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当代法师 >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六·五种方便行——行五法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六·五种方便行——行五法

发布日期: 2006-01-01 浏览量: 3,319 次浏览

诸位同学:

上一讲给大家介绍了坐禅方法中要注意的五件事情:第一不能吃的太饱或太饿;第二睡眠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第三身体姿势要恰当;第四是调节我们的心;第五是调节呼吸。这五样调节好以后,就可以修习禅定了。

很多时候我们修习禅定,都不得入门要点。这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如何进入禅定,并从禅定中出来的技巧。平常我们念佛、持咒,长时间坐下来觉得很舒服,但是下次还想进入这种状态就进不去了。我们无法把握自己进退自由,就是因为找不到进入禅定状态的那个门槛。

就像做梦,从清醒进入梦境有一道门,但门槛在那里不知道。从没有梦到进入梦境,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门槛要找到。有一本书叫《你是做梦大师》,我们可以通过训练,让自己找到这个关键——门槛的入口处,并由此进入梦境。常常会有这种经验,我们躺在那里脑袋很清晰,妄想也很多,其实是睡着了自己还不知道。如果一个人修习禅定有受用,他完全可以编织自己的梦,希望在梦里见到谁,就可以如愿,因为梦境是我们妄想的延伸和具体化。我们平常的妄想是很模糊的,如果妄想很专注,它就会在梦境中出现。所以禅定学习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把握如何进入禅定,并在禅定中保持这种状态,然后要在禅定中出来,又必须认识到那个叫禅门的门槛在哪里。

如何进入禅定之门?上一讲我们学习了调五事,那是最基本的方法。具备了这些基本方法,接下来就要了解入、住、出三个禅定要点。入就是进入禅定,住就是住在禅定里面,出呢?就是从禅定里面出来。

在调五事的基础上,打坐姿势端正后,呼吸也调好了,心不再浮躁也不再暗沉,清清楚楚又不散乱。调节到这个程度,接下来要进入禅定,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状况:

第一,注意自己的身体状态。你是坐在那里、站在那里、还是在走路?包括我们所处的环境,在禅堂、还是在念佛堂?或是在家里?对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身体状态都要很清楚。然后对自己的呼吸调节状况也要非常清楚。第二,对身体的感受也要很清晰。状态跟感受是不一样的,状态是坐在那里的姿势,感受是身体的痛痒酸麻。如果打坐进不了禅定,可以径行的方式寻找感觉。比如走路,脚踩在地上与地面碰触的那个感觉,你要找到它,并要很清晰的把握脚踩到地上的感觉。第三,对自己的心念要很清楚,起了什么念头要知道。

上述三个状况都很清楚了,就可以进入禅定。当然,进入禅定要有具体的禅定方法,否则进入了也只能是欲界的散定。要明白这三个状况是禅定的入门之处,不然打坐坐得再舒服,也可能都是偶然的。所谓偶然,就是没有从正规的门进来的,也可能是别人把你扔进来的,你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所以要让自己一步一步的从这个正规门进来,然后从这个门出去。如果方法得当,三个方面调节好以后,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跟念佛三昧很相应。

现在先做个简单的训练,大家坐得端正一点,先把上一讲学的调五事,稍微调整一下。可能有些同学的呼吸一时调整不到位,但要知道调整的方法。比如呼吸很粗,要知道呼吸还太粗,只是不要管它,等到真正把呼吸调到若存若亡的状态,那就进入禅定之门了。

首先要训练自己的身体坐得轻松、自如、端正。看自己的呼吸进进出出很清楚,心也不再胡思乱想。这样五事调好以后,接下来就是三个方面:

第一,对我的环境,我的身体,我的呼吸等等身心状况很清楚,这个清楚里面不夹带任何价值判断,不要认为太吵了、太安静了,不必判断好跟坏,只要清楚知道就行了。

第二,知道身体的感觉,身体是坐在这里的,感觉是重是轻?哪里痒、那里麻、哪里不舒服,这个时候的手和身体不要乱动。即使想动,对自己的动作,包括动的幅度、感觉都要很清楚。最好一开始就不要动,要是动来动去,就难以把握对身体清晰的感受。

