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当代法师 >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一·永嘉禅概述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一·永嘉禅概述

发布日期: 2006-01-01 浏览量: 8,538 次浏览

达照法师

 

各位同学:

因缘非常殊胜啊!很高兴!也很惭愧!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学习永嘉禅法。高兴的是,有这么多年轻人来参与学习佛法。惭愧的是本人学修微浅,在学习过程中,深感佛法的博大精深、广大圆满,这么好的佛法唯独自己一人去了解是不够的。尽管我的学习还非常有限,但我已经看到佛法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作用,所以大家能够一起来学习,是非常殊胜的因缘,希望我们共同珍惜。

今天是永嘉禅修班开学第一讲——永嘉禅概述,我分四个部分来介绍永嘉禅的大概情况:

 

第一、永嘉大师的生平

 

永嘉禅是以永嘉大师命名的,那么永嘉大师何许人也?他是我们温州人的老祖宗。按照《高僧传》记载,永嘉大师生于唐朝,唐高宗麟德二年,也就是公元665年,诞生在温州永嘉。当时的永嘉就是现在的温州市鹿城区安仁坊。有关永嘉大师的生平,史料记载不是很详细,现在能够找到的资料也只是他一生轮廓的基本勾勒,一些细节几乎没有记载。所幸的是,他的两部著作完整保留下来了。所以史料上虽然没有其他细节,但从两部著作里,我们可以看出永嘉大师的非同凡响。从现有资料看,当时杨亿为他写的这个小传记,还有皇帝赐他无相大师的这个谥号。《高僧传》里面有那么多大德,接受皇帝谥号的并不多,也就是说,只有他的名望和地位得到朝廷上下的认可才会承受得起。所以当时朝野上下,他是一位非常受尊崇的大德,影响也是非常深远。

这里,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永嘉大师。他从小出家,一生的寿命并不是很长,不到五十岁就圆寂了,也算是英年早逝吧。但他的成就却非常之高。他早年出家在西山龙兴寺。

西山,大概的位置是我们现在学习的景山护国寺这一带。龙兴寺现在已经找不到遗址。根据陈金武先生写的一篇文章有这样一种推测:即现在的景山公园这一块地,最适合盖寺庙的,就是我们现在的护国寺。因为寺的周围像莲花苞一样,除了这个地方,其他没有更加适合盖寺院的地方。所以他推测当时永嘉大师可能就在护国寺这个地方出家。如果这个推测得到印证,我觉得非常好。因为护国寺的重兴,使我们大家有机会聚集在当年永嘉禅师出家的地方学习永嘉禅,这是永嘉大师的光明在照耀我们。前段时间,浙江省民宗委准备出版一套《浙江宗教志》,里面“佛教卷”的“温州”这一部分由我来校对,其中就提到了“西山的一个寺院,是属于禅寺,就是现在的景山”。西山禅寺在哪里?地藏寺也属于西山,也就在现在的景山这个范围之内。所以景山也是过去的西山,景山上面只有这个地方适合盖寺庙。这么从旁证的方面来推测,也是可以看出有一定道理的。

永嘉禅师在龙兴寺出家以后,法名叫玄觉。后来他真正觉悟后有人称他为真觉。宿觉是他另外的一个名称,是他开悟以后到六祖大师那里去印证,被印证后在六祖那里过了一夜,所以叫一宿觉。

大师出家后专门学习天台宗,开始的时候是学早期传入中国的禅法。

早期中国禅法是指两晋之前传入中国的,比如汉朝末年,以及三国时代传过来的禅法,主要是指安世高、支娄迦谶、支谦等人来传播的。这些人传进来的一些禅法很简单,比如六妙法门,还有一些简单的静坐,叫禅数之学。禅,全称叫“禅那”,翻译成汉字意思是静虑。静是宁静,虑是思虑。我们平常人心绪总是很乱,坐禅的静虑就是让你静下来,感觉自己不再胡思乱想,这个时候再来考虑问题,可能都会考虑在点子上。因为古人对这些方法非常感兴趣,所以就形成许多禅法的流派。

