取。令舍心得受持。从无边烦恼。心得解脱成就受持。以解脱故。彼成一法味。以一味心得受持修行。是故从此胜妙心得增长。如是住受持。起安定方便。如是善解缘起。及心受持不久起定。
彼坐禅人离欲不善法。有觉有观。于寂静处心所成就。有喜有乐得于初禅。是地一切入功德。于是离欲者。离有三种。谓身离心离烦恼离。
问云何身离。答远离诸恼出处山野。云何心离。以清净心到胜善处。
云何烦恼离。无结累人无生死行处。
复次离有五种。谓伏离彼分离断离猗离出离。
云何伏离。谓修初禅伏于五盖。云何彼分离。谓修达分定伏于诸见。
云何断离。谓修出世间道断诸烦恼。云何猗离。谓得果时乐。云何出离。谓涅槃也。
欲者有二种。一者处欲。二者欲烦恼。天堂及人所爱色香味触。此谓欲处。于此欲处起欲染思惟。是谓欲烦恼。从此欲以心别离以伏别离。是远离是出离。是解脱是不相应。是谓离欲。问云何离不善法。答谓不善根有三种。一贪二嗔三痴。与彼相应受想行识及身口意业。此谓不善法。说不善有三种。一自性。二相应。三生缘性。是三不善根。谓贪嗔痴。是名自性。与彼相应受想行识。是名相应。所起身口意业。此谓缘性。以此三不善法。是为远离。是出是脱是不相应。是谓离不善法。
复次离欲者。离贪欲盖。离不善法者。谓离余盖。问以说离不善法。欲是不善已在其中。何故别说离淫欲。答淫欲是出对治。佛所说欲能除烦恼。离欲者。佛说为出。如得初禅。欲想相应作意成起。此退分法。是故以欲和合烦恼。欲若别离一切烦恼皆亦别离。是故别说离欲。复次离欲者。已得出成离欲。离不善法者。若得不嗔成离于嗔。若得明相成离懈怠睡眠。若得不乱成离调戏。若得不悔成离于悔。若得安定成离于疑。若得智慧成离无明。若得正思惟成离邪念。若得欢喜成离不乐。若心得乐成离于苦。若得一切善法则离一切不善。如三藏说。以不贪满故。成就离欲。以不嗔不痴满故。成就离不善法。
复次离欲者。是说身离。不善法者。是说心离。复次离欲者。是说断欲觉。离不善法者。是说断嗔恚害觉。复次离欲者。是说避欲乐。离不善法者。是说避着身懈怠。复次离欲者。是说断于六戏笑及欢喜乐。离不善法者。是说断戏觉及忧苦等。亦说断於戏笑及舍。复次离欲者。是现得乐出于欲乐。离不善法者。是现得乐心无过患。复次离欲者。谓超出欲流。离不善法者。所余烦恼应生欲有而生色界。是名超越。有觉观者。
云何为觉。谓种种觉思惟安思想。心不觉知入正思惟。此谓为觉。此觉成就故初禅有觉。复次入地一切入。依地相无间成觉思惟。是名为觉。如心诵经。问觉者。何想何味何起何处。答觉者。修猗想为味。下心作念为起。想为行处。
云何为观。于修观时随观所择心住随舍。是谓为观。以此相应成初禅有观。复次入地一切入定人。从修地相心之所观。如观诸义为观。问观何相何味何起何处。答观者随择是相。令心猗是味。随见觉是处。
问觉观何差别。答犹如打铃。初声为觉后声为观。复次如心所缘。初为觉后为观。复次求禅为觉守护为观。复次忆是觉不舍是观。复次粗心受持为觉。细心受持为观。若处有觉是处有观。若处有观。于处或有觉或无觉。如三藏所说。初安心于事是觉。得觉未定是观。如远见来人。不识男女及识男女。如是色如是形为觉。从此当观有戒无戒富贫贵贱为观。觉者求引将来。观者守持随逐。如鸟陵虚奋翅为觉。游住为观。初教为觉久教为观。以觉守护以观搜择。以觉思惟以观随思惟。觉行不念恶法观行受持于禅。如人有力。默而诵经随念其义是观。如觉所觉觉已能知。观于辞辩及乐说辩是觉。义辩法辩是观。心解于胜是觉心解分别是观。是为觉观差别。寂寂所成。名寂寂者。谓离五盖是名寂寂。
复次色界善根。复说初禅外行复说禅心从此心生是谓寂寂所成。如地水生花名地水花。喜乐者。心于是时大欢喜戏笑。心满清凉。此名为喜。
问喜何相何味何起何处几种喜。答喜者谓欣悦遍满为相。欢适是味。调伏乱心是起。踊跃是处。几种喜。六种喜。从欲生。从信生。从不悔生。从寂寂生。从定生。及菩提分生喜。云何从欲生。贪欲染着心喜。是名欲生喜。
