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三章 明善知识
发布日期: 2006-01-01 浏览量: 3,897 次浏览
第三、成佛之缘--善知识
“缘者是为善知识。”
这是说虽然具足圆满的人身宝,但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教导和激励仍是起不了作用的。因为吾人一向对许多恶行都习惯了。这种培养(深厚的恶习气)的力量(极为巨大),使我们难以趋向菩提道,所以我们一定要依止善知识才行。此可由五门阐述之:
“理由差别及分类,以及各各之性相,
依止方便及利益,五门解叙依师法。”
一、必须依止(上师或)善知识之理由可由三门来解释:
A、依经文来解释。
B、依因明立量来解释。
C、依譬喻来解释
A、《圣集颂》云:
“一个对上师有敬重心的弟子,他定会时常依止一个有智识有修持的上师,而得到各种的进步。”
《般若八千颂》云:
“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正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
B、依因明立量而解释者。量曰:
宗:欲证一切智位之有情必须依止善知识。
因:彼不识如何积资及除障故。
同喻:如三世一切诸佛。
异喻:如辟支佛。
要想获得圆满佛位的人必须积聚一切福德和智慧资粮,和消除一切烦恼及所知二障。积聚资粮和消除二障的方法又一定要依靠善知识才能知道。举一个譬喻来说:善知识就像是渡河的船师或陌生路上的向导,或危险地带的护送者一样。如果陌生路上没有向导就会迟延或迷途,有了向导就可以避免这些失误而一步不失的安抵目的地了。菩提道上亦复如是,积聚福德和智慧资粮前往一切智城之时,若无善知识之护送,则于内会被烦恼妄念贼所乘;于外会被妖魔所诱而入歧途,因而断送善根。颂曰:
“烦恼贼得便,善业为坏夺,
善根灭无余,断上趣命根。”
若有善知识之护导则无此忧虑,可以安抵一切智堡。如善财童子传所明者。
《不动优婆夷本事品》云:
“善知识是引导我们到一切智位去的护送者。”
在横越一条大河之时,河中虽然有一条渡船,可是假如没有船师,此时自己如果迳自行舟就有沉没陷溺的危险,若有船师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抵达彼岸。横越生死大海亦复如是,若无善知识为作导引,虽然能乘妙法之舟筏,仍有沉没于生死巨流的危险。颂曰:
“若无救护归依处,有舟亦难至彼岸,
虽具圆满诸功德,若无上师难解脱。”
因此一定要依止如船师之善知识,才能超越生死大海抵达涅槃之彼岸。
善知识之种类,概说有四:
(一)属于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
(二)属于地上菩萨一类的善知识。
(三)属于化身佛的善知识。
(四)属于报身佛的善知识。
这四类善知识要用自己的情况来审断。如果自己是一个初修业的人,当然就很难去依止佛陀或地上阶位的大菩萨们。因此就必须去依止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了。在自己的业障大部净除以后,那时就可以依止地上阶位的大菩萨;如果自己已经证得资粮道以上的果位,才能依止化身佛的善知识;等到自己证得地上的果位时就可以依止报身佛之善知识了。
对我们来说,在这四种善知识当中,谁的恩德最大呢,(这要数众生类的善知识的恩德为最大了!)因为我们这些初学佛的人都是困在业障和烦恼的暗室当中,根本没有能力见到佛菩萨一面!遑论依止!因为遇见了众生类的善知识,依于他的指示明灯才能知道学佛之道,逐渐亲近诸佛菩萨。所以说在所有的善知识中要以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们恩德为最大了!
