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当代法师 > 佛教轮回说

佛教轮回说

发布日期: 2006-01-01 浏览量: 3,705 次浏览

达 照

 

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众生由于恩爱执著、迷惑造业的影响,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转生死,受诸苦恼不能解脱。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故名轮回。《心地观经》说:“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轮回又称流转、生死、轮转、生死轮回、轮回转生。《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说:“贪欲、嗔恚及以愚痴,皆悉缘我根本而生。又此三毒,是诸苦因,犹如种子能生于芽,众生以是轮回三有。”(T3,644b)《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报恩品〉也说:“众生没在生死海,轮回五趣无出期。”(T3,295a)《法华经》亦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轮回在三有和五趣的众生,都是被贪嗔痴等生死因缘所困缚,丝毫不得自在。所以,解脱轮回之苦,也就成为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更是救护众生的指导方针了。

质实而言,轮回的本意即是“不稳定”,生活在不稳定的时空当中,世界的美丑和情绪的苦乐,都难以预测,难以把握,难以稳定,难以自如。

从时空的现象来说,每一种生命的现象都具有明显的不稳定因素。时空维度的差别,而导致了对世界观感的不同。而且各种不同的世界观感,可以在生死之际,进行彼此转换,此即生命现象的轮回。

从我们内心的情绪而言,每一个众生的情绪也都是极不稳定的。内心世界的苦乐纷陈,而影响了生活态度和生命品味的差别。并且这些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品味,也是可以通过观摩、训练而改变的,在起心动念之际,彼此就能互相转换,这就是现实情绪的轮回。

凡夫具有强烈的不稳定因素,所以是轮回生死的众生。圣人们解放了这种不稳定,因此是超越生死轮回的觉者。

 

一、生命现象的轮回

 

对于我们处在分段生死之中的人来说,三世轮回的道理,是很难明白的。但对生命现象的千差万别,却是可以肯定的。通过现代的科研调查,西方国家许许多多的“死亡经验报告”和“前生记忆事例”,已经论证了轮回的真实性。

站在现实的“我”的角度来看,如果现实这一切可以算作是“真的存在”,那么,三世轮回也应该如昨天、今天、明天一样的存在。生命如同一条河流,有上游、中游和下游,这条河弯弯曲曲,一期生命就如所见到的眼前拐弯的一段河面风光而已,我们不知道它来自何方,去向何处,但它必有来去。在河流的任何地方投下任何东西,这些东西就一定会伴随着河流往下游移动,常人所见到的只是河流的表面,因为常人的生命之河是受了严重的污染,如果清理了生命之河中的种种烦恼污染,便会明白生命中哪些是现在投下去的东西,哪些是过去就投下去的。所以说:“菩萨怕因,凡夫怕果”。从这点上讲,学佛修行就是一项生命的环保工作。临终关怀也是一项使生命更加庄严的绿色行动。

所以,相信三世轮回和因果循环,就是相信生命本身的一种规律。因为生命的内涵要远远丰富于生命的表面形式:表面短暂的,内在却是永恒的;表面错乱无序的,内在却是规矩宁静的。这些都能够在现实的生命中深深地感受到。

对于轮回的现象,在各种经典中有详细的描述,如《法句经》之〈生死品〉中说:“识神走五道,无一处不更,舍身复受身,如轮转着地。”《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观佛三昧经》卷六说:“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如旋火轮。”《身观经》说:“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观念法门》说:“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

从这些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轮回的主体是“神识”,轮回的动力是“诸欲因缘”,轮回的处所是“三界六道”,轮回的形式是“舍身受身”,轮回的原因是“罪障深重”,轮回的结果是“受诸苦毒”。如此段段分离的生死状况,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分段生死。在神识受业力所驱动的情况下,生命长河中的不稳定情景也就显得那么必然,那么实际。

轮回的主体就是神识,相当于中国人所说的灵魂(但不完全相同),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所以叫神识。《宝积经》说:“譬如风吹动诸树木,发起山壁水涯,触已作声。以冷热因缘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风体不可得见。……此神识界亦复如是,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体现色。”《增一阿含经》卷七说:“吾是神识也,吾是形体之具也。”《药师经》说:“彼自身卧在本处,具琰魔使,引其神识至于琰魔法王之前。”《楞严经》卷八说:“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地狱。”解脱轮回之后,神识就被净化了。所以,佛教不主张“灵魂永恒不灭”,而主张生命全体的缘起缘灭,相似相续,不常不断,无我我所,没有主宰。

从轮回的环境来说,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从轮回的自身形状来说,就是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这是三类六种有情的生命现象,各道众生在时空维度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在吉凶祸福、智慧贤愚上,也是各不相同。如同电视具有六个频道一样,三恶道纯粹是悲剧的内容,三善道就是喜剧的画面,其背后的导演则只有一个,那就是轮回的主体——神识。轮回的其它因素,似乎都只是各种演员、场景和道具。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轮回中扮演一个喜剧的角色,当然也可以扮演一个悲剧的角色。同时,根据导演的需求和场景的情况,随时可以改变悲剧和喜剧的角色,这就是生命现象的轮回。