第三,感觉自己的心,现在什么妄想都没有,清楚的知道我的环境,我的身体,我的呼吸当下的状况。

修行四禅八定最重要的一点,首先是身体的感觉而不是心,对身体的感觉越清晰越容易进入禅定。不管是什么感觉,不要给他判断,哪个地方酸痛了,不生讨厌也不生喜欢,只知道酸痛就行了。如果脚歪在那里了,那就去领受歪的感觉。这三者同时都清晰了,我们用任何一个简单的法门,观心、观息,或者念佛,都会是静静的,并且会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身体状态。这个时候如果念阿弥陀佛,包括舌头动的感觉、讲话的感觉、念佛的声音都会很清晰,一句阿弥陀佛念的清清楚楚,别的妄想都没有。这就是住在一句阿弥陀佛的定中,身心没有丝毫的波动。就象房间的门窗都关起来,一盏烛灯点在那里,因为没有风,灯的光炷就不会动摇,灯的光明就能照耀整个房间,我们就很容易感受身体状况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然后一句阿弥陀佛念得清清楚楚就是智慧,念的不动摇就是定力,这就是住在禅定里边。

当你住在禅定里面念阿弥陀佛,并且念的很清晰的时候,时间到了要停下来了,然后感觉身体放松了不要管它,心里的妄想、呼吸也不管它,这个时候我们出来了,什么都不管了。进入禅定是三个条件,出来也是三个条件。

现在大家可以测试一下,自己的定力到底有多深、有多长?平常我们想坐两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几乎没有这个禅定基础,因为定力还不够半小时,坐了几分钟就开始烦乱、难受。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的修习禅定,就要让自己每一次都正儿八经的进入,正儿八经的出来。先看着自己两分钟,让这两分钟绝对把握自己的念头,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一般人如果没有严格的训练,别说两分钟,就是半分钟让他清楚的了解自己也做不到。因为做不到,就必须认真修学好前面讲的二十五方便,然后集聚资粮、净除障碍。

凡夫的妄想太多了,象洪水一样无法抵挡。学习禅定就是不停的训练自己的思维,熟悉进入禅定的方法。如果这个训练不熟悉,那就需要大家共修的环境,相互切磋,彼此鼓励,这样就容易进入禅定修学。

对于刚开始修学的人,佛法好象很神秘,实际上掌握了入、住、出这三个技巧以后,一点也不神秘。你在办公室闲下来,坐在那里闭上眼睛就可以静静的感觉到:环境是怎么样的、呼吸怎么调整,身体有什么特别感受?比如我现在手搭在桌面上,一段时间以后,感觉手有点麻或有点舒服,但入定的时候不能因为感觉舒服就希望它再舒服一点。我们只是感受它,好与不好,痛或不痛,都没有妨碍。这样就可以进入禅定。把握了入、住、出三个要诀,每时每刻随时可以训炼、熟悉、运用。

一个想真正了脱生死的人,他的意志力一定很强,一天应该有四十次提醒自己进入禅定。也可能只进入一分钟或半分钟,重要的是你进入以后,一旦有事情,一定要让自己出来。不能进入以后定在那里,然后碰到事情了,马上跑掉了,那下一次进入的时候就会越来越模糊了。刚开始的时候,让自己慢慢的去训练,有事情了提醒自己:现在不入定了,先去作事情,这样训练几次就会知道,做事情、入禅定,虽然在方法上不一样,但禅定的时间久了,它就会慢慢扩散到生活中,知道怎么走路、怎么吃饭,一切都变得很清晰,这样的人生就会充满智慧。智慧是什么?知道的知下面一个日,如日中天照耀着我们整个身心,前因后果都照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佛法讲的智慧,它是没有副作用的,不同于世间的聪明。世间人所谓的聪明,是用一些绝招去对付别人,但这些绝招可能会导致更恶劣的报应,因为他不明白因果的真相。

如果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非常清楚,并有较好的定力,一个人和你讲话,他起心动念你都会知道,因为启发了神通妙用。禅定修的好,最初得的就是他心通,从浅到深,慢慢的心念越来越微细,特别是对环境的感觉越来越清晰后,一个笑容就知道是真是假,就象镜子一样清清楚楚,不需要另起一个分别念。这是修四禅八定入门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密宗或者净土宗虽然不讲这些,但如果你专注念佛或念咒,时间长了不打妄想,也是完全可以了解的。