以上四种善知识之界说是:
一、佛陀善知识的定义是(具足断、证二种圆满的胜士);
断--指完全断除了烦恼和所知二障。
证--是指完全圆满了二种智慧。
二、地上菩萨的善知识是指从初地到十地之间各地不同断、证诸功德。此中又以第八地以上之菩萨具足摄受众生之十力功德自在:(一)于寿得自在,(二)于心得自在,(三)于资财得自在,(四)于业得自在,(五)于生处得自在,(六)于所欲得自在,(七)于愿得自在,(八)于神通得自在,(九)于智慧得自在,(十)于法得自在。
(一)于寿得自在者--能随意住世,寿命长短,随己所乐。
(二)于心得自在者--随己所乐,能出入任何三昧禅定。
(三)于资财得自在者--能随意变现无量宝珠,如降大雨利济有情。
(四)于业得自在者--能于地、界、众生、生处及转变他受用得自在。
(五)于生处得自在者--能住于禅定而生欲界中,其禅定力亦不坏失,生欲界已亦不为欲界所染污。
(六)于欣乐得自在者--能随自意之所欣乐转变地大或水大等神通。
(七)于愿求得自在者--随己意之愿乐能圆满成办自他之种种愿求。
(八)于神通得自在者--随众生之爱乐能变现无量无边之神通。
(九)于智慧得自在者--于法、于义、于决定语、于辩才等得究竟通达智。
(十)于法得自在者--能以一音声同时为一切众生说法。如契经说,各各众生种性万千差别,名、句,文辞各各不同皆悉明了,其心皆得满足。
普通众生类之善知识者,其条件可由八种,四种或二种来说明之。
八种条件者,如《菩萨地论》云:
“菩萨善知识若具八相是为圆满。何者为八?”
(一)多闻大乘经典,
(二)持守菩萨戒律,
(三)具足修行证悟,
(四)悲心济众,
(五)无有畏惧,
(六)忍耐谦和,
(七)心离悔戚,
(八)善于言辞。
四种条件者,《庄严经论》云:
“多闻离诸疑,能持诸善法,
二门说真如,是为菩萨相,
为圆满法师。”
多闻是说由于多闻广学的缘故,能广大的开示法要。因为智慧广大的缘故,能除众生的疑惑;持守善士之作业故,堪受赞扬。
“二门说真如”是说能由烦恼染污门和清净寂灭门来说明真如实相的道理。
二种条件者,《入菩萨行论》云:
“真善知识者,深通大乘教,
持菩萨胜律,虽逢命难缘,
不舍菩萨戒。”
这是说善知识(的最低条件),必须深通大乘教义和持守菩萨戒律。
依止善知识的方法是:
(一)恭敬与供养,
(二)爱敬并承事,
(三)修行及努力。
“恭敬”是说要对善知识常行礼拜和周匝绕行;他行近的时候要速即起立,近他的身旁时要躬屈身体;以诚挚的心情在适当的时候讲话和以无厌足的心情时常瞻仰其慈颜。就像持宝商人(nor, dzans)恭敬其师一样。《华严经》云:
“以无厌足心,频视善知识。”
这是什么理由呢?因为善知识实在是难见、难出、难遇的缘故!
“供养”是说要以与法不相违的食物、衣着、垫褥、医药、珍宝等财物象常啼菩萨一样的不计身命去承事供养善知识。善财童子说过:“佛菩提是由供养善知识而获得的!”
“爱敬”是说要视善知识如佛,凡有所训皆不违越。对善知识要仰慕、敬重和敬信,就象那诺巴大师依止(谛洛巴)上师时一样。《般若经》云:“你应该对善知识竭尽全力的去敬重、爱惜和净信!”某些时候当善知识以善巧方便来行动的时候,应该摈弃自己的邪念,并特别努力的去生起净信,就像《入法界品》中无厌足王的故事一样。
“修行及努力”是说从善知识而得听闻、思惟和修持佛法,由闻、思、修三门努力的去行持乃能使善知识欢喜。《庄严经论》云:
“从师修学时,依教奉行之,
令彼心欢喜……”
因为,要使善知识欢喜,自己才能趋入佛道,故《入法界品》云:“若令善知识欢喜则能获得一切佛菩提。”
向善知识求法,第一步要有适当的准备;那就是首先要具足菩提心。第二步是要把自己作为病人想,把法作为药物想,把上师作为医生想,知道自己如果努力去修持佛法,就能够治疗宿疾。最后应该设想自己是一个孔口朝下的器皿或无底之瓦罐,所有的毒液都流光了!
依止善知识的利益,《入法界品》云:
“菩萨若为善知识所摄则不堕恶道,若为善知识所护则不为恶友所诱,若为善知识所佑则于大乘法得不退转,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必能速疾超离异生位……”
《般若经》云:“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摩诃萨能速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返回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目录页请点击:这里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