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当代法师 > 关于“自修法华七”

关于“自修法华七”

发布日期: 2006-01-01 浏览量: 7,823 次浏览

达 照

 

“法华七”这个名称,是伴随着念佛七、观音七、禅七等名称的产生而出现的,一般是指以七天为期的集体诵《法华经》的修道行为(现在基本上被合在“水陆道场”里面了,即所谓的“法华坛”。但也有进行单修“法华七”的,应付经忏的情况比较多,专门以修行办道为目的的比较少)。每天除了专门读诵《法华经》以外,还要洒净、起赞、上供、回向等辅助行仪。

但是,自己一个人的“自修法华七”却还不多见(自修《法华经》,在历史上是非常多的)。随着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个人的时间都显得极为宝贵,个人的工作都显得特别紧张,在这种现实环境当中,能够单独一人自由的专修“法华七”,应该是一种新型的特别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修行方法。为此,我们对这种修行方法的依据,以及内涵和外延,乃至应该注意的事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经典的考索,以资借鉴。

 

一、依 据

 

“自修法华七”的特点,便是以个人专门读诵《法华经》为日课,以七天或者二十一天为一期。为什么要读诵《法华经》呢?这在《法华经》当中,佛陀有明确的开示。如《法华经》卷一说:“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1卷四又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

......

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3

 

同时,在《法华经》卷六也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4

......

当知是《法华经》,大饶益诸菩萨摩诃萨。能令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5

......

是故汝等,于如来灭后,应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所在国土,若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若经卷所住之处......,皆应起塔供养。所以者何?当知是处即是道场,诸佛于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于此转于法轮,诸佛于此而般涅槃。6

 

而于《法华经》卷七当中,则有许多菩萨以及护法善神也在佛前发誓,表示一定要护持读诵《法华经》的修行者,而且还说了各自的秘密咒语来绝对拥护诵经行者,如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十罗剎女与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属等,其中以普贤菩萨的大宏誓愿最为了不起。在《劝发品》中,普贤菩萨说:

 

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亦为供养《法华经》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得见我身,甚大欢喜,转复精进。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罗尼,名为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得如是等陀罗尼。

世尊!若后世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读诵者、书写者,欲修习是《法华经》,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7

 

这段经文便是读诵经典的“法华七”的根本依据所在,是普贤菩萨对佛发誓,一定护持于三七日当中读诵《法华经》的修行者的具体表白。而且指出了“若行若立”的诵经形式和“若坐思惟”的禅修方法。因此,《法华经》被翻译成汉文之后,就成为中国人最喜欢读诵的一部重要佛经。正如唐朝道宣律师所说的:“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8而在各种读诵受持《法华经》的史料记载中,天台宗的祖师更显得勤恳精进,同时也获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果,比如二祖慧思大师得法华三昧,一切佛法即念现前,天台智者大师证旋陀罗尼,即得无碍辩才。所以,天台宗也就把这部《法华经》作为整个佛法的核心典籍,成为立宗的根本依据。慧思大师《法华经安乐行义》说:

 

《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间,难信法门。凡是一切新学菩萨,欲求大乘,超过一切诸菩萨,疾成佛道,须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专心勤学“法华三昧”。9

 

智者大师《法华三昧忏仪》也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诵大乘经者,欲修大乘行者,发大乘意者,欲见普贤菩萨色身者,欲见释迦牟尼佛多宝佛塔、分身诸佛及十方佛者,欲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通达无阂者,......欲得破四魔净一切烦恼、灭一切障道罪、现身入菩萨正位、具一切诸佛自在功德者,先当于空闲处,三七日一心精进入法华三昧......。所以者何?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行大直道无留难故。10

 

但在专修《法华经》的方法上,慧思大师依据《法华经·安乐行品》,著《法华经安乐行义》,分为“无相行”和“有相行”两种,无相行就是观照实相,当下无念,所谓:“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有相行就是诵《法华经》散心精进,所谓:“不修禅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专念《法华》文字,精进不卧,如救头然。”这是慧思大师对《法华经》的修行方法所做出的开示。智者大师在慧思大师这两种“行”的基础上,又加入更多的关于“忏仪”方面的内容,完成了“法华三昧忏仪”的修行方法,从而成为天台四种三昧当中最具特色的“半行半坐三昧”。

这个“法华三昧”的名称,便是出自《法华经》卷七〈妙音菩萨品〉11与《法华三昧经》12等。据《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记载,智者大师于光州大苏山入法华三昧前方便,获得初旋陀罗尼13,再根据他自己亲自证得的经验以及佛经的记载,撰述了《法华三昧忏仪》一文。而关于“法华三昧忏”的修行,在天台教学史上,真可谓屡见不鲜、前赴后继!历代祖师大德们几乎没有不修法华三昧忏的。其中,宋代四明智礼大师的苦修情景特别感人,据《佛祖统记》卷八〈知礼传〉记载,宋·天禧元年(1017),知礼与异闻等十人,结修法华忏,誓于三岁期满,焚身供养《法华经》。后来幸亏有许多朝廷官员及诸山长老致书劝请住世,才没有舍身。14这可视为慧思大师所谓“不顾身命”的写照了。

