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05念死无常
发布日期: 2006-01-01 浏览量: 7,015 次浏览
伍 念死无常
一、《集经法句》中说:“相好金刚不死身(佛),须现无常应舍相,何况吾身如蕉树,欲坚不坏何可得。”
二、《俱舍论》中说:“此时能携去使死后荒凉转为安乐者,惟所积之福德资粮。”
三、龙树《亲友书》说:“大地迷卢海,七日出燃烧,况此微弱躯,那不成煨烬。”此言因扎一刺之微细因缘,以致不治而突然死去,这样如水泡般的身躯,真是异常危脆,还能于劫火中不成煨烬吗?
四、仲敦巴尊者寄伯穹书中说:“应思佛世尊,出现于此世,任说何教义,所有甘露法,于诸实义中,未说彼是常。所说决定语,无一非无常。常与无常义,应知如此喻,刚代已逝世,吾人祖父母,而今仅存者。岂非唯一名?彼若是常者,而今在何处?即以自身论,亦应如是思,所有我同年,老少尊卑等,现我心海中,无非尽死人。若以耳所闻,为数更难数。噫嘻君不见,去岁近今日,或因受刽伤,或因诸疾病,致死数复多。如是法性中,众生无一免,死之一轮次,吾人均须临,实无自在力,推延今与明,一切尽无常,犹如虹霓彩。身似南方云,渐次而消逝,命如蛛丝细,易断虽永固。息如缕烟云,方起瞬即无,寿命如闪电,刹那即消逝。吾人此蕴身,虽亦作珍惜,但如觐彼等,无耻谄曲人,一时心愚暗,本幻执为常,一时心颠倒,本空见为实,作法任如何,自与此蕴身,亦不思分离,而思常相伴,此如换旧衣,到后须弃置,身心各分别,汝心思此否?由福业所成,四大和合身,犹如荡中水,花开枝叶茂。如敌八识中,若已和剧毒,与此如幻身,今应作何想?若不由正士,良医诊此身,施以八解脱,胜药善治疗,所遭死魔殃,障大且力强,无明三毒等,痼疾根既深,无常将死病,复紧缠不放,虽有药童子,俗药岂能疗?此如魔绢索,牢缠被缠者,只依巫供祭,作法岂有济?由时不由己,决定如盖印,仅仗众亲友,时护岂有益?应知常尽非,诸法本无常,若有常可许,彼诸佛身等,实际全非有,一切尽归无,若许为有者,识心应实有,实际全非实,诸法尽虚妄,若许有实谛,正法应实有,实际无固定,诸法亦无定,若许为固定,善恶业果定,贪欲与嗔恨,无明诸染中,不明如痴睡,正睡末酣中,应以十善法,勤行常防护。无明痴睡中,生起清醒时,法静真谛寂,喻如拂晓时,晴朗虚空里,现起一轮日,应与此怙主,佛陀来相会。”
五、甘丹派大德博多瓦说:“喻如长绳拴牛犊,贪此世心如此长绳(木钉),犊牛偶欲往他处食美草,则被钉绳系缚,直至缠绕不能动转。能解此贪绳者,唯念死心。”藏中修士有偶生感动,去到雪山静修,不数月即归来者,皆由未生起念死之心,不能舍现世。
六、甘丹派大德普穹瓦说:“晨不念死,则昼空过,晚不念死,则夜空过。”
七、又善知识普穹瓦呼侠峨岗巴(为其弟子)名而说道:“侠峨岗巴:阿底侠之徒,不晓死它将人尸如粪肥那样送走的这点,任用所有一切世间法来观诸去的真实,此心是虽以置信的!对于这一说法,忽视的人是有很多的啊!”又说:“侠峨岗巴:我今天在你面前,要听你说一法门。你说,特谟塘(焚尸处)那里所烧的诸L吧!”侠峨岗巴说:“那边正如所说,在作焚烧等事。”普穹瓦说:“既是那边正如所说,在作焚烧等事,以此应知这是给杂烦恼活动的人,能活动的皮囊人,整块肉蹄者们,留下的法门。”侠峨岗巴说:“比起这一知晓者来说,尽管智中还有上智;比起智者来说,尽管多中还有更多的。:但是都不如这一法门的知晓者为智。)普穹瓦说:“多修死无常和业果吧!哪怕犯了四他胜罪,也能净洽的,这是我的遗嘱。”