云何从信生。多信人心喜及见陶师等生喜。云何从不悔生喜。清净持戒人多生欢喜。
云何从寂寂生。入初禅人喜。云何从定生。入二禅生喜。
云何菩提分生喜。于第二禅修出世间道喜。
复次说喜五种。谓笑喜念念喜流喜越喜满喜。笑喜者。如细雨沾身令毛皆竖。念念喜者。生灭不住。如夜时雨。流喜者。如油下流久灌其身终不周遍。越喜者。周匝一切心生欢喜。不久便失。如贫人见伏藏。满喜者。身住用满。如雷有雨。于是小喜及念念喜。
以信起于外行。流喜者。有力起于外行。越喜者。于曼陀罗正与不正皆起处处方便。满喜者。生于安处。
问云何为乐。答是时可受心乐心触所成。此谓为乐。问乐何相何。味何起何处几种乐。喜乐何差别。答味为相。缘爱境是爱味。摄受是起。其猗是处。几种乐者。有五种。谓因乐资具乐寂寂乐无烦恼乐受乐。
云何名因乐。如佛所说。戒乐耐老。此谓因乐。是乐功德。资具乐者。如佛所说。佛生世乐。寂寂乐者。谓生定舍及灭禅定。无烦恼乐者。如佛所说。第一涅槃受乐。所谓受乐也。于此论中受乐是可乐。
喜乐何差别者。心踊跃是喜。心柔软是乐心猗是乐。心定是喜。粗喜细乐。喜行阴所摄。乐受阴所摄。是处有喜有乐。是处有乐或有喜或无喜。初者形第二为名。
外行成就入初禅禅枝。谓觉观喜乐一心也。禅者何义。谓于事平等思惟也。奋迅五盖也。思惟对治也。
入初禅得正受者。已得已触已作证住。复次离欲不善法者。从欲界地说初禅为胜相。从有觉观说第二禅为胜相。以寂寂所成有喜有乐。从寂寂所成喜乐说为胜相。复次离欲不善法者。谓能断对治。有觉观者。谓说禅相寂寂所成。喜乐者。谓说相似禅正受。入住者。谓得初禅离于五分。成就五分三善十想。具足二十五功德相应。以此福善上生梵天胜妙居处。离五分者。谓离五盖。
云何为五。谓贪欲嗔恚懈怠睡眠调悔疑。贪欲者。谓于五尘心生爱染。嗔恚者。谓行十恼处。懈怠者。谓心懒堕。睡眠者。谓身闷重欲得寤寐。眠有三种。一从食生。二从时节生。三从心生。若从心生以思惟断。若从饮食及时节生。是罗汉眠不从心生无所盖故。若眠从食及时节生者。以精进能断。如阿[少/兔]楼驮所说。我初尽漏得不从心眠。于今五十五岁。于其中间断食时节卧已二十五年。
问若眠成色法。何故为心数烦恼。答色者一向成心数恼烦。如我见人饮酒及食。是则可知。问若眠身法。懈怠心数法。何故二法合成一盖。答此二种法。一事一相。所谓疲懈共为一。调者心不寂寂。悔者心恨不定。其相既等故成一盖。
疑者心执不一。有四种疑。一者奢摩他难。二者毗婆舍那难。三者二俱难。四者于诸非难。于是具足为得奢摩他。或于此疑。或于身疑。我堪得寂寂。为不得寂寂。若于彼成疑。此谓奢摩他难。或于四圣谛。或于三世疑。此谓毗婆舍那难。或于佛法僧疑。此二俱难。或于国城道路。或于男女名姓。是谓非法难。于此经中疑为寂寂难。是可取。
盖者何义。谓障碍乘义覆义烦恼义缚义。此无异义。问有诸细结。谓覆恼等。何故但说五盖耶。答以集执取成五。复次以淫欲执着。能摄一切贪欲。以嗔恚执着。能摄一切不善法。以懈怠睡眠调悔疑执着。能摄一切痴不善法。
如是以五盖执着。能摄一切烦恼。以此相故成五盖。五分成就者。谓觉观喜乐一心。
问若说初禅成就五枝为禅。不应更复别说其枝为禅。若别说枝。何故初禅说五枝相应。答依禅枝成禅。不离禅枝有禅。无别异禅。如依一一车分说车离分无车。如依军分说军非离军分有军。如是依禅枝名禅。非离枝有禅以一种名禅。以可分名枝。说事名禅。说功德名枝。以说依制名禅。以说依性制名枝。问于有念精进等法。何故但说五枝耶。答以执着成五。
问云何为执相。答觉者随于事心而得自安。观者随于持心。觉观不杂起于方便。若方便具足喜乐生。若起方便具足得生。喜心增长乐心成满。以此四功德心成就不乱。若心不乱得定。是名执相。如是执着成五。