《法华三昧忏仪》的行法非常周备,后又经过唐代湛然大师《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的进一步完善,就显得更为圆满了。法华三昧是天台宗禅修的重要方法,被称为是“天台圆顿止观行法之重要代表”15。因为这个方法是属于集体共修的,在人数上也没有限制,只要发心愿意修持就可以参与。所以整个修行的仪式,都显得非常隆重,诸如修行的前方便就要供养三宝、严饰道场、净诸衣服等,而正修的时候,也要严净道场、洗净身手、佛前设供、奉请三宝、梵呗赞叹、齐声礼佛、说罪忏悔、行道旋绕、读诵经典等。这些在集体共修的时候,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庄严气氛,能促使修行者的身心消融在庄严肃穆、宁静明亮的行住坐卧之中。其具体行法,可以拜读智者大师的《法华三昧忏仪》16,参考法藏法师的《天台禅法的特质》17一文,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隆重的修行仪式对集体修行来说,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意义。然而,对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现代人来说,除了专门从事佛法修行者外,想要集合一班志同道合,又都能够读诵《法华经》的人一起修行,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就拿出家的修行者来说,想以专门修行办道为目的,又都能够对“法华七”生起绝对信心,而进行集体的“法华七”的共修,似乎也不多见了。而在这样的年代里,如果有人能够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进行一番克期取证,倒是更为便捷、实惠。尤其是在一个人“自修法华七”的时候,毕竟还是显示不出集体的那种庄严肃穆、气势磅礴、浑然天成的氛围来,如果也依据那些繁琐的仪式来进行,恐怕不但达不到集体共修时的互动感染的效果,而且连自修的那份单纯朴素的感觉也将随之消失,那就更划不来了。但是,个人自修“法华七”的时代需要,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又不可回避。故而我们只能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顺应时代的潮流,做出现在最如法的选择了。

所以,“自修法华七”的根本依据就是《法华经》,以及天台宗的《法华经安乐行义》、《法华三昧忏仪》,同时也参考现在所流行的“法华七”的行法,并就个人自修的特点,对隆重繁琐的仪式进行浓缩和洗练,力求做到既能够如法行持,又可以获得真正的功德利益。

 

二、内涵和外延

 

这里所谓的内涵,就是指“法华七”根本的、实质性的内在意义,外延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外在表现。因为需要通过某种形式上的、具体方法的修行,才能够显示这种行法的内在精神境界,所以对这内外两种情况,也就都有必要进行探讨和把握。

那么,“法华七”有什么内在意义和外在表现呢?

“法华七”与“念佛七”、“禅七”一样,又可称为“打七”,或者“结七”。打七是从这种精进修行的内在意义上来说的,而结七则是从克期取证的外在形式上来谈的。换句话说,打七就是从内涵来命名,结七就是从外延来称呼。

首先,我们来了解“打七”的含义。

这个“七”字,既是可以把握的、浅显的时间概念,也就是以七天作为一个精进修行的时间阶段;又是常被忽略的、深层的生命状况,也就是第七末那识的分别意根。这样,打七的内在意义就是:以七天时间作为一个单位,在这固定的七天时间当中,把我们第七识的分别之意根彻底打消,打消了分别意根之后,完全透露出“平等性智”,从而显现了我们清净庄严、无二无别的自性,也就明悟了法身慧命的微妙功用。所以,念佛七就是以“证得念佛三昧”为目的,禅七以“明心见性”为旨趣,法华七自然是以“证得法华三昧”为愿望。如果不明白这个“打七”的功能作用,对一切法不能平等,也就不能转化第七识而成为平等性智,当然也就不能把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亦即不能与“打七”的内涵完全相符,也就达不到“打七”的真正目的了。所以,打七就要打破自己以往的各种情见烦恼、分别执著,把所有一切知见、看法、主张、观点,统统一刀两断。以金刚妙慧眼光,扫荡一切妄念执情,定将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如慧思大师说:“观一切众生皆如佛。”18 又说:

 

欲求无上道,修学《法华经》。身心证甘露,清净妙法门。

持戒行忍辱,修习诸禅定。得诸佛三昧,六根性清净。

菩萨学《法华》,具足二种行:一者无相行,二者有相行。

无相四安乐,甚深妙禅定。观察六情根,诸法本来净。

众生性无垢,无本亦无净。不修对治行,自然超众圣。

无师自然觉,不由次第行。解与诸佛同,妙觉湛然性。19

 

这段话的关键就在于先由次第行而进入彻底圆满的无次第,即首先观察有情众生的六根本来清净,见到六根本来清净之后,进一步连这个“清净”的概念也不落痕迹,即“无本亦无净”,这个时候三际平等,十方圆融,不修对治行,也不修次第行,一种平怀,泯然自尽,顿入如来大光明藏,所谓“解与诸佛同,妙觉湛然性”,一见不再见,契入诸法实相。这不仅仅是打七的内涵,也是修学佛法的中心要点,而打七就是以一种克期取证的精进手段,来打破自己无量劫以来的“分别意根”第七识,还我一个平等性的本来面目。

所以智者大师说:

 

求心毕竟不可得!心如梦幻不实,寂然如虚空,无名无相,不可分别......。不取不舍、不倚不著,一切念想不起,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言语道断,不可宣说。虽不得心非心相,而了了通达,一切心非心法,一切皆如幻化。是名观心无心、法不住法。20

 