八、甘丹派大德伯贡嘉在他《谈理》一书中说:“众生本无常,希望有常想,噫嘻实可悲!君不见有情,往昔死去么?未感未来时,死神将至么?世间诸事业,无有尽时期,生与死二者,无有解脱时,彼虽失常乐,亦无追悔时,诸法本性体,彼无证见时,枉费劳苦力,谋建永固室,妻妾满金屋,实际是苦具,仆役满阶下,不过是讼因,财物纵满库,亦是扰心因,虽有贤美女,温情仅暂时,逐渐成寒冰。任君思何种,均不成有益,以故对自心,唯一观应深。”
九、甘丹大德卓位奢贡波说:“虽修至密部之王(密集金刚),若未生起死无常观即为浅,若已生起死无常观,虽仅修学入法之门(三皈依)即为深。未生无常心,而好高攀登者,如堕险处。”
十、昔大德阳滚巴亦说:二般人皆好高骛远,学低下者,则心不乐,学空法、空义谛皆为此而喜。但此诸法,每与有情器量不合,虽圆满次第亦无意义。不在所修之法深广,而在能修有情,须为圆满次第之有情。于所修法,虽夸如千金马价,然不能修人,不如死狗价值。故吾所修者,仅为死无常、业果诸法而已。”
十一、妥默让波大师诫其弟子,应以死无常作鞭策颂说:“…时速山阴蔽春阳,老影压遮身山岗,死之黑暗决速来,尔有暇图闲乐耶?背有岁过多军逼,前临未脱死险处,任观何处无路时,尔有暇说空谈耶?极为脆弱如泡身,违缘诸风吹游荡,刹那能住无定时,有暇枉思非法耶?今日不死无把握,死生何处无自在,专勤无义此世业.岂非自我作欺耶?虽富空手孑身去,权威顷刻无权留,眷众难伴独自去,彼时除法何可益?尔昔专勤此世图,散乱途中尽形寿,若仍放逸随惰转,死时岂不后悔耶?无他相害心安住,思念经教现时中,贪嗔幻见不勤摧,中阴幻起何思耶?无调之敌无抚亲,外无主官内无仆,如是静处不调心,嘛呢瓦(对修行者通称)尔何为耶?以此当离名利等,贪爱放逸依正知,应由悲智双运道,净治二取颠倒习。”
十二、妥默让波大师又说:“修死无常一法,最为深刻!若此一法,心中生起,则最初能作令心入法之因;中间能作修行之鞭策;最后复能作获夸光甽法身之因。以此这一法门,最为扼要!”著者选编至此忆及恩师昂旺朗嘉(因事称名)加持语说:“观察来人根器,应观其善根厚薄,善根厚薄,应观其言行,为善法加持?抑为魔力加持?如念死无常,与思惟业果法门,此本来是以现实真法作为吾人之鞭策与棒喝,但世人有说:“佛教以死来吓唬人。”对于业果也有类似这样的说法。对于这般说者,应察知其为远离三宝加持力,口益深得魔的加持力。这是魔入其心说:“拿死无常来吓唬你的,你不要怕,应当速作无义放逸事,尽你的贪情做去吧!”可是直到你已堕落,摧毁了你,那时你也成为魔的眷属了。应知这种有情为善根薄者。彼与三宝加持力相远,得魔的加持力特大(此种人最难合机)·以此吾人应自庆幸对死无常与业果之法,能生感动,此亦是具善根福德之故。此亦是过去生中善法熏习力,与三宝加持力,还未完全退失之故,而才能有如是感动之表现。并应知吾辈佛徒平常畏死,以死无常作鞭策,真到死时,早已有备,坦然无惧。而世人是没有死无常观念,加以魔力诱惑,平常不畏死,真到死时。大都是内心惶恐、悔恨、伤悲、无主、痛苦而死。(尽管有少数临死外表表现不惧,但内心仍难免痛苦。)”
十三、大德敦巴珠默说:“生时所有黄金如山,死时一微尘许不能携去,如同粪土了。生时一句念诵(指修善法之念诵),死时可作资粮,以利后世。”
十四、大成就者迦打米遮说:“国主如是假借身,未病未老安乐住,即此时中修心要,于老病死作无畏,若时老病衰苦来,尔时虽念有何用!”