这个法门的高深就在这里,细节不告诉你,直接把你拎到屋子里。但是从这个门进来,你要认准这个门到底在哪里,怎么进来的?现在大家试试看,让自己的心从散乱进入禅定,是什么样的状态,在心态上是不是有简单的变化?刚才不叫大家进入,你坐在这里的感觉是有点糊涂的,虽然也有清晰,但对身心和环境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在这里听讲而已。现在用了这个方法,首先对环境了解了,只要一觉照,马上就像镜子一样,身体的感受和呼吸也很清楚,这就是处在一个定的境界,所以这个锻炼是经常性的,只有不断的训练才会熟悉。

接下来讲行五法,行五法就是一种伟大的志向和动力。

我们把学习佛法比喻为进宝山采宝,那么进山采宝之前首先要准备的是上路的路费、粮食和衣服等等外在资粮,所以叫资粮位的修行,是集聚自己的资粮。如果是对自己的身体检查,锻练,使自己不至于路途疲惫,中途而退,这个叫加行位的修行。一般的修行先有资粮位,后有加行位,再后是见道位。见道位是开始上道、上路了。二十五方便就是资粮和加行,也就是说先锻炼好自己的身体状态,然后才可以进山采宝。二十五方便是修行的基础、是资粮位,很多人在几十年的学佛过程中,见道位的修行始终没有,最多只是做一些修行的准备工作,这个非常可惜。

我们今天讲的是修行准备工作的最后一项,叫做行五法,也就是五种方便行法:欲、进、念、慧、定。

一者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能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亦名为好,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

欲是我们生命最重要的动力,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所有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欲望是活下去的动力。如果说这个世界没有了欲望,它就是沙漠。没有人去劳动、去做事情,生命也就不可能存在。凡夫众生是以欲望作为生存的动力。那么佛菩萨呢?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以愿力作为动力,愿实际上就是欲。凡夫的欲是一种错误、迷幻、颠倒的贪欲,这种欲望有善有恶,恶欲使我们增加痛苦,堕落三恶道,就象饮鸩止渴,或用盐水止渴,结果是越喝越渴。如果是善法欲,可以暂时得到清凉或解渴,但究竟来说,还是在六道中轮回。

我们的欲望充满了整个身心,又找不到无欲则刚的清净,怎么办?这中间有一个重要的转化,就是把欲望转化为善法欲。善法欲是我们出离三界重要的动力,如果没有善法欲,我们连做人、升天的基础、出三界的动力都没有。就像一个射箭的人,要把手上的弓拼命的拉紧,然后一放手,箭就出去了,如果他不拉,箭根本就射不出去。但如果拉紧了不放呢?箭也射不出去。善法欲就相当于我们把弓拉到适度的时候放箭而去,自然而然舍弃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所以禅定功夫修的好、具备正知见的人,到一定的时候自然就会解脱。但如果我们缺乏闻思经教的智慧,修了四禅八定以后,生不起解脱生命的渴望,那就象拉紧的弓,箭始终没射出去一样。

事实上欲望是一种向往,世俗上很多时髦的价值观被标榜出来以后,诱惑着人们不断的为之奋斗,最后却是毫无意义。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就是不断创造不同价值观的历史,一个价值观一旦被大家认可,就流行开来,生命力强的延续时间长一点,赶时髦的流行了一阵就消失了。

佛法就不同,它具有无限的智慧和慈悲。观察众生的需求和价值观就像狗追骨头,扔到东跑到东,扔到西跑到西,咬过来后什么都没有。世间的东西就是这样负面重重,许多人在追求名闻利养的过程中很卖劲,但有了钱、有了地位后反而变得消极和无聊,愚痴的人甚至去做害人害已的事。佛陀看到众生的这种颠倒,以一种方便法,创立了一种建立在人间福报基础上的人天乘价值观,它同样让我们感受得到佛法的博大、精深和受用,并进而引导我们走向解脱。如果佛陀讲的都是涅槃解脱之法,涅槃的境界又没有缤纷的色彩,对于凡夫来说就没有实际意义。