到此地步,就是明镜当台,明镜亦非台;彻见本来,本来无一物;放光动地,何处惹尘埃!只能用“不住、不动”勉强说出。古大德此时便大袖子一甩,回方丈去了。回头一看:“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语默动静尽是禅机。”也即湛然大师《法华文句记》卷二(下)说:“一色一香无非四一,如此观行,真法华之三昧也。”21智礼大师亦云:

 

境观双忘,待对斯绝。非言能议,非心可思,故强示云不可思议微妙观也。此观能灭罪之边际,能显理之渊源,是首楞严禅,是法华三昧......。当知《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圆顿大乘究竟于此。22

 

这里表现了“能所两忘,对待斯绝”的豁然超越境界。《修忏要旨》又说:

 

修法华三昧者,若能精至进功,岂不破障显理!......法法周备,念念具足,十方三世不离刹那,诸佛众生皆名法界,当处皆空,全体即假,二边叵得,中道不存,三谛圆融,一心具足,不一不异,非纵非横,不可言言,宁容识识!23

 

由此可知,打七的真正内涵,就在于“用根不用识”,所谓“不可言言,宁容识识”,指的是把所有的“识”都扫荡干净,容不下它有半点回旋的余地,分别意根去除掉了,只剩下明历历、露堂堂的“三谛圆融,离言绝相”。正是虎溪大师所说:

 

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

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24

 

修行人如果于此不能咬定,任你费劲周折,百般辛苦,也只是落得一个“舍本逐末”的下场,终是徒劳,岂不冤枉!如能于此认得,便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念念不停、心心无住。一心读诵《法华经》,不作读经诵经想,亦不作不读诵想;一心礼拜《法华经》,不作礼拜恭敬想,亦不作不礼敬想。时时回归自性,处处活泼天然。这才真正做到了《法华经》中“以佛庄严而自庄严”的重要开示。打七的内涵,到此也就算是全盘透露,彻底无遗了。

其次,我们再来谈谈结七的含义。

这是指修行法华七的外在形式和操作方法。“结”字具有组织、总结的意思,也就是在集体修行的时候,组织一伙同修道友,组织一段空闲时间,组织一种修行方法,组织一个安静地点,总结精神力量,总结功德利益等等。由于组织能量、集中精力的缘故,一般在特定的短暂时间内就可获得突破性的进展,这就叫做“克期取证”了。而这个期限也一般就确定在七天,因此名为“结七”。就象慧远大师在庐山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一样,把众多的事相组织成一个整体,把众多的烦恼妄想组织成一真法界。那么,法华七就是要将自己的妄想杂念收摄回来,象莲花一样清净庄严,使内心团结平等,由此进入佛法的智慧大海。

我们这里就从具体方法和时间安排上作一介绍。关于《法华经》的修行,形式非常多,有礼拜经文,有随文入观,有依经而忏悔,有专门读诵,甚至有焚身供养的,举不胜举。今就诵经这一种修法作一回顾。历代祖师对于诵经这种修法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如慧思大师提倡的“有相行”就比较简单,他说:

 

有相行,此是《普贤劝发品》中,诵《法华经》散心精进,如是等人,不修禅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专念《法华》文字,精进不卧,如救头然,是名文字有相行。25

 

这里对于诵经的仪式方面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而且说是“散心”,是“不修禅定、不入三昧”,甚至还强调“若坐、若立、若行”都是可以的,只要“一心专念《法华》文字”就行,这种修行方法,在表面形式上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但其内在的实质却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那就是“精进不卧,如救头然”。其实,这种做法和要求,对于个人自修“法华七”是最适合不过了,因为没有繁琐的仪轨,也不用佛前上供,也不用洒净结坛,甚至也没有提到起赞和回向等,就只有一个“一心专念《法华》文字”,何等简洁爽快!这就是“自修法华七”所应采纳的基本模式。

我们再结合智者大师所提倡的“法华三昧忏仪”的行法,就个人自修的特点,作一些适当的增补和调节,从而构成“自修法华七”的定式。分三个方面来讨论:一是准备工作(即前方便),二是正修方法,三是时间安排。

 

1、准备工作

智者大师指出:“修行有二种,一者初行,二者久行。教初行者当用此法(即法华三昧忏仪),教久修者依安乐行品。”26也就是说,对于老修行的人来说,没有必要再经过这么繁琐的仪式了,直接以“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雪,慧日能消除。”的思想来读诵《法华经》就可以了。或者散心精进,只管读诵《法华经》,如上述慧思大师所说的那种方法也行。但对于初入佛门,没有长期修行经验的人来说,还是要有一定的仪式,或者说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加有效的法喜。

因此,自修法华七的时候,就看个人的条件而定了,如果自己有足够的经验,那就不需要作任何准备工作,直接进入正修阶段,依据慧思大师的教育去做就行了。如果经验不是很足,或者有条件可以讲究的,那就准备充分一些,作个有备无患,使得更加庄严圆满,也是非常必要的。总之,看个人的习惯和条件而定,如果是好简约安静的人,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一心读诵经典;如果是好庄严细致的人,那就布置一个满意的道场,香花供养,再一心读诵经典。我们这里就从心理准备和事相准备两方面来说。