复次盖对治故成五。初盖对治初禅。乃至五盖对治五禅。觉者初禅为胜枝。以觉除欲。若觉入正定余枝亦起。观者于五枝第二禅是初起。喜者于第三禅是初起。乐者于第四禅是初起。一心者于第五禅是初起。如是以胜枝成五。复次以五盖对治成五。如三藏所说。一心是淫欲对治。欢喜是嗔恚对治觉是懈怠眠对治。乐是调悔对治观是疑对治。以盖从对治是故成五。问此坐禅人作意于一切地相何。故乃起喜乐耶。答地一切入相非起喜乐。因离五盖热随性修故。是以法子应起喜乐。又问。若然法子何故。不于第四禅起喜乐。答非其处故。又得第四禅已断喜乐故。复次初已起喜乐以方便伏断。见有过患已。贪着最寂寂舍乐。是故不起喜乐。三种善者。谓初中后善。以清净修行为初善。以舍增长为中善。以欢喜为后善。
云何清净修行。谓诸善资具。云何舍增长。是谓安定。云何为欢喜。是谓为观。如是初禅成三种善。十相具足。以清净修行三相。以舍增长三相。以令欢喜四相。问以清净修行云何三相。答是禅障碍从彼心清净。以清净故心得中奢摩他相。以得故于彼心跳掷。此谓以修清净三相。问云何以舍增长三相。答若心清净成舍。若得寂寂成舍。一向住成舍而舍增长此谓三相。问云何以令欢喜四相。答谓于此十相生法。随逐修行令成欢喜。于此诸根以为一味成令欢喜。随行精进乘成令欢喜。以能修行成令欢喜。此谓四相。如是初禅十相具足。二十五功德相应者。谓初禅觉观喜乐一心具足。信精进念定慧具足。初中后具足。敛摄具足修行具足。寂寂具足。依具足。摄受具足。从具足。观具足。修具足。力具足。解脱具足。清净具足。最胜清净修成住二十五功德相应。是天胜居从寂寂生。谓喜乐住超越人间天居胜处。如佛世尊教诸比丘。如勤浴师浴师弟子。以好铜槃盛豆米屑。以水和搅合而为丸。浸润内外相着不散。如是比丘身心寂寂。能生喜乐灌令遍湿。无所不着。如以寂寂所生喜乐。于其身心无不着处。是勤浴师及浴师弟子。坐禅之人。亦复如是。如是铜槃一切入相如是可知。问一切入何等相耶。答如铜槃浴屑处坚细光焰。善取一切入相。成坚生喜成细清净故光焰。心心数法以成事故。是谓铜槃等一切入相。心心数法如浴屑。如是可知。问云何浴屑等心心数法性。答如粗浴屑。既不和合随风飞散。如是心心数法性。离喜乐成粗。离定不和合。与五盖风共飞。此谓是浴屑等心心数法性。云何水等。谓喜乐定如水。令浴屑湿软为丸。如是喜乐令心心数法湿软为定。如是水等喜乐定。如欲水搅令相着。如是觉观可知。问云何丸等。答谓觉观如欲使。以浴屑置于铜槃中。以水挠搅以手作丸。若作丸已合诸湿屑。共作于丸。不令散失置铜槃中。如是坐禅人心心数法。贮于事中能生寂寂。初禅以喜乐为水。以觉观为手。以搅作丸。能生寂寂。所成心心数法。喜乐相随成一丸。禅心不散乱。置于禅事。如是丸等觉观如浴屑。内外遍湿相着不散。
如是坐禅人。初禅于身上下。从头至足。从足至髑髅。皮发内外喜乐遍满。住于不退。如是成住梵天。问名喜乐非色法无有对相。何以遍住于身。答名者依色。色依名色。是故若名已成喜色亦成喜。若名已成乐色亦成乐。复次色从乐生令身起猗。一切身成彼色猗乐。是故无碍令生梵天功德者。初禅成有三种。谓下中上若观胜缘不善除五盖。不至如意自在。是谓下禅。若观胜缘善除五盖。至如意自在。是谓中禅。若观胜缘善除五盖。至如意自在。是谓上禅。于是坐禅人。若修下初禅。命终生于梵天种类。彼寿命一劫三分。若修中初禅。命终生于梵天寿半劫。若修上初禅。命终生大梵天寿。命一劫是生梵天功德成有四种有人成退分。有人成住分有人成。胜分有人成达分是钝根人欲。住放逸作意相随。成起此禅故成退分。复次以三禅行成于退分。最大缠故令不精进。若人从初已起恶觉不能消除。以此大缠故成速退。其于乐禅事业乐话语乐。睡眠不住精进。是故成退。
问谁退何以退。答有说。若急疾烦恼成起退失。复说悠悠烦恼故退。复说若失奢摩他成退。复说于有相久不修行。于彼彼处不能令起。以不得定成退分。若钝根人住不放逸。得彼法念成禅住分。利根人住不放逸。随意得第二禅。无觉作意相随。起成彼禅胜分。利根人住不放逸。随意得毗婆舍那。随逐厌患想作意成起。随意无染成禅达分
此明求第二禅。思惟初禅过患二禅功德。
尔时坐禅人欲乐起第二禅已。于初禅身得自在。何以故。若于初禅未得自在。虽复思惟欲除觉观。望得二禅还复退失。遂不堪起第二禅定。亦复不能入于初禅。