人天乘的禅定法门是让我们生起一种比较:世间有很多烦乱,佛法清净了我们的烦乱心;世间的事使我们变得糊里糊涂,到最后不知所措,佛法使我们脑袋清醒,富有理性。世间的人都是以我执为中心的,我执有大有小,为国家安邦护国,就有了自己的国家与敌人国家的区别;护一个村庄就说这个村庄好;一个家庭,张家会跟李家互争长短;夫妻两个对外齐心协力,内政就有矛盾,因为大家真正的核心是自己。世间所谓的爱,一定要爱你爱到怎么样,实际上是你对我太好了,所以他真正的核心还是自己。我执所派生的烦恼是无穷无尽的,相比之下,我们让自己的心进入禅定所产生的那个快乐是没有副作用的,而世间的快乐却很容易产生副作用。

有了比较以后,自然就会生起一种欲望,经过不同价值的衡量,觉得应该让生命进入这种状态去试试,这就是一种欲望。通过善法欲,我们可以改变生命中那些负面的欲望,舍弃妄想颠倒,黑白是非的生命状态。如果没有善法欲,可能活着会很无聊,所以善法欲对于我们是很需要的。它会使我们得到一种禅定智慧的方法,进入一个拥有智慧和定力的生命状态。

这里有一个比喻:凡夫像一块石头,从山顶一直不停的往下滚,就像我们这颗心,没有什么光明在那里瞎滚,滚到哪里算到哪里。二乘人是注重自己修禅定,进入禅定以后住在里边不出来,也不度众生,就像木头停在那里,这样也没有光明。只有佛菩萨才像一盏灯,这盏灯没有动摇,能够照耀周围的一切。世间的智慧,就像烛灯,因业风的吹动而摇晃,智慧的光明受到影响,导致心的忐忑不安,对所处的环境自然就看不清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智慧是我们本身就具有的,是因为我们的心摇来晃去,所以就无法把握自己的身心状态,修学禅定就是要把这种摇晃的心态稳定下来。

欲望是一个很重要的志向。立志有很多种,佛法的志愿有两种是最根本的。第一种是我们希望得到禅定解脱的智慧,这个愿望是针对我们现实的身心有许多的束缚和痛苦,并希望解除这些烦恼。第二个志愿是希望自己解脱后,还要帮助所有的人都能解脱,这是菩萨的菩提大愿。这个菩提大愿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希望自己解除痛苦,具足无量智慧。下化众生是把这种慈悲心运用到生活中,帮助众生解除痛苦。这两种心愿是我们发心修行最重要的志向。

亦名为愿,愿就是愿望,把世间的欲,善法的欲转化成一种愿望。

亦名为好,所谓“学之者,不如好之者。”认真学习的人不如好学的人。你要他们学习,还不如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禅定就是这样,都说它很好,却一点兴趣也没有,这样以后就很难坚持下去。修学禅定就象呵护小孩,需要慢慢长养圣胎,一下子想让他长大成佛是不可能的,有那么容易的事情,佛菩萨早就把我们都弄成佛了。“好”,就是让我们有一种向往,只要方向道路是对的,方法是正确的,坚持下去就会有效果。

亦名为乐,“乐”与跳跃的跃是同样的意思,心里很激动的一种快乐。这样的快乐必须当下把握。比如我们现在的学习,或是在生活中有一些禅定的感受,都应该及时把握,随时让自己得到这种禅定的快乐。不要老想到过去或将来某个时候,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的还没到来,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当下生起的这种好乐之心。

不要让自己的愿望和志向受到局限,说我只得个初禅、初果、阿罗汉就不错了,要希望得到一切出世间的甚深法门。实际上佛菩萨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身心具备了佛菩萨的品质和能力,因为妄想颠倒把这些能力削弱、覆盖了,无法显发出来,通过一切出世间甚深法门的禅定修学,慢慢把自己内心的这些慈悲、智慧的能力都给开发出来,然后心量就会打开。诸深法门的这个深,是针对浅而言,不能只追求一种浅显的表面的东西。