十五、甘丹派大德说:“所谓死无常,说者不须说,闻者不须闻即可知,一般皆以为易·然吾谓说者闻者皆未善巧,善巧者则知说有可说,闻有可闻。”此言虽知不能避免死,然未死之前,及时学习正法,以利死后,早作准备,刚临死之时,不致恐怖。
十六、古德说:“少时心在父母,壮时心在妻室,老时心在儿孙,一生之中何时修法(而死已至!)。”宗喀教下大德敦巴珠默说:“未知修法二十年,欲修欲修二十年,不能不能二十年,消耗一生之传记,如是而已。”
十七、又古德说:“为求现在圆满,不惜毁谤伤害,皆由执现世之恶心,唯死无常可对治。”
十八、宗喀佛说:“…能念死无常,于死无益事(与法不相合事),一切无心作,念死则能生,舍离此世心。”
十九、班弹·洛桑却季绛称作有颂说:“…悦意诸亲友,聚敌本无定,犹如夏天空,所聚浮动云。经历干辛苦,成世欢喜宴,仍如南来风,吹散荷叶露。青春悦意美,凡夫生欲乐,细觐如美瓶,满储粪便秽。”又有颂说;“色力衰败渐废身,虽积百禄难受用,念衰智颓近死相,应观友辈老苦情。四大不调百苦煎,未完乐欲无力依,百药罔效忧将死,病苦缠身痛且惧。美乐犹如莲花苑,非福狂象来摧毁,如是应观世衰相,苦忧如焚实可惊。纵有亲眷身受用,圆满富乐猝将死,孑然独身速去世,此情智者应善思,死魔如雷骤降时,用权与兵难击退,咒物财色不可赎,智者善修能自主。”
二十、洛桑却季绛称大师因有许多对佛教能作饶益、有热望的弟子,突然逝世,以此生起无常概念,而作颂说:“…自怕将近五十时,瞬届老年四五春,放逸之中人寿过,余寿现如油尽灯,速如悬岩瀑布流,浊世天寿不到旬,谁能捕持虚空电,思此复何恋此生。尊卑长幼诸亲友,多被阎王把命吞,死主轮食难解脱,眼看将临到自身。转为难识之中阴,杳茫长途独行时,无欺友伴富侯粮,是否储备无晦失。此生富有诸圆满,亦如梦中受用境,小义竟成销寿因,三毒种子堪唾弃,纵多心爱之亲眷,尽是恶趣中枷锁,犹如岛中美罗刹,斩杀善趣刽子手,青春美伴尽情欢,亦如贪鲜饮毒鸩,无间腐尸泥狱中,长期受苦实可悲。可口美酒纵豪饮,成饮地狱烊水因,自处干万众生中,心虽安泰如狂疯,于此混乱世界中,愚昧贪执成苦恼,恶习染污如坏梦,昼夜胡行度时光。由于三毒习力猛,恶习放逸之心行,若不强制使远离,仍有大苦待自受。有为法性为无常,浊世寿命本无待,不容无义行空过,现唯求取正心要。”
二十一、宗喀大师语录中记载有寄当时修行者诸问中,有一则说:二、不但口说无常,欲今无常义,深入有情心底,可取以为修法者何?二、死无常中最锋利所缘,能刺入有情心中,令其感动者,而为诸经论所赞叹之无常法为何?”后来,班禅·洛桑却季绛称见此语录答说:“心中所修无常,乃念死九因,如师所说。二、所缘中能抓着吾人之心,而为诸经论所赞叹者,乃死期无定。”
二十二、普朴觉·昂旺绛巴大师传中记载说:“有一次在年节里,大师见着僧院小有些僧众嘻笑连天,欢办年宴,对于出家装相,也不依戒律守持,人师生起感叹:“想到没有把握决定今天不死,死后何所归?仍然无知!还敢这样作的这些人,真是疯癫啊!”油然悲泪,无法止泣。”
二十三、能念死者死时之胜利:上者死时生喜,中者无苦无恼,下者亦不畏怯。昔隆多喇嘛说:“我今晨未死时,佝凄龙钟,今夕死后,乃得光明圣者身,相去如是之远。”彼预知死时,又知死后生香拔拉国王,岂有不欢喜之理。本生经中佛将被罗刹食时所说:“我应作巳作,死复何畏。”
二十四、达赖·洛桑格桑嘉措对无常缘念法门,生起悟达歌词:“思父除苦皈依处,上师佛前我祈祷,至心思念死无常,成就止法祈加持。金黄灿烂高巍山,如银云雾绕山腰,此景现在瞬变灭,由此无常观念起。夏季潮热俱盛时,嘉禾美穗实累累,终无一存咸堕地,由此无常观念起。从东高巍山峰顶,晨问出现一轮日,瞬没西山成夜景,由此无常观念起。男女老少诸人类,明死今亡如流续,求说超度观生相,由此无常观念起。天空白云阴霾布,点点甘霖将降时,狂风忽来散十方,由此无常观念起。美丽广阔平原中,各方旅幕列如星,明朝他往留草秽,由此无常观念起。夏地炎热禾稼茂,心境闲适时不久,冬风吹来压寒气,由此无常观念起。亲传圣法胜妙药,除我烦恼大德众,而今多归清净刹,由此无常观念起。此身亲生父母等,及诸亲属虽难离,然今多已会缘断,由此无常观念起。粗鲁未驯诸老农,未来岁月作筹备,事半身亦不存留,由此无常观念起。已证不死金刚身,佛陀亦示涅盘相,血肉皮包此身躯,决定坏灭如水泡,成子父母生子嗣,最终只见埋黄土,睹此自虽称少年,不值死主成绝望,爱护亲友伏敌策,商时身安心亦怔,至午身抛尸林中,鸟犬争食岂非真。