如世尊说。为诸比丘作山犊喻。山犊愚痴不知食处。未解行步。欲诣崄远。便自作念。我今当往未尝至处。啖未尝草。饮未尝水。前足未立复举后脚。蹉摇不安莫能前进。遂不得至未尝至处。亦不得啖未尝食草。及不得饮未尝之水。更复思惟。既不能去。政当资昔饮食如是比丘愚痴未达。不知所行处。不解离欲入于初禅。不修此法不多学习。辄自作念。欲入第二禅离于觉观。不解自安。复更思惟。我不能得入第二禅离于觉观。欲退入初禅离欲。愚痴比丘如彼山犊不解行步。
是故应修初禅令心得自在。于未食时及食后时。初夜后夜随心所乐。随欲久近随意无碍。为起入观。若从一时乃至多时。多入多出。若从一时乃至多时。于彼初禅成得自在。得自在乐。起第二禅越于初禅。复更思惟。此初禅粗第二禅细。于初禅见有过患。于第二禅见有功德。问云何初禅过患。答近五盖怨令觉观动。身成懈怠心成散乱。其一切法是为粗定。不任为神通证。既乐初禅不成胜分。是初禅过患。第二禅功德是其对治。已观初禅过患。复见第二禅功德。是一切入相作意修行第二禅事。不作意和合初禅。不作意于觉。不作意于观。以从定生喜乐自在。令心受持。
彼坐禅人如是作意。不久觉观成灭。以定所起喜乐自在。令心安住。此明二禅四枝义。彼坐禅人觉观灭故。成其内信。心成一性无觉无观。从定生喜乐入第二禅。是地一切入功德。觉观灭者以善分别。觉观灭亦名断。
问云何为觉观灭。答亦是初禅觉观过患。及一切觉观根觉观过患。及觉观根与觉观并除故。成觉观灭。复次以断下粗禅得上胜禅。复令现次第灭。内者现证名内。内有三种。一内内。二内定。三内行处。
云何为内内。谓六内入。内定者。于自观身。此谓内定。内行处者。于内自思意不出外摄义是性。是谓内行处。于此经中内内是可乐。信者信正信思惟增长信此谓信。于内定是谓内信。内信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不乱为内信相。寂寂为味。不浊是起。觉观为处。心成一性者。谓心住正定。此谓心成一性。
心成一性者何义。心者是意。一者说于念。名性者如声论说生性。性者说自然义。此第二禅一心能灭觉观。以一性得起。此谓心成一性。心成一性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专正为相。寂寂为味。无浪为起。觉观灭为处。问信及心成一性。何故非初禅所摄。答初禅以觉观为浪动故。成浊。内信心成一性者成不清净。如水有风浪见于面像不复清净。如是初禅觉观为浪。浪动浊故。内信及心一性成不清净。是故以禅枝非初禅所摄。无觉无观者。谓断觉无觉离观无观。问觉观灭无觉无观。此二种断觉观。何故说二。答觉观灭者为现内信。心一性为因无觉无观。为现寂寂所成喜乐妙相。
复次觉观灭者。以此觉观见觉观过患。断彼过患法。无觉无观者。断色界觉观。复次无觉无观者有二种。一不以觉观灭无觉无观。以觉观灭无觉无观。于是五识及第三禅等。不以觉观灭成无觉无观。第二禅以方便寂寂故。以觉观灭成无觉无观。是说二义。从定生者名定。初禅从彼智生。第二禅成从初禅定生。复次定者。于第二禅与一心共生故。定生喜乐。喜乐者初已分别。第二禅者依初得名。此第二禅入正受者。谓入第二禅。禅者内信喜乐一心。是名为禅。入正受住者。成得第二禅离于二枝。成就二枝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三功德相应。是天住是功德。生光耀天。如初广说。天住者。从定生喜乐。越人住故名为天住。
是故世尊告比丘言。如池生水非四方来。亦非雨出无有时节。是从泉出清冷浸灌盈溢流远。如是比丘此身从定生喜乐。令得清凉无不润泽。从定生喜周遍身心。犹如泉水。彼坐禅人入第二禅其身可知。如不从四方无流水来无天雨水。如是觉观灭可知。如是从泉出流。令身成满不起波浪。如是从定生喜乐。此名色身令满不起乱心。如以冷水令身清凉遍一切处。如是从定生喜乐。一切名色身成满足修定果报。如是天居生光耀功德。
