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释迦牟尼—自净其心》读后
发布日期: 2006-01-01 浏览量: 2,413 次浏览
——以研究方法为中心
达 照
佛教东传约有二千年的历史了,除早期专注于译经事业,从魏晋时代起,中国人就开始真正准确地理解了印度佛教的原有思想,并发挥了自己的看法与想法,从而全面展开了中国人对佛教各个领域的研究,同时也产生了在佛学研究方面的专著。紧接着佛经论著的不断传来与义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到隋唐时期,中国人对佛教的研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于是出现了各具特色的佛教“宗派”和各种对佛法理解之后所产生的“判教”,可谓盛极一时。自“会昌法难”之后,佛教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除了阶段性的“宗派”复兴外,仅留禅宗和净土宗延续着一线佛光,在义学方面则远不如从前。这是发人深思的往事!
近年来,海内外教界、学界都关注着佛教的前途与命运,不断地探讨、努力地求索,试图从各个角度来对佛教作一番准确而又创新的解释,也即“继承”和“发扬光大”。于是,义学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教界对义学的重视还是远远不够的,可喜的是:教界也还有象印顺法师那样的义学泰斗,这为我们教界后学开辟了对佛教“研究方法”的新道路。
笔者读过陈兵先生的《重读释迦牟尼—自净其心》(以下简称《重读》)一书,感触颇深。以陈先生的博学,“重读”佛陀的教法,其“读”的方法,很有特色,这在《重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今就其对佛陀教法的“研究方法”,说几点读后的感受。
第一、以现代人的眼光分析古老的理论,以古老的理论解释现代人的问题。
这是《重读》始终贯穿的基本研究态度,站在现代人的审视角度,用比较客观的研究方法,对佛陀的言教作出了合情合理的分析。如《重读》所说的:
从现代人的观察角度,以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立场,对释迦牟尼的思想作一概略的介绍评述。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重读》是站在“现代人”的立场,把现代人认为有用的、精华的部分介绍出来。由于佛教的义理博大精深,因此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观察,从而得到各种不同的利益。高尚的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对人类能够起到积极有用的正面影响,从佛教学的起源、发展直到现在来看:部派佛教开始,乃至后来的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等等,都说明了佛教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里,所表现的佛学研究方式是有很大差异的,这种“研究方法”的前提,就是因为古大德在当时当处“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分析、解释佛陀的教法”而形成的。
佛教诞生于两千多年前,其理论模式可以说是很古老的了,但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又是在空间上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恒常性,这就给后来的学人带来了很大发挥的余地。无论什么国土,什么朝代,都能够起着一定的作用,现在也不例外。现代人的生活环境与古人的生活环境固然不同,但现代人的烦恼却也逃不出古人的烦恼范围,也即是说“烦恼产生的原因是相去不远”的。释迦牟尼佛为古人讲述了解除烦恼的方法,当然给现代人也是可以应用的。这在《重读》中也表现出来了,如第一章《生死事大—抓紧人生根本问题》的末尾一段说:
在释迦牟尼看来,人类的文化危机和种种社会人心的弊病,病根在于人类缺乏清醒的文明自觉,不能如实认识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和自身生命的实相,……释迦牟尼那种以全宇宙为座标省视人生,揭示人生缺陷和社会弊病,直指人生根本问题的智慧,对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所以《重读》作者在看准佛教义理的伟大和实用之处,着眼于对治现代人的种种缺陷,这样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够受到良好的佛教教育。如《重读》的第八章《“现法喜乐”——释迦关于过好世俗生活的教诫》中所描述的那样,都是针对现代人的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予以解答的佛陀之教导。因此说《重读》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分析古老的理论;以古老的理论解释现代人的问题。
第二、以确认教理来阐述教史,以客观史料来印证教理。
这是笔者读过《重读》之后的又一感受。
首先,如《重读》的序论中所引《金刚经》和《楞伽经》的那段,佛陀竟然否定了他自己一生的“说法”,所谓:“我从得正觉,乃至入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这说明了佛法是超离语言文字、意识思量的。在确认诸经义理为佛陀所说的真实言教的同时,也正好证明佛陀作为一位历史人物的真实生活景况,佛陀是言行一致的,以确认他的教理,来了解佛陀的日常生活情况,这也是研究佛教史比较可行而且新型的方法,这种做法在《重读》的整篇序论中都有明显的提示。