达摩祖师来中国之前,起码有六家或者八家的禅宗法门,都是禅数之学。鸠摩罗什来到中国以后,把般若经典翻译出来,《般若经》里讲到了空、无相,就对禅数之学产生了一种冲击。从文化的意义上说,禅数之学,是有个数字的意思,比如说六妙法门,它有个六数在前面,四禅八定它有个四、有个八。就是说所有的禅都有一个等级,第一、第二、第三级,这里面就有数字了。比如说先修止,再修观,那么止和观就变成两个法了。所以一切修行它都有个数在前面。那么般若经典翻译过来以后,主张无所得、无所住、空,那你有这个数字还行吗?所以,心里面还有个东西,有个宁静,有个状态,就不够究竟。于是,大乘禅法开始倡导空、般若思想,至此以后,中国人才真正理解了印度佛法的原意。因为在鸠摩罗什之前,中国人理解空,就是老庄哲学,用老庄的虚无来理解佛教的空,只能是相似的,而不是真正的理解。那么,般若经典翻译过来以后,对空又做了一个新的解释。“空”并不是没有,不是虚无,不是什么都没有!他是个什么状态呢?是个缘起的状态,这个道理很深奥。所以中国人一旦理解了“有”和“空”是不二的时候,就明白了般若思想。

南北朝时期,菩提达摩从印度过来,当时南方人对于教理和哲学思辨理论的学习非常热衷,所以般若思想发展很快。达摩祖师一来,就想破除这种专门执着“空”的理解,他要提倡的是更高的禅法,在北方少林寺面壁九年后,达摩祖师开始传扬大乘禅法,一直传到六祖大师。这个过程以后有机会我们再做专题讲座介绍给大家。

自达摩祖师东来之后,中国禅法产生了变化。之前两个阶段的禅法:一个是早期的禅数之学;第二个是般若思想,讲空,对空的体会。这两种禅法都称为“如来禅”,而达摩祖师传的禅法就称为“祖师禅”。如来禅的特点是要打坐、用功,与《般若经》《心经》《金刚经》等般若经典相应,要以佛经为依据,按照佛经所说的道理去思维、去实修,然后达到解脱的境界。祖师禅呢,不讲那么多理论,因为我们的心性实际上是离我们最近的,在我们整个身心的作用中它是非常现成的。有了前面这些如来禅的基础,或者说大家的基础已经培养好了,达摩祖师再来提倡祖师禅,就容易接受,容易受用。

永嘉大师早年出家的时候,就是按照佛教传入中国的这个前后次序来学习的。今天我们也是按照永嘉大师的这个修学次序来学习的。永嘉大师学习禅数之学,同时也学习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与达摩祖师差不多同时代,稍后一些。达摩祖师是南北朝时期梁朝过来的,智者大师呢,生于梁朝,一直生活到隋代还在弘法,到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才圆寂。智者大师的教理学习有个很大的特点:凡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佛经,他都非常恭敬的一本本研究,一些经书表面上看相互间讲的道理不一致的,他都会融会贯通。为什么会有矛盾?那是因为角度的不同。所以他有个判教,就是把佛陀的一代时教,所有的经典都给你一个合理的位置。

在以后的修行中我们将会发现,不同的境界读佛经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人生境界升华了,说话的方式也会不一样,对不同的人会说不同的话,对大学生说大学生的话,小学生说小学生的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众生的根基。智者大师就是把这些教理框架起来,这是属于哪个层面的教理,修行的方法就按照这个教理的层次一步一步框架起来。所以天台宗对于修行的法门和方法,教和观这两者非常重视,有个比喻:如鸟双翼、如车两轮,缺一不可。教,是教理是理论,观,是止观是实践。这是智者大师本身就有的一种观念,但是后人还是把智者大师这一套理论和实践的方法归纳为如来禅的范围。也就是说,永嘉大师刚出家时他学习的是如来禅,在如来禅中他得到很大的受用,所以学习天台止观,学到圆教止观时他开悟了。