首先,自修法华七的心理准备。

一是机会难得的殊胜心。尽管只有自己一个人来修行法华七,但这种机会还是非常非常地难得的,尤其是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修行的人,首次自修法华七,那就更是非同小可了!这种善根福德因缘的具足,一定是十方诸佛菩萨的慈悲怜念,一定是无量劫以来久种善根福德,一定是现前大众和护法善神的极力护持和加被。此机缘得之不易,将对我们整个修学佛法的进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茫茫人海,嗷嗷苦趣,不为名利奔忙,便受烦恼折磨!悠悠生死,匆匆过客,不是熙熙攘攘,便觉凄凄惨惨!滚滚红尘,昏昏末法,不会执迷难悟,定也任意疯狂!又有几人能心甘情愿地独自精进?又有几人具备独自精进的条件?有人发心却环境不允许,有环境的人却又不发心,此心此境,何其难得!因缘会遇,实属不易!所以应当生起珍重赞叹的欢喜心,机会难得的殊胜心。也就是智礼大师所谓的“须起难思之想”。在欢喜和珍重的心情下,来完成这项心甘情愿的安排。

二是不惜身命的精进心。有了好的心情来准备自修法华七,还要有更进一步的精进心,革除自己无始劫以来的姑且之心,古人说:“姑息二字等于自杀”,更何况是这么短短的七天,或者二十一天时间呢!克期修行时光有限,机会难得不可蹉跎,既然已经下定决心,那就非要求得上乘。只要稍有懈怠心起,即刻觉照扫荡无遗。不但在准备阶段要发起这种勇猛精进的念头,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修行的过程中,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也不生一念退却的想法。特别是在自修时出现了恐怖情景,或者过去世的业障现前,病魔烦恼习气来干扰的时候,应时时把握自己的觉照力量,“宁可向前一步死,也不退后一步生。”的英雄气概!同时,心里感谢这些业障的出现,因为无始生死以来,一直蒙受它们的欺骗纠缠困惑,而不自觉知,现在由于自己精进努力的修行,终于松动了它们的阵地,正好是我克服这些烦恼缺陷的好机会,所以克服过去了,胆量和勇气也就随之增长。有时会痛哭流涕,有时会浑身不舒服,有时则会昏昏欲睡,有时还会烦躁不安等等,这些情况出现了,都得要拿出全部生命的力量来对付。而最有效的对付方法就是:至生死于度外,把自己当成一个旁观者来看,清楚的体会着种种情景的出现,又与我毫不相干!真所谓“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真用功时,浑然不知有天地人生”。慧思大师所说的“精进不卧,如救头然”。智者大师说有两种精进心:一是不惜身命一心精进满三七日,这是事相上的一心精进。二是我从今日乃至三七日满,于其中间诸有所作常自照了,见一切心性悉是不生不灭,这是理性中的一心精进。27如果能够事理不二,时时安住在前面所说的“平等性智”当中,那才是真正的大精进。

三是应无所住的平常心。前面的殊胜欢喜心和精进心,都是重要的动力,有了这些动力之后,会在简短的法华七当中得到佛法的各种体验,甚至会出现自己以为非常不可思议的情景。此时,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了,《楞严经》所说的“但尽凡情,别无圣解。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不作圣解,是好境界。”正是此意,《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此意。因为,在读诵《法华经》的时候,在精进法华七的过程当中,会出现心情上的波动,比如会被经中的佛菩萨感动得泪流满面,会被佛法的深广圆满震撼得叹未曾有,会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伟大广博等等。这些境界虽然不能刻意去求得,如果刻意去求反而得不到了,但在诵经的时候,或者在打七的期间,常常会出现的。行者不可为此而沾沾自喜,应该以一种极其平常、平淡的心态来看待,使自己的心不住在任何有相的、可以用意识来思维的境界上,保持“念念不停、心心无住”的状态,如此才会更加客观地了解生命的景象,更加顺利地通过一次“软硬”的考核。28

总之,在心理准备方面,应当把握这样一个原则:打七之前,很高兴很欢喜的去做;正修之时,很认真很努力的去做;每次诵完经后,就放下了,一概不问结果是什么样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无事超然、有事坦然、完事了然”的如如不动。以上三种心理的准备,便是根据这个原则来把握的。正修法华七之前,不得不知。

其次,自修法华七的事相准备。

如果根据慧思大师的说法,就只需要一部《法华经》便可以了,别的什么都不用准备,甚至是站着读诵、坐着读诵、行着读诵也都可以的,这对久修的人来说,也确实方便快捷。如果行者的习惯就是这样,喜好简单直接的,或者其它要求办不到的,那也不妨就依据这个方法来修,不用做任何其它方面的事相准备了。如果有条件,做事情又喜欢细致周密的人,那就应该在事相上作一些准备了。我们根据智者大师所说的《法华三昧忏仪·前方便》,进行总结归纳,智者大师说:

 

夫一切忏悔行法,悉须作前方便。所以者何?若不先严净身心,卒入道场,则道心不发,行不如法,无所感降。是故当于正忏之前,一七日中,先自调伏其心,息诸缘事,供养三宝,严饰道场,净诸衣服,一心系念。29

 

这里指出了“前方便”的重要性,如果匆匆忙忙没有准备就开始正修,很可能连道心也发不起来,作的也不会特别如法,那么感应也就没有了。所以,在正式进入法华七之前,还应该事先有个准备才行,把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再一心精进,那就更加容易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此处,一方面是在正修之前的七天内,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已如上述。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人护七30,自己就要把生活当中的各种杂乱之事都打点妥当,使自己在整个法华七期间不受外事的干扰;如果有人护七,也要在正式打七之前,把所有相关的事情都交待清楚,以免影响正修。此外,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讨论事相上的准备。

