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专题·佛经祖语·泰国南藏佛陀语录·烦恼品
发布日期: 2006-01-01 浏览量: 3,111 次浏览
六三、因想念而起的淫念,是人的爱欲。
注:爱惜,是会使人蒙昧的,这叫做“爱染”。即是所欲很多又不知足,对于色声香味触的爱惜恋着,便是爱欲的心境。如果很猛的爱染叫做大爱染;如果能去掉这爱,叫做无爱染。这是说:淫念是因想念而起的,亦可说是,爱欲的原因是自己心里所生的爱欲。
六四、人所爱的、恋的物质,而能久住不变的,在人间是没有的。
注:爱恋有二种,一种是物质的爱恋,一种是淫欲的爱恋。物质的爱恋,例如:对色声香味触的爱恋,这些所爱恋的物质,是不能久住不变的,时日一久,就要变更,最后要灭坏。如果认为这些物质,是永远可爱恋、不会变坏,在这世间,是没有的。
六五、在这世间对于爱恋,没有人会知足。
注:人对于物质的爱恋、对于淫欲的爱恋,一定不会知足。因为人人都有贪心、有情欲;不懂得知足,不懂得够了。例如得到一件便想要得到再多一件,听过一次又想再多听一次,永远不知足的。
六六、没有对于爱欲会知足的,这正同上天雨钱银给他一样,无论怎样的多,他都不知足。
注:这里所说的爱欲,亦就是爱染或贪心,是无明做原因。对于色声香味触的爱欲,是对一般物质的爱着、希望、恋惜,是不会知足的。虽然已是很多的,他亦仍然不知足,就是如同天上下雨一样的收入,亦不会知足。
六七、没有任何样的苦,比爱欲的苦更厉害。
注:每个人的苦,简单的分别起来,有生存生活的苦、老年的苦、患病的苦、死和怕死的苦、悲哀的苦、忧恼的苦、精神上的苦、抑郁的苦、所爱的要离失的苦、所讨厌的却要碰到的苦、所需要的却得不到的苦。但是这些苦,没有比爱欲的苦更甚。
六八、没有甚么河水比心里的“结缚”的水,同样的“急涨不退”。
注:结缚,就是最甚的贪求,亦即“苦谛”,种类很多,这是说每个人给色声香味触结缚住着。河水虽然有时涨满起来,亦会退减去,但是结缚,这贪求的念头,永远不会退减,只有时时急涨或大涨,一直到死去,才算停止。
六九、世界上最难丢掉的,就是要“得到”。
注:这里的要“得到”,是指要求得到所欲的东西。人人都要求得到,求得到所喜欢的、求得到所爱的;等到得到了,又要永远保守得住、不会破、不会失落;可是有时讨厌了,那就求离开、求失落。有时求这样那样,永远这样的求,人最难丢掉这“求”的念头。
七○、人所要求得到的境界,是没有边际的。
注:这里的要求“得到”,亦就是心里的烦恼。人类所要求得到的,真是很多;各人各有各人的要求、各时各有各时的要求、孩子有孩子的要求、青年有青年的要求、老人有老人的要求。这些要求,又各没有边际,始终在要求得到那样这漾,没有完了。
七一、要求得到的念头,会迫人去做事。
注:要得到的念头,无论是大是小,都会迫使人去做。例如要得到金钱财产,这念头会迫使这个人去做;有些是做坏事,例如去抢去偷人家的财物,或者去杀人。有求得到的念头,就往往会去做坏事,所以,是苦恼的原因。
七二、火,亦不会同“贪求”一样的猛烈。
注:世间的火,一共有三样:一是天上的火。一是太阳的火。一是人类做出来的火。佛教说人的心里,亦有三种火:一是贪的火。一样是忿怒的火。一样是愚痴的火。世间的火:还是有好有坏,而且好的比坏的多。但是心里的火,却完全是坏的,一个人心里如果有火,就看不见理由、看不见公平、看不见事物的意义。
七三、贪心在一切事物里面,是最危险的东西。
注:贪心,是不善根,亦就是坏的原因,一切坏事的总根源。一个人有贪的念头,就要自私、就要悭吝;就没有帮助别人的心,不肯施舍、不肯牺牲。对一个人的德行是最危险的,因为从此就要欺骗、欺诈别人;一有权力,就要欺侮别人。贪心,对一切善法,有大危险的。
七四、大贪心,是真实的罪恶。
注:贪求已经是坏了,有大贪求的念头,当然就是真真实实的大罪恶。用大贪心做出来的事,就是大罪恶事;用口说出来的话,就是大罪恶话。
七五、没有什么网,比愚痴的网更厉害。
注:网是用来抓捕禽兽的,禽兽是很愚痴的,以为网里没有什么祸害,所以就给网抓住了。人的愚痴,亦是一样,明明是坏事,有祸害的,他却以为是福乐事;明明是错,他却以为不错。所以,他就做出很多的坏事,害死了自己。
七六、服用物欲的人,一定希望有更好更多的服用物欲。
注: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上,要服用一般物欲,例如衣服、住屋、用具,都要更多更好,要听更好的声、更好的香、更好的食味、更好的摩触,这是一般人所希望的,亦不会停止的。
七七、服用物欲的人,觉得自己是缺乏,一直到死去。
注:服用物欲的人,时时都不知足、不饱、不够用。得到很多了,还要得到,所以时时觉得是缺乏,一直到了死去的一天,他还是觉得缺乏。
七八、愚痴无智的人,因为想要得到财产,会把自己杀死,如同杀死别人一样。
注:因为要想得到金钱财产,愚痴无智的人,有时会为着要得到金钱财产,把自己杀死。例如:偷盗欺骗别人的财产,结果被人抓捕禁监,就是如同自己杀死自己一样。
七九、一般人,是给无明包围住着的。
注:“无明”,亦就是“无知”、“不知”。一般人都以为自己最“有知”;所知很少,却以为很多;只知道一部份,以为全部皆知。所以,每个人应该知道自己是给无明包围住着的,应该寻求知,亦就是寻求“明”。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