此第二禅有三种。下中上。是坐禅人修下禅。命终生少光天寿命二劫。修中禅生无量光天寿命四劫。修上禅生光耀天寿命八劫
念二禅过患。尔时坐禅人。已修第二禅身得自在。第二禅粗三禅寂寂。知二禅过患。见三禅功德。起第三禅。
云何二禅过患。谓近觉观是定之怨。与喜满相应故禅成粗。以喜成满心大踊跃。不能起余禅枝。若着于喜是则为失。若知是失则成不失。若不堪作神通证。若乐二禅不成胜分。是知第二禅过患。见第三禅功德。是其对治。已观二禅过患。复见三禅功德。是依一切入相作意。令喜心灭。以由喜乐受持心。如是作意。不久以无喜乐令心得安解三禅枝。
彼坐禅人不染喜故。得舍念智。以身受乐。是圣所说。得舍念智乐住第三禅正受。是地一切入功德不染喜故。喜者先已分别。不染者断喜得舍住。
云何为舍。是舍是护。不退不进是心平等。此谓舍。于是舍有八种。谓受舍。精进舍。见舍。菩提觉舍。无量舍。六分舍。禅枝舍清净舍。五根为受舍。有时不作意舍相。为精进舍。苦集我今当断成得舍。为见舍。修菩提觉。是为菩提舍。慈悲喜舍。是为无量舍。以眼见色不苦不喜成舍。是为六分舍。无染故成舍住者。是禅枝舍。舍念清净。是清净舍。于此八舍除受舍。余七舍法。是为平等舍。复次有三种舍。一相应乘。二少经营。三无经营。于一切禅行是禅平等方便。不急疾不迟缓。是名相应乘舍。此下舍近第二禅。能断大踊跃心。若心无经营。是名少经营舍。此舍近第三禅。是其能断一切踊跃心。以不动身心。无经营事心。是名无事舍。此舍近第四禅。舍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平等为相。无所著为味。无经营为起。无染为处。问何故说此舍于此禅。非第二禅及初禅。答是处喜满未灭心着。以缘喜乐是故未灭。以大踊跃充遍身心。是故于二种禅不说舍。以不满故。于此第三禅无喜染故。以灭相着故成起禅枝。以由禅枝自在故。说舍念正智。云何为念。念随念彼念觉忆持不忘。念者念根念力正念此谓念。问念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答随念为相。不忘为味。守护为起。四念为处。云何为智。知解为慧。是正智此谓为智。于是正智有四种。有义智。自相智。不愚痴智。行处智。于是有义智者有四威仪。自相智者。入于空处。不愚痴智者。知于世间八法。行处智者。谓于事处。于此经中行处智是可取。
问智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答不愚痴为相。缘着为味。择取诸法为起。正作意为处。问何故此念正智一切处不妙。答若人失念不起正智。不堪起禅外行。
问何故说第三禅。不说第二禅及初禅。答于此喜为首。粗禅枝灭故。正定细故。此定入细处。以此正智堪能起第三禅。是故以禅枝自在。复次此禅易起到彼乐处。最气味地亦作愚心。是名著处。是故于此禅。知得自在堪为断喜。又说喜乐者共为亲友。是故此念智分别。无喜有乐于事成住。如彼犊子随逐其母。不捉两耳触突随母。如是无喜有乐。以念智分别乐得住行处。若不缓分别。反入于喜成禅退分。以此禅枝自在故说念智。以此舍念智成就。是故说有舍念智以身受乐。问云何心乐。答心摄受是心乐。从心触生摄受是心乐受。是谓为乐。
问云何身。答想阴行阴识阴。此谓为身。此乐以身受谓身受乐。问何故此乐无喜。非以身为受。答于第三禅乐根灭。何故世尊说于第三禅乐根灭是乐圣人所说。圣者佛及弟子。开合制教分别显示。此谓圣所说。问何故圣说于此身非余处。答此第三禅易起到彼乐处。彼无受乐。圣者向于乐住。是圣人成就。是故圣人说此禅胜成舍。有念乐住者舍念乐。此已分别成就。入住第三禅。第三者依第二名为第三。第三禅者是舍念正智乐一心。此谓禅成就。入住者彼已得第二禅。离一分五分。成就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天居生遍净天。如初禅广说。天居者无喜乐住。越人住名天居。