亲见与闻环境中,所有一切诸人类,寿长终至百岁中,无一存在决定死。外现任何情器境,心善缘念细思时,先后皆归变坏灭,以此皆为无常师。昔由童年渐成长,青春年少美妙身,至今遍观无美处,此虽自身亦不悦。各种苦乐虽等舍,然时善起时恶生,时现无记等心相,心亦无常刹那变。随观自他显现境,如电转变心难安,死主阎王绕身旁,现定灭我计何全。亲眷财物家屋等,人间景象起欲乐,由贪如缚无自在,此景何时将没灭。身最终成僵直倒,语最终变声音结,心最终渐细沉没,此情来到自身时,唯存昔作罪恶业,缺乏能益后世善,死后何往不可知,现今思时死极危,以故我及如我众,无义行为少作中,上师本尊空行前,死时祈来作护送。作善白业修心中,无畏且喜趣死法,现当立修为最要,故应串习显密义,愿依此语如我者,心入滑退失法辈,出离鞭策应励力,成熟身心得解脱。”
二十五、第七世达赖·格桑嘉措说:“吾人生命无一息住,如驰骏马奔死主前,常人衣时、食时、造屋时、取名获利时,皆以为甚易安住,不知骑马犹有休息时,寿命则无片刻之停息。”
二十六、虽修而心不能感动,生起决定者,非未闻甚深法要(如密法等),乃由未生起念死心,故未入佛法之门。颇公说:“能劝导吾人入于佛法者,舍念死外,无其他法。”
二十七、常人临死时,每思若我病愈,当舍一切,精进修法,然因平常未念死,而无及了。颇公说:“西藏有名“扪珠却扎”者,其智识能力,甲于一方,无人不赞,彼亦对于世事努力工作。彼忽患热病,乃匍匐往日中酣睡(此二为热病大忌),乡人见之很诧异,对他说:你今天何太愚?答说:“我诚愚不可及,然我之愚,乃由你等称赞而成。我由你等所赞不应作之事,竭尽智谋去作,应作之事,皆未丝毫去办。:
二十八、依上师口诀说:念死无常法门,于修三根九因后,再加修死相,乃根据经教而来。《教授国王经》中说:“国王:如此喻,死王以鞭策吾人至死所时,无名、无色、无人民、无财物、无依、无怙、口渴身痛、寿暖既尽,如入于黑洞中,津依涕泗,污秽全身,但有息出而无息入,人皆瞪视而不能救。自思得病不治,灌药者灌药、念经者念经,嚣然一室时,自己心情为如何耶?但感痛苦,呼吸困难,身暖或由上或由下,而渐消失。家人近前问询或愈否?复至屋角聚商如何办理后事。四大各各分离,地大分离时,身如山崩裂,水大分离时,身如没巨流中,火大分离时,则烦恼难当,风大分离时,则身觉飘荡。刹那之间,中有现前,此时则易名为最不吉祥之死尸。乃于自名之上,加以新故亡人,而不知其为某官某长矣。细思此种情况,不定今年来,或本月来,甚至今日即来。”上师说,加此一段使心易得感动,应加本乡习俗而谛思之。重在能舍此世心:编者按:求法学人应舍此世间八风,不贪着于衣、食、名声三者,所修善行,始能入道,否则,如美食和毒,不堪受用,纵勤精修,难获佳果,此固不待言,即以传法为师者而论,有类法门,亦当恪守舍世八风,不贪着衣、食、名声三者之誓戒。如昔玛巴译师摄受至尊弥拉惹巴史事中记载说:
二十九、玛巴译师传授至尊弥拉以《空行单独耳传教授》时说:“汝勿想是于我座前,无财物供养(弥拉一生苦行,常说我无财物以供师,唯以实修作供养),师不尽传汝教授。汝以财物供亦不喜,我喜汝能依师教奉行而作供养(此中即包含舍世八风,一心向道等),及汝之精进毅力,故我以极密独传之法传汝一人,当知若为财物及此世赞誉而作此法施,将受空行之严惩,汝应严格实践,如有具足贤善因缘,合此法器之门人,彼无财物供养,亦当以此灌顶及教授尽传于彼而作摄受,愿如是使教法增盛长辉。”
三十、编者按:阅读《至尊弥拉惹巴清净行传》时,使吾人感觉至尊弥拉惹巴一生行传及其实修德风的一贯精神——即是决心舍此世间八风,不贪着于衣、食、名声三者,一心趣向成佛正道。由此引生猛利毅力,不畏艰苦难行,不懈精修。以此精神,精湛勤修,故能此生即身获证究竟殊胜成就。兹举其史事数端,以见一斑。
一、传中记载:至尊弥拉别师回乡后,遇昔日蒙师之子劝弥拉道:“你应收管田园,修复房舍,与哲色(幼年订婚未婚妻)完婚成家”等语。至尊弥拉答道:“…总从轮回中我生厌离,内心常思除修上师所传教授外,其余任何一种,我无需要。我心中除思修外,不知其他,不算其他,不想其他。特别是这次回乡后,目睹当年父母所成家业,所积资财之最后果相(家破人亡),这样明显的实例作增上缘,更使我修行之心,愈趋猛利,如火难息。未亲受这种痛苦,未念死无常及恶趣苦的一般人们,享受世间乐法,固无不可。而我今唾弃世间八法,不贪着于衣、食、名声三者,一心思修的当中,复来此诸种因缘作策励,我何忍作彼世乐诸事。”边说也就泪如雨下!