修行禅定,定力深的人也会得神通,但如果不培植高尚的品质而只想得神通,恐怕得到的也只是妖魔鬼怪的附体,那就麻烦了。神通是自然而然有的,佛法告诉我们,在六通中,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这五通,我们不要轻易的求,要求的是第六种叫漏尽通。漏尽了一切烦恼,神通自然就有了,漏尽通是没有副作用的。烦恼没有断尽的神通,肯定会有副作用,凡夫都有炫耀心、虚荣心,有了点神通就想试试。走在大街上,别人当面骂你,还不想露一手?但这一露,肯定出问题。

吕洞宾当时已经得到了五通,因为我执烦恼还没有断尽,他很想炫耀自己,而且在炫耀的过程中,还带有慈悲、善良的感觉,这是要命的。我们平常炫耀了自己马上会惭愧,怎么这么虚荣?他炫耀了自己还觉得委曲。他穿着普通人的衣服到岳阳楼,众人认不出他是神仙,他就感到委曲,跑到洞庭湖上面用神通飞来飞去,然后在那里念一首诗:“朝游北海暮苍梧,袖内青蛇胆气粗。 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洞庭湖旁边的亭子里有幅对联,我看了上联只想笑:“吕道士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来飞过去”。大家想想,我们在那里喝茶聊天,他弄个神通在那里飞来飞去是不是很无聊?但吕洞宾是个很有善根的人,遇到黄龙祖师开示后他就开悟了。开悟以后又写了一首诗:“抛却瓢囊摵碎琴,从此不炼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知从前错用心”。知道自己从前是用错了心。

我们的愿望一定要深,希望自己能得到甚深法门,不要浮在表面。最深法门是什么呢?就是佛菩萨具备的大智慧和大慈悲。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具足世间、出世间一切方便方法、智慧和妙用,这样的大志愿才成其为欲,修习禅定要有这种欲望。所以佛说:一切善法,欲为其本。假如我们没有这样一种方向感,就无法引导自己走向真正具备大志向的菩提大道。

二者精进,坚持禁戒,弃于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善道法。

精进两个字,精则精纯不杂,很纯粹,让自己的心变得很精密,无懈可击。进呢?进则不退。在念头上,特别是在坐禅的时候,让自己的心能够延续这种定的状态,不夹杂别的东西。在这种纯粹的状态中,慢慢感受身体的轻安、空旷,什么都不在乎,只知道去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身体的病痛,一些不舒服的状态,慢慢都可以得到调节,地水火风四大调顺后,身心自然愉悦,这个非常重要。

坚持禁戒,是禁止我们去做一些戒律不允许的、危害我们身心健康的不良行为,并在坐禅时要弃掉五盖。还记得五盖吗?第一贪欲盖,第二嗔恚盖,第三睡眠盖,第四掉悔盖,第五疑盖。不能让五盖夹杂在禅修的过程中。当我们对禅定生起这种愿望的时候,在这个动力之下,不再退缩,说到做到,这个是精进。

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这里指的是出家人。因为出家人不务世间事务,以修行为正业,应该于初夜后夜都认真修行。在家居士白天工作忙,没有时间,要初夜后夜认真修行比较困难。实际上初夜后夜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只要有空,尽量不要让睡眠因缘耽误自己对甚深之法的修学。对法的受用,就象钻木取火,古人没有火柴,用一根小木棍在大木头上不停的摇,不停的钻,里面发烫、发热、冒烟了,还在不停的摇,不停的钻,直至冒出火星来。有个偈颂:“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下令,不动干戈定太平。”又有偈颂:“学道如钻火,冒烟未可修,只待金星现,归家方到头”。就是说修禅定的时候,精进心就象守着紫禁城门。白天要防着六贼:眼睛不贪图外在的美色,耳朵不执着好听的,六根不追逐六尘;夜里还要清楚、明白、不昏沉。当一种精进的善法欲生起来的时候,不动干戈也太平。不必特别的磕头、拜佛、诵经一大堆事情,只要六根守清楚了肯定会受用无尽。