是故世尊告诸比丘。如是比丘。于郁波罗池花。分陀利池花。若郁波罗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水生水增长。从水起住水中。从根至首以令水满其中。如是比丘。此身以无喜乐令满润泽。以无喜之乐遍满身心。于是如郁多罗波头摩分陀利花从水而起。如是入第三禅。其身当知如藕生水。从根至首一切皆满。如是入第三禅。其身以无喜之乐。遍满身心修定果报。如是天居生遍净天功德。此第三禅亦成三种。谓上中下。于是坐禅人修行下禅。命终生少净天。彼寿命十六劫。修行中禅生无量净天。彼天寿命三十二劫。修行上禅生遍净天。寿命六十四劫。
念三禅过。尔时坐禅人。如是已作。第三禅身得自在乐。起第四禅越第三禅。第三禅粗第四禅妙。见第三禅过患。复见第四禅功德。云何三禅过患。谓近喜为怨。正定以乐枝粗。不能堪忍为得神通。第三禅不成胜分。如是见第三禅过患。见第四禅功德。是其对治。彼坐禅人。如是已见第三禅过患。见第四禅功德。唯彼作一切入相作意。令现灭乐灭。以由舍心受持如是作意不久。以由舍心得安解四禅枝。彼坐禅人断乐故。先已断苦故。以初喜忧尽故。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住第四禅。是地一切入功德。断乐者名身乐断。断苦者名身苦断。前喜忧灭者。喜名心乐。忧名心苦。皆尽灭也。
问乐苦忧已断何处灭。答初禅时灭。于此第四禅。佛说苦灭。问何处苦根起无余时灭。答佛告比丘。初禅成就离欲。是处苦根起无余时灭。问何故于初禅苦根灭。答以喜满故身乐。身乐故苦根灭。以断对治故。是故于初禅苦根灭。于第二禅忧根灭。成断忧根。如佛所说。何处喜根起无余时灭。于此比丘觉观灭故。第三禅正受住。是处忧根起无余时灭。何故第二禅忧根灭。若有觉观久随觉观。成身懈怠成心懒惰。若心懒惰忧根即起。于第二禅觉观灭。说忧根灭。于第三禅是处乐灭。如世尊说。何处乐根起无余时灭。于此比丘厌于喜故。第三禅入正受住。是处乐根已起无余时灭。问何故于第三禅乐根灭。答喜灭故喜为因乐成灭。是故于第三禅乐根灭。问若苦乐忧于三禅处已灭。何故于此四禅说灭。答三禅是四禅道路。于三禅已灭受。是故于第四禅说灭。复次以不苦不乐受。为现对治。是故说苦乐对治不苦不乐受。复次四禅共对治受收合故。复次舍烦恼现无余断。不苦不乐受者。意不摄受心不弃舍。此谓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受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中间为相。住中为味。除是起喜灭是处。云何舍念清净者。是谓中性为舍。此谓为舍。念者谓念随念正念。此谓为念。以舍为念成分明清白。此谓舍念清净。
问何故此念以舍分明清白。答此舍离一切烦恼故。受相似相应故。成不动无经营。以此无经营与舍相应故。此念至无动成无经营。是故此念已舍成分明清白。四者依彼三禅。此第四成就。入定者此谓四禅舍念一心。此谓禅成就。入住者。成得彼第四禅。离一分三分。成就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报居天上生果实天。功德如初广说。天居者舍乐住出于人住。此谓天居。
是故世尊告诸比丘。有人坐以白叠覆身。从头至足。一切身分无处不着。如以白叠无不覆处。如是比丘以清白心。令满一切身分。以清白心无所不着。譬如有人白叠自覆。是坐禅人亦复如是。离一切上烦恼。在第四禅可知。如以白叠覆身。从头至足不寒不热时节调和身心清净。如是入第四禅不苦不乐。是为舍乐。令满于身修定果报。如是天居生果实天功德。修第四禅命终凡夫。生果实天。若心厌患生无想天。寿命五十劫。若沙门或生果实天。或生五净居处。如是果实功德。问何故于三禅处下中上。说果地胜不说第四禅。答依三禅所得有粗有妙。是故以胜枝说果地胜。此第四禅已到妙枝彼岸。从此更无妙枝。是故于此无胜果地念四禅过。