二;特别是至尊弥拉在家乡行乞时,与未婚妻哲色相会时,哲色劝他收管修复家园,成家立业。至尊弥拉知彼心事,心思依世法,彼所说不无道理。于是对哲色说:“此间田园,若能寻得我妹,汝与妹分得,如妹已死,则汝独得。”哲色道:“这样说来你不要家园么?”弥拉答道:“我能苦行,如鸟鼠寻食以为生活,田园我不需。我常住无人山林岩窟,房屋我不需。在此瞻洲中,我死随处抛,现能舍此世,今后二世乐。以此我之所行,与世诸人相违背,我未向世道为人法去作。”哲色道:“那末,或许应说是你这一学法人,与众也都相违背。你昔日最初心中存在的是世法方便,所学的也是世人所喜之诸言说。现在你的思想是如果自我战胜,他人失败则喜的罪过作风,与及积集财物,贪得声誉。这种身着缁衣只有虚名的学法人,是应和他们相违背。是啊!是应该这样作,也应该这样作。然而除那种学法人外,还可以见到有正当装规,各乘作风,而且如果没有如上所说那种心行作风,于义相顺,又有何违背之可言。若与义不相顺,才是真相违背。以此之故,象你的装式比穷丐还不如的这样学法人,为空前未见。这是大乘何宗的装规作风才是这样呢?”弥拉答道:“这是一切大乘中最殊胜者,为此生成佛故,叫作将世间八法全寄之于颓风之乘的宗规装式。”哲色道:“你与他们的装式、作风,一切都如你所说的那样,显见是相违背的。以此无论如何,看来是非法,是法则与他有所同,他者当喜。”弥拉答道:“像你这样世人所喜之法,我是不喜的。我和身着缁衣顺义之学法诸人或许都带有少许世间八法,应该是一点儿也没有。此关系成佛之迟速,有一不可思议之差别二逗是你所不知道的。以此你有能力的话,学佛正法吧!如果不能,仍照我说房屋田园归你的办法去作吧!”哲色道:“我不需要你的房产田地,给你的妹子吧!我当学佛正法,但是像你这样我不能做到。”说后也就走了。
(三)至尊弥拉继到达索岩窟闭关专修时,所立不得殊胜成相,决不下山誓词中有句说:“…在此山中,可能因饥饿而致死,也决不下山去求僧食和荐亡食物;可能因寒厄而致死,亦决不下山去求衣;可能因烦闷而致死,亦决不作尘俗放逸事;可能因病而致死,亦决不为求一药而下山。总之,决不为此生世事,丝毫牵动此身,一心唯修成佛事业,一切本尊护法祈加持于我,成此誓愿,我若违犯誓言,空行护法立夺我命。”
(四)后来猎人们偶来山洞,见他衣不被体,形如枯木,初认为鬼怪,细观其缺牙,有识者说这是本乡中的“闻喜”<藏语妥巴嘎,弥拉俗名)。因此说道:“你的衣食看来不能养身,男儿汉可以给人作仆役,也不致受这样的饥寒。在这南瞻部洲中,没有一人像你这样苦楚的,像你这般可怜的!”弥拉答道“你们不必这样说吧!我认为我是不辜负此人身的一位英杰。我能与玛巴上师相遇,获得一生即身成佛的教授,生起了舍此世心,来此寂静山林,一心精修,成就究竟意义,早将衣、食、名声三者寄之于颓风,在此生中将摧灭烦恼敌。以此南瞻部洲中,无一人能比得上我真是男儿汉大丈夫,能比我好的志趣。比之于你们虽生在有佛教之土,不必说实践精修的话,你们想听闻佛法的心思也没有生起过,哪能知道苦狱有多深,苦时有多长,所作既是罪业,思想志趣也难超出罪大恶极的范围。我到底究竟自然是安乐,现在暂时我也是心中充满快乐。”说后唱出五乐歌。