那么,在轮回中的我们,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是极不自由,也不能真正获得永恒的安定。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需要获得喜剧的三善道,而不应去那悲剧的三恶道。因为在善道里面,我们就有机会突破轮回的束缚了。所以佛教临终关怀的起码要求,就是在临终者行将选择善道和恶道的时候,我们能够助其一臂之力,使他们能够以欢喜的心情去转世(换频道),从而使之有机会再进一步努力,解脱生死之苦。当然,根本目的就是,在临终或者中阴的时候,能够引导临终者的神识摆脱轮回的束缚,从而获得彻底的解脱。

 

二、现实情绪的轮回

 

除了生命现象的轮回外,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实情绪上的轮回。佛法讲“一切唯心造”,就是说明了一切外在环境的存在,也就是我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特别强调了我们作为生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生活的环境和生命的表现形式,都是随着我们内心世界的美丑好坏来展现的。也就是说,六道轮回的各种情形和性质,实际上都存在于我们的情绪之中。

据说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曾经问志公禅师,如果有天堂地狱,能否带他去亲自一看。志公说可以。当时禅师就对着梁武帝破口大骂,惹得梁武帝怒火中烧,拔剑就想刺杀志公禅师。禅师一看,赶紧躲到柱子的后面,大声叫道:“这就是地狱”。梁武帝猛然发现自己上当了,这才立即表示惭愧,并向志公禅师道歉。禅师就从柱子后面出来,大声笑道:“这就是天堂”。梁武帝对此表示非常满意。

这是一种“推因知果”的解答方式。六道轮回的因就是善念和恶念,杀盗淫等十恶是三恶道的因,不杀不盗不邪淫等十善就是三善道的因。只要具有这些善与恶的心念,就会在条件具足的情况下,因缘和合,而得到相应的结果。因此,现前一念心的善和恶,就已经决定了当时体现的生命素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念和情绪,就是如此的不稳定和循环不已,此即现实情绪的轮回。

如果从“依果寻因”的角度来看,那么生命现象的轮回就是现实情绪轮回的外在表现。情绪的轮回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绪不稳定,而这种不稳定的情景,也直接相对应于六道的性质。亦即在情绪上可以分为六大类。对应情况是:(嗔恨)无奈——地狱、(贪欲)不满——饿鬼、(愚痴)无知——畜生、(五戒)正义——人道、(刺激)挑战——阿修罗、(十善)纯善——天道。

每个人都有这六类根本的情绪,而且都没有超出这些情绪,不停的在重复着这些善良或者错误,这就是“轮回”的意思。当一个人的情绪经常处于无奈、不满、无知时,他所体现的现实生命就是痛苦的、黑暗的;而当一个人的情绪时常处在正义、挑战、纯善时,他的现实生命也就充满了光明和喜悦。这是必然之理,也是因果缘起的立足点。

在十二因缘的流转门中,无明、爱、取三烦恼,就是轮回的动力,即是现实轮回的主要情绪,即所谓“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因此,对于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就能体现出生命层次的提高。这也是佛教临终关怀之所以要特别对于老、病、死者进行引导的悲心所在。希望凭藉这种关怀,能够使亲人、朋友或者陌生人,都能够获得更加完美自由的生命。因为,轮回的束缚,是完全可以超越的。

 

三、超越轮回的束缚

 

既然轮回就是生命现象和情绪循环不已的不稳定性,具有无尽的局限和束缚,那么,消除这种不稳定和解脱这些束缚,也就成为改善生命的终极目标了。所以,解脱生死轮回,就是佛法不共世间法的义趣所在。

六道轮回之所以能够超越,是因为轮回的束缚乃是虚妄不实的幻象。六道都是由于凡夫众生的虚妄分别而导致的,轮回的本身并没有一个永恒真实的自我。轮回主体的神识就是“我执”的体现,这是生命中最大的一个误会!一切都是以“我”为中心,围绕这个被误会的“我”,而造作了各种善恶好坏的事业,随着这些善恶事业的力量,推动这个虚妄自我的主体——神识而上下循环,苦乐纷陈,轮回不已。

那么,只要能够解除生命中的这种“误会”,消除由于误会而产生的“我执”,解散以“我”为中心的一切行为,释放这个束缚“我”的各种善恶力量,净化生命中的负面因素,使生命呈现原始的本来面目,就能够超越以“我”为轴心的苦轮,从此彻底解脱生死轮回。

超越轮回束缚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无非是“禅定”与“智慧”。修习禅定就可以消除不稳定的因素,使生命逐渐臻至稳定安详;修习智慧则可以解脱烦恼痛苦的束缚,从而达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洒脱境界,还我生命的真实。在定、慧都到了圆满极致的时候,宁静和光明的佛性,就完全显露出来。此时,我们才算真正有了永恒的皈依。

所以,佛教的临终关怀就是以“超越轮回的束缚”为目的,以适当的方法,使临终者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消除对自我的疑虑和误会。使其在生死危难的关键时刻,得以醒悟,回归自由的生命乐园——净土。

误会消除了,误会引起的六道轮回也终止了;生命觉醒了,觉醒之后的身心世界也没有障碍了。正如永嘉大师所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在知道众生轮回六道,苦不堪言,确实是一件世间最根本的大事之后,那就应该妥善地解决这桩大事,使人生充满觉悟的激情和超越的智慧,觉悟乃人生之真谛。只有通过对生命的究竟觉醒,才能够免除梦幻颠倒的生死之苦,才能够于大千世界之中来去自如。因此,“以觉为本”也就成为佛教人生观的核心内容和生命价值取向之标的了。

 

点击返回 达照法师文集

排版|正信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