一是严饰道场。这是首先要选择好的打七场所,或者在庄严的大殿,或者在安静的空屋子里,或者别的有益诵经的场所都可以。所谓道场,《维摩经》说: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心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31

 

这是道场的内在精神,完全理性化的重要开示,行者必须明白这个道场的真正意义。但从事相上讲,则应该做到庄严闲静为妥,如智者大师〈严净道场法〉说:

 

当于闲静之处,严治一室以为道场。别安自坐之处,令与道场有隔。于道场中敷好高座,安置《法华经》一部,亦未必须安形像舍利并余经典,唯置《法华经》。安施幡盖种种供养具。于入道场日,清旦之时当净扫地,香汤灌洒、香泥涂地。32

 

这里特别指出,在道场当中“未必安(佛)形像、舍利并余经典,”而“唯置《法华经》。”就可以了。但是,场所一定要“严净”,闲静严治,庄严清净。这样会使行者的身心都感到非常舒服安稳,在正修的时候就更容易轻安入定,所以要严饰道场。

二是供养三宝。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应该准备花、香、灯、水、果等五供,这五供都是表法的,花表示在因地上美好愿望的开端,一切都在欢喜庄严的心态中进行;果表示圆满究竟的结果,一切都趋向于实际的受用和完整的结束;而从花到果的中间阶段,则是以香表示福德33,福德的大小直接影响行者的进度快慢;灯表示光明,智慧的光明是整个修学佛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水表示清净,宁静透彻而能够洗尽一切烦恼染污的禅定之法水,是与智慧的光明并立为如车双轮。所以,这五种供养就是表示我们从因地到果觉的必备资粮。借助外在的物质来显发内在本具的德能,这是供养三宝的真正意趣所在。以上供品能够每天一换,都用新鲜的最好,否则就在第一天设好供品,以后就不再设供也行。如果条件还不允许,那就随分随力,倾心尽意地努力做到何种程度都可以,比如就只有一尊佛像,或者只有一束花,或者只能在佛前燃香,都可以。甚至连佛像也没有,那就依据上述慧思大师的说法,或者智者大师所说的“唯置《法华经》”也就行了。但是,这里五种供养所代表的法义,在心中一定要明白,不管物质条件如何,内心总能与佛法相应,这才是最好的供养三宝。

三是净诸衣服。关于洗浴净衣这一点,智者大师是很注重的,他在《法华三昧忏仪》中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所谓“身心清净无障碍故,心所愿求悉克果故。”34只有身体和内心一起都清净了,才能够所愿皆成,否则就会大打折扣了。因此,他强调说:

 

初入道场,当以香汤沐浴,著净洁衣,若大衣及诸新染衣。若无,当取己衣胜者,以为入道场衣。于后若出道场,至不净处,当脱去净衣,著故衣,所为事竟,当更洗浴,著本净衣,入道场行事也。35

 

这里把净衣洁体说得非常严肃,要把自己最好、最干净的衣服,也就是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取出来,作为入道场时的专用衣服,这样会在内心当中生起严肃慎重和庄严的感觉,有利于收摄身心,一心办道。其实,这也是一种表法,如《国清百录》卷一说:

 

一日三时洗浴者,即表缘一实,修三三昧,遣荡无明、尘沙、见思垢腻,显净法身也。著新衣者,表寂灭忍,覆(空、有)二边丑陋也。36

 

因此,沐浴是为了能够洗除烦恼的尘垢,获得清净法身的喜悦;净衣即表示以寂静而不生不灭的中道实相来庄严自己,从而不再表现出空有、来去、生灭、一异等二边的丑陋观点。可见,虽然这些都是在准备阶段所要知道的,但是时时处处都要回归于自性的当下,通过外在物质形式的表法,来显示自己本具的清净庄严的生命本体。把握根本而不废枝末,本末一体,不一不异,在事相上的种种准备工作,也是为了正修时的打成一片而施设的,所谓“东风一到,触目皆春”啊!

上述这么多的准备工作就绪之后,接下来就讨论自修法华七的正修方法。

 

2、正修方法

修法华三昧,或者众人共修法华七的时候,正修的仪式就比较隆重繁琐,而相对来说,个人自修法华七的仪式,就可以比较简单一些。除了专门读诵《法华经》外,还可以在诵经的余暇,以打坐的方式来休息、观察实相,因此我们对诵经和打坐这两种正修,进行探讨。首先,根据前人所述的诵经方轨,对正修诵经的仪式作一介绍:

 

自修法华七诵经仪式: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三称)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三称)

◎法华偈

六万余言七轴装,无边妙义广含藏。

白玉齿边流舍利,红莲舌上放毫光。

喉中甘露涓涓润,口内醍醐滴滴凉。

假饶造罪过山岳,不须妙法两三行。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正式读诵《法华经》经文,务必:全神贯注、字句分明、音声浑正、不急不宽。(正式诵经之前,可以准备一杯茶,滋润喉咙,使自己发音能够圆润浑厚。但诵经声音不可太高,以免伤气,或者影响别人)诵完每卷,分别唱赞回向发愿。

七卷《法华经》的赞文,分别如下:

◎第一卷赞:

世尊现瑞,弥勒疑详。文殊为众广宣扬,古佛放毫光。三请法王,为演妙莲香。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三称)