祖师禅的目的就是要开悟,直接见到我们的佛性,叫明心见性。但是学如来禅开悟的永嘉大师呢,不说自己开悟。他当时开悟了,他只知道自己明白了这个道理,思想境界已达到某种程度,现在可以这样去做了。在这种状态下他去读《维摩诘经》,经里说的话,与自己的心行完全印证,六祖大师是以《金刚经》印证的,也有人以《心经》来印证。《心经》讲的是我们的真心,是般若思想的核心。《心经》里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智亦无得。那么多“无”你读下来不觉得奇怪吗?明明有眼有耳朵,怎么会说“无”啊?当你的心跟这个法相应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讲的真心就是这样,没有智慧也无所得。所以在《维摩诘经》中印证后,他就心安了。

当时六祖大师在广东曹溪南华寺弘法。他有个弟子叫玄策,从六祖那里来到温州拜访永嘉大师,听永嘉大师讲法后,觉得跟六祖讲的差不多。永嘉大师说:当然会一样,他开悟了,我也开悟了,怎么会是两样呢。玄策说:威音王佛之后,无师自通的全部是天然外道,你还是找六祖印证去吧。永嘉大师为了让未来的学子和弟子们对他的悟道生起信心,他就跟玄策去了六祖那里,于是就有了“一宿觉”的公案。这个公案非常精彩,因时间的关系今天就不讲了。由于这个公案的互相对答,六祖大师印证了永嘉大师是一个真正开悟的人。所以我们亲近善知识不见得要很长时间,你可能半天或者一次见面,自己修行的问题就可能完全解决。你看永嘉大师到六祖那里,几句对话后就要离开,六祖大师还舍不得让他马上走呢,留他住了一个晚上,“一宿觉”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

回到温州后,他写了《永嘉正道歌》,直到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圆寂于龙兴别院。出家是在龙兴寺,圆寂在龙兴别院。这别院跟寺的差别在哪里呢?一般的寺庙都比较大,寺里又分好多个院,所以叫寺院。就像大学与它的每一个系一样。每个寺庙又分禅院、净土院、律院,到后来禅宗喜欢洒脱自在,不想受这个规距的约束,就从寺院搬出去,自己盖个寺庙叫做禅寺。别院就是这个寺庙之外另有一个院叫下院,是从这些寺院分出去的。那些地方可能叫关房,用于修行,或者专门用于弘法,所以这个龙兴别院应该是龙兴寺的下院。但它又在哪里呢?永嘉大师圆寂在龙兴别院,后人在妙果寺后面的松台山上建了一个塔,叫净光塔或叫真身塔。净光塔过去还有个净光禅院,是宋朝时才盖的。于是有人推测:龙兴别院可能就在妙果寺附近,或者就是妙果寺。

南怀谨先生在妙果寺大雄宝殿前写一个匾,并有个说明,认为妙果寺最初是永嘉大师建造的,但这个是“据说”,实际考证时,有一位学者写了篇论文,说这个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历史资料容易丢失,不像现在到处可以复制。过去的资料刻到石碑上可能就是一份,石碑没有了史料就可能丢失。据说《永嘉志》里有记载,妙果寺初创于唐朝神龙年间,就是705-707年。而永嘉大师是713年圆寂的,他当时还没有圆寂,很可能盖个小庙做龙兴寺的别院。按现在看妙果寺可能就是护国寺的别院。过去祖师一般有舍利才可以盖塔,因为塔是佛法住世吉祥和众生得福得戒的一个像征,如果这个祖师圆寂后有舍利子,就给他盖一个塔,所以永嘉大师圆寂后盖的这个塔就叫净光塔。