没有禅定经验的人,几次坐下来有点受用后,就会打折扣,一次受用要停好长时间才能进步。因为他怀疑、恐惧,忐忑不安,甚至还有点沾沾自喜,禅定的感受和心态反而使他不知所措。所以钻火钻到一定程度,烟冒出来了是不能停止的,否则不是精进就是退转。学道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能保持原状的。对于所修的法达到一定的境界,可以安住。比如我们修初禅,达到初禅就可以安住。然后你要想达到四禅,在初禅就不能安住了,有了初禅的感受,马上要出来,进入二禅继续用功,要这样不断的努力精进。当然,我们长远的志向应该是成佛路上的不退转。

三者念,念世间为欺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信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

念是念念不停,前面的这个欲,是一种大意向,并不是在心中生起很多现行,就是自己愿意做这些事情。这个念头要成为指导自己具体行动的思想。世间的一切法都是欺诳的,可贱的。所谓可贱,就是它的副作用。得到了名利和各种享受,同时也相应产生了负面的东西。世间之事是不可取的,生命的自性,才是圆满自在没有副作用的。只有在禅定的快乐中,我们才能开发这种生命的无漏智慧。

无漏,是没有烦恼的智慧,没有见思惑和分段生死的烦恼。禅定的作用,使我们在轮回的世间充满了自信和力量,不会被世间的八风所吹倒,并最终成等正觉。等正觉,就是佛,靠禅定和无漏的智慧来成就佛道,这是非常可贵,非常难得的,我们要在心中经常生起这样一种观念。掌握了前面二十五方便的修行方法以后,这种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动力。

每次打坐之前要回顾一下这个观念,一般的法门都有这样一个念,净土法门里,一开始就要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对佛陀的慈悲、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生起强烈的感恩和觉受。我们在禅定的快乐里也要生起这种强烈的愿望。在禅坐入定之前,先回顾一下这种观念,再让自己进入禅定,这个力量就会比较坚固。如果没有这个专注的欲望和念头,坐久了以后,就会像完成功课一样。比如大家念准提咒、大悲咒,一开始念得很起劲,到后来就像是还愿,像完成功课,这样就没有力量了。所以这个念,是指每一次修法的时候,必须从心底里生起这种要成佛的强烈感觉。

四者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

第四是巧慧,善巧的智慧。这种智慧,不同世间的一般聪明,它是把我们生命正负两面的作用都看得很清楚。正面的是智慧、禅定、安祥、快乐、悠闲自得,绝然没有不舒服的感觉,而且永离生死无常的世间法。世间的快乐我们可以筹量一下:好吃的、好玩的,这些快乐的结果是什么?作一个比较后就会发现:生命中真正需要的,并不是那些虚幻的荣华富贵,而是扎扎实实能够感受的这个心态。有了智慧和禅定,世间的荣华富贵会转化为一种清净和庄严。否则,这些荣华富贵就会诱惑我们进入永无尽头的轮回中。所以这种出世间的禅定、智慧、悠闲自得的心态,实在是比什么都重要。

看清了生命中正负两面的作用,阐扬了正面的作用,负面的自然就没掉了,但荣华富贵还照样存在。佛经里面说,世间、出世间的没有比佛陀的净土更庄严、更宝贵、更荣华富贵了。要说名闻利养,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的名有多大?他们的知名度绝对不在我们世间任何一个人之下。所以只要正面的东西提出来,那些附带的作用反过来就是生命的妙用,如果没有智慧的指导,世间的这些妙用都成为副作用,这是巧慧。

五者一心,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设使空无所获,终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经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义在此也。

这个第五一心,要跟前面的巧慧联合起来看。巧慧是智慧,一心是禅定,定和慧两者要合在一起。没有智慧的定不是真正的定,没有定的智慧也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说“非智不禅,非禅不智”。没有智慧的人,进入不了真正的、正确的禅定,没有禅定功夫,也不可能有真实的智慧。智慧就象我们的眼睛,禅定就象我们的脚,有了眼睛又有脚,走路百分之百不会错,也不会摔跤。没有眼睛光有脚,很容易摔跤,光有眼睛没有脚一步也走不了。所以要把禅定和智慧这两者结合起来看,世间的一切就清清楚楚了。如果能够定慧等持,一切天魔外道、一切有为法都不会影响到我们的修行。

好,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阿弥陀佛!

 

点击返回 达照法师文集

排版|正信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