◎第二卷赞:

如来喻说,三界为家。火宅门外布三车,诸子竞纷华。长者欣夸,受记果无差。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三称)

◎第三卷赞:

三根普润,弟子蒙恩,化城虚设莫为真。再观智胜因,十六王孙,八面证金身。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三称)

◎第四卷赞:

五百弟子,记证金仙。多宝佛塔涌其前,乐说起根源。为法求贤,听演妙莲诠。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三称)

◎第五卷赞:

曼殊起告,拥护真诠。坚持四法得安然,地涌众多千。阿逸重宣,寿量广无边。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三称)

◎第六卷赞:

弥勒启问,较量经因。六根清净见天真。不轻礼常存。为法燃身,供养净明尊。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三称)

◎第七卷赞:

妙音、观音,救苦寻声。净藏、净眼转邪心。普贤行愿深。四法常钦,万古永为箴。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三称)

 

在上述每诵完一卷《法华经》,念完每卷的赞文之后,应该做一个简短的回向发愿,这可以根据个人修法华七的本愿而发,也可以作这样的回向:

愿我此生,速开智慧,证菩提道,救度众生。不求余果(或者“往生净土”)。

 

回向完毕,可以休息片刻,或坐禅一支香,再接着诵经也可以。如果不太习惯坐禅的人,就随便摄心敛念,观照实相即可。但不能整天一次都不坐,可以少坐几次,在不坐的时候可以用“拜经”来代替。“拜经仪式”自行检索,此不多叙。

但就诵经而言,如果不能诵完整部《法华经》的,也可以单独只诵其中的一卷,或者一品二品都行。关于诵经的方法,智者大师有详细而明确的教诲:

 

一心正念诵《法华经》。但诵有二种人:一具足诵,二不具足诵。具足诵者,行者先已诵《妙经》一部通利,令入道场,可从第一而诵一品二品,或至一卷,行道欲竟,即止诵经。如前称诸佛菩萨名,三自归依竟,还本坐处。若意犹未欲坐禅,更端坐诵经,亦得多少随心斟酌。但四时坐禅,不得全废,事须久坐。若人本不习坐,但欲诵经忏悔,当于行坐之中久诵经疲极可暂敛念,消息竟便即诵经。亦不乖行法,故云不入三昧,但诵持故见上妙色。

二不具足诵者,所谓行者本未曾诵《法华经》,今为行三昧故,当诵〈安乐行〉一品,极令通利,若旋绕时,诵此品若一遍,二三遍,随意多少。若兼诵《法华》余品亦得。但不得诵余经典籍。

夫诵经之法,当使文句分明,音声辨了,不宽不急。系缘经中文句,如对文不异,不得谬误。当次静心,了音声性如空谷响。虽不得音声,而心历历,照诸句义,言词辨了。运此法音,充满法界,供养三宝,普施众生,令入大乘一实境界。37

 

这里指出了两种读诵经文的方式,具足诵就是指能够诵完整部《法华经》而言,不具足诵则是指选择其中的一卷或者一品来诵,一般是以诵《法华经·安乐行品》而言。但也不是死板的,可以多诵几品也无妨。总之,读诵时的表现和心态才是最关键的。表现就是要“文句分明,音声辨了,不宽不急”。而心态却要宁静明亮,即所谓的:音如空谷回声,无有自性可得;正于无所得时,而能了了分明;无自性空充满十方法界,所有一切皆入一乘实相。

其次,关于正修时打坐的方法。

行者可以利用诵经的空暇,来进行坐禅。如智者大师〈实相正观方法〉中所说:

 

行者行道诵经竟,当就坐处,入绳床中,齐整衣服,端身正坐,闭眼合口,调和气息,宽放身心。然后敛念正观,观一切法空如实相。若观心无心,则罪福无主,知罪福性空,则一切诸法皆空。如是观时,能破一切生死颠倒,三毒妄想极重恶业,亦无所破。身心清净,念念之中,照了诸法,不受不着细微阴界,以是因缘,得与三昧相应。

行者善观心性,犹如虚空,于毕竟净心中,见一切法门,通达无阂。

观心性空,不得于刹那顷,忆念五欲世事,生邪念心,及与外人言语、论议、放逸、眠卧、戏笑、视色、听声,着诸尘境,起不善、无记、烦恼、杂念,乖《四安乐行》中说。若能如是心心相续,不离实相,不惜身命,为一切众生行忏悔法,是名三七日中真实一心精进修也。38

 

这里的打坐,就是以“观一切法空如实相”、“观心性空”为手段,以“破一切生死颠倒”、“得与三昧相应”为目的,只有这样努力,才算是真正的一心精进自修法华七。

上述自修法华七的正修方法,是从天台宗修行方法“法华三昧”的修行仪式中,进行洗练选取而成。为了便捷易行起见,就不展开讨论了,行者若想更进一步加深了解,可以在上述所引的文献当中,自行检阅。

 

3、时间安排

对于有相的修行法华七,在时间上应该有个具体的安排,总的时间就是确定在:七天或者二十一天。起七的第一天,是要经过选择的,如智者大师开示说:

 

(正入道场三七日修行一心精进)正入道场用六斋日,此日太子四天王使者等,诸天善神下来人间,检校善恶,见修善者,即注善簿,安慰守护,为现瑞相。令行者心生欢喜,增益善根故。39