舍利子有两种,一种是指一个人有很好的道德学问,圆寂后烧出坚固子,是他的道德结晶,可以流芳百世,德行坚固。另一个就是法身舍利,是指究竟真理,坚固无比,不生不灭,亘古亘今。

既然盖塔要有舍利子,那时他还没火化,怎么给他盖塔呢?永嘉大师是713年圆寂的,到宋朝将近300年了。入塔时是坐龛的,不像我们火化。到了宋朝有人把他的龛打开,头发还没烂掉,把他拿出来火化后有了这个舍利子,有了舍利子就盖一个很好的塔。现在我们看到的七层塔,当时也叫净光塔。塔砖上面写还刻着“大乘妙法莲华经”七个字,这个跟永嘉大师的禅法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2003年净光塔重建之前,按照史料在松台山的后山坡上挖出了一个地宫。既然有地宫一定有珍贵的宝物。宝物是什么呢?结果在五彩的泥土中,挖出了一个盛骨灰的罐,妙果寺的达崇老和尚在骨灰罐里寻找出一颗绿豆大的乳白色舍利子,也就是永嘉大师的舍利子,这是非常珍贵难得的稀世宝物。净光塔到现在将近一千年的历史,千年之后古塔中的舍利子又流传在人间重放光芒。如果有一天,我们把永嘉大师的舍利子迎请出来到各地去接受广大信众们的瞻仰,以此来弘扬永嘉禅法和温州的历史文化,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

 

第二、永嘉大师的著作

 

永嘉大师的著作,按照他修行的过程形成两本著述:《永嘉禅宗集》和《永嘉证道歌》。永嘉大师的第一本著作是一卷《永嘉禅宗集》,或叫《禅宗永嘉集》、《永嘉禅集》、《玄觉永嘉集》,名称很多。永嘉大师学习天台止观的时候,把他最受用的一些想法,即天台禅法和早期传入中国的禅数之学融为一炉,编出这么十门总共十章,作为他学习教理的一个总结,以便让人们更好的了解、修学天台止观,这是他的第一本著作。古人在自己彻悟之前,或者是见地不够透彻时,是不敢随便写东西的。永嘉大师是对天台止观的修行很有实际受用的情况下,把《永嘉禅宗集》写出来的,等他圆寂以后由刺史魏静编辑成书流传于世,现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里。《永嘉禅宗集》共分为十篇,是天台止观的一部重要著作。后人研究认为它是融天台宗与禅宗于一炉的著作,事实上并非如此,从永嘉大师的证道歌来看,《永嘉禅宗集》是把如来禅的止观法门跟天台宗的止观法门融合在一起的一部著作。关于这部著作的注释,有宋朝行靖的《永嘉集注》、明朝传灯的《永嘉禅宗集注》。传灯大师实际上是把他的十个篇目重新布局、安排了一下。还有朝鲜高丽一个叫己和的出家人注释的《永嘉禅说谊》。日本人对于《永嘉禅宗集》的注释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介绍了。我们现在这个初级班学习的内容次序是根据永嘉大师修行的过程来安排的,第一部分是天台止观,分十五讲来完成。第二部分学习《永嘉禅宗集》,十个编目分十讲来完成。

永嘉大师的第二部著作《永嘉证道歌》,也是一卷,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里。这部著作像一首长诗,是从慧能大师那里得到印证之后回来写的。

以上这两本书的特点:前一本注重止观的修行,后一本注重心境的拓展,正好把如来禅与南宗的顿悟禅结合在一起。

证道歌的内容,除了禅宗境界的洒脱之外,还有部分是针对学人在学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歧途、各种不正确的现象所作的详细阐述。凡夫的心态很奇怪,他往东倒了,告诉他不能东倒,把他扶正起来,结果,他脚跟软倒到西边去了。学教理的时候,告诉他要注意修行,一下子倒过来,又全部用在修行上了,所以两者很难扶正,容易出问题。因此修学大乘禅法,要学习《证道歌》,思想不会偏颇。