(五)后来至尊弥拉胞妹白达寻到吉普岩洞,兄妹相会,白达劝弥拉去到坝日译师座下,求当一侍仆,可免饥寒(亦不失学法),否则,衣不被体,实为可羞等语。弥拉答道:“白达你不必这样说,你以我无衣赤身为可羞。(将可羞事颠倒)这阳体(指下阴)凡是男儿皆具有,我亦为此而满意,遇见有何羞?值遇正法故无羞,以从父母生而有此故,有何羞可言。当知可羞事,为知罪而不畏,扰乱父母心,抢夺上师三宝财,为满自欲望,以狡诈奸恶诸行为,损害他有情,如是自他皆损害。人天凡圣皆以此为羞耻,以此今后二世皆可愧。特别是汝以此身为可羞,当知汝从母生时,原无突乳思羞否?汝之心中想是我因不得财物与受用,只好不顾衣食而修行。应知不是这样啊。总说起来我是畏轮回三途苦,生起如将活人投入火坑的怖畏,以此我见尘嚣散乱,世间八法等时,如给食物与患呕吐病者,生厌而拒绝,如见杀父仇人心中不悦而远离。特别是至尊上师玛巴对我有这样的教诫:“汝应离世间八法,尘嚣散乱;”当舍衣、食、名声等衰损(名闻利养是损道心的);应去住无定山林处;应生起猛利舍此世心,而一心以修为主要。”以此我是依师教而行,由此依教修行力,不只是使来我前的少数有情,能得此生安乐,将是任于何时,使所有自他一切众生皆能获得永久的究竟安乐。又当知“死来无定期”,以此我抛弃以此生世间八法为主之方便,我若行此方便,不仅是作”坝日译师的仆役,如坝日那样我也能办到。于此生中我渴欲成就佛果,以此我精修不懈。我愿白达你也抛弃世间八法,随为兄作风,入山修行吧!若能舍世八法而修行,则今后二世之安乐,将如旭日而现起。”说后并唱出应知羞耻舍世八风歌如下:诸上师前我敬礼,穷丐知耻祈加持,羞耻紧缚白达妹,细听你哥唱歌词。汝昧名言作愧人,不应愧者作羞愧,能知耻义瑜伽我,严慎约束我三根,有何可耻之言生。既晓生就男女身,有此密根谁不清。真守惭愧诸正士,世俗众中难觅寻。重金买得含羞女,可耻男儿怀中嬉,毒心害意邪见果,恶行骗窃与劫夺,诱诈背信诸世人,是真可耻知者稀!舍此世心大修士,殊胜教授作修要,运用金刚深密行,渡此人生趣正法,造作之愧无意为,以故未筹自苦计,白达心应泰然安。
(六)至尊弥拉直至示寂时,亦无财物积蓄,只有自用藤竹手杖一根,自身穿着布衣一件,常用木碗一个,供修用颅器一只,取火用的火镰一个,进食用的骨匙一只,都分赐与众弟子。众弟子请求留一修持遣训时,至尊弥拉开示说:“现在一般学佛法者,有一些富有而骄的人,纯为此生大计,作法上看来是自己不需财物而能舍的样子,实际上是抛百物以为饵,想钓来千物之舍施。这样空行护法在暗中观见,可能也为之羞愧!一般烦恼凡夫,虽是也有不少的人,在作那熔合此世毒药在内的善行,但是对于名声这一衰风,确未能抛去,这如美食和毒以为食用。以此汝等切勿饮用“此世名声”毒泉,汝等应舍弃假名安立之世间中,仅为此生计之作法,当勤奋励力于清净善行。”弟子等复启问道:“如果为利他意义,想是可以作少许带有世间色彩的事。”至尊弥拉答道:“如果完全没有丝毫为自利的牵缠,是可以的。然而能这样是很难的啊!有只为此世自利的欲望,以此对利众生事业,不但不能作到利他,自利亦复不成。这好比谚语说:“无力汲水,水往他散。”当知直至未通达“真实性”之间,勿急于作利他业。因为如盲引盲,大半流于自利之险途。须知直至虚空无尽,众生界亦无有穷尽,以此只要能勤励精修,利众事业,将有适合之时间来临,未临之间汝等应清净自心,为爱他一切众生意义故,而求证得佛果。以是行当居卑,衣败旧衣,总将衣、食、名声三者寄之于颓风,策励身心,承担重担,一心精修。如是方是为众生之义,此复应纳之于修道之中。如是诸言,愿谨受持。”