 

所谓六斋日,是指六个宜行八关斋戒的日子,即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按此六斋日,为四天王视察人间善恶之日,古来皆以农历为准,若月小,只有二十九日,则最后二斋日,当改为二十八日、二十九日。因此,自修法华七的起七之日,就选择在这六个日子当中的某一日即可。但如果工作或者别的重要事情不能脱开,条件不允许在这六斋日开始打七的话,也不妨就按照自己的需要而进行开七,毕竟来说,是以自己实际的修行功夫为首,以了办生死大事为重,更何况在正修的时候,还必须打破时空观念的执著,才能证得“三际平等、十方圆融”的自性清净心。之所以要选择日子,目的就是为了有善神安慰守护,初学的行人能够因此心生欢喜,从而增益善根。如果能够回归自性的话,则“日日是好日”。还选什么呢?!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分的时间,也就是每天的“时间安排”了,修行法华三昧的时候,也有一个时间安排的问题,我们参照这个时间,来安排自修法华七的具体时间。根据张圣慧著《法华三昧之检讨及修学之经过》一文的记载,民国二十四年十月十五(正是六斋日)开始,台宗大德根慧老法师主持法会,进行了法华三昧的修习,其中介绍了“修学时间表”,并注明:“有相三昧与无相三昧同”,其时间安排如下:

 

上午:二点起身,二点半至三点上殿礼忏,三点至四点半读《法华经》,四点半至五点过早堂,五点半至六点念饭佛,七点至八点坐禅,八点至九点礼忏,九点至十点读《法华经》,十点至十点半开示,十点半至十一点大供,十一点至十二点过午堂及念饭佛,十二点至一点休息。

下午:一点至二点坐禅,二点至三点礼忏,三点至四点读《法华经》,四点至五点养息,五点至六点半坐禅,六点半至七点吃放参,七点至八点礼忏,八点至九点读《法华经》,九点至十点念佛回向、开静。40

 

这里表明了在修法华三昧的时候,休息的时间是晚上十点钟到次日凌晨二点钟,加上中午午休和下午养息各一小时,总共是六个钟头的休息时间。一天当中,四次礼忏、四次诵经、三次坐禅,还有开示、上供、回向等。那么,现在自修法华七,礼忏、开示、上供等都可以省却了,以诵经为主,以坐禅(拜经)为辅,时间安排如下:

 

自修法华七时间表:

二点半起身,三点至四点半诵经一卷,四点半至五点半坐禅(观实相,或者拜经),六点过早堂,六点半至八点诵经一卷,八点至九点坐禅,九点至十点半诵经一卷,十一点过午堂,十二点至十三点午休。

十三点至十四点半诵经一卷,十四点半至十五点半坐禅,十五点半至十七点诵经一卷,十七点半放参药食,十八点至十九点半诵经一卷,十九点半至二十点半坐禅,二十点半至二十二点诵经一卷,回向开静。

 

这样一来,如果是“具足诵者”,一天当中就可以诵完一部七卷的《法华经》,而且速度相当中和,用一个半小时来诵一卷《法华经》,应该可以做到“文句分明,音声辨了,不宽不急”的要求了。而且中间的坐禅观实相,或者拜经消业障,都能够浑为一体,使行者的心不散乱,而能精进到底。

 

 

三、注意事项

 

上述已经把自修法华七的诵经依据、准备工作、正修方法、时间安排等,作了介绍。现在,学人又问:自修法华七都需要注意哪些重点,或者细节?我们还是先来听听佛陀的教导吧!在《法华经》卷五里面,释尊告诉文殊菩萨说:

 

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41

 

这就是告诉我们“应住安乐行”,不要以自己的一厢情愿来衡量他人的好恶长短,就算别人真的有不对的地方,我们也要使内心安住于实相的无相当中,从而远离一切分别执著,自性清净不生不灭,以真性的流露,对待周围的人,自心安乐,而能以大乘佛法为他人解说,无牵无挂,纵横自在。这是首要注意的大事。

接下来,佛陀又对文殊菩萨说:

 

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42

 

前面一段经文主要是指,在刚刚得到一点法喜的时候,要善加保护,使心平等安乐,不起妄想分别,住在自性当中,而不被外在的假相所迷惑。而这一段经文则是指,通过得到法喜之后,所引发出来的无始习气烦恼,以及内心的各种起伏波动,要特别加以小心关注!

一般修行人,在没有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时,内心总是难免有自卑的情绪,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或者自己根机太差,修法也没有什么受用,于是很容易自怨自艾,真是惶惶不可终日。但是,一旦得到了某种受用,或者是比较重要的体悟之后,又马上会手舞足蹈,不知所以了,同样也被习气牵着去也。

更有甚者,由于习气的冲动,开始总想对别人说佛法的伟大高妙,后来发现别人并不理会,也理解不了,因此又开始对别人失望,就是上文所说的:“说人及经典过、轻慢诸余法师,说他人好恶长短”等,落入习气恶毒之中,而不自觉知。

更进一步,由于没有能够及时遏制住自己的习气,没有及时回归无所得的当下,一任习气泛滥成灾,把内心当中的恶劣毛病统统勾引出来,于是,“嫉妒谄诳之心”生起来了,也毫无自觉,进而“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甚至连“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都一概臭骂,致使他们也产生怀疑恼悔。紧接着,就戏论佛法,是非竞起。非但不能安住于自性的清净平等庄严之中,反而被妄想恶习折腾得面目全非。佛法行人,能于此处不特别加以小心吗?这在专修精进的法华七当中,行者更应该倍加谨慎,有所得、无所得都全部回归到平等无相的当下来,方不错却!