南宗顿悟禅和如来禅都是永嘉大师的禅法。有人说《永嘉禅宗集》和《永嘉证道歌》,既然都是永嘉大师的著作,为什么在风格、境界看上去有那么大差别?事实上我们深入去研究,并没有任何矛盾。因为他开始是学天台止观开悟,当然要把这个止观学习的过程记录下来,开悟以后的境界非常豁达自然,他当然也要把这个境界写出来,从前后修学的次第来看这是很正常的。从境界上说,《证道歌》更加圆熟、大气。而《永嘉禅宗集》是个止观法门,可以让初机入门的人一步步去摸索。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我们在研究永嘉大师思想时发现:大师早年学习天台,天台宗最重要的一部经书是《法华经》,也就是《大乘妙法莲华经》,所以天台宗又称法华宗。每一个宗派都要依一本最重要的佛经,《法华经》就是天台宗依宗的书。永嘉大师在学习天台的过程中,完全把握了《法华经》的精髓并由此开悟。在六祖那里得到印证后,自然而然在《证道歌》中透露了法华圆教思想的境界。另外,在松台山塔基出土的塔砖上写的就是“大乘妙法莲华经”,这说明大师开悟后还是弘扬《法华经》,他对法华有独特的喜好或独特的尊崇。因此学习天台一定要以法华的圆教思想作为制高点,止观的理论与禅法的实践联系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圆满、完美的修行状态。

我们选择永嘉大师的这两部著作作为修学教材,是根据他修学的次第和思想境界所作的三期安排:初级班学习《永嘉禅宗集》与天台止观;中级班学习《维摩结所说经》,那是他开悟的经书,随后是《六祖坛经》,是他修证过程的一个中间阶段;高级班学习《永嘉证道歌》、节选《法华经》,因为法华经概括了如来一代时教,体现了佛法最高深、最圆满的思想境界。那是到高级班才可以学习,现在暂且不学,在这里仅是向大家提供一个修学次第的轮廓。

 

第三、永嘉禅法的实践(就止观方面而言)

 

在这里我加了一个括号:就止观方面而言。台湾有一位惠空法师,他也在极力弘扬永嘉禅,所以“永嘉禅”不是我们独创。虽然大陆“永嘉禅修班”我们是首创,但“永嘉禅”这三个字早就有人叫响了。惠空法师的弘扬重点是在《永嘉禅宗集》,就是我们现在要学习的内容。他总结的这几点我把它现成搬过来,是因为他把《永嘉禅宗集》的思想总结得很好,对于我们这个班来说很适用。