尔时坐禅人。于第四禅已得自在乐。游虚空定越于色界。复更思惟。色定粗虚空定细。彼坐禅人见色过患。复见虚空定功德。云何色过患。如取器仗相打斗诤。两舌妄语截手脚等。种种诸事。眼痛疾患寒热饥渴诸苦。是谓色欲过患。云何第四禅过患。此近喜成怨依于色事。是名为粗。于是着乐不成胜分。依虚空寂寂解脱。于此定成粗。于色见第四禅过患。见虚空定功德。是其对治。
彼坐禅人如是已见于色。及见第四禅过患。已见虚空定功德。念入第四禅明无边虚空定。从此定起除地一切入相。修虚空定地相成失。于虚空所作事无边作意。若如此现作意不久地相成失。从地相心起成越于虚空。以虚空入相自在心得安。彼坐禅人已起。一切色相有对想灭。于种种想不作意故。正受入住无边空处。一切者。说于无余起。色相者。云何色相。入色界定想智正智。此谓色相。越者。从此起有对想灭者。云何是有对想。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此谓有对想。灭者。彼种种想尽不作意者。云何种种想。不入定人。或意界和合。或意识界和合想智正智。此谓种种想。此种种想不作意。此谓种种想不作意。问何故止说越想。不说受行识。答若越于想。彼一切皆亦成越。何以故。若不离想心不得越。复次世尊欲说越色事。说越色想。一切定事皆由想故。问若不尔。入色定有对想种种想非为无也。答有人入色界定。有对想有种种想。以断故。
问何故于彼不修道。答为厌于色。是故于彼不灭于彼不尽故。入初禅声是其刺如是。佛所说于此为厌色以修行道。是故于此成断。于此断故。无色定不动行想。寂寂解脱想。如迦兰郁头蓝弗入无想定。五百车从前去来不见不闻。是故说于处灭。于是起一切色想。说断色界法有对想。灭种种想。不作意者。说断欲界法。复次越一切色想者。说得无色界。有对想灭者。说断彼定外乱。为显现无动种种想。不作意者说断定内乱。说显现寂寂解脱相。问无边虚空者云何为空。答是空入空界空穴。不为四大所触。此谓为空。于空正安心令满无边。此谓无边。无边空者。是无边空入。入虚空处心心数法。此谓虚空入。虚空入者何义。是虚空无边性。是无边性空处。此说虚空义。如住天处名天处。彼虚空处定。此谓虚空处入。正住者得虚空处定。越色事三分。成就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寂寂居住修定果报。此功德生虚空处。如初广说。功德生虚空者。已修虚空处。命终生虚空天。寿命二千劫
念虚空定过。尔时彼坐禅人。于虚空处已得自在乐。起识一切入定。越虚空一切入。思惟虚空定粗。见识处细。复见虚空过患。复见识处功德。云何虚空过患。此定近色为怨。于虚空定是事成粗。与有对想种种想不相远离。成彼念着不得胜分。如是见虚空过患。是识一切入功德。是其对治。明无边识定治彼坐禅人已见如是虚空过患。已见识处功德。安详念入安祥念起。修虚空识令满作意。令识无边。由识处想心受持。如是现作意。不久从虚空处想。心起越于识处。由识处想而心得安。彼坐禅人起一切虚空故。思惟无边识。成就入正受。于一切识处住。一切者。说于无余。越虚空处者。越虚空处。越者谓正度。是谓越一切虚空处。无边识者。唯彼虚空以识作意令满无边。是谓无边识处。问色非色法。云何执为无边。答唯无色法故成无边。何以故。非色之法无有边际。不可得故。复次虚空无边故说无边。无边者。作无边意故成无边。是故不妨识。入处者是入识处。心心数法。此谓识处。识处者何义。是识无边。此谓识无边。识处者。如天住处名天处。此识已受持定。此谓识处定。入正受处者。得彼于识处定者越虚空事。三分成就。以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住于寂寂修定果报。是功德生识处。如初广说。生识入功德者。修行识处入。命终生识处天。寿命四千劫(识入已竟)