所以,最后的这一段经文极为重要,即佛陀告诉我们的“大悲、慈父、大师、平等说法”,这是生命当中的本具德性,正面来引发自己所证得的境界,正是所谓的“长养圣胎”,学人不得不知!

除此之外,如果行者是在家居士,最好能够于自修期间守持八关斋戒,使身心清净,易于进道。如果是出家人,也应收摄身心,断除一切情感爱念,如智者大师所说的“应当一心,正身威仪”43。古人说:“只见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情念若同道念,则成佛多时。”又云:“做个大丈夫,一刀裁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在“爱不重不生娑婆”这先天不足的条件下,现在正是精进苦修,千万不要再次落入“后天失调”的窠臼里去。自修期间,合当珍重!

其次,专修期间,由于用功恳切苦到,习气爱好也会随时爆发,心神触动,思潮泉涌,美文妙句,闪现脑际,诗词华章,纷至沓来。正是业习纷纷,碍自空灵寂寂。此时不得随其而转,不可题诗作句,赋月吟风。甚至感想随笔,文章禅语,也一概抛到脑后。提起“只管”二字法宝,吃饭只管吃饭,诵经只管诵经,坐禅只管坐禅,拜佛只管拜佛。浑然一个傻子,犹如行尸走肉,亦似虚生浪死,恰好天真无邪,乃是本地风光。

行者可以参考天台智者大师所说之“二十五方便”。44

真注意者,乃无意可注。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用时恰恰无!

 

四、结束语

 

上来已将自修法华七的相关行仪略述一过。若能于“打七内涵”领会,当下打破分别意根的第七识,平等性智朗然独显,妙用恒沙,纵横自在,即无需这许多婆婆妈妈。其或未然,则应如法行持,从心理事相准备开始,诵经坐禅头头是道,至诚恳切精进不懈,便也是大善根清清净净。处处认真开心,时时回归自性。愿诸见闻者,悉发菩提心!披如来衣,入如来室,坐如来座。真是:

在干渴焦热的世界上

在杂乱烦惑的苦海里

撷一朵清幽的妙莲华

让庄严、自在和喜悦

从心中冉冉升起......

 

2002年5月9日星期四 于普陀山佛学院妙莲华关房

 

1 见《大正藏》卷九,第7页下。

2 见《大正藏》卷九,第30页下。

3 见《大正藏》卷九,第31页上。

4 见《大正藏》卷九,第47页下。

5 见《大正藏》卷九,第51页中。

6 见《大正藏》卷九,第52页上。

7 见《大正藏》卷九,第61页上--中。

8 见《法华经·弘传叙》,《大正藏》卷九,第1页下。

9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697页下。

10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49页中--下。

11 见《大正藏》卷九,第55页上。

12 见《大正藏》卷九,第285页下。

13 见《大正藏》卷五十,第192页上。

14 参见《大正藏》卷四十九,第193页上。

15 见法藏法师《天台禅法的特质》,《慈光禅学学报》创刊号,慈光禅学研究所,1999年10月出版,第58页。

16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49页--956页。

17 见《慈光禅学学报》创刊号,慈光禅学研究所,1999年10月出版,第53页--82页。台湾·台中。

18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697页下。

19 见《法华经安乐行义》,《大正藏》卷四十六,第698页上。

20 见《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4页上。

21 见《大正藏》卷三十四,第189页中。

22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二,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870页中。

23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二,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868页中。

24 转引自传灯大师的《净土生无生论》,见《大正藏》卷四十七,第383页中。

25 见《法华经安乐行义》,《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00页上--中。

26 见《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49页下。

27 参见《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49页下--950页上。

28 关于修行之后出现的种种“证相”,在《法华三昧忏仪》中有较大篇幅的说明,行者可以自往检索,此处不作介绍了。参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4页下--955页下。

29 见《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49页下。

30 护七:一般在打精进七的时候,无论是禅七,还是念佛七,都要安排一些有经验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给予护持,包括茶饭供给、药物准备、事务调理等等。甚至连修行提示、境界分析也要能够胜任。就是让专修的行人能够安心办道,不受内外诸缘的干扰,确保集体共修或者独自专修的如理如法进行,以期获得更有效的结果。

31 见《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藏》卷十四,第542页下--543页上。

32 见《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0页上--中。

33 见《国清百录》卷一,《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98页上。

34 见《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49页下。

35 见《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0页中。

36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98页中。

37 见《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3页下--954页上。

38 参见《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4页上--中。

39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49页下。

40 见《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8册,大乘文化出版社,第281-282页。

41 见《大正藏》卷九,第37页下--38页上。

42 见《大正藏》卷九,第38页中。

43 参见《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1页中--954页下。尤其应该注意《法华三昧忏仪》说:行者非但觉了诵经音声性空,亦当知身心如云如影,举足下足心无所得,不住行相。皈依三宝一心正念。

44 见《摩诃止观》卷四,《大正藏》卷四十六,第35页下--48页下。

 

点击返回 达照法师文集

排版|正信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