永嘉禅法的实践有五点内容,我们要把五点内容作为目前修学的核心和座右铭,时刻警惕自己的信念。这里是精选部分《禅宗集》思想的要点来学习。

第一种叫看话头。看话头的内容要讲是很多的,这里简略介绍一下。什么叫看话头?什么叫看念头?就是看你自己的念头,我们说的念头,就是会思想的那个叫念头。我们念经、念人、念什么东西,那只是念。但念的头在哪里呢?这个头是前头的意思,在你这个念的前头是什么呢?《永嘉禅宗集》里告诉我们:“夫念非妄尘而不息,尘非息念而不忘,尘忘则息念而忘,念息则忘尘而息,忘尘而息,息无能息,息念而忘,忘无所忘,忘无所忘,尘遗非对,息无能息,念灭非知,知灭对遗,一向冥寂,阒(这个是jiong4炯)尔无寄,妙性天然。”这些古文内容比较深奥,简单的说:我们的念头,跟我们这个尘——念头生起来的对象(也叫法尘)是有关系的。比如大家念这个罄锤,它一定要有一个对象你才可以念,假如没有对象你怎么念呢?所以这个尘就是指念的对象。息就是这个对象停下来了,对象停下来,跟没有停下来,这中间的关系在哪里?到哪里去找呢?你要找到这个念生起来之前是什么样子?有个简单的方法。现在,我们一个念头都没有,什么都不想,这个时候你想一下自己的家门是什么样子?家门马上就会冒出来,这个冒出来的,就是尘——法尘的概念,法尘就是概念。但是不是说你家的门跑到你脑袋里来了?没有。它也没过来,你也没过去,既然没来也没去,脑袋里怎么会出现门的概念?简单的说,那个尘跑出来之前是什么样子的?家里的门还没有的时候,你让自己去想,但想是念呀,你念到家里的门,门就跑出来了,那念的头呢?就是想要让自己想家里的门,可是家里的门那个形象,那个尘还没有出来,叫尘忘,这个尘忘记掉了,忘尘自然停息,停息了后,还有个能所对待的吗?我是能想的人,那个门是所想的物,门是所想的尘,那尘没有掉了,能想的我,也没有了。所以这里面的就有一个修证的境界在里面,看念头呀,它用功下手的地方就是让自己看到自己念头还没有生起来之前是什么样子,这个功夫可能要以后慢慢再做,我先把禅法的主要思想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二惺惺寂寂。惺惺就是明明白白、不落昏沉的意思,让自己不会昏昧。寂寂,就是非常寂静,没有动摇。不念外境一切善恶之事,一切念头都没有好坏,这个时候你看住自己的心是什么样子?这就是寂寂的状态,修因的时候就很宁静。

忘缘之后寂寂:缘就是前面说的尘是一样的。缘就是攀缘,你的心想到了家门就是攀缘。你心里不想,攀缘的东西自然会停下来,停下来之后内心会是怎么样?非常宁静。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心历历:外面所想的那个境界那个尘没有了,但你心里是不是很清楚呢?如果清楚,这就叫灵知。所以只要把外界这个尘停下来,六根与外界的六尘脱离了,佛经里就有一句话叫“根尘脱落”,就在这个中间找感觉。平常我们的心只顾着外界的状态,而忘记了照顾自已内心的状态,心的痛苦总是让外界的干扰来造成。痛苦的时候,一定是有件事让你痛苦,什么事也没有,你说自己很痛苦,那一定是笑话。我们的心与外界总是紧密相连,没有把尘放下来的习惯。坐禅,就是把外界这个尘缘放下来。所以说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这是总纲。

无记昏昧昭昭:无记就是发楞,什么都不知道,你说不知道吗?好像也没睡着,不想好也不想坏,不善也不恶。我以前上课经常这样,眼睛瞪的大大的,居然不知道老师在讲些什么,这就是无记。昏昧呢,是睡着了,睡着了没有做梦,这叫昏昧。无记和昏昧,是不长善根的。就像修行路上的不毛之地不长丛林。更不会增长我们的功德丛林,它的结果也只能是无记的等流之果,感得将来报得一个糊里糊涂身,所以也不是好境界。昭昭就是昭然若揭,明明白白的意思,也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处于无记昏昧的状态,而是要清清楚楚自己的身心状态。契真本空的的:这个的的,是的确的意思,契是契入,契入真实的本来,空了这个真心,就非常准确,非常正确。后面说的,就是提防我们偏于一边。

惺惺寂寂是:就是明明白白的时候心里非常宁静,不是一般的安静,而是非常安静,所以叫寂寂。无记寂寂非:虽然不想好也不想坏心里也很安静,因为不明白事理也是错的。寂寂惺惺是:心里很宁静,对事物也了如指掌,这就对了。乱想惺惺非:现在大家都很清楚我在说什么,对自己所有的一切妄想颠倒也很清楚,但这个清楚是不对的。

以上是告诉我们在念头生起与生灭的过程中,如何使用一个正确的态度来调节身心。

坐禅,实际上就是情绪管理。你需要宁静,然后让自己的心变的很软柔很听话。遇到了烦恼,哎呀,不要烦恼吧!但是凡夫的心是不容易听话的,通过坐禅我们学会调节自己的身心,让这个心变得柔软听话、宁静而安详。所以寂寂惺惺是修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修心方法。第三对治法。寂寂谓不念外境善恶等事,惺惺谓不生昏住无记等相:这个住是指停在那里不动,停在那里不动的不是入定。有些人一入坐,五个小时一眨眼过去,高兴得要命,其实那个并不好。当然,初步能做到这样也算是一种定,但那个不是好定,因为那个定中你对自己没有把握。佛法的禅定是对生命有很好的把握能力、管理能力,并且很清楚“惺惺”和“寂寂”两者的差别。