并歌出嘱徒歌:至尊玛巴译师前敬礼欲修正法诸人士,若不依止具相师,纵生敬仰加持小,若未求得深灌顶,深密经句束自心,不依密经作明证,所修皆归歧途因,若不精修深教授,彼说舍事是自苦,烦恼若不思对治,口头禅语是空谈,不知甚深方便道,虽能精修获义微,甚深要点若不知,纵勤精修去道缓,若未广积福资粮,仅为自利轮回因,所积若未投法中,虽修亦不生功德,内心若未生知足,多积亦是贪夫财,内修之乐未现起,身外之乐皆苦因,未调内心大贪魔,贪名自身成诤身,贪福反为五毒扰,贪物不来慈友助,睁怒招多怨恨因,缄口默坐无争吵,能慎放逸离放逸,独居亦获良友会,居卑每成至高位,善缓培修多速成,离事修而大事就,培深道而速道成,若证空行则悲生,大悲若生自他平,自他平圆利他业,圆利他业与我会,由与我会得沸果,愿我与佛及徒众。三者无别成一体。(以上六则编者绛巴妥默译自章嘉若毗多杰編著《弥拉惹巴传》中。)
三十一、仲敦巴尊者寄伯穹书中说:“此生无暇中,时短决不留,应舍此世心,抛弃于脑后,现世与后世,两重决不成,当重于后世,于法勤行修。”
三十二、敬安洛卓绛称大师将示寂时,开示徒众说:“为人师者,是有所谓遗嘱的。但是我乐许那没有留下物质的遗嘱,须得在上师死后,不因大批物质,丽闹出有损上师声誉的事。阿底侠尊者在叶塘将示寂时,恰赤却大师在阿底侠尊者前请示说:“尊者将示寂,在这以后,我想暂时推延说法,不知可否?”尊者说:“我看这样是坏事,休作吧!”复问道:“那末,专修好吗?”尊者仍如前答复:“是坏事!”更请示道:“那末,怎样作才好呢?”尊者指示了简单扼要的一句话说:“应舍此世心”。又热振寺中有一绅士专一勤行绕塔,仲敦巴尊者见着说道:“阁下绕塔,我心中虽是喜悦的,但是如果作一善法,岂不更好么?”那人请示说:“我礼拜好吗?”尊者仍如前答复。那人复请示道:“我诵经好吗?”尊者仍如前答复,那人最后请示道:“那么,怎样作才好呢?—”尊者答道:“应舍此世心。二冱样连说了三遍。后来仲尊者将示寂时,他也是去到须色(柏林深处),远离世间八风而说道:我是希求获得解脱者,不须利养的缠绕,佛说利养与非利养。有时只说首句利养,有时只说半分(世间八风之半),有时全说,但仲尊者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不需那样的警惕,这是对后学有情而说的。总之,一心学法,是必须“舍此世心”。我从上师座前,听到这样的开示——侍徒们可喜是出家众,没有顾虑我死后将会有怎样的结果到来。我自己是想往生兜率,阿底侠尊者的座前。我对于尊者的教义,正直无误地谨记心中,以此而今是无过可言.....”等语。
三十三、博多瓦将示寂时,他说:“我须得在师佛前,发誓言:从今以后,知道使我们钻入里面而不易出的,确是为着此世的一切考虑分别。以此当舍此世心。发誓不作毁灭佛教的败类——佛教中的枭鸟和乌鸦这两种飞禽吧!:这是他教诫众徒的话)说后眼泪盈眶,不久也就示寂。
三十四、彭裕地方发生战乱,寺众都在摒挡一切,收拾行装,善知识伯贡嘉仅穿起他的法衣,手中持着水瓶而说道:“现在比我这样摒挡收拾再好的办法有吗?”后来,博多瓦听得他的情况,欢喜说道:“应该是他那样的摒挡收拾法。对!应以伯贡嘉的收拾法为是。”(没有世间沾滞)
三十五、又人众争先恐后去到喀湿弥罗班抵达座前,拟探问究竟正见时,伯贡嘉说:“我唯恐只是在闻的当中,就把这人生混过。如果众人仍然要去穷究正见的话,寡闻的我明天也拖泥带水,后天也拖泥带水地坐着,这样怎能行?我也生起了一种去探究的思想——即是所谓何处能闻,闻而后烦恼将会减轻,烦恼一减轻,而魔事也就无机可乘之法。我虽是没有作过多闻,而烦恼确实往减轻方面消除着在。我想假设闻而后诸烦恼仍然没有减轻的这一问题,用什么来作答呢?我想起一种答法——也就是口中以师师相传来作答,而内心确是在想这下我将会作一导师吧!或许将会作一位大修士吧!或许将会作一位上座长老吧!或许将会作一位领袖人物吧?”(仍未舍此世心)