念无边识定过。患尔时坐禅人已得识处。自在欲起无所有处定越于识处。复更思惟。识处定粗。无所有处定细。复见识处过患。复见无所有处定功德。云何识处过患。此定近虚空为怨。识事为粗。以思惟无边想成彼念着。不得胜分。无所有处功德。是其对治。彼坐禅人如是已见识处过患。复见无所有处功德。从识处定安详而起。彼识不复修行。不复分别。成失彼识。已见无所有处相自在。心愿受持如是现作意。不久从识处想起。以由无所有处想。其心得安。彼明无边识定。坐禅人越一切识处。见无所有入正受处住。一切者说于无余。越识处者。成越此识超入正度。此谓越一切识处。无所有者。不复修行。不复分别成失彼识但见无所有。此谓无所有处。入无所有处定。心心数法。此谓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者何义。是识无性是无所有。无所有处者。说受持言无所有受持正定。此谓无所有处定。入正受住者。成得无所有定。越识事三分。成就三种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住于寂寂修定果报。是功德生无所有处。如初广说。生无所有功德者。修行无所有处定。命终生无所有天。寿命六千劫(无所有定竟)
念无所有处过患。尔时坐禅人。于无所有处已得自在。欲起非想非非想处定越无所有处。复更思惟无所有处粗。见非想非非想处细。复见无所有处过患。复见非想非非想处定功德。云何无所有定过患。此定近识为。与分明想共故成粗。成彼念着不得胜上。如是见无所有处过患。复见非想非非想入功德。是其对治。复次见此想是患是痈是刺。无想是政是寂寂是妙。所谓非想非非想。彼坐禅人如是已见。念入无所有处安详而起。彼无所有处寂寂作意修行余定。如是现作意。不久从无所有处想心起。由非非想处想而心得安。彼明非非想定。坐禅人越一切无所有处故。成就入住非非相处。一切者说于无余。越无所有处者。成越无所有处超入正度。此谓越一切无所有处。非非想者。彼无所有处。寂寂作意修行余定。此谓非非想处非非想处者。入非非想处心心数法。是谓非非想处。非非想处者何义。灭分明想故。成于无想细想有余故。成非想非非想是其处。是谓非非想。入正住者。成得非非想处定。越无所有处三分。成就三种善。十想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住于寂寂明修定果报。以是功德生非非想天。如初广说。是功德生非非想天者。修行非非想处定。命终生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四千劫。问何故说非非想处。何故不说为识处。答离无边执故。起想细故。不成识处。问何故依此定不成漏尽。答离分明想。不堪得见道。复次此定最细微。非非想不能分别。是故不成漏尽处(非非想定已竟)
重明上义。问于是定处云何散句。答所谓灭声。颠倒起越外行觉受疑不应得。灭者入初禅语言断。入第四禅。出入息断。次第灭声者。若人入定。闻有音声不得言说。何以故。是入定人。耳识不和合故。复次入色定人。是声成乱。如世尊所说。入禅人声是其刺。颠倒者。入地一切入。于非地想而作地想。问若然何故不成颠倒。答此四颠倒想不异故。知此地想是其相。是故不成颠倒。起者以五因缘从于定起。以威仪苦以最多境界以障碍起。以方便不平等以随意。若入无色定。以最多境界不得起。住不动故。入灭禅定及入果定。以初作行得起。不以余因。越者。越有二种。分越事越。从色禅越色定。是谓分越。从色禅越无色定。复从无色定越无色定。是谓事越。外行者。一切定外行成就五分。觉者第二禅等性。除无间成无觉观。受者第四禅等性。除无间共舍起。有人乐相似无间。疑者。未断一切贪欲等盖。住非非想处。说于有余。如畏毒蛇上树。有四种人不得起定。必堕恶趣。无因作五逆邪见(散句已竟地一切入已满)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