以寂寂治缘虑:缘是攀缘,虑是考虑,让自己陀螺般旋转的心停下来,以宁静安详的状态去对治向外企求的心念。以惺惺治昏住:以明明白白的状态来治理昏沉愚昧、无记发愣的情况。寂寂久生昏住:如果大家都没有坐禅的经验,我让大家把一切妄想都停下来,坐在这里不要动,看住自己的心,估计十分钟很多人都要瞌睡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思维习惯是动态的,一旦停下来就瞌睡了,所以静久了就开始昏沉。惺惺久生缘虑:如果你心中明明白白,一直保持这个状态,过几分钟,你肯定就会想别的东西,很多念头都会冒出来,这是告诉我们修行的必然过程,是正常现象不要太奇怪。寂寂破乱想:只有把心静下来,乱七八糟的想法才可以破除。惺惺治无记:寂寂和惺惺这两者,就是止和观、定和慧,都要互相等持,就象两幅药,热药和凉药一样,你发烧了就给你吃凉药,你发冷了就给你吃热药。寂寂生无记,惺惺生乱想,寂寂虽能治乱想,而复还生无记:安静久了虽然能够把妄想对治下来,但随后又开始昏沉。明明白白虽然能把昏沉对治,时间久了又开始胡思乱想。这就告诉我们如何有个适度的把握和对治:如果你觉得自己脑袋不清醒,赶紧觉照;你觉得自己妄想纷飞,赶紧静虑,最重要的是你要实践。开始二分钟不打妄想应该没问题,但也有些人妄想多了可能一分钟也停不下来,一个念头也停不下来,那你坐禅就没办法。因为我们现在不昏迷,不生病,生活中没有遭受严重灾难摧残打击,心还是不能把握,那实在是善根浅薄、障碍太多,是世俗生活把你拉的太紧了,无法回头。

有些人一直认为要好好解决生命问题,让自己处在安详自在的状态。但工作、事业、家庭,一个个都重要。就象小孩子玩家家,你一家、我一家,我家的宴席比你家排场,小孩子就跟你急。五欲六尘的世俗生活,真的有必要让我们那么斤斤计较吗?重要的是我们要准确把握生命的大方向,让它拥有一个健康的状态,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果没有做事因缘,起码也要不受干扰,这是善待生命的基本原则。我们学习禅法,就是打预防针、做热身运动,学会把干扰我们的东西放下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感受一下现在这个状态:把一切想法、知识、学问、工作统统放下,就当这个世界已经不存在你,然后你还剩什么?寂寂惺惺,就是很清楚很明白自己生命当下的这个状态,认真感觉一下:这个平常心一直旋转好,还是放一放好?

第四调适法。以惺惺为正,以寂寂为助。让自己的心不要糊涂,清清楚楚把他调节好,工作、生活都会明明白白,不会出乱子。然后你会感受到:运动是平静的运动,宁静是明白的宁静。以此二事,体不相离,互不脱离。不要停下来就像个木呆子,动起来就像个火药炮。心动也不是纯粹的动,停也不是纯粹的停,要让自己知道怎么动、动的过程如何不受干扰。这才是最好的状态。犹如病者,因杖而行:就像有病的人,要拿着拐杖走路。以行为正,以杖为助:什么意思呢?那个杖助就是定力,我们学习禅定,着重点要锻练一定的禅定能力,有了禅定的能力,就象病人有拐杖一样,心可以定下来。但实际的用功,真正重要的还是智慧,佛法的整个目的是智慧而不是定。并不是坐个八万年就是好事,也不是见了美色,或者各种境界现前都不动心,就是好事。重要的是,你要一切事情都了如指掌,才是智慧,以开发智慧为根本。夫病欲行必先取杖,然后方行:生病的人想走路,这个走虽然重要,但你不会走怎么办?必须先把拐杖拿过来,才可以行走。修心之人,亦如是:所以修行人必须先学习定,有了定,才可以在平常生活中用智慧去调适身心。