三十六、昔大德卓位奢贡波说:“有大修行者,榜其门上书出闭关若干时限,其动机乃在沽名,故其修行为不清净。”博多瓦有弟子问法与非法的差别,以何为重?博多瓦答道:“能去烦恼者为法,不能去烦恼者为非法,以此学法者,其烦恼日增,仅为此生名闻利养,即为未入法门之象。”
三十七、妥默让波大师说:“修行正法中,最大的障难,无过于此世空想。以此一切勤求修学诸佛所喜道的人们,都应当首先思念“暇满难得”,及“死来无定期”,而励力当修不贪恋于此世这一法门。他所作教诫颂中有词说:“上师三宝前敬礼,能以最胜功德光,照除过翳尽无余,佛及菩萨前敬礼,修法方便我旨说:趣向正法解脱道,作障之大超一切,即成此世荣华心,以故诸行当舍此。任作闻思修等善,杂此恶心如百味,鲜美中渗臭恶物,良好变劣定无疑。师友亲明作斗诤,不避苦乐粗恶言,干辛所成诸受用,随此恶心被驱使。为损他财自身心,努力剧烈作斗静,自他今后两俱损,彼心此世魔入住,手中虽捧经教灯,为名利故作斗诤,步堕罪岩失差眼,此世恶心所翳障。虽施多财为求名,及从眷等大施因,得果极小且恶劣,皆由此世心霜摧。虽勤守戒由利锁,名缰缠缚背解脱,轮回牢狱之坚锁,确在此世恶心中。虽久修定由贪嗔,自赞毁他故斗诤,经修寂止心不寂,由有此世莠苗根。病魔盗贼怨敌等,称为正法之灾障,然心堪能成道用,唯此世心是法魔。由欲如理修正法,知求此世诸荣华,彼为正法之魔障,一切时中喜与离。成此世荣亦非易,成亦受用无自在,自我决定死将至,彼时财眷等无益。离财眷等愈成苦,思此应舍此世谋,死来决定期无定,死时能益唯正法。受生决定处无定,任何生处唯法益,秋积春用虽无定,春粮秋空是痴愚,死时决定唯法益,现不起修最为愚,以故名利此世荣,诸谋心行当舍离,死时决定能益法,常不放逸勤修行。:
三十八、温萨巴舍弃世间八风,所有悦意与不悦意种种分别,引有古德两句语录说:“将一切尊荣寄之于吹风,将一切低贱弃之于流水。以强制方便(坚固定力)断离内外散乱杂想,一心不乱地住寂静地,猛利专修甚深道瑜伽。”
三十九、洛桑却季绛称大师引嘉色仁波伽颂说:“为后生计如涸网(涸泽撒网),心思劳顿愿望空,盛衰聚散应细思,除法之外何可依。”
四十、又洛桑却季绛称大师教训其首要弟子仲巴·洛桑当却绛称说:“虽是说先求多闻,继到山林勤修的人士很多,但是在这上面(指多闻),将不会去到山林,与及彻底完成精修。是须得去到山林后,闻思修三者结合而作,以善知识博多瓦来说,诚然是一位博览经论大海的大德,但是不是现在的学法僧院中,讲说与听受者可比。你住山林,暂依你叔父仲巴·嘉操巴来问难决疑。可是不要同住在一起,应当作一位舍此世心。完成住山精修的行者。”
四十一、颇公说:“世间八风,总摄为名闻、衣、食三者,不唯求足,且欲圆满,非必不要,但须不贪着。今日为东方国王,甚有荣威,然心不着追求,听其自来(此即舍此世)。不汲汲于衣食尚易,不贪名则甚难。反之穷乏至于一无所有,然犹想着异日或当富饶,亦不能说为舍此世,故虽穷极,不能拾者,仍不能拾。虽极富饶,心能拾者,亦可说为能拾此世。”
四十二、上师教授说:“念死无常有所通达,则生起现在须修之决定,复重在须舍此世之贪恋,不然,所修之法不能入道。”
返回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目录页请点击:这里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