其次,是用客观的历史资料来印证佛陀的教理,正如《重读》所说的:
我们在阅读释迦牟尼的言教时,应结合他的身教,透过其言教的字里行间,去努力体味释迦言说所指之“月”和他在言说时的用心,用禅宗人的话来说,即“朝释迦老子未开口之前看”,这样才能准确理解释迦的思想和为人,并从中发掘出对自身、对人类社会有积极效益的精华。
这里的“身教”,是指释迦佛的亲身经历,也即属于“史”的范畴,也就是把佛陀的“身教”(史料)与“言教”(教理)相联系起来,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佛陀的思想和为人。这种以教理与教史相互印证的作法,也是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例如,过去印度人没有史学观念,想写《印度佛教史》就要靠教理的各种描述,来连贯佛陀的生活年代,排列出具体的佛教史年代,然后才可以贯穿一切在佛教中出现的事情,成为一部佛教史;天台及其他宗派的各家判教,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现代人有现代人的视角和观点,从现在所掌握的史料来对佛陀教理作新的准确的理解,是我们现代人所应肩负的重任。
第三、以不共世间的真谛为特色,以可共世间的俗谛为契机。
佛教之所以能够得到普遍的传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取决于佛教的根本思想(真谛)之深奥,及其方便法门(俗谛)之广大;法门广大可以摄化各种根机的众生,思想独特能够永久立于不可代替的地位。弘扬佛法,必需把握好这两重教义。如果单讲俗谛,则失去了佛法的真正内在精神;如果只说真谛,则又孤芳自赏不能与众生相契。所以,只有以不共世间的真谛为特色,以可共世间的俗谛为契机,才能够把佛法如实而有效地介绍给人们。《重读》就是用现代人习惯的语言方式,说出了佛陀的根本思想与现实意义。整篇文章是以佛陀思想中的“根本”、“纲宗”、“观念”、“情怀”、“教诫”为线索,展开广泛而细致的研究讨论,这样就能把握住佛法的真谛与俗谛,让人读了之后,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起到了启迪智慧的作用。
第四、树立教化为目标,兼顾文字的学术性;站在信仰的立场,述说教理的客观性。
这是在读完《重读》之后的又一感受,记得读印顺法师的著作(尤其是读他的《中国禅宗史》一书)时,也有过类似的感受。站在信仰的立场,以教化众生为真正的目标,用客观、科学的方法来对佛法作全面深入的了解、研究,经过这种研究得出来的结论,必定是生动而亲切的,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如《重读》引池田大作的话说:
……可以说,即使把他说成是卓越的‘人生教育家’、‘人类的导师,也不会过分吧!……那么对于释迦的悟究竟表现在哪里,即使以大量文献为依据,也会感到不很了然。
这一段文章是在说明佛陀的讲经说法,就象是医治百病的名医一样,一切都是为了治众生的执著之病,说出了佛陀的本怀。所有的文献都只是提供给你教化的方法,所以,即使全面得到了这些文献资料,对于完全把握佛法和教化众生这件大事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又离不开这些文献资料,离不开历史的史实。因此,在树立“教化众生”为目标的同时,还需兼顾到资料的真实性和学术性。这在《重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另外,从《重读》一书的整体看来,完全是站在一个信仰者的立场,对佛法作了积极的评介,直示佛教教理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古往今来有许多人常常认为佛教是过时的宗教或者“迷信”。《重读》一书的出版,应该说对弘扬佛法、消除误解能够起到非常好的、良性的作用。最后这一点:“树立教化为目标,兼顾文字的学术性;站在信仰的立场,述说教理的客观性。”也是身为佛弟子的学人所最应予以重视的。
除上述的四点感受之外,还觉得《重读》作者的博学多闻,其修行境界和对佛学的理解也是令人钦佩的,把佛法描写得活跃自如,大机大用。《重读》以《阿含经》为主要理论依据,或从《阿含经》再延伸开来,或取《阿含经》中与大乘经典可以相联系的部分,综合起来说明佛法的真实内容。《阿含经》是现存佛经中较为早期的著作,可以说是研究释迦牟尼佛及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这也是《重读》的优胜所在。这又是笔者所应努力学习的。
若专从学术的角度来衡量,《重读》完全站在信仰者的立场来述说佛教的教理和教史,则难免会与史实有所出入,或者说与学界的观点会有所差异。这对一个信仰者来说,或许是一件有益的事,但对一位学风严谨的人来说,却有可能会影响对佛法的准确理解,反而起不了应有的作用。例如《重读》所引《金刚经》和《楞伽经》上的话(如来不曾说法)来说明“佛陀在强调佛法超离语言文字、意识思量”。但是,据研究《金刚经》乃初期大乘时代的经典,其语言是释迦佛为了“强调佛法超离语言文字、意识思量”而亲口所说的吗?还是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呢?这些思想是佛世时就已完全具备、语言在佛世时也已完全形成?这些方面,还是值得推敲的。
总之,笔者读完《重读》一书,真是受益匪浅,给我开拓了视野,从更多的角度来了解把握佛法,尤其是上述的四点态度,更是现代肩负弘法重任的僧青年所必备的素养。
1999、9、18
排版|正信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