第五做功夫。这是最后一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这么多“恰恰”,就是恰到好处的意思。第一个恰是指自己,第二个恰是指外面。对自己对别人用心的时候都是恰到好处的。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当你用心的时候,心停下来了,你的心在哪里?看不清这个心,一切妄想杂念没有了。但在没掉之前,你要对自己说:我要用功了,妄想杂念没有了,恰到好处用心的时候,这个心没掉了,无心可用。无心恰恰用:你正在没心的时候,这个时候是最好的状态。试试看吧,现在你不要打妄想,不要想什么,这是恰恰无心用的时候,很专注。你什么都没想,我讲的话,你却每一句都听得清清楚楚。我们生命最奇怪的就是这一点,你任何想法都没有,不用考虑讲课的是谁?他在讲什么?也不管你能不能理解,只告诉你现在不要打妄想。这个时候,我讲的每一个字,词句的长短,词意的多少,你都很清楚。奇怪吧?并没有妄想,却听得很清楚,所以这就叫无心恰恰用,虽然你没有用心,但恰到好处就是这个地方。最后,你还要保持着这个状态,一个念头都没有,就算念头生起来,也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这个你们可能一下子体会不到。

以上五点就止观方面而言,是永嘉大师禅法实践的内容。

 

第四、永嘉禅法的特色

 

从上述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永嘉禅法的五个特点,也就是五个优点:

第一、理路清晰:永嘉禅法的理论自成一套缜密的构架,并与教理结合,易于掌握其内涵,比较容易学修和运用。

第二、层次分明:永嘉禅法对于禅观的入手与成就,开始怎么去用心,从最近处入手,到最后怎么去成就,成就的状态是什么?都有详细说明。包括前面常用恰恰无一样,功夫可以循序渐进。

第三、身心轻安,轻松安然:这个很重要,因为修学佛法不是让我们把生活变得更忙,更累,更难过,而是要让你的身心变得更轻松,更自然,更安详。要懂得这个宗旨,整个佛法都是这样,永嘉禅也不例外。有人说女孩子喜欢美容,身心健康是最好的美容。不管他长的多漂亮,如果她心理很烦、情绪很糟糕,谁看了都讨厌;如果她长得不好看,但他身心健康,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很阳光的人。所以生命在于内在的调节,学习永嘉禅也是这么一个特色。

第四、注重智慧:永嘉禅法(整个佛法)都是以开发智慧为主。随时都保持着明明白白的状态,无论是小乘佛法,还是大乘佛法,任何宗派,都强调这一点。

第五、简单易行:永嘉禅法从看念头入手,简单易行,且方便在生活中操作。比如你生活中学习开车,除非那个妄想打得很长很乱,如果没有妄想,开车绝对不出事情。我们现场可以试试看,一个人没有妄想的时候,他的动作、走路肯定非常威仪。佛为什么威仪?就是因为他心里没有杂染和烦恼,一个身心很安祥的人,怎么可能会出事情?看到红灯停下来,看到绿灯自然过去。出事情的就是脑袋想得太多,慌里慌张,结果就出事了。所以我们说,在生活中训练自己的心不打妄想,会增长我们的定力和智慧。因为佛法是全能的智慧,不象上帝是万能的。万能是指非人力所及的神秘力量和特殊能力。全能就是以圆满清净的大智慧来生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得最好、最全面、最完美,所以说:佛是全能的,而不是万能的。

 

点击返回 达照法师